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时候竹筏和木船是如何从从下游划到上游的

时间: 2021-10-30 22:03: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古时候竹筏和木船是如何从从下游划到上游的

有东西掉到河里,人们去下游找,东西却在上游

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这个故事, 好像还是一个小孩子说东西在上游, 大家都不信, 结果真在那.rnrn好像是古代的故事. 这个故事叫什么? 这个现象的原理又是什么?
该课文叫《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你要找的是以下的东西吗,希望对你有用
打捞铁牛

铁牛是怎样从河底捞上来的?

公元1066年,山西永济县的黄河段发大水把河边拴浮桥的八只镇水神牛冲走了,官府张榜招贤,请能把铁牛从河底捞起来的贤人。和尚怀丙揭榜。他派水性好的人潜到水底,摸清铁牛沉在了什么地方。又叫人把两艘大木船并排拴在一起,船上装满泥沙。两木船之间还用结实的木料搭了个架子。怀丙亲自带人把两艘装满泥沙的木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又请熟悉水情的人带着绳索潜到水底,用绳索把铁牛绑牢。将绳索拉紧,把绳索的另一端捆在两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怀丙命人把船上的泥沙扔到河里去,泥沙被一铲一铲地扔河里,大船慢慢地上升,终于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出来。怀丙又叫人把船划到造浮桥的地方,两艘大船拖着没在水里的铁牛。回到了它们原来的位置。每只铁牛重达上万斤,怀丙为什么能把铁牛从河底的淤泥中拔出来呢?
两只木船原来装满了泥沙,泥沙很重,木船吃水很深,也就说,木船排开的水很多,受到的浮力很大。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此时木船受到的浮力,等于船身的自重加上泥沙的重力。当把泥沙扔到河里,船上的泥沙减少,两木船受到的浮力超过了船身的自重加上余下的泥沙的重力。最初,船不上浮,因为它被绑在绳索下的铁牛拖住,随着泥沙的不断抛出木船,绳索对铁牛的拉力越来越大,直到多余的浮力超过了铁牛在水里的重力和淤泥、河水对铁牛的作用,铁牛就逐渐从淤泥中拔出来。是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水底捞上来。
捞铜牛的故事,叙某地大河岸边翻修龙王庙,庙中老僧求人打捞十年前因发洪水而坠入河中的一只铜牛,言称“龙王无有分水兽,怎能够跨海登天驾云头”,并允以百两黄金做酬谢。狂傲的公子夏模海断定铜牛因被水冲,必在下游二十里处,几十个小伙子打捞三天三夜却白费一场工。公子请来老师才九斗,老夫子斥责弟子不学无术,说铜牛量重,应何处掉下去的便在何处寻。正要动手,路过此地的前村老河工拦住了大家,指出铜牛乃是被水冲向了上游。他不顾老儒和公子的嘲笑,坚持“我既然赶上就要管,决不能再让大家劳神费力汗白流”,并与才九斗以跪下敬酒来击掌打赌。二人分两路打探,铜牛却真的在上游打捞了出来。老河工面对无地自容的师徒二人,讲出了一番铜牛被冲到上游的道理。因为沙子很软,铜牛下方迎着水一面的沙子不停地被水冲走,就会出现一个坑,铜牛向迎水方向倒下、翻滚,时间长了就向水的上游移动了
是那个铜牛的故事吧,因为沙子很软,铜牛下方迎着水一面的沙子不停地被水冲走,就会出现一个坑,铜牛向迎水方向倒下,时间长了就向水的上游移动了~~~
这个故事叫徐霞客游记,原理是水流冲击着个物体,因为物体太重,所以物体本身不动,水在物体前地上冲出一个洞,时间长了物体就往水流方向倒,以此类推。

古代的时候,河运是怎么回事,比如长江,从上游到下游很容易想到

古代的时候,河运是怎么回事,比如长江,从上游到下游很容易想到古代的时候,河运是怎么回事,比如长江,船从上游到下游很容易想到,可是从下游怎么到上游?还是说水流比较平缓,可以划上去?如果不是,那又是靠什么。
古时行船从下游到上游,主要借助风力 -- 中国古代帆船技术也是很发达的。
一些水流很急的航段,就要借助人力 -- 也就是纤夫,用人力牵引船舶行进。
纤夫在岸上拉着走

船是谁发明的?它的起源历史?

