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1948年在陈赓四纵搞贫雇当家的204首长是谁 后来疯了。还有一个305首长,书中都把这两个人有意的避讳过去了

时间: 2021-09-25 14:03: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1948年在陈赓四纵搞贫雇当家的204首长是谁 后来疯了。还有一个305首长,书中都把这两个人有意的避讳过去了

长征中的故事

急要,长征途中的故事,老故事就不要了,主要是想要些少数民族的小英雄的故事~~~~有的话再加分哈~~~
在伟大的长征中,在千万个红军战士中,有不少十来岁、十几岁的少数民族孩子。他们
随着红军队伍历经千难万险,流血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爱可敬,可歌可泣!

可爱可敬的“小皮球”
在成千上万的红军队伍中有一个12岁的彝族小红军,他的名字叫候登襄。候登襄黑黑的、矮矮的,圆圆乎乎,跑起来像个小老虎,大家就叫他“小皮球”。
“小皮球” 候登襄人小志不小,是一个红军宣传队员。宣传队一共20多人,最大的20岁,“小皮球”是最小的一个。
1935年8月下旬,“小皮球”所在的宣传队进入了川西北的水草地。这是一片荒无人烟、无边无际的沼泽。看起来绿油油,天高云淡,走起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刚刚还是大晴天,瞬间就黑云密布,狂风暴雨。为了行动方便,宣传队分成了几个小组。“小皮球”所在的这个组一共5个人,他们做了具体分工:组长负责保管口粮,其他几个人,有的扛捆干柴做饭时引火用,有的背着用被单做成的“帐篷”,有的身背道具。“小皮球”行军时负责背着做饭和烧水用的小铜锅。
“小皮球”全组5个人出发时一共带了10来斤口粮,过草地要走七、八天,根本不够吃。每到一个宿营地,他们就四处去寻找能吃的野菜,什么锯齿菜、刺儿菜,凡是能吃的都采回来。“小皮球”把小铜锅支起来,把水烧开,组长打开了小口袋,一粒一粒地把青稞和荞麦放进锅里。几个人围着小铜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
有的说:“咱们吃的是青稞顿牛肉!”
有的说:“不!是韭菜煮青稞!”
组长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们吃的是八宝粥!”
这时,“小皮球”端着碗,一边吃一边说:“对!咱们吃的是八宝粥!”他狼吞虎咽,吃的还真香。
这天晚上,大家累了一天,想找一块地方睡觉。难找啊!还是组长发现小水沟旁长着一丛水柳条。大家七手八脚把水柳条压倒,铺上被单,支上“帐篷”。“小皮球”调皮地说:“今晚上咱们住上小洋楼了”。
可是,夜里大家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狂风把“帐篷”刮跑了。天黑黑的,在到处是水草的泥潭里,上哪儿去找“帐篷”呢?“小皮球”他们只好互相背靠着背蹲着“睡”了。“小皮球”在风雨中成了“落汤鸡”。
一天晚上宿营时,“小皮球”他们给战士们演了一场节目。第一个节目就是“小皮球”当主角的《童子舞》。他们边跳边唱:“牛皮本是好东西,吃多了就要涨肚皮,好东西,呦嗬嗨!……”战士们都开怀大笑了起来,一天的疲劳都赶跑了。
宣传队员们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啊!他们白天和战士们一样行军,在草地里跋涉,宿营了,还要为大家演出节目,为大家鼓舞士气,创造快乐,战士们被感动了。
一个大个子战士把“小皮球”拉到一边,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掏出一把炒米,送到“小皮球”手里,轻轻地说:“小兄弟!拿着吧!”
在草地里,一粒米都是宝贵的啊!“小皮球”捧着炒米,眼睛湿润了。
“小皮球”盯着大个子战士的脸说:“你吃什么?”
大个子战士不经意地说:“我还能撑几天,你吃吧!”
“小皮球”没有吃。他捧着这把比金子还珍贵的炒米交给了组长。
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皮球”啊!他的名字叫候登襄。记住他吧!

他戴上了红军帽
胡冬生参加红军的时候只有16岁。他早就向往着穿上红军服,戴上红军帽,那红军帽上缀着一个红五星,8个角,戴上多神气啊!可是,胡冬生刚一当上红军,就开始长征了,谁给他发红军服和红军帽啊!
胡冬生头上裹着一条毛巾,看见老战士戴着红军帽,心里羡慕的不得了。他看着那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帽,越看越觉得好看;心想,我当了红军,起码应该戴上一顶红军帽啊!头上裹着一条毛巾,算什么红军呢?
在行军路上,小胡总缠着指导员,要求发给他一顶红军帽。指导员总是耐心地对他说:“别着急!以后一定发给你!”可是,行军打仗那么紧张,生活那么艰苦,指导员有什么办法给他发一顶红军帽呢!
这一天,部队要爬雪山了。粮食早就吃完了,小胡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饿得头昏腿软,两眼直冒金花,脚上的鞋也破得不行了。小胡的双脚被冰雪冻得麻木了,腿也冻肿了。他咬着牙,心里说一定要坚持。可是,走着走着,小胡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他喘着粗气,实在走不动了,想站起来,挣扎着,说什么也站不起来了,心想:这回要在雪山上“革命到底”了,不由得掉下了眼泪。
这时候,指导员也喘着粗气,从小胡身后走了过来。指导员也疲惫不堪,胡子老长,脸色苍白。他关切地问道:“小胡!你怎么了?”小胡坐在地上有气无力地说:“指导员,我饿得走不动了!” 指导员掏出一块煮熟的牛皮,递给了小胡。小胡知道这牛皮此时和生命一样珍贵,而且,指导员也两天没吃东西了,身体又有病,他怎么忍心吃下去呢!指导员硬把牛皮塞到小胡手里,小胡眼含热泪接了过来。
指导员一边看着小胡嚼着牛皮,一边对小胡说:“在这雪山上不能坐下来,坐下就会死掉。”又说:“革命是艰苦的,我们吃苦是为了更多的人幸福。一定要努力跟上队伍,坚持到胜利。”
小胡听了指导员的话,心里觉得暖融融的,又吃了一块牛皮,就使劲站起来,又一步一步坚持爬上了雪山。
第二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小胡喘着粗气,在没膝的深雪中向前走着。他多想坐下来歇一会儿啊!可是,想到指导员的话,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能停下,要坚持啊!
小胡吃力地走在雪山上。忽然,他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人躺在了雪地上。小胡赶紧走过去一看,“啊”的一声吃了一惊,原来是指导员倒在了那里。
小胡跪在奄奄一息的指导员身边,只见指导员脸色煞白,微微睁开眼睛,发现是小胡,就吃力地说:“不要管我!……你走吧……不要掉队……” 指导员一边断断续续说着,一边从头顶取下了红军帽:“冬生……红军帽子……给你……鞋子……我的……穿上走吧……我不行了。”小胡此时心如刀绞,强忍着眼泪,摇着头。他想,尽管早就想有一顶红军帽子,也非常需要有一双鞋,但是,我不能……
指导员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见小胡不接帽子,也不取鞋,就一个劲地说:“走……走……走……”
指导员牺牲了,雪花不停地飘落在小胡身上,又过了好久,小胡才好像明白了,要坚持走下去,走到胜利。他默默戴上了指导员的红军帽,穿上了指导员的鞋,含着眼泪,用树枝和雪土掩埋好指导员,迎着风雪,继续走上了长征路。
在以后的岁月里,小胡一直珍藏着那顶红军帽,一直怀念着长眠在雪山上的指导员。

