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1 15:57: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魏忠贤出生于1568年死于1627年12月11日,终年59岁。字完吾,是北直隶肃宁现如今在河北沧州肃宁县,汉族人,明朝末期大宦官。魏忠贤进宫后改名李进忠,寓意尽忠尽责。
魏忠贤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明熹宗时期,他的权力达到最高峰,被誉为“九千九百岁”。在那时的皇上称为”千千岁“,而他称为“九千九百岁”,其目的不言而与,其权力仅在皇上之下,又是甚至可以左右皇上的政策,在朝廷上他排除异己,建立自己的群体,他专断国政,以至于在那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被他迫害致死的忠义之士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东林党争就是出自他手。
在他掌握朝政期间,对内压迫民众,对外委曲求全,全国上下处于一片雾霾之中。这是你就会问?难道就没人管了吗?不是没有人管。而是管不了,因为在重要的岗位上,都是魏忠贤的人,即使有上报的人,也被拦了下来。
这种现象直到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朱由检的上位,预示着权宦的末路。因为朱由检特别痛恨宦官。后来嘉兴贡生钱嘉征集了十大罪用来弹劾魏忠贤,这也是魏忠贤最怕的人了,这些东西被呈上去后,魏忠贤惶惶不得终日。最终魏忠贤被朱由肢解,头被悬挂于在河间府。其实魏忠贤也为这个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朱由校并不是 一个果断的人,天生软弱.在加上当时内忧外患,所以就出现了魏忠贤。
提起魏忠贤,大家第一反映他是大明两百多年“神一般”的人物,号称“九千岁”,真正做到了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平心而论,魏忠贤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坏事做尽,但明熹宗临死时却专门叮嘱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众所周知,崇祯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魏忠贤,朝野为之震动。诡异的是,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却怀念起魏忠贤,“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也是一部分人认为“魏忠贤虽坏,却撑起了半个明朝。”
魏忠贤权势再惊人,能力再强,可他也就忌惮的人。天启四年(1624年)十月,拥兵数万的辽东督师孙承宗,突然上疏要求回京祝贺皇帝万寿节。魏忠贤听闻后,大骇,他顾不上那么多,立即跑到明熹宗龙床前号啕大哭,最终求得明熹宗“令三道飞骑止之”。
魏忠贤为何害怕孙承宗回京,这里面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孙承宗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物,年近60岁才步入政坛。到了天启二年,孙承宗凭着明熹宗老师(准帝师)这一身份,得以正式进入朝廷的政治核心。
当时东北局势每况愈下,沈阳城已经丢了,明军防线被迫退到宁远山海关一代,士气越发低落。在这样危急情况下,孙承宗出场了,他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身份来到辽东督师。短短四年时间,孙承宗让辽东局势大为改观,修筑城堡几十座,屯田几千公顷,失地收复,逼迫后金军全线回撤。
就在孙承宗在辽东大放异彩时,朝内魏忠贤权势越发惊人,他也希望能结交孙承宗,但“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魏忠贤继续陷害忠良,接连坑害杨涟、赵南星、高攀龙等,在外的孙承宗怒了。
作为“木匠皇帝”明熹宗,整日捣鼓自己的木匠活,“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这样的情况下,大臣们的奏折往往都是最先来到魏忠贤手中,对他不利的奏折全部被扣下。
明白了这点后,孙承宗决定回京与皇帝皇帝交谈,当面揭露魏忠贤的罪行。魏忠贤慌了,孙承宗何等人物,连后金军都微风丧胆,死党魏广微立即提醒:“承宗拥兵数万将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为内主,公立齑粉矣!”
