时间: 2021-11-25 00:02: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关于渭水之盟,唐史上的记载是夸大了李世民的功绩,突厥大军压进,李世民不为强敌,单刀赴会,把突厥吓跑了,以此证明太宗皇帝强大国君的形象,其实这带有明显的隐讳色彩,源于当年房玄龄等人为照顾李世民的光辉,第一手的史料《贞观政要》、《太宗实录》等都是“删略而成”,并且李世民亲自过目,后来的唐书等史料都源于此,并且是唐代官方的文书,都是表面现象。
当然,史学家们一直有疑问,突厥几十万大军倾囊而出,打到渭水之滨,都能望见长安城了,难道就被李世民带的几个人可呵住了?突厥人就如此不堪?突厥人在泾阳和尉迟敬德带领的唐军打了一仗,尉迟敬德大胜,为什么2天后突厥更进一步到了渭水?
突厥从西北而来,一日之内南侵达三百里,为什么如入无人之境?唐早在西北驻重兵,设12道行军总管,就是为了层层防御突厥,结果突厥如入无人之境,泾阳又是长安城北面重要门户,尉迟敬德所率领的精锐军队都不能抵挡突厥,北方已被突厥霍霍的不行了,可见真相是非常严峻的。
李世民画像。所以后来有人提出所谓渭水之盟,其实是渭水之耻,李世民狼狈之下用重金委曲求全,才让突厥退兵,只是史料不敢记载罢了,李世民把仇恨记在心里,回去后发奋图兵,允许将士们在皇宫里操练,就为了早一日能打回去。
果真仅3年后,李靖率军打过阴山,活捉颉利可汗带回长安,李世民洋洋洒洒的说“自渭水曾面为盟,从此以来,未有深犯,所以录此,不相责耳”,于是赏他田宅,赐予官职,报了当年便桥之仇。
而要说当年的渭水之盟,李世民到底许诺了突厥什么,给了多少好处,估计除了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人,世人再无人知道,因为是撇开众人两人单聊的,李世民带的高士廉、房玄龄等人都远远站着,不知其内容。
最后的结果是剑拔弩张的突厥就此退兵了,显然是给足了条件,其实早在李渊起兵时,就一直依附着强大的突厥,年年给金给银给粮给女人,突厥想要什么,派人到唐境递个话,北方几州迅速准备,全部满足。
3年后,李靖率军出击突厥,成功剿灭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当年的李渊是如何满足突厥胃口的,史料记载“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什么意思,当年李渊就是,只要突厥不打长安你要什么给什么,我征伐所获财富咱俩一起分,这才获得突厥的支持,当年的毕可汗死了要办丧事,突厥派人来索取财务,仅玉帛就要了三万段,可想突厥的胃口多大。
后来李世民也清口说“对突厥遗赐玉帛多至不可计”,什么意思,多得数不过来了,个人大胆猜测,所谓“渭水之盟”估计把李世民家底都掏空了,而且年年还要上巨额的贡物,实在是顶不住了,必须速战速决,于是3年后削了颉利可汗,盟约解除。
公元626年8月28日,突厥的颉利可汗和其侄子突利可汗率20余万突厥主力和几万唐军对峙于渭水两岸,此时的李世民才登基两个多月,根基不稳。而突厥正是因为得知唐朝宫中发生事变,才敢直接挥师南下,打到渭水之畔,长安城下。
渭水之盟为什么是大唐的耻辱?因为是城下之盟啊!想不到吧,唐太宗李世民也和北方游牧民族签订过城下之盟。渭水流域主要在关中平原,也流经大唐的首都长安,敌军打到了这里,长安已经非常危急。
一、突厥的野心
突厥早有问鼎中原之心,虽然隋朝时期突厥就分为东西两部,但是东边的突厥还是非常强大。公元603年,启民可汗在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东部突厥,此后每年都向隋朝称臣纳贡,启民可汗去世之后,始力毕可汗继位。隋炀帝开始忌惮突厥,想要将其分化。
首先隋炀帝封始力毕可汗的弟弟为大汗,不过此人颇为胆小,不敢受封,分化计划失败。然后隋炀帝哄骗始力毕可汗,说要在马邑互市,始力毕可汗派了最信任的臣子史蜀胡悉前来和隋朝接洽,结果隋炀帝给他扣上一个谋反的帽子,将其斩杀。
这两件事情之后,始力毕可汗深恨隋炀帝,公元615年,他得知隋炀帝巡视雁门关,直接发兵围了雁门关,隋炀帝大惊,最后走了义成公主的门路才得以脱险。不过这一下,两国彻底撕破了脸皮。
隋朝末年,始力毕可汗支持了中原的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窦建德等势力,想要效仿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公元619年,唐朝刚刚建立,中原还到处都是割据势力。始力毕可汗亲率突厥主力大军,汇合刘武周、梁师道等人的军队进攻大唐的龙兴之地太原,可能是天不灭大唐,始力毕可汗半路上病死,突厥大军只好撤退。
这一次突厥撤军实属无奈,他们也坚信自己能够问鼎中原,所以一直在寻找机会。终于,他们等到了玄武门之变,于是继位的颉利可汗果断出兵,直捣长安,兵临渭水。这就是渭水之盟签订的大背景。
二、李世民和颉力可汗谈了一场,突厥就退兵了?