舟船,是由原始的渡水浮具逐步演变而来的,具体的发明人目前尚未知道。人类的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却清楚地被记录在古文献中。《庄子•逍遥游》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我们从以上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以匏济水”、“始乘枰”、“变乘桴以造舟楫”,揭示的当是舟船最初发展的规律,即从“匏”到“桴”,再由“桴”到“舟”。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扩展资料:

船的起源: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发现过河困难的问题。若河浅和水流慢,人们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们就无法过河。后来,一些人发现抱着树枝或粗的树干,就可以浮渡过河。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把树枝捆成一扎,做成木筏。或把粗树干挖空,使它成为独木舟就可以过河了。这就是船的雏形。

1、古代桨船

在后来,人们开始在船上装上许多船桨,以此来为船只提供动力,使其不用随波逐流,便于控制船只,使船只更安全。

2、古代远洋帆船

随着人们的科技发展和贪婪的欲望,使人们开始了远洋探险。在技术上,探险家们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桨船先进多了。它装上了高大的桅杆,桅杆上挂着大面积的帆布,使它能尽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风能。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坚固,住在上面更舒适。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击力更强。

3、近代轮船

随着人们步入工业时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研究,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制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机,并投入使用。那时有一位叫富尔顿的美国人,觉得用桨划船会很累,而且效率不高,于是他就想用明轮来代替船桨。用蒸汽机驱动船只。并于1870年在哈德逊河上成功地进行试航。这就是轮船的雏形。

1835年,英国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装有螺旋桨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专家的注意。经研究发现,螺旋桨作为船的推进器比明轮力量大。于是装明轮的轮船逐渐退出使用。但为了称呼方便,装螺旋桨的船还是叫轮船。

4、现代轮船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的轮船已经不再用帆来辅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机,改用了柴油发动机。这是船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现代的轮船不仅装上了高效的柴油发动机,而且还装上了雷达、声纳、无线电等先进设备,使船只远洋航行变得更加安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船

船并非一两个人的独立发明,而是先民长期摸索改进而成。起初,我们的先民师法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受到启发,有了制造水上工具的灵感。在舟船之前,先出现的是浮具,先民抱着树干、竹竿过河,后来又用到葫芦

而当先民们试着将单体浮具组合为复数形式,以求取更大的浮力效果时,便出现了筏子——多根树干,或者多根竹竿、芦苇等物并排捆扎起来,成为船的早期雏形。

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就曾感叹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所说的桴即是木筏子。当原始狭小的“独木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独木舟逐渐向宽敞的“拼板船”模式演变。

船舶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开发的。

不论是战时或是平时,都有船舶的出现。世界上有数百万的渔民用渔船捕鱼。战时的海战及海上军事补给都和船有关。2007年的商船约有35,000艘,货物约有740万吨。2021年时,世界上已约104,304艘有船已取得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出的IMO编别号码。

在历史上,船舶对于地理探索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角色。像中国明朝的郑和将指南针及火药传播到其他地区。船舶有用像殖民及奴隶贸易等用途,也有用在科学、文化及人道主义上。美洲及欧洲之间的哥伦布大交换是当时世界人口成长的主因之一。航运也使世界的经济成为能源密集的形式。

