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修身解释为思想行为的修正而非对身体的修炼

时间: 2023-04-21 00:00: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为什么修身解释为思想行为的修正而非对身体的修炼

简述修身为本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修身这个东西,并不是儒家独有,别人的修身成为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体现儒家思想,这就是怪谈。这么说好像是修身是儒家思想一样。可惜了不是。有误导作用。
修身的意义。孔子主张,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要把追求理想人格,作为人生各种需求中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即使在物质生活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乐观愉快、奋发有为。孔子在称赞学生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谈到自己时则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孟子主张“养身”、“养性”和“养气”。儒家认为,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国泰民安,“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儒家还认为,“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犹如树的根,国家的兴旺犹如茂盛的枝叶,如果树根枯萎了,又怎么能有茂盛的枝叶?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

什么是修养,什么是涵养,修养和涵养的区别?

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道家的修炼养性等。语出唐
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是修行后的表象,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通过修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修为是修行的程度,而修养只是表象。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1、强调不同
“修养”是强调内在提高,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修养”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表现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某些行为。而“涵养”是指有博大的胸襟和气度,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涵养”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某些行为。
涵养往往能够造成一定的物质的后果或结果;而精神行为则更多地是通过语言、态度、面部表情、情感或情绪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某些精神现象,它一般不会造成现实的物质结果。
2、行为不同
涵养“行为有“物质行为”和“精神行为”之分,物质行为大多是通过某种行为使外界人或事发生变化表现出来。
“修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修养是指能够表现一个人自身性格、心理、道德、文化、涵养等综合素质的各种行为的总和;而狭义的修养特指一个人在道德水准、性格和心理素质方面表现出来的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
3、侧重不同
“涵养”比较偏重于精神方面的某些行为。“涵”指海涵、胸怀宽广、有胸襟的意思;“养”则是指培养、养成、生养、训练或修炼出某种不为情绪所左右的超出常人的一些行为。
“修”指修炼、进修、修正、修整、修补、修身养性等,“养”则是对所“修”内容的培养、养成、生养、训练或修炼等,即锻炼出能够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某种行为。
1、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他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修身养性,言之修养。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他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  
2、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语出

朱熹《答徐子融书》之四:“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言少不更事之人,无所涵养,而骤膺拔擢,以当重任,力绵才腐,凛凛危亡而曾不知畏也。”
3、区别:两者含义不同,形成的方式不同。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4、所谓涵养。有种解释是指对情绪的控制能力。
扩展资料
个人修养的重要环节与道德品质的结构和道德教育的过程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以概括为“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所谓“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力的提高。
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加强道德修养的前提。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所谓“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而作出行为抉择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所谓“信”,即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一道德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真诚信服及由此产生的对该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养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涵养

简述修身为本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学注重人的提高,以所有人的修身为本,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以人为本”并不相同。

常说的“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思想,讲究决策的时候考虑人的利益、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是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指出一切问题的解决在于人的提高,这是基础的基础,一般所说的以人为本则没有涉及人本身的提高;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强调包括天子之内的一切人都要以修身为本,以人为本则只是说的领导人或管理者如何对待百姓、民众或被管理者,没有包括对领导人、管理者自身修养方面的要求。

儒家的特征:

1、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2、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4、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5、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修身的意义。孔子主张,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要把追求理想人格,作为人生各种需求中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即使在物质生活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乐观愉快、奋发有为。孔子在称赞学生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谈到自己时则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孟子主张“养身”、“养性”和“养气”。儒家认为,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国泰民安,“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儒家还认为,“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犹如树的根,国家的兴旺犹如茂盛的枝叶,如果树根枯萎了,又怎么能有茂盛的枝叶?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
身体是你活着的本钱,就这么简单。

什么是修身,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修身?怎样才能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让人自高自大,自认为无所不知,夸夸其谈。

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便学了再多的学问,读了再多的书,却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使自己的身心受益,帮助他人成就善道,那所学则无非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

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并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掉思想中的杂质,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内因。