于是,魏忠贤立即跑到明熹宗前哭诉,皇帝动了恻隐之心,连下三道命令阻止孙承宗入京,“夜启禁门召兵部尚书入,令三道飞骑止之。又矫旨谕九门守阉,承宗若至齐化门,反接以入。承宗抵通州,闻命而返。”给出的理由是,“无旨离信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
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魏忠贤,大明王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他英勇抗击外族入侵,大力打击贪污腐败,一心一意地为明朝发展做贡献。而崇祯皇帝不识货,开除了这位国家的好太监,最终导致大明有限公司关门大吉,自己也在煤山上吊,所以说,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本着存在即合理的观念,网上很多朋友都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有人杜撰出了崇祯皇帝临死前为咱们的好太监魏忠贤平反这样的文章。先不说崇祯那会有没有这个心,就算有,他也没那个劲啊,因为眼瞅着李自成就打进来了,还有心思做哪些?今天笔者就将网上一些支持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观点列举出来,看看历史上真正的魏忠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都说从天启皇帝到崇祯皇帝前半段,辽东的那些胜利都是魏忠贤知人善用,甚至还说是他引进了红夷大炮。先不说按照时间记载,引进红夷大炮时魏忠贤是否还在皇宫里的某个角落里扫厕所,就说他“知人善用”吧!稍微懂点历史的老哥肯定都知道,辽东时期真正能算得上有用的人恐怕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比如熊廷弼、孙承宗、赵南星、袁崇焕和袁可立等等,这些哪个跟魏忠贤有关系?
不对,有关系,熊廷弼的兴起虽然和魏忠贤不搭,但是天启二年(1622年)熊廷弼因为广宁之战的失利被下狱,最终被当街问斩,首级传至九边倒是和魏忠贤密切相关。本来熊廷弼罪不至死,但他为了拖延时间,找人许诺给魏忠贤四万两银子,但因为银子没到手,魏忠贤就让自己的徒子徒孙罗织罪名处死了熊廷弼。
至于后面的孙承宗那是天启皇帝的老师,真正的大佬,说句大家可能不信的话,孙承宗是拥有在天启年就能铲除魏忠贤的实力。但因为他间歇性认怂(这个不是侮辱,就是说孙承宗比较求稳)这才有了后面的事儿。至于袁可立和袁崇焕,那都压根见不到魏忠贤,更别提其他了。
有人说魏忠贤在位时一心一意,从当官的也就是所谓东林党身上捞钱,没有过多地压榨老百姓。咱们先不说当时都已经立到辽东了的魏忠贤生祠是怎么建起来的,也不说那个堪比大明13陵的魏忠贤墓(史料记载峻宇缭绕,复压数里,郁葱绵亘,金碧辉煌)是怎么建起来的,就说他到底有没有打击贪污腐败从东林党上捞钱补贴国用。
魏忠贤掌权时期,确实进行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改革,是减免了直隶地区百姓的部分“田赋”,而后又从盐税和房产税等税收上加大了力度,这才勉强保证辽东战事每年600万两白银的支出。同时,魏忠贤还想要恢复万历时期的商业税,但这个政策仅仅持续了一年就被废除,而且当时为了省钱支援辽东,全国各级官吏都在喝西北风(朝廷没钱,俸禄先欠着)。
说完了魏忠贤时期为什么朝廷有钱和满清打仗,再说说所谓的打击贪污腐败,因为篇幅有限笔者就举一个例子,杨涟大家应该都听过,就是带头参魏忠贤24大罪那个,自东林党覆灭后东厂大行其道,无论民间还是宫廷,凡是敢妄言魏忠贤的都会被抓进东厂,能出来的十不存一。这就导致大街上无论百姓还是工商,都是以目传意,基本不会说话,相比后世乾隆时期的文字狱,也是不遑多让。
这个前边没提到,但也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提的一个话题,大概意思就是说,阉党依附皇权,比东林党忠心,甚至还有人用陪崇祯皇帝上吊的那个太监举例。说到这儿,笔者就在为大家看看魏忠贤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后面逃过崇祯清算的那小部分人。
冯保,曾经是魏忠贤的心腹之一,满清进京后果断剃发,巅峰时做到了内阁大学士,比之前的官更大。李若琳,也算是半个心腹,满清进京后因为引导有功,竟然连升N级做到了大清朝礼部尚书,后来表忠心更是与投降的东林党争得你死我活,让刚进京的满清看够了笑话。
最后,笔者也不由得想为崇祯皇帝说句心里话,他本人肯定不是一个明君,不然也不会吊死在煤山上,但不得不说他有骨气。同时,他也是真的命不好,明朝早在天启年的时候就已经是岌岌可危,此起彼伏的天灾人祸早已经让大明朝寅吃卯粮,能坚持着不倒闭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到了崇祯上位,那些曾经积蓄着的大小灾祸不知道为什么一起爆发出来,说实话,崇祯能坚持那么多年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魏忠贤,他就是一个跳梁小丑罢了,之所以能被历史铭记,无非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罢了!