  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船——独木舟(把一根圆木中间挖空)。然后,出现了有桨和帆的船。后来又出现了用蒸汽或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的船。今天人们用太阳能和喷气式发动机作为船的动力,航行的速度令人吃惊,最高时速已经可以达到500千米以上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刘向《世本》记: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意思是说,中国人是因为看见落叶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这跟鲁班悟出锯子的原理有点类似,大概中国人自来亲于木,总是可以从它身上得到层出不穷的灵感。
  舟形成之前,泛水之物一般是树、竹苇、葫芦之类的浮具、筏子。筏起于浮具,又多有改进。以桴济河,进而浮于海,这就有点“破天荒”的意思了。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概他老人家也有点自我欣赏的冒险性情在。
  《艺文类聚》载:西周成王时,“于越献舟”。越人,在古汉语里就是一个涉水的代名词,“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则难从”。可以想见,以舟为贡品,献与成王,那时越人的船就已造得比较好了,还有,献舟一路,取道东海,渡黄海,泛渤海,入黄河,逆流而上进入渭水,终达周都镐京,船的实用性能及航海技术都已不差。
  春秋战国时,大国争霸,造船业及航海业迅速发展。《越绝书》称:越迁都由会稽至琅琊,以水兵2800人“伐松柏以为桴”,沿海北上,气势已然磅礴。至秦,徐福及童男女各3000人,乘楼船入海,寻找不老之药。那楼船之巨,也已不难想象。有了船,从西汉中期前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从古合浦郡始发,可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海上国际贸易航线。三国时期,吴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夷洲,今之台湾,澶洲,就是日本岛屿。
  木船开始依赖人工划桨,既而有风帆及橹,橹是由长桨演变而来的,是另一种用人力推进船只的工具,也是控制船舶航向的工具。一器多用,这是中国对世界造船与航海技术上的突出贡献。
  东晋后期,法显和尚西行印度,寻求戒律,历时14年,数次濒死,终于在70岁高龄时,只身远航归国,他的船上所载,就是后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大量佛经。随后,这位老人便与来中国的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一起翻译出了这些佛经。
  隋炀帝好大喜功,多次征发民工无数,在江南采伐大木料,大造龙舟及各种花船数万艘。最大一艘龙舟共有四层,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个房间,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随后,这位跟他的龙舟一样花的帝王数次乘船巡幸江都,酒池肉林地日夜寻欢作乐,终于就把江山丢了。
  唐朝时,造船上已广泛使用了榫接钉合的木工艺和水密隔舱、黄底龙骨,大腊与防摇装置、漆涂防腐技术、金属锚等先进技术。此时的战船名为楼船、蒙冲、斗舰、走舸、海鹃和游艇,最大的战船“和州载”,费时三年,“载甲三千人,稻米倍之”。自西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后,唐代与各国的海上交往达到了全面繁荣,长安成了国际性大都市,海外各国的使者、留学生、留学僧、商人不断地到中国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政治典章制度,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发达国度,唐人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多次到到达南洋、西亚、东非等地。唐朝仍然有和尚到日本,著名的鉴真自743年-754年经12个年头,先后六次东渡日本,终于以非凡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到达日本的土地。
  宋元两代,因海外贸易不断扩大,海上和内河运输规模远超前代。造船业十分发达,浙江、福建、广东成为打造海船的中心,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并创造了运用滑道下水的方法。许多港口都设置了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其中明州、广州、泉州、杭州尤为显要,是清代以前最著名的几大港口。
  元时,中国积累了几百年的盛名频频吸引西方各国的贡使,传教士、商人、旅行家陆续来到中国,马可·波罗一呆就是17年,并深得忽必烈的信任与重用。1291年,忽必烈“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派马可·波罗从泉州起航,护送阔阔真公主至波斯成婚。
  这大概就是古老的东方—一个满载着瓷器和丝绸的童话飘向世界的开始。
古老的帆船船舶, 船,指的是:举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帆、发动机(如蒸气机、燃气涡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轮、柴油引擎、核子动力机组)等动力,牵、拉、推、划、或推动螺旋桨、高压喷嘴,使能在水上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古称舳舻)、轮(船)、舫,军用船称为舰(古称艨艟)、艇,小型船称为舢舨、艇、筏或舟,其总称为舰船、船舶或船艇。