贺老总与红小鬼
在红二方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不少红小鬼。他们年龄很小,但是,他们坚决跟着红军长征,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非常关心这些红小鬼,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这些红小鬼胜利走完了长征之路。
红二方面军军团指挥部警卫连有一个红小鬼叫周昌举。他年龄小,行军时常常掉队,有的时候走着走着就睡着了。
有一次行军的时候,周昌举又倒在地上睡着了。睡着睡着,周昌举好像听见有人叫:“小鬼!小鬼!”又觉得有人揪着他的耳朵把他拽了起来。那人说:“贺老总让我来叫你,你再睡,就别想睁开眼了。” 周昌举赶紧站了起来。
到了宿营地,贺老总走来亲切地问周昌举:“小鬼!怎么样?每天晚上走80里地吃不消了吧?” 周昌举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贺老总亲切地拍了拍周昌举的肩膀,转过身对供给部的一个干部说:“要想办法从土豪那里搞些马,让小鬼们和受伤的战士骑上马,一定不让一个小鬼掉队!”
不久,部队真的从土豪那里搞来几匹马,每到夜里两点多,周昌举困的不行时,就被捆在马背上,让他在马背上打瞌睡。在贺老总的关心下,首长们骑的马都给了小鬼们骑了,让他们顺利地走出了雪山草地。
贺老总的勤务员陈伢子在长征路上生了病,又发烧,又拉肚子,身体软得走不了路。贺老总每天都来看望陈伢子,把军部最好的牲口给他骑,还把略懂中医被战士们称作“贺老太爷”的叔叔找来,给陈伢子把脉、看病。可是,在茫茫的草地里没处买药,连病带饿,陈伢子的病,一会儿像伤寒,一会儿像痢疾,不拉肚子了,可烧老不退。陈伢子病得又黑又瘦,浑身没力气,只得伏在马背上。驮陈伢子的马接连累死了三匹。到第四匹马倒下时,陈伢子也一样眩晕倒在地上。当他醒来时,看见贺老总和同志们都围着他,他哭着说:“老总,你们走吧,我拖累了大家,不能再……” 陈伢子请求把他留下。
贺老总打断陈伢子的话,说:“说什么丧气话,有我们在,决不会丢下你不管!”
贺老总找来副官处长杜世新,又给陈伢子搞了一匹马。这第五匹马,终于把陈伢子拖出了草地。后来他才知道,这第五匹马是用来驮文件的,文件分散开,让大家背着,把马给了他骑。陈伢子走出了草地,又回到贺老总身边工作了。战士们见了陈伢子都说:“你的命是老总从草地上捡回来的!”
贺老总也打趣地说道:“陈伢子还没完成革命任务,马克思不让他去报到啊!”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后,中央决定红军向黔西北运动,力图抢在川军尚未部署完善之前强渡长江。1935年1月29日拂晓,中央红军3万余人向西一渡赤水后,毛泽东见长江以北已有敌军重兵防守,决定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令部队西进扎西(今云南威信)。2月11日,当各路敌军纷纷拥向扎西时,毛泽东见黔北敌兵力薄弱,出敌不意地指挥中央红军向扎西东进,于2月18日从二郎滩、太平渡等地向东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
这时军委二局及时向军委提供了截获的准确情报,毛泽东等领导人当即决定乘川军和吴奇伟部未赶到遵义前,对娄山关之敌予以打击。2月25日,红3军团等部发起娄山关战斗,将敌6个团击溃。2月26日,毛泽东又依据军委二局提供的吴奇伟部两个师的位置,判断这两个师两日内赶不到遵义城,于是命令红1、红3军团乘由娄山关溃退遵义之敌喘息未定之际,发起攻击。2月28日晨,红军攻占遵义城。当日,吴奇伟率部赶到遵义附近,随即指挥所部和王家烈残部进行反攻。军委二局又及时将破译敌情和吴奇伟指挥部位置报告军委。毛泽东等军委领导人研究了敌情后认为,川军距红军距离尚远,吴奇伟两个师孤军深入,王家烈残部已成惊弓之鸟,决定围歼吴奇伟部,命红1军团主力直插忠庄铺,首先打乱敌人指挥,然后各个击破。随即,红1、红3军团发起进攻。国民党军溃不成军,吴奇伟仅率一个团残部狼狈逃出红军包围。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后的5天内,以7个团的兵力,歼灭和击溃吴奇伟部2个师、王家烈部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1000多支(挺)、子弹10万发,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长征故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我讲述的是一个铜盆的故事

在行军途中,我们到了一个叫富民县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个土豪非常有钱。在打土豪时,我们拿了一些东西。
其中就有个铜盆。这个盆子非常好看,有两个提耳,很厚实。回来后,我请求连长和指导员把盆子分给我,后来这盆子起了大作用呢!