这几年我突然发现似乎魏忠贤这位曾经明朝的奸宦居然已经开始慢慢被洗白了,现在少数人居然认为魏忠贤是大明最后的希望,也是大明最后的守护神。说什么“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说真的我真的搞不懂这些人是看不懂晚明的历史,还是故意要跟世人对着干,世人说他是坏的,我就一定要让他变好。魏忠贤本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奸人,无论怎么洗白,他都只是晚明的一个罪人,明朝的灭亡魏忠贤和他的党羽无论如何都要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里我就一一驳斥那些为魏忠贤洗白的人提供的那些所谓的证据和理由。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证据都只能说明魏忠贤不是一个好人,更不是什么所谓的晚明的忠臣。
第一、那些为魏忠贤洗白的人,认为魏是晚明的守护神的第一个证据就是崇祯皇帝临死前非常后悔杀掉魏忠贤,所以在死之前收集了他的遗骸,葬在西山碧云寺,并正式平反了魏忠贤被错杀的冤案。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实际上这段谣言最初是来自于一位我们明末清初冯梦龙编的《燕都日记》,他在文中写到“(三月十四日)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先不说这段话从未在史书中出现过,甚至连野史都没有出现过,我们就说曹化淳这个人是谁?拜托,这个人就是赤裸裸的一个汉奸啊!当年满清入关进入北京之后,他就屁颠屁颠的跑到顺治帝面前极尽阿谀奉承,这种人的话也能信,拜托作者你要编 也要编个人品好的人说吧。再者你们觉得一个皇帝会在临死前为一个太监伤心流泪,并特意为他翻案吗?这不是胡扯吗?
二、因为魏忠贤的死,导致东林党一家独大,最终导致大明灭亡,可以说如果魏忠贤不死,那些东林党他们就不会拥有那么大的权利,魏忠贤可以和他们相互制衡,这样明朝就不会灭亡,这就是他们认为“忠贤不死明朝不灭”的最直接的理由。但是这句话我们稍微看下的确没错,但是你要真认为没错,那就说明你根本不了解明末的朝堂,在天启初年,真正的东林党人早就被魏忠贤干掉差不多了,而在崇祯一朝,东林党人只占一部分 剩下的还有楚党、浙党等文官集团,其实并非是东林党一家独大,可以说崇祯一朝并不缺相互制衡的集团存在,明朝之所以会亡,不是亡在东林党手上,而是很大原因亡在崇祯自己手上。
而且可以说最开始的东林党人并非是崇祯晚期那样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主,那个时候的他们都是有志有才得忠臣,之所以会变成后来那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魏忠贤把太多正直的东林党人杀的一干二净,袁化中、杨涟、周朝瑞、顾大章等东林六君子哪个不是被魏忠贤迫害而死的。而那些能够保命的东林党人哪个不是贪生怕死、趋炎附势之徒,你说最后剩下这些人,东林党能好到哪里去?可以这么说东林党会变成后面那样魏忠贤是罪魁祸首。
再者即使崇祯帝不杀魏忠贤,明朝就不会亡吗?可笑,你觉得魏忠贤会治国吗?说实话魏忠贤缺少足够的文化素养,而且没有任何国家层面的政治经验,虽然他的确有些小聪明和阴谋诡计,但是你们认为就靠这些小聪明和诡计能够操纵这么一个内忧外患的大帝国吗?我想根本就不可能,所以魏忠贤连操纵国家都难,更别说挽救了。