原始的帆船
在公元前2900年前后,埃及人最先使用帆船。从那以后,一直到18世纪以前,帆船一直在海洋交通工具中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许多帆船都是依靠一根桅杆张着一面帆前进。大约在距今500年前,开始出现有3~4根桅杆的多帆船,这种帆船船身坚固,不怕风浪。今天装上引擎的大轮船被广泛应用,小的帆船仍用于运动比赛、捕鱼和本地贸易中。
舟船,是大自然的恩赐

人类最早使用的渡水浮具是葫芦。但迄今为止,我们仍无法知道,人类最早使用这一自然物一一葫芦渡水先后到底经历了多少年?作为人类试图主宰江河海洋的舟船,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舟船,是由原始的渡水浮具逐步演变而来的。人类的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却清楚地被记录在古文献中。《庄子•逍遥游》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在距我们并不遥远的1949年前,山西河津县农民仍还腰系葫芦、肩扛锄头到西河岸去种地。台湾高山族人将骑葫芦渡水过海,称之为腰舟。葫芦轻便,又不怕潮湿,浮力也大,是人类最早的渡水浮具之一。想必人类对葫芦的浮性很早就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原始人类所从事渔猎活动多与水相依,偶尔看到洪水泛滥,见有树木漂流而过,从而较早地认识到木头的浮力以及水与木头的关系。人类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最早理解和认识被《易经•系辞》追叙了下来:“木在水上也”,又说:“乘木有功也”,即用独木作为渡水的浮具。于是,一根漂流而下的树干或浮物,为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水上运载提供了最丰富的想象,也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
但是,圆木直接在水上遇浪翻滚,人会落入水中,一般来说,还不能直接搭载。可怎样才能使它趋于平稳呢?《世本》说:“古者观落叶以为舟。”树叶平铺开阔,逐浪漂浮又不沉。因而模拟树叶的形状,将两根以上的木头捆绑起来,便形成了最早的木排,这样单木浮具便一跃而成为第一种有效的运载工具——木筏。
我国多水的南方且多竹,竹竿中空易浮又坚韧耐用,由此出现了竹筏。不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对自然原始材料的简单应用,还没有加工成为劳动工具。而其后的编筏渡水,才使人类产生了自觉制造水运工具的思想。
筏的名称很多,中国古籍多有记载。《尔雅•释水》:“庶人乘桴”、“并木以渡”与《国语•齐语》中的“方舟设桴”当皆为此意。《越绝书》更有“方舟设桴,乘桴洛河”的记载,桴即筏子。编木为桴、编竹为筏,名称因材而异。将几个皮囊捆扎在一起,又叫皮筏。四川木里县人至今还会制作草筏。以筏渡水,平稳性强、不惧风浪。近年,有人曾模拟古人以筏渡水竟飘洋过海到达了美洲。两千年前的孔子不也曾想乘筏邀游吗?《论语•公冶长》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然而,筏毕竟还是过于简单的工具,还不是舟船。
不过,我们从以上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以匏济水”、“始乘枰”、“变乘桴以造舟楫”,揭示的当是舟船最初发展的规律,即从“匏”到“桴”,再由“桴”到“舟”。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马克思说:“一般说来,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深水捕鱼,就急需要有一种相应的承载工具的出现。而“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们能够制造独木舟”。事实也证明:自从人类发明和发现了石凿与火焚,人类便开始制造独木舟。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淮南子》说:“见窍木浮而知为舟”。“浮”的概念导致人们去“刳木”,使其变轻易浮,进而发明了独木舟。
西方曾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独木舟。”这显然是无稽之谈。近年,在各地先后出土的中国古代的独木舟比比皆是。江苏武进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特大独木舟,至今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福建连江县出土的独木舟,在舱体部分就有明显火烧和石凿的痕迹。另外,山东、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也先后发现了三十余艘古代独木舟遗存;2003年,在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难怪咸丰《荔波县志稿》曾称:“徭(瑶族)用独木舟,以大木长丈许,空其中,令首尾昂而锐,幼童稚女,操渡如飞。”
至于舟船属具桨、橹、舵等,古书上多认为是仿生学的产物。《物原》说,颛顼作篙桨,帝喾作舵橹,尧作维牵,夏禹作舵,学鲎鱼发明了帆。从以上次序看,是合乎实际需要先后的。古人见鹰、鹞摆动尾巴竟改变了飞行方向,于是发明了舵。鲎鱼是传说中的一种怪鱼,身体扁宽,眼睛长在背上,嘴生在腹下,脊生八尺长鳍。有风吹来,就借风行驶,无风时鳍就闭合。人们因此而获得了启示,便发明了帆。不过,这些神秘的传说也只是历史记载的影子,人们毕竟还是希望能够看到实物。
1977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出土了五支木桨。其中一支残长62.4厘米,残宽10.8厘米;另一支残长92厘米,残宽9厘米。经测定同层(第四层)木炭,五支木桨的距今年代为6960±90年,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遗物。伴出的还有近百种动植物以及带有榫卯、企口板结构的房屋建筑所用的木料遗存,还有炭化稻粒等。这证明河姆渡人的渔猎和采集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姚江从遗址的西南部流过,南为四明山,与河姆渡隔江相望。遗址海拔3~4米,在古代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出土木桨的桨叶与桨柄结合处,阴刻有漂亮的弦纹和斜线纹图饰。由此推断:如此精工雕刻的木桨,决非最原始的。原始木桨的出现,当会更早,可能在8000年前左右。无独有偶,2003年在杭州萧山,果然就出土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
这当然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意味着,中国水运历史要从7000年提前到8000年前。