我拿回来后,我们班就拿它煮饭、烧水、炒菜,开会时还当鼓来敲。还有一个作用,你们想不到的,就是烫虱子。我们只有一身衣服,每天穿着,天晴下雨都穿,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晚上翻开衣服,一伸手就能捉到好几个虱子。所以晚上大伙就用铜盆烧水,把水烧得滚烫的,然后把衣服摊在地上,泼水上去烫。

我们用完后,其他班的战士就来跟我们借,也去烫虱子。铜盆作用很大,慢慢的,战士们对它产生了感情。

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带着它,直到出了甘肃,有一次行军时跑得特别快,挂在背包上的铜盆不知道在哪弄丢了,后来发现后,大家都哭了。

互相推让一口青稞面

到阿坝后,缺少粮食,没办法,上面下命令,以班为单位,带上银元出去找。头一天我们出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我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房子倒是蛮多,但却找不到粮食。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啊!中午的时候,我到一个房子里,发现角落有一堆青稞麦子,我抓了一把,捻了捻,我非常高兴,又打又捶,直到天黑,我弄到了20多斤麦子。我背回去,大伙一起用锅炒。那个晚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还是连队里第一个弄到粮食的。

但很快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大家舍不得,开始吃自己的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后来皮带也很快吃完了。

一天晚上,大家都没吃东西。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我捧到这个面前,这个摇摇头,捧到那个面前,那个也不要。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把青稞面泼到地上,大家都很难过,为了不浪费,我们把地上的青稞面一粒粒拣起来吃
红25 军卫生部里,有几十个小女兵看护员。别看她们年纪小,工作可细致呢。伤病员们都夸奖她们能干。可是,有一件事,回想起来,却让她们特别的不好意思。

原来,这一段时间,敌机总跟着我们的部队轰炸。为了避开敌人,我们的部队就每天天黑以后出发,第二天九、十点钟左右宿营,改成夜行军了。

长途夜行军,每夜都要走一百四五十里路,有时甚至得走一百七八十里,这对成年指战员都很艰苦,更别提这些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儿了。她们白天还要防空、照顾伤员,一到夜里,走着路,“瞌睡虫”就来了,光想睡觉。夜间遇到稍宽点儿的路,为了缩短部队的距离,往往走四五路,甚至六路纵队。小女兵们困得遇到前面停下来时,站着等着时就睡着了,待前面的部队走出好远,才被后面的同志扒着半睡半醒地往前走,还有时走着走着跌倒在路旁的小沟里,也不觉得疼,迷迷糊糊就又接着睡着了。

有一次,部队已经宿营了。几个掉队的小女兵离目的地还有二十多里路呢。中间还隔着一座山。收容队的同志对女兵们说:“你们先走,我们在后面担任警卫。”

小女兵们开始爬山。山很陡,没咱,她们就抓着小树枝和荆棘棵子往上爬。爬到山顶时,天蒙蒙亮。几个人累得腿一软,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着了。收容队的同志走过时,也没注意到她们。赶到宿营地,才知几个小女兵还在后面。沿路找回来,把几个“小瞌睡虫”叫醒,太阳都已经偏西了。

“小鬼们,这一觉可睡足了吧?”收容队的同志说。

“足?再给我五天五夜,我也能睡!”几个小鬼不约而同地说。

在太阳地里睡了一天,她们全身是汗,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当收容队的同志把她们带到宿营地时,大家已经吃过饭、睡过一觉了。

看到别人已经把应该自己负责的伤病员安顿好,几个小女兵很是忐忑不安。她们相互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心里暗暗决心:今后,再也不能因为贪睡而掉队了!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1、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

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3、鱼汤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4、激战嘉陵江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5、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

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之后,红2、6军团迅速移师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

一、分干粮的故事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

二、一个铜锅的故事

红3军团某连有一个9个人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一个铜锅进入草地。炊事员一个个牺牲,铜锅一次次换肩膀……走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三、贺龙嚼了3天的牛皮

“为救命,贺龙把他的枣红马都杀掉给战士们吃了。”老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老总便千方百计地钓鱼,“几条小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而他自己却嚼了3天的牛皮。”

四、总理亲自抬棺送葬

身患重病的周恩来随红3军团过草地。时任军团兵站部部长的杨立三身体也很虚弱,却坚持亲自抬周恩来,走出草地后便累倒了。1954年,杨立三去世,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送葬。

五、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六、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七、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1、故事一: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故事二:吃骡子

粮食吃完了,小董实在走不动了。他把枪放到马背上,突然看见了师长,他让我上马。可我怎么能让师长走路呢?我坚决不肯,于是他说,前面有个森林,到了那后,我们把马、骡子全杀掉,煮着吃。

3、故事三:吃辣椒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4、故事四:冬天的艰辛

一天陈小兰感到疲倦,便掉在队伍后面,拉着一匹瘦马,慢慢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红军,冬天里,他有两片又干又薄的嘴唇,黄黄的小脸,只穿着一双破不烂看的草鞋,脸冻得又红又青。

5、故事五:挖树根填肚子

青青几个女孩子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扩展资料: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2、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3、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一、分干粮的故事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

二、一个铜锅的故事

红3军团某连有一个9个人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一个铜锅进入草地。炊事员一个个牺牲,铜锅一次次换肩膀……走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三、贺龙嚼了3天的牛皮

“为救命,贺龙把他的枣红马都杀掉给战士们吃了。”老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老总便千方百计地钓鱼,“几条小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而他自己却嚼了3天的牛皮。”

四、总理亲自抬棺送葬

身患重病的周恩来随红3军团过草地。时任军团兵站部部长的杨立三身体也很虚弱,却坚持亲自抬周恩来,走出草地后便累倒了。1954年,杨立三去世,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送葬。

五、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六、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七、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分干粮的故事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

在《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中,你对陈赓和小红军有什么印象

在《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中,你对陈赓和小红军有什么印象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3.群众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个儿子个个凶残如虎,群众称他们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备修新屋,找来新化方师傅给他烧砖瓦。可怜方师傅辛辛苦苦一场,不但未得分文工钱,还要倒贴伙食。一气之下他推倒砖瓦垛子,满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参加了红军。12月19日,部队在岩山宿营,他
把当年在付家的遭遇和当地农民受付家欺压的情况,向部队首长做了汇报,首长同意他带三名战士去找升麻子算账。他们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备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众听说红军抓住了作恶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纷纷向红军首长揭发升麻于的罪恶。首长派出一位战士领着贫苦农民到升麻子家里,打开了付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了群众。第二天红军离开岩山时,把升麻子押到绥宁县李熙桥处决

陈赓大将的黄埔时期的同学都有谁?