举个例子,当时明朝由于与后金持续作战,导致战马紧缺,这个事件上报给魏忠贤的时候,你猜是怎么解决的?他的解决方法就是赐给上百名太监可以在宫中骑马的特权,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原来当时的明朝规定如果这个人被赐可以在宫中骑马,那么他就必须每年向朝廷献一匹好马,于是魏忠贤就觉得这样就可以得到好马,所以就随便赐了上百名太监宫中骑马的特权,而目的就仅仅只是获得一匹好马,殊不知皇帝赐给臣子这样的特权不是为了马,而是为了获取臣子的忠心。
再者如果能获得好马倒也能救急,但是魏忠贤却只知道这样能获得马匹,却不管马到底是好还是坏,最终就导致献的马几乎都是老马兵马,朝廷花费了那么大的物力和财力将这些马匹运到辽东,结果就是几乎所有的马匹都死光了,毫无用处。所以用苗棣先生在《魏忠贤专权研究》一书中的说法,国战当前,“魏忠贤表现出来的多是小农式的狡黠和算计,而并不是政治家所需要的文韬武略”。你说这样的人会治国吗?所以如果魏忠贤不死,恐怕明朝会灭亡的更快。
三、那些魏粉们认为魏是大明的保护神还有一个理由就是魏忠贤曾经慧眼识珠,力挺无名小卒袁崇焕,这才让后者有机会在宁远大败努尔哈赤。但是首先事实上袁崇焕之所以能够被信任,并委以重任,是因为得到孙承宗的器重,是因为孙承宗的力挺,他才能够打胜宁远之战,而非魏忠贤。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之所以会在打胜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得到的结局是辞官而不是升职,完全就是因为他在取胜之后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其不救援锦州,才只能被迫辞官的。所以你跟我说哪来的力挺?
可以这么说魏忠贤就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他与东林党等文官集团几乎没有任何的差别。甚至可以说他的那种党同伐异的狭隘格局已经严重摧毁了大明朝的政治生态,和同样热衷于党争的东林党人相比,魏忠贤那可是要搞肉体毁灭的,而不是东林党这种逼人辞职就天下大吉的书生玩法。再者多少的有志之士死在或间接死在了魏忠贤的手里,比如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宗建、袁化中等人,又有多少的忠臣因为他被罢免或贬往外地,如倪思辉、朱钦相、王心一等人。你说这样的魏忠贤能算的上是明朝的中流砥柱吗?祸国殃民还差不多,明朝要是有这样的中流砥柱,都早亡上百年啦。
再者其实崇祯帝杀掉魏忠贤并没有错。崇祯错的是在没有找到适合与文官集团制衡的人物的时候就那么着急的杀掉魏忠贤。而那么着急的后果就是文官集团再也没有与之抗衡的存在,他们开始一家独大,如果说文官在一家独大之后,是开始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利去全心全意治理好国家的话,那也未尝不可,但是事实上他们没有这么做,文官集团的内部东林党、浙党、楚党等派系又开始互相争夺权利,互相攻击,此时的朝堂可以说是一片混乱,本来再有魏忠贤的时候,文官集团好歹还能统一意见,政令也能顺利的发布出去,毕竟一致对外才最重要。但是魏忠贤死了之后,朝堂就彻底陷入混乱了,文官们没有了敌人,不再有了团结,他们为了权利,为了官位开始不择手段的攻击对方,对方说对的,他就错,对方提的意见不管对错,他全部否决,反之也一样,你说这样的晚明能不完蛋吗?
