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29 22:59: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2次
译文:“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法自然”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扩展资料:
哲学思想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道法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百花生长。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
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地法天:大地会遵循于天。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最酷烈;秋天果实成熟,经过了春生、夏长,到这个时节自然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休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大地。
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道,大而玄奥,生成了天地万物。通过“道法自然”一词,我们知道,道是自然而然生成的。道向自然学习,效法并顺应自然。道是至高无上的,就连它都要顺应并效法自然,更何况人类。
所以,人类不应该自恃头脑聪明,有独立的思想,就可以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而是应该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如果破坏自然的和谐,大肆屠杀牲畜,任意砍伐森林,那么大道和天地就会随时惩罚人类。
因此,人类要与天地合二为一,要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襟,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会生活得快活逍遥,无所为而义无所不为。
扩展资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独一无二,无双无对,遵循着自己的法则而永远不会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
“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
人也是其中之一。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法自然
整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人法地”:人类的行为取法于大地,或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规则为法则。
“地法天”: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为法则。
“天法道”: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
“道法自然”:道的运行是以自然的规律为法则。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的自然规律为法则。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扩展资料: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参考资料:道法自然—百度百科
道法自然
意谓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原文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
二十四年春季,又在桓公庙的椽子上雕花,这件事与去年庙柱上涂红漆都是不合礼制的。御孙劝阻说:‘’下臣听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先君具有大德,而君王却把它放到大恶里去,恐怕不可以吧?‘’
秋季,哀姜来到鲁国,庄公让同姓大夫的夫人相见,相见时用玉帛作为见面礼,这是不合于礼的。御孙说:“男人相见的礼物,大的是玉帛,小的是禽鸟,用东西来表明等级。
女人相见的礼物,不超过榛子、栗子、枣子、干肉,以表示诚敬而已。现在男女用相同的相见礼,这是没有区别了。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法,由于夫人而搞乱了,恐怕不可以吧!”
扩展资料
勤俭。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用纯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是我们民族自古提倡的优良美德。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非常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
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这两句上古流传下来的宝贵格言,对当今民风具有现实的教育和针砭意义。
扩展资料修身: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养德:指修养德性,德性即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静:相对于动。是人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常表现为独立思考,独立品悟,以书为伴,以心为伴。静可以让心灵得以安宁,悟出人生的真知和道理。
俭:相对于奢。节省不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解为德才兼备的品性,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行。
“俭,以养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意思是: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出处:出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散文作品《训俭示康》,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翻译: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
扩展资料:
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以他深邃的政治眼光,敏感地洞察到了这个真理。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训俭示康》
明德, 光明之德。出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qin)民,在止于至善。
含义: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尚书.咸有一德》中指一德,又称天德、乾德、大德、俊德、正德、元德、上德,在于弘扬一心,弘扬精一之德、专一之德、惟一之德、纯一之德。只有精一、专一、纯一,学业和工作事业才能日新月异的进步发展、创新。引自月牙山人(朱金城)作品《大学正解》。
天德源于恒星的德,属于自发光体,具有永恒、惟一性。包括亿万银河恒星。
扩展资料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īn)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明德(弘扬精一之德、专一之德、惟一之德、纯一之德。),在亲(qīn)民爱民,使人得到更新的发展,在于达到更好(惟精惟一)的境界。
知道要达到“至善更好”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得。物有本有末,事有终有始,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贴近符合道了。
在古代,想要将明德(天德、一德、大德、俊德)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齐家;想要齐家的人,则先要修养自身的技术和品德;想要修养好自身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心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技能;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则在于专业探究各自领域的事物,保持专一,达到精一。
专一探究自己的事物后才能获得更好的专业知识技术,有了更好地专业知识技术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治理好家族,家族治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平天下。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专一是一切修身的根本。人的根本乱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专一务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引自月牙山人《大学正解》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