一、陈司令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死而无憾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以俄为师,亲手创建的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了。作为校总理的孙中山,郑重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陈赓是第一期学员,年仅26岁的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兼军法处长,聂荣臻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从此陈赓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建设新型的革命武装培养了军事骨干。陈赓正是从黄埔军校开始了自己毕生的革命军事生涯。有趣的是,黄埔军校的“老资格”陈赓的名字还为国民党军队黄埔系将领所熟悉、所敬佩,他那传奇的战斗故事在黄埔军人中广泛流传。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陈赓和许多黄埔军校出来的共产党人一起,从此同国民党右派所影响控制的黄埔同学分道扬镳。许多当年黄埔的“同窗”,自此化作战场上的对手。在最后结束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统治的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带领他的英雄部队,在战场上与国民党军队的黄埔“同窗”进行较量,成师、成旅地歼灭了他们率领的部队,陈赓将他们打得狼狈逃窜。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国民党将领成了陈赓的手下败将,他们被俘虏后,陈赓注意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上党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第19军军长史泽波被俘。陈赓亲自接见了史泽波并与他进行谈话,耐心向他交待共产党的俘虏政策。陈赓问他:“你认为你们这次作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抗战8年中,贵军在上党地区和日军作战,日本投降后我们来抢占地盘是不对的,不过没想到失败得这样快,真是天助你们!”史泽波感慨地说。
  “你讲对了!《水浒传》上说梁山泊的好汉们‘替天行道’,我们也是‘替天行道’,我们的‘天’,就是人民。我们依靠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也依靠人民打败了你们。历史证明,与人民作对,必然要失败!希望你今后能站到人民的立场上,为反对蒋介石、阎锡山发动内战做些贡献!”
  陈赓的话,深深打动了史泽波的心。后来,他领衔联合上党战役被俘的高级将领发通电揭露蒋介石、阎锡山挑起内战的罪行。这给部队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教育俘虏提高觉悟,认清形势,掉转枪口。
  当时,陈赓任太岳军区司令员,在上党战役中解放军的俘虏多达31000余人,陈赓除亲自同国民党将领谈话外,还反复教育部属认真执行共产党的政策。在陈赓的带动下,各旅旅长都亲自向补人部队的被俘虏的国民党土兵(又称解放战土)讲话,有两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义的太岳部队副旅长,还现身说法,动员他们参加解放军,深得陈赓的赞赏。
  一些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经过陈赓的耐心教育,也转变了立场。国民党第19军参谋长安克泰被俘后,陈赓看见安克泰绘制的作战地图准确、清晰、明了,于是,陈赓亲自找安克泰谈话。陈赓说:“你现在有两条路可以选择……我给你提个建议:你在战场上看到,我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官兵团结,打仗勇敢,以后还要解放全中国。我希望你参加到我们的军队里,继续发挥测绘专长。”安克泰低着头没有马上表态。陈赓接着说:“你认真考虑一下,再和家人商量商量,然后再答复我。”陈赓派人把安克泰的家属接来与他团聚。安克泰被陈赓的诚恳态度所打动,毅然参加了陈赓的部队。
  陈赓把安克泰安排在太岳军区司令部侦察科工作,把他的家属安排在留守处,孩子也上了学。这时部队里有些人想不通,认为对一个俘虏来的国民党军官安排太好了。陈赓耐心地对大家解释说:“测绘是专门的军事技术。现在我们太岳军区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纵队里虽然有几万人,但有此专长的人很少,革命不分先后,眼光要放长远一些,胸怀要宽广一些。”   
  陈赓在工作上信任安克泰,让他不要背包袱,放手工作。陈赓率纵队打过黄河后,亲自主持举办了一期参谋训练班,让安克泰给大家讲授测绘课。部队打仗,每到一地,陈赓带上安克泰到要地勘查,让他绘制兵要地图,下发部队参阅。渡江战役后,陈赓率第4兵团进军江西、广东和广西,解放云南。在这中间,陈赓指示安克泰认真查阅缴获的国民党档案,将两广和云贵的民族和风俗及兵要地志绘制成图册,编写成教材,并在樟树镇的第4兵团举办的干部训练班讲课,为解放大西南做出了贡献。
  1992年,安克泰在昆明见到一起在第4兵团司令部工作的老战友戴其萼和彭一坤,第一句话就是:“我已患脑疾,将不久于人世。所幸的是我已加入党组织。我死后,悼词不会再称我先生,而是称我同志。陈司令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死而无憾。”接着安克泰深情地说:“你们回北京后,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祭拜陈司令员时,替我向老首长三鞠躬,就说‘共产党员安克泰同志怀念你!’”