独木舟,到底是谁发明的?

其实,浙江河姆渡木桨的出土,就说明独木舟的出现比史书记载的至少要早出2000~3000年。那时正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的生活仍然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而且这种渔猎生活往往需要由群体共同进行。而杭州萧山出土的8000年前的独木舟,便是截至目前古代中国制造和使用独木舟的最早见证。
无论怎么说,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独木舟的出现,无疑揭开了人类水运历史的序幕!人类社会的文明也便从这里开始跋涉。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独木舟到底是谁发明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山海经》说,番禺始作舟。《墨子》说是巧垂。《吕氏春秋》却说是舜的臣子虞。《发蒙记》则说是舜的另一个臣子伯益。《世本》说是黄帝的两个臣子共鼓、货狄。《易经•系辞下》:“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说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到黄帝时期,舟楫的使用就已经很频繁了。
关于独木舟到底为何人发明,以上史书的记载与传说是否确凿,目前我们尚不能确认,但至少说明他们都是使用过独木舟的人。驾舟“以济不通”,可以到很远的地方,“致远以利天下”。由此我们可以试想,古人之抱负与今人不知到底谁的更大?

中国古代船只发展史中的代表船只(取7个代表类型)

取七个代表船型来贯穿中国古代船只的发展史,其中已经包括竹筏、独木舟,其余五个应该如何选择,谢谢了

1、木船,指木制的船,通常用橹、桨等行驶。既指用木材作为船体结构主要材料的船,也指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仅在板材连接处采用金属材料的船舶。

2、战船

战船是古代的一种用于水上作战的船舶,它是现在军舰的鼻祖,是最早的军用舰艇,有着几千年历史。

战船作为最早的军用船舶,在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种类、不同型式、不同装备的战船。中国古代,早在战国时期之前就出现了古战船。在古希腊、古罗马也出现了各种型式古战船,诞生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战船。

3、木帆船

木帆船,即船体为木制的利用风力前进的船只,曾广泛用于渔业捕捞和海洋(内河)运输。按照渔家风俗,因忌讳“帆”的读音类似于“翻”,亦称之为“风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木帆船已逐渐被钢铁制造的新型渔业和航运船只所淘汰。