修身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通过善友相互勉励来增长德行,培养志趣,用最朴实无华的态度切磋关于仁爱的学问。一定要远避世俗的虚谈,那些好卖弄学问的、巧言乱德的、文过饰非的,还有诸如攀比、争竞、夸耀、淫词、妄语、戏笑都要远离,这些事物唯有叫人败坏。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丰富完善自身的人格,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而不逾越事理。今人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卖弄学问,于自身的人格修养毫不相干,反而令人生厌。

为学过程中千万不要退却,总要好学不辍,仰慕圣贤的人格和智慧,细心考究他们为人的结局,开辟出的人生境界,和留给后世的遗产。日积月累,生命的善果就会渐渐成熟,不至于华而不实,所学仅止于口谈而无实质了。

扩展资料

十法一

一、生活,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恼昨天发生的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

二、生活在这里。

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杞人忧天,对于事情毫无帮助。所以记住,你现在就生活在此处此地,而不是遥远的其他地方。

三、停止猜想,面对实际。

你也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单位,当你遇到领导或同事的时候,你向他们打招呼,可他们没反应,连笑一笑都没有。

如果你因此而联想下去,心里嘀咕,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这个人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是轻视自己吗?其实,也许你没有料到,你向他打招呼,而他可能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没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罢了。很多心理障碍,往往是没有实际根据的“想当然”造成的。

四、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人们整天所想的,就是怎样做好工作,怎样考出好成绩,怎样搞好和领导与同事的关系等。因而容易忽视或者没有心思去观赏美景,聆听悦耳的音乐。

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在思考基础上的“感受”,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但是,人们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可怕的后果是人们将变成一台失去情感的机器。

五、接受不愉快的情感。人们通常都希望有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意接受忧郁的、悲哀的、不愉快的情感。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对而言的,同时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既要接受愉快情绪,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

六、不要随意下判断。人们往往容易在别人稍有差错或者失败的时候,就立刻下结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对人下判断,先要说出你是怎样认为的。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冲突,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产生无谓的烦恼与苦闷。

七、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现代社会,有很多变相的权威和偶像,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比如,学历、金钱等等。不要盲目地附和众议,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从而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

八、我就是我。不要说,我若是某某人,我就一定会成功。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必怨天尤人,要从我做起,从头做起,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我能够做的事情。

九、对自己负责。人们往往容易逃避责任。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会把失败原因归罪为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好,会推诿说领导不力、条件太差等,把自己的过错、失败都推到客观原因上。格式塔疗法的这项重要原则,就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责任。

十、正确地自我估计。就是说把自己摆在准确的位置上。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占据着一个特定的位置,所以你就得按照这个特定位置的要求,去履行你的权利和义务。你如果不按照社会一致公认和大家都共同遵守的这个规范去做,那你就会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你的谴责和反对。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

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并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去除掉思想中的杂质,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内因。

修身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通过善友相互勉励来增长德行,培养志趣,用最朴实无华的态度切磋关于仁爱的学问。一定要远避世俗的虚谈,那些好卖弄学问的、巧言乱德的、文过饰非的,还有诸如攀比、争竞、夸耀、淫词、妄语、戏笑都要远离,这些事物唯有叫人败坏。

接受不愉快的情感。人们通常都希望有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意接受忧郁的、悲哀的、不愉快的情感。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对而言的,同时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既要接受愉快情绪,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



扩展资料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身养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幸。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



扩展资料:

自身的人格修养毫不相干,反而令人生厌。为学过程中千万不要退却,总要好学不辍,仰慕圣贤的人格和智慧,细心考究他们为人的结局,开辟出的人生境界,和留给后世的遗产。日积月累,生命的善果就会渐渐成熟,不至于华而不实,所学仅止于口谈而无实质了。

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

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1.什么是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2.有什么作用?