  二、陈赓又给我指了一条路,咱们后半生的棋还有活头

  陈赓为人处事有他自己的“规则”,对上对下,对“左”对“右”,他都表现得非常洒脱,平时也爱开个玩笑,说话风趣诙谐。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由于历史关系,他和林彪很熟悉。抗大成立后林彪是校长。有一次,林彪召集队长们开会,要求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学员遵守规章制度,并强调队长要和学员打成一片,贯彻“官兵一致,军民一政”的建军原则。当大家说起官兵一致时,陈赓笑着说:“在黄埔军校时,我们的官兵关系是十分融洽的。例如当时林彪校长还是一个年轻的学员,他脑袋壳上肉很多,我就摸过他的脑勺。”林彪听后半羞半恼地说:“不要胡扯了,散会。”离开会场后,贾若瑜对陈赓说:“你今天玩笑开得太大了。”陈赓笑着说:“今天我还没有像过去那样摸他的肉脑勺呢。”其实这在陈赓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丝毫恶意,用不着掩饰,上下级关系并不因此而改变,更不存在不尊重、不服从领导的问题。陈赓率直、诙谐,熟悉他的人都觉得很有意思。但陈赓在重大问题上,是非常认真,讲究原则,注意分寸的。
  陈赓配合周恩来总理积极做昔日黄埔同窗的统战工作。他利用自己在黄埔军人中的影响,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开导,宣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疑虑,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促使他们转变立场,改恶从善,把立足点逐步转移到中国人民这一边。后来,这些黄埔军人为新中国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与贡献。
  全国政协常委宋希濂曾写过许多文章回忆陈赓。他们是同乡,两个人结伴一同考入黄埔军校,曾经是朝夕相伴的黄埔学子、同窗好友、投身革命洪流的热血青年。可是“四一二”事变后,两人便分道扬镳了。陈赓成为共产党军队的将领,宋希濂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将领:1949年12月19日,曾任国民党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在四川峨边县的沙坪不仅全军覆灭,他也成为解放军的俘虏,被关押于磁器口白公馆。当时他苦闷极了,知道自己罪大恶极,也许活不了几天,就天天和同狱的后来接任他的原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钟彬在棋盘上厮杀,常常为一步棋、一个子的得失争执得面红耳赤。他们都认为,身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即使不被枪毙,也会一直在监狱里关到死。生活毫无希望,心情也就极其烦躁。
  1950年,一个春天的早上,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朱家璧副司令员突然来到白公馆,通知宋希濂、钟彬和曾扩情(曾任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被称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他们的黄埔一期同学陈赓要来看他们;这三位国民党将领一听喜出望外,他们万万没想到陈赓这位共产党的常胜将军(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司令员兼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会来看望他们这些被关押的战犯。上午10点,宋希濂、钟彬和曾扩情三名战犯随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长周兴乘车来到重庆市区。汽车在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住过的公馆前停下来,周兴领他们走进一间宽敞而明亮的房间。
  陈赓一见他们进来,立刻笑容满面地迎上来并一一握手。当陈赓的手和宋希濂的手握在一起时,陈赓爽朗地笑着说:“你好啊!我们又有好久没见面了,看见你身体这样好,我很高兴!”宋希濂见陈赓没有一点以胜利者自居的语气和他说话,他的心被折服了。他佩服陈赓的大将风度,坦诚地说:“惭愧得很,没想到您还会来看我。”陈赓若有所思地问:“还汜得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吗?”“那是1936年‘西安事变’后,你到西安警备司令部来看我。”宋希濂回忆说。陈赓爽快地说:“对,那次我是奉周恩来副主席之命特地去看你的,我记得当时曾说,你是国军师长,我是红军师长,十年内战,干戈相见,现在又走到一块来了!这该给日本鬼子记上一功啊!一晃又是十多年,我们见一次面好不容易啊。”
  接着,陈赓又同他们谈起了许多黄埔军校的往事。中午,陈赓清他们出外吃午饭,这顿午餐是由周兴叫公安人员准备的。正遇上重庆特有的大雾,陈赓对他们说:“你们的头脑里现在也有大雾,然而雾总是会散的,太阳一出来就会云消雾散了……”这顿午饭大家边吃边谈,陈赓并没有把这3位黄埔同窗当手下败将进行训话,而是非常诚恳地开导他们。一顿午饭吃了两个多小时,大家心情非常愉快,席问淡笑风生,毫无拘束。临走时,陈赓义对这3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讲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形势,勉励他们好好改造思想。他说:“你们不要有什么思想负担,利用这个机会多看看书也很好。”说完又转过头对周兴说:“你这个公安部长,要关照一下,在生活上多照顾他们。”
  宋希濂、钟彬和曾扩情一回到白公馆,就把陈赓接见和宴请他们的情况,转告给同狱的战犯们,大家都感慨万分。曾扩情在白公馆住在宋希濂的楼下,被俘以来,他宁愿降低等级跟国民党军统、中统的小特务挤在一起,也不愿同大战犯一起住在楼上的“高级房间”,他认为大战犯就是罪大恶极,没有好结果。见了陈赓后,他逐渐解除了对共产党改造政策的怀疑,开始考虑如何改造自己,后半生应该如何度过了。
  宋希濂和钟彬回到同一监室,仍然喜欢下棋。钟彬往桌前一坐,啪啪地敲着棋盘,叫着:“老宋,来,再杀一把。他妈的,在战场上输给这样的对手,我心服!”宋希濂默然不语,背靠着潮湿阴冷的墙壁,好像闭目养神,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你不服不行啊!”
  宋希濂后悔极了,当年他和陈赓一同从湖南走出,一同走进黄埔军校。1926年初,他在黄埔军校教导二团四连当连长,住在潮州附近的一个小学里。陈赓来看他,谈了两个小时,希望他参加共产党,他同意了,并且按陈赓的意见接受共产党员团长金佛庄的领导。不久,“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金佛庄调离了团长职务,他也脱离共产党的领导。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就投靠了蒋介石,现在看来这是他此生最错的一步棋。
  宋希濂后悔得连眼睛也不想睁了,伸出手对钟彬说:“你给我一支烟!”
  “你不是不抽烟吗?”钟彬疑惑地问。
  “我要抽!”
  钟彬顺从地递过来一支烟。火柴一亮,烟点着了。宋希濂猛地吸了一口烟,呼地坐起:“来,下!真没想到,陈赓又给我指了一条路,而且他没有一点训话式的教条。看来,咱们后半生的棋还有活头!”