木帆船,主要有桅、帆、舵、桨、橹、碇及绳索等。木帆船唯一的助航设备就是一个小罗盘。木帆船主要是靠借助风力来前进,船上虽然有“橹”,但主要作用是调整方向。

4、蒸汽机船

蒸汽机船是术语船舶工程的以往复式蒸汽机为主机的船。英国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瓦特还良蒸汽机发明蒸汽机船。

以蒸汽机为推进动力机的各种船舶。早期的蒸汽机船装有全套帆具,蒸汽机只作为辅助动力,安放在甲板上,驱动装在船两舷的明轮。

19世纪80年代出现三涨式蒸汽机,汽压提高,此时明轮为螺旋桨取代。20世纪货船的蒸汽机功率约2000马力。航行于大西洋上的大型客轮以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功率可达2万马力。

蒸汽机船因机体庞大和燃料存放需占用较大面积,使得船舶加重,运载债物能力降低。

5、帆船

帆船(英文表述:NauticExpo,sailer,sailing boat)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所使用都为风力驱动的帆船。现代帆船始于荷兰。

6、干货船

干货船是指专门运送干杂货(包括桶装液货)和散货的船舶。常见的有杂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散货船、矿砂船、冷藏船、载驳船等。在干货船中运木船、冷藏船、汽车运输船等又称为特种货船。

7、客船,是指专门用于运送旅客及其所携带的行李和邮件的船舶。通常多为定期定线航行,故亦称“班轮'根据《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规定,凡载客超过12人者均应视为客船。

客船的特点是:具有多层甲板的上层建筑,用于布置旅客舱室;设有较完善的餐厅和卫生娱乐设施;具有较好的抗沉性,一般为“二舱不沉制”或“三舱不沉制”;

配备有足够的救生、消防设施;航速较快和功率储备较大。随着远程航空运输的发展,客船逐渐转为短途运输和旅游服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帆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木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木帆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蒸汽机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干货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客船

独木舟

先秦时期的造船从“伏羲始乘桴〔fú浮〕”(《物原》)和“伏羲氏刳〔kū枯〕木为舟”(《周易·系辞》)等远古传羲说来看,最早的船只——筏和独木舟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问世。大自然各种常见现象的反复出现,启迪着我们祖先的思想。早期的人类以捕鱼、打猎为生。捕鱼需要下水,打猎也常常过河。我们的祖先发现,木头和树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于是,有人走进水中,抱着一块大木头试了试。结果,不但没有沉下去,而且木头还把人托出水面。这样,人们就学会抱着木头渡水了。后来,人们把砍下来的树干,用石斧和火,将一面削平、挖空,造成了第一只独木舟。我们的祖先在造出独木舟的同时,还发现把几根树木捆扎在一起,也可以产生更大的浮力,载着人行驶在水面上。这样,就有人制成了木筏。比起独木舟来,木筏的使用面积大,制作起来更容易一些。有了木筏,人们往返河流的两岸,在水中运行,再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受到木筏的启发,人们想到了自己身边其他能够做成筏的东西。只要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能结扎在一起的东西,他们都要拿来试一试。于是,人们又制成了竹筏、草筏和羊皮筏等。特别是其中的竹筏,更受到人们的欢迎。竹子这种材料,质地坚韧,重量轻,中间空,浮力大,容易捆扎,并且不怕水长时间浸泡,用它制作成竹筏,又方便又耐用。把几只竹筏串成一排能运大量的东西。独木舟和筏是远古祖先最简陋的也是最重要的渡水工具。有了这样的渡水工具,我们的远古祖先就能进行水上捕捞和迁徙航行了。