1、戒生气
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尤其对肝脏损伤严重,实际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2、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要努力丰富自己,自强而后崛起。
3、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提高自己便于更有竞争力。
4、戒小人
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5、戒诱惑
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6、平和心
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7、修身之要一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有事斩然,无事修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8、修身之要二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9、古人修身养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

3.生活中修身

一、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恼昨天发生的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

二、生活在这里。   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杞人忧天,对于事情毫无帮助。所以记住,你现在就生活在此处此地,而不是遥远的其他地方。

三、停止猜想,面对实际。   你也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单位,当你遇到领导或同事的时候,你向他们打招呼,可他们没反应,连笑一笑都没有。如果你因此而联想下去,心里嘀咕,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这个人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是轻视自己吗?其实,也许你没有料到,你向他打招呼,而他可能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没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罢了。很多心理障碍,往往是没有实际根据的“想当然”造成的。

四、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人们整天所想的,就是怎样做好工作,怎样考出好成绩,怎样搞好和领导与同事的关系等。因而容易忽视或者没有心思去观赏美景,聆听悦耳的音乐。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在思考基础上的“感受”,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但是,现在人们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可怕的后果是人们将变成一台失去情感的机器。

五、接受不愉快的情感。人们通常都希望有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意接受忧郁的、悲哀的、不愉快的情感。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对而言的,同时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既要接受愉快情绪,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

六、不要随意下判断。人们往往容易在别人稍有差错或者失败的时候,就立刻下结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对人下判断,先要说出你是怎样认为的。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冲突,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产生无谓的烦恼与苦闷。

七、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现代社会,有很多变相的权威和偶像,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比如,学历、金钱等等。不要盲目地附和众议,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从而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

八、我就是我。不要说,我若是某某人,我就一定会成功。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必怨天尤人,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我能够做的事情。   九、对自己负责。人们往往容易逃避责任。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会把失败原因归罪为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好,会推诿说领导不力、条件太差等,把自己的过错、失败都推到客观原因上。格式塔疗法的这项重要原则,就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责任。

十、正确地自我估计。就是说把自己摆在准确的位置上。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占据着一个特定的位置,所以你就得按照这个特定位置的要求,去履行你的权利和义务。你如果不按照社会一致公认和大家都共同遵守的这个规范去做,那你就会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你的谴责和反对。

1、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2、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并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去除掉思想中的杂质,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内因。

3、修身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通过善友相互勉励来增长德行,培养志趣,用最朴实无华的态度切磋关于仁爱的学问。

4、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让人自高自大,自认为无所不知,夸夸其谈。

扩展资料 

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所以,《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日本也好,新加坡也好,香港也好,他们的学校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绝不是应景之举,他们是有眼光的。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

弟子规中开头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扩展资料:

此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类手法,扼杀学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并非国学经典,应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剔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弟子规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遵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首先,最重要的我们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我们都晓得,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

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的言行举止。

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类手法,扼杀学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并非国学经典,应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剔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参考资料:弟子规-百度百科

原文是,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同'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遵守承诺。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扩展资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参考

  http://tieba.baidu.com/f?kz=664457744

  弟子规。圣人训。】
  《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篇》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

  【首孝弟。次谨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们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我们都晓得,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我们都晓得,兄弟姊妹都是从父母而出。在父母,视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这个子女完全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而且在兄弟姊妹当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的照顾。我们想一想谁跟我们最亲?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亲,又亲谁?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的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们想到现在的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自由的社会里头,人因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合。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会怎么会安定?人与人相处怎么不会纷争?所以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哪有不安定的这种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泛爱众。】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为什么?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不断的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

  【而亲仁。】
  善知识我们只要能遇到,我们应该不要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
  “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你还更要再进一步的提升,就要钻研你这个范围的领域上,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你学术范围里头,还要更进一步去加强、去深入。如果你是个退休之人,我们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仿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看电视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他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劳动的劳,勤劳的劳,人应当以劳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以逸来讲,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空过时间?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命运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得有意义。
文章标题: 为什么修身解释为思想行为的修正而非对身体的修炼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895.html
文章标签:而非  修身  修炼  修正  身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