  三、将来解放台湾,还要靠你们到台湾去做他们的工作

  周恩来一直在考虑和平统一祖国的问题,由于种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原因,这项工作十分艰难。但是,周恩来从来没有灰心过,他对陈赓说:“急是没有用的,我们这辈子如看不到解放台湾,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总会看到的。我们只要播好种,把路开对了就行。”陈赓对此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1959年12月4日,人民政府特赦了10名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战争罪犯。根据他们个人的意愿,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周振强、郑庭笈、杨伯涛6人被分配到北京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旧宫大队当农民,改恶从善。他们学会了培植果树的技术,还提了一些合理化建议,群众反映良好。因没有公开他们的身份,有的群众以为他们是下放锻炼的干部。有关方面知道这些人都是陈赓在黄埔军校的同学,遂提出请陈赓出面约他们聚谈一次,以便于今后开展统战工作。此时陈赓刚从广州疗养回来,闻听此事高兴地答应了。
  1960年4月7日中午,陈赓走进民族饭店宴会厅的时候,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徐冰已经来了。他俩一起仔细看了宴会的菜单,谈论一阵行将到来的6位客人的情况:他们都曾先后进过黄埔军校,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强是陈赓在黄埔第一期的同学,杜聿明和陈赓同队;宋希濂是陈赓湖南湘乡小同乡;王耀武是黄埔第三期,郑庭笈是黄埔第五期毕业;而自称是“黄埔小老弟”的杨伯涛毕业于第七期,那时陈赓早已离开黄埔军校。他们都出自黄埔军校,自然有同学的情谊。
  这时,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强、王耀武、郑庭笈、杨伯涛等6位黄埔同窗,一同来到民族饭店宴会厅。见到6位同窗,陈赓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
  这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让6位黄埔同窗感慨万千。
  陈赓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从黄埔军校到大革命时期是团结在一起的,由于革命形势向纵深发展,把我们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此后大家各走各的路,以致‘兄弟阋墙’,打了几十年仗。打来打去现在终于又合到一块来了,这是很难得的。过去的事就不谈了,过去的事让它过去了。从此以后,我们应该团结走到底,好好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做一些事情,永远不再分开了。”说完,陈赓举杯一饮而尽。
  陈赓这几句简短的开场白,使这几位经过曲折道路走向新生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深受感动,大家不禁缅怀往事,思绪万千。
  此刻,情绪最激动的是杜聿明。他和陈赓同在黄埔第一期学习,又同在第三队。杜聿明早年思想一度倾向进步,他们朝夕相处,交往较多,以后分道扬镳,杜聿明走了一段漫长的反革命道路,成为罪行累累的战犯。因此,这次重逢,杜聿明和陈赓握手的时候,喜悦、羞愧和感激的心情,顿时交织在一起,他只激动地说了一句:“感谢党和毛主席,我今天又和你团聚了。”
  这时,陈赓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先生不早死,大革命时期是由他领导,还会不会国共分裂,以至进行长期的内战呢?”
  畅谈往事,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宋希濂说:“如果从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说,国共两党的分裂最后总是不可避免的,但孙中山先生的本质是革命的,是全心全意想把中国搞好,可能会和共产党合作下去,至少不至于搞到打内战。蒋介石的本质是反革命的,个人权力欲望高于一切,私心极重,所以国共很快就分裂了。而蒋介石的失败,也正在这方面。”
  对此,陈赓没有谈他个人的看法,而是亲切地询问他们在红星公社学习和劳动的情况,征求他们有什么意见需要提出,有什么困难问题需要解决。客人们争相谈论各自的经历,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他们被俘后在各个拘留所的学习生活,一直谈到特赦获释后的感想。
  杜聿明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当年他坚决不投降,自主席亲自写的劝降书看也不看,一脚踢得远远的,拿文件的人也被他大骂一顿,最后逃走时还下令施放毒气等。这次杜聿明和陈赓重逢,既羞愧又激动,热泪盈眶,举起酒杯说:
  “干杯!”
  这时有人轻声唱道:“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众人附和起来——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还远,莫要惊。亲爱精诚,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
  陈赓与黄埔同窗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宋希濂也是与解放军顽抗到底而被俘的。王耀武是顽抗到全军覆没化装潜逃时盘查出来的。经过教育改造,他们转变了立场。这次见面,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一晃而过。在几个小时的叙谈中,他们对30多年恩恩怨怨的往事都有了新的认识,都为陈赓的真诚而深受感动。
  回到红星公社后,6个人联名给陈赓写了一封感谢信:
  敬爱的陈赓大将:
  去年十二月我们获党和政府特赦后,就获悉你身体不适,时在怀念之中。这次您回到首都,尘装甫卸,就备盛席邀我们畅叙,握手言和,使我们感到无比温暖。
  您对我们所倾谈的每一句话,我们听之动容,更深刻了解新中国的伟大气象,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一日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雄姿,振奋万分!
  尤令我们衷心感谢且内疚的,是您的诚挚的态度,坦率的语言。您说:“我们打了几十年仗,现在又在一起了,这是很难得的。”我们深深体会您这话的语重心长,启发特深。我们千错万错,走上反革命道路;千死万死,不足以蔽反革命罪行。承您不念旧恶,一如当年,感激无比。谨向您表达我们的决心:“将心交付给党,全心全意地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
  我们感谢您的诚意,并切盼您为国珍重,多加调摄,使贵恙早日康复。
   谨致  
   敬礼
   周振强 杜聿明 王耀武
   杨伯涛 宋希濂 郑庭笈
   一九六○年四月十四日
   于红星人民公社旧宫大队
  这年8、9月间,陈赓又派人到红星人民公社,约请他们6人到北京四川饭店叙谈。同时邀约黄埔一期毕业的起义将领郑洞国、陈明仁、侯镜如,以及他在黄埔四期的学生唐生明作陪。宴席丰盛,陈赓笑着对大家说:“来,我们拿出黄埔的精神,把桌上的菜一扫而光。”这话使得杜聿明和所有在场的黄埔同学都很激动,感到陈赓是以黄埔同学的身份在这里关照他们,格外亲切,格外温暖。
  同年10月间,张治中先生在颐和园介寿堂休养。周恩来总理让张治中以黄埔军校教育长的身份,邀请在京的黄埔同学到颐和园聚会,并且叮嘱凡是眷属在京的都要偕同参加。周恩来为此事还亲自打电话给陈赓,要他务必偕同夫人傅涯前往、
  10月19日清晨,中央统战部派人到红星公社,接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强、王耀武、郑庭笈、杨伯涛前来;应邀前来的还有邵力子、屈武、郑洞国、侯镜如、黄雍、李奇中、覃异之、周嘉彬、唐生明和他们的夫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平杰三、童小鹏也来参加。周恩来和邓颖超、陈赓和傅涯都按时到会。邓颖超热情地向大家说:“我和黄埔没有关系,但我对黄埔同学也是关心的,今天非常高兴和你们见面。总理工作很忙,总是早出晚归,连我也很少见面。”
  周恩来满面春风,心情愉快,同大家握手招呼,请大家就座后说:“这次聚会是黄埔师生联欢。今年收成不好,毛主席都不吃肉,我们文白先生本事大,弄到这么多菜,让我们高高兴兴地在一起聚餐。”
  席间,周恩来亲切地同村聿明等6人交谈,从他们的家庭到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在红星公社的锻炼情况,同他们纵谈国内外的大好形势。当时正在汇编出版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牦泽东选集》第四卷开始发行,周恩来谈到学习的时候说:“其他东西暂时停下来,你们先学《毛选》第四卷吧!在第四卷上,诸位都有名字,学起来比较亲切。你们学了以后,我和你们座谈座谈。”
  周恩来最后对杜聿明等人说:“你们是第一批特赦的,要做好改造的标兵。你们是得到特赦了,但是过去的历史罪恶还是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的,不能因为特赦就一起抹掉了,而人的思想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赦人不赦罪,大家要引以为戒,继续改造门己。”
  在跟这些黄埔同窗一起散步时,陈赓同他们畅谈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最后,陈赓对大家说道:“将来解放台湾,还要靠你们到台湾去做他们的工作,对这一点要有思想准备。”说得大家全都笑了。
  陈赓还坦诚地对宋希濂等人说:“现在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赫鲁晓夫想要控制我们,毛主席坚决拒绝,他就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真是可恶极了!今后我国可能会有一段短时期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但是我们一定能克服这些困难的。”
  随后,陈赓又和他们谈起了红军长征。陈赓对黄埔同窗推心置腹的叙谈,坦率诚恳,谆谆教诲,赢得了黄埔老同学的信赖。
  后来有一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无论遇到什么难以处理的问题,包括家庭里儿女婚姻方面的事情,也来找陈赓商量,足以见对他的信赖之深。
  陈赓与昔日的黄埔同窗从解放战争的两军对垒,到建国后的统一战线,他以人格的魅力,成为最后的赢家。
徐向前,左权,曹渊,蒋先云,宋希濂,许继慎,李默庵,胡宗南
宋希濂,胡宗南,蒋先云、贺衷寒。。。
很多啦