两军对峙渭水,突厥有20万,唐军只有几万。如果打起来,唐军必败无疑,长安也要丢了。在这危急关头,李世民巧设疑兵,虚张声势,让突厥摸不着虚实,又仅仅带着房玄龄、高士廉等五人就去和颉力可汗谈判。
《旧唐书》说:乙酉,又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
史书上只记载了突厥给了大唐3000匹马,一万头羊。但是大唐给了突厥多少却没有提及。乍一看是突厥屈服于大唐,实际上却不符合逻辑,人家这次来可是要灭唐的,劳师动众而来,怎么可能不得点好处就撤兵。
有史学家推测,当时李世民几乎是搬空了长安的府库,颉力可汗才同意双方握手言和。李世民也没有接受突厥的马和羊,只是让其放回俘虏。
比起财物,更不能让李世民接受的是威望受损。他本来就得位不正,刚登基两个月又和突厥签订城下之盟,对他的威望影响很大,也被他视为一生的耻辱。
三、突厥和大唐不得不说的关系
唐朝从建立以来就一直被突厥压得抬不起头来,因为李渊在起兵的时候就和突厥建立了一种名为“结盟”,实为称臣的关系,当时北方诸多割据势力都向突厥称臣,换取支援,李渊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腹背受敌,自然不能免俗。
当时李渊的条件是:“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
后来在李渊从太原出兵关中的时候,突厥出兵2000,并赠送了战马上千匹,资助其打下了长安,建立了大唐。在这种背景下,唐朝无疑是低突厥一头的。突厥使臣在长安横行霸道,无人敢管,这虽然是发生在渭水之盟之前,但一直以来李世民也是深以为耻。
四、李世民的复仇
渭水之盟对李世民的影响很大,此后他一边处理政务,一边亲自主持练兵,谓群臣曰:
“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
公元629年秋,经过三年的发展,大唐国力蒸蒸日上,李世民以李靖为主将,出兵十万讨伐突厥。颉力可汗本想诈降,李世民同意了,并派出使者到了突厥大营。结果李靖抗旨突袭突厥大营,并将颉力可汗生擒活捉。至此,突厥主力覆灭,李世民也算是报了当年城下之盟的耻辱。
一时的耻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沉不住气,处事不够冷静。李世民不逞一时之勇,韬光养晦,壮大自己,找准机会,一击毙命,这才使他成为一名杰出的帝王。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朝代,唐朝有许多出名的皇帝,例如女皇帝武则天,例如唐高祖李世民,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唐高祖李世民的故事。在唐朝的历史上,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的父亲李渊是第一任皇帝。唐朝时期,与许多外来势力都有冲突和融合。在李世民还没有继位的时候,唐朝和突厥就已经结下了梁子了。在李世民一生的功过中,他认为渭水之盟是自己一生的耻辱,那么,为什么他会这样认为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突厥人经常带领自己的军队去骚扰大唐的边境,甚至有一次趁着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在互相提防的时候,一举率兵,差点直接打到了唐朝的大本营,因此,实力还不足的李世民就用了一些计谋,骗过了突厥人,让突厥人以为唐朝实力充足,从而畏惧开战。在计谋实施成功之后,趁此机会,李世民和突厥人在渭水旁边签订联盟,给突厥人许了一些好处,这就是渭水之盟。在许多人的眼中,突厥人已经快要打到自家人门口了,李世民力挽狂澜,成功避免了一场战争,唐朝人心里十分感激他,并且认为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但在李世民自己的心里,他认为这就是一场败仗,一次奇耻大辱。身为唐朝人,不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胜利,反而要和敌人周旋,甚至给敌人许诺好处,安抚敌人,以取得敌人的信任。这在李世民的眼里,就是失败的。
不得不说,李世民确实是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的英明君主。即使求得暂时的和平,也只能苟且偷安,看看南宋的例子就知道了,李世民的想法还是比较有见地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