木筏和竹筏
船舶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早出现的木板船叫舢板,原名“三板”。顾名思义,可以推测它最初是用三块木板构成的,就是一块底板和两块舷板组合而成。几千年来,人们在实用中不断对三板船加以改进,逐步使它完善,并且不断有所创新,导致了千姿百态、性能优良的各种船舶的产生。除了舢板这种单体木板船外,当时人们还受木筏制造原理的启发,造出了舫(〔fǎng访〕,《说文》:“舫,并舟也。”),把两艘以上的船体并列连接起来,增加了船的宽度,提高了船的稳定性和装载量。“舫”也称“方”、“枋”、“方舟”、“方船”、“枋船”,有时也写作“航”。它的制作方法,起初是用绳索把两只船捆在一起。后来,又演进用木板或木梁放置在两只船上,用木钉、竹钉或铁钉钉在一起,两船之间也保留一定间隔,而不一定要船舷跟船舷紧靠在一起了。除了由两只船体构成的舫外,在历史上还出现过由多只船体构成的船只。这种船行驶平稳,上面可以建造庐舍,成为统治阶级出游时候的专用船。周代对乘船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天子乘坐“造舟”,诸侯乘坐“维舟”,高级官员乘坐“方舟”,一般官吏乘坐“特舟”,普通百姓只能乘用“桴”。“造舟”由多只船体构成,“维舟”由四条船构成,“方舟”由两条船并成,“特舟”是单体船,“桴”就是木筏和竹筏。

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已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战船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是战船既要配备进攻手段,又要防御敌方进攻,因此它在结构和性能上的要求都比民用船只高。可以说,战船代表着各个时期最高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力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吴国水军的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它包括“艅艎〔yúhuáng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chuán船〕”等多种舰艇。艅艎又写作“余皇”,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战船,战时作为指挥旗舰。据古书记载,艅艎船首绘有鹢〔yì益〕鸟的图案,有优良的航行性能。水军的主要战舰是三翼,即大翼、中翼和小翼。其中大翼长10丈,阔1.5丈,可以载士卒90多人,有较高的航行速度。吴国就是凭借这些战船先后在汉水和太湖大败楚、越两国的。后来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灭吴时的战船已经发展到300艘之多。

“蒙冲”、 “赤马”、“飞云”各领风骚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楼船,顾名思义,就是有楼的船,高10余丈,甲板上建楼数层。每层都有防御敌方射来的弓箭矢石的女墙(即矮墙),女墙上开有用作发射弓弩攻击敌方的窗孔。为了防御敌方火攻,船上蒙上皮革。楼船这个庞然大物上还遍插旗幡,刀枪林立,以壮声势。1975年,在广州发掘了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造船工场的遗址,发现了三个大船台,可以同时建造数艘重量达五六十吨的木船。据考证,这是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此外,在今陕西、四川、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也都有秦汉的造船工场。如长安城西的汉朝昆明池造船基地,周长达40里,有时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楼船。楼船上设备齐全,已使用纤绳、橹、帆、楫等。

大福船
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的船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郑和宝船
永乐时期海上的巨无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明清海禁,落日余晖
  郑和死后的明朝,嫌下西洋费钱,把船队裁撤了。叱咤全球的郑和宝船,拆的拆,毁的毁。16世纪早期的明朝海军,已远远落后西方。与荷兰战舰交过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舰“万难接济战”。明朝与荷兰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惨胜,但十二艘荷兰战船,击毁明朝战船七十多艘。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重围下安然离去。明王朝之所以对荷兰霸占台湾无奈,归根结底还因海军实力。
  然而却有一支舰队横空出世,再次捍卫了中国战船的尊严———郑家水师。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而它的缔造者,却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积极学习荷兰人的造船技术。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皆制自外番(荷兰人),艨艟高大坚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为福建副总兵后,在料罗湾海战和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各国船只都必须购买郑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强大的郑家舰队,捍卫着中国古代海洋最后的繁荣。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航空母舰
文章标题: 古时候竹筏和木船是如何从从下游划到上游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7317.html
文章标签:木船  竹筏  古时候  下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