红军长征艰难的故事

简短一些,概括。
---- 红军长征的故事

-- 红军长征的故事
我们的贺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
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
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 ‘
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
可敬的先烈
第二、六军团自从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的军队始终跟踪他们、搜索他们,妄图把他们消灭在长征途中。12月21日中午,从高沙开往花园的第六军团,有的在李家渡一带休整,有的在行进途中。战士们虽然头上都用树枝、绿叶作了伪装,但国民党飞机还是发现了目标,丧心病狂的投下了6颗炸弹,20位战士当场光荣牺牲,数十名战士受伤。
当时年仅12岁的王康元正赶着牛回家,一位红军战士见状,急忙跑过去,尸把将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他。王康元安然无恙,而那位战士却血流如注。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后,深为红军战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为了报答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险同李明生、刘大炳等20多个贫苦农民一道,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蛇形山一块空地上。但红军走后不久,一些土豪劣绅心怀鬼胎煽动说,“红军葬的地方是‘风水宝地’,是李家渡的‘龙脉’所在。现在‘龙脉’挖断了,‘龙神’不安,只有把红军的尸体挖出来,丢到河里去,才能保住‘龙脉’,恢复‘风水’。”为了粉碎土豪劣绅的阴谋诡计,贫苦农民邓成竹等人连夜将红军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涛滚滚的长岭界,周围栽上苍松翠柏。被红军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节去烈士墓前祭扫。1972年他担任西中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倡议并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带领本大队和李家渡的干部群众,整修了烈士墓,在墓前竖起一块烈士纪念碑,刻上“长征烈士之墓”六个大宇,两侧刻有两副对联,一副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另一副是“继承先烈志,永作革命人”。洞口县委和县政府已将烈士墓做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
十年来,干部、工人、农民、学生经常去墓前瞻仰、凭吊学习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
讨还血泪债
旧社会的广大农民,饱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死亡线上。红军打击土豪劣绅,为贫苦农民求解放,因而得到他们的真诚拥护。
岩山乡沙坊院子有个土豪叫付升庭,长有一脸麻子,为人专横残忍,欺压穷人,群众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个儿子个个凶残如虎,群众称他们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备修新屋,找来新化方师傅给他烧砖瓦。可怜方师傅辛辛苦苦一场,不但未得分文工钱,还要倒贴伙食。一气之下他推倒砖瓦垛子,满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参加了红军。12月19日,部队在岩山宿营,他
把当年在付家的遭遇和当地农民受付家欺压的情况,向部队首长做了汇报,首长同意他带三名战士去找升麻子算帐。他们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备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众听说红军抓住了作恶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纷纷向红军首长揭发升麻于的罪恶。首长派出一位战士领着贫苦农民到升麻子家里,打开了付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了群众。第二天红军离开岩山时,把升麻子
押到绥宁县李熙桥处决。
红军第六军团在石江处决了一贯包揽诉讼、敲榨勒索的王文祥;镇压了高沙镇街上被称为“三王五霸”之一的大恶霸、土匪袁宽:将石背乡的土豪财主尹成哉、花园乡罪大恶极的邓星芳、拒绝给红军派粮的反动保长邓陈卓三人,押到绥宁县武阳处决。广大群众拍手称快,感谢红军为自己伸了冤,讨还了血泪债。
军民鱼水情
红军到洞口之前,国民党反动派与地方反动势力制造了很多谣言,不少农民躲进山里。红军以遵纪爱民的实际行动,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很快,大家都回来为红军战士解决吃住问题,十分亲热。
开始岩山街上很多店门都关得紧紧的,后听到红军战士亲切地喊:“老乡们不要怕,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会拿你们的东西,如果你们有什么吃的就卖给我们一点,我们照价付钱。”有些人从门缝中看到红军战士规规矩矩,蹲在街上,谁也不去敲店门。于是有的就拿出煮热的红薯放门口卖,战士们不讲价,说多少就是多少,只多交不少交。消息传开后,店门都开了,能吃的东西都摆出来了,附近群众家里有能吃的,都拿到街上卖。有几位战士走到林玉元老大娘面前轻声说:“大娘,天气太冷,今晚上我们想到你家里避避风寒。”大娘满脸笑容表示欢迎,战士们放下背包,就动手打扫卫生,挑水劈柴。晚上,林大娘见几个战士在灯下摆着白布比划,她猜想是把布剪做包脚布,就把“坐月子”的媳妇喊来一起帮忙,母女俩人熬了一整夜,共做好10双布袜子,正好每人一双。第二天战士们临走时再三向林大娘道谢,送给他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面和两个圆瓷缸作为纪念。
红军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群众,广大农民群众从各个方面关心、爱护红军。石江缝纫师傅邱国才与其他11位师傅一起,连夜赶制军帽120顶。红军给他们每人一块银元,他们心情非常激动,你一言我一语,凑成一首诗:“红军来到石江镇,痛打土豪和劣绅,财主心怕胆又惊,穷人精神大振奋,军民连夜作军帽,同心协力杀敌人。”花园马家院子邓大妈同儿媳曾冬娥在山边土里锄草,听到山中有微弱的呻吟声,邓大妈立即放下锄头去山中寻找。果然发现一个约20岁年纪、头带八角帽的红军战士(浏阳人)躺在地上,她用手一摸额头,好烫手,又见他右脚伤口已开始流脓。她心想不能让亲人在野外活活冻死、痛死、饿死,一定要想办法救他。她喊来儿媳一起扶着伤员回到家里,让他躺在儿媳床上,儿媳拿出丈夫的蓝布旧衣服给他换上。大妈告诉伤员安心养伤,如发现有外人来就装哑巴,要儿媳认他是自己的丈夫(儿媳的丈夫在贵州做挑夫)。安排好后,大妈每天上山采药,精心护理,一周后战士的伤基本治好,他告诉大妈要去赶部队。临走那天,天刚亮大妈就起床为他准备好路上吃的东西。战士对大妈说:“大妈,你就是我的亲娘,我一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看望你老人家。”恋恋不舍,挥手告别。
跟着红军走
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自己翻身求解放的靠山,红军的道路就是自己走向解放的道路。于是,不少贫苦农民纷纷送子弟当红军,中青年更是积极踊跃,要求跟着红军走。李家渡的贫苦农民,看到20个红军战士在敌机轰炸下光荣牺牲,满怀为烈士报仇的愤怒心情和为自己求解放的强烈愿望,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西中村的邓星怡、邓正仁、吴老晒,盲田村的邓星开,新兴
村的刘老细,木井村的陈松青,圳上的罗玉等都跟着红军走了。洞口街上邹玉和、王顺生两位缝纫师傅,被请到花园给红军制作军服,他们深为红军的精神所感动,毅然跟着红军走上了长征路。
据解放后全县初步统计,当年跟着红军走的有20多人。他们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其中:有壮志未酬而牺牲在长征途中的革命烈士,有在抗日前线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民族英雄,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毕生精力的人民功臣,如石江镇的王振贵,当年30岁,参加红军后编入第六军团保卫局,在17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荣获“人民功臣”、“解放华北”、“解放西北”的纪念勋章各一枚,1952年转业到新疆工作,1965年离休,1966年元月回洞口老家定居,撰写了“夜渡金沙江”、“翻过大雪山”、“六十年春秋话往日”等革命回忆录。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一、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红小鬼”曾治
曾治,江西宁都县安福镇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治是一个放牛娃,家里很穷,读不起书。从14岁参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紧紧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头。雪山草地难走,根本没有路,红军硬是靠双脚踩出了一条北上抗日的路。过雪山时,他穿着一件单衣,在风、雪、冰、雹中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但红军战士毫不畏缩,仍然顶风冒雪拼命往前走。苏区人民称红军的脚是铁脚板,是量天尺。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硬是让红军将士的铁脚板一步一步量过来了。曾志写过一首小诗,用以表达他毫不动摇的革命信念:十四从军红小鬼,举起大刀砍白匪。紧紧跟着毛委员,革命到底终不悔!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明天再找嘛!”“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没有。嗯……”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好!我不看。”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拿来!我给你缝缝。”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 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一门伴随红军长征的功勋炮
这是一门普通山炮。虽然从外表看与其他山炮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35年6月14日,红军红2、6军团(后组建为红2方面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丰县,打响了忠堡战斗。在对国民党“围剿”部队实行分割反包围时,红2、6军团遇到国民党军队的火力阻击,人员伤亡较大。情急中,红2、6军团用一门仅有的山炮和数门迫击炮实施火力压制。这门山炮凸显神威。红军炮手连射3发炮弹摧毁敌军火力据点。红军趁势发起攻击,在忠堡附近的构皮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41师,活捉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
同年11月,在红2、6军团长征途中,这门山炮继续发挥威力。1936年1月,红2、6军团突破乌江天险时,又用这门山炮压制对岸敌军火力,摧毁几处火力点,并乘机夺取船只渡过乌江。因此,红军战士对这门屡立功勋的山炮钟爱有加。在长征途中,红2、6军团带着这门山炮,转战乌蒙山区,抢渡金沙江,经过藏族聚居区,进军甘孜,翻越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在翻越雪山时,许多红军战士牺牲了,在过草地时,更多的红军战士倒下了,但红军战士们对这门山炮却非常珍爱,宁肯吃苦流汗,马驮人扛,必要时拆卸,过了困难地带,再安装起来,就这样,终于把这门山炮带到陕北,使之成为整个红军队伍在长征中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就是这门山炮,1959年军事博物馆筹建时,贺龙元帅点名将它陈列进军事博物馆。当然,假如您对这门山炮进行“政审”,也许它的出身并不值得称道。它原称“七生五过山炮”,1927年由上海兵工厂制造,口径75毫米,重386公斤,初速为280米/秒(榴弹),出厂编号587。它本是国民党军炮兵营装备。1935年4月,红2、6军团转战在湘鄂川黔边镜,于湖南陈家河、桃子溪战斗中,从国民党军第58师炮兵手中缴获了它。从此,它遇到了好主人,发挥了大作用。红军炮兵营曾用它参加多次战斗,消灭大量敌军。它是红军经过艰苦卓绝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见证。
编辑于 2009-12-17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7个回答
南红战国红哪个贵,什么样的南红好?正品南红看这里!
根据文中提到的红军长征为您推荐
南红战国红哪个贵,「正品」凉山南红和保山南红哪个好?如何辨别真假优劣南红,点击查看专业南红知识解答,添加老罗好友了解更多南红行情!
bd.zb002.cn广告
1条评论
黎梦的光明赞
你厉害你厉害,谢谢你谢谢你,我爱你我爱你,解决了我的难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1、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 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 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 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3、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 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 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 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嘛。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 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 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 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 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 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 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 4、红军鞋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 “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 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文章标题: 1948年在陈赓四纵搞贫雇当家的204首长是谁 后来疯了。还有一个305首长,书中都把这两个人有意的避讳过去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3671.html
文章标签:首长  避讳  这两个  过去了  还有一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