当然以上的结论是不能作为魏忠贤是大明守护神的证据。毕竟魏忠贤只是皇帝推出去的制衡者,他靠的是皇帝,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大臣们其实要对付的并不是魏忠贤,而是魏忠贤后面的皇帝。其实魏忠贤的位置谁都可以替代,大臣们其实怕的不是他,而是后面的那个皇帝,其实崇祯帝如果能够再杀掉魏忠贤之后,可以及时的推出自己的代理者,也许崇祯一朝的朝堂就不会混乱到如此地步。只能说明朝会灭,不怪文官,不管宦官,只怪那个皇帝。
大明王朝是亡于杀魏忠贤吗?
一个国家离了谁都能运转,包括皇帝。这个只在于个人能力做出来的成绩。
话说崇祯上位立马拔了魏忠贤的根。
1627年8月,17岁的崇祯即位。直到11月才除掉魏忠贤。直到1629年1月,崔呈秀等党羽才清除完毕。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
魏忠贤当权时
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不识字。但识人还是有些本事。魏忠贤在位期间,努尔哈赤终其一生都没有踏过山海关一步,最后倒在了宁远的红衣大炮下。
可以说魏忠贤还是有些实力实力的。但是也不能证明魏忠贤的执政能力。
影视剧照-魏忠贤
努尔哈赤,远比皇太极勇猛。但是谋略稍差,也从来没想过要攻入北京。
天启年间,孙承宗督师辽东四年,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招练兵马十一万,建立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器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制造甲胄、军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装备有几百万,开疆扩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年收入十五万。
而孙承宗督师辽东是因为和魏忠贤的矛盾才离开辽东。
在魏忠贤企图扩张权利,见到孙承宗功劳非常高,想要攀附,于是派刘应坤向孙承宗表明自己的意思。但孙承宗见到刘应坤之后与他一句话也不说,魏忠贤因此记恨孙承宗。魏忠贤迫害朝中大臣,将杨涟、赵南星、高攀龙等驱逐出京,孙承宗正在巡视蓟州一带,想到上反对奏书皇上未必会亲自阅览,于是以贺寿为由请求入朝面奏,借机弹劾魏忠贤。魏广微听说后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魏忠贤,说孙承宗打算以清君侧为由杀掉魏忠贤,魏忠贤于是跑到皇帝朱由校床前,哭着求情,顾秉谦也说没有圣旨私自离开防守的地方,不合法度。于是朱由校连夜召见兵部尚书,派三人骑快马阻止孙承宗。魏忠贤又假传圣旨给九门的宦官,若孙承宗到了齐化门,就将他绑了。孙承宗到达通州后,接到朱由校的旨意,只好返回辽东。魏忠贤又让党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书诋毁孙承宗。孙承宗于是请求罢官。
而在其后,因为马世龙误信降人降将刘伯漒,派鲁之甲、李承先袭取耀州,中计身死,损失四百余人。前线出了点状况。于是魏忠贤党羽趁机弹劾马世龙和孙承宗, 孙承宗于是强烈请求辞官,十月,朱由校同意孙承宗辞官。
于是乎,高第上任了。高第上任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两前线两百里的守军全部调回山海关。
清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辞职后,率军大举进攻。袁崇焕抗拒高第的命令,不肯撤出宁远城,与满桂、祖大寿等依靠昔日与孙承宗做的军事准备将清军击退,取得宁远大捷。而高第却试图以宁远被围,关门兵只有五万弹劾孙承宗,孙承宗告诉户部说:“高第到山海关时领了十一万七千人的军饷,现在只给五万人的军饷就可以了。”于是高第以妄言被治罪。魏忠贤也想陷害孙承宗,但也失败。
魏忠贤后来也清楚地认识到明朝内忧外患。魏忠贤很清楚,辽东战场的形势关乎北京城的安全,所以必须在山海关外进行决战,除了袁崇焕的锦州,他将吴三桂放在了山海关,就是为了力保辽东战场不会出现问题。同时他非常看好袁崇焕,给予了袁崇焕非常大的支持。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为了保证辽东军的给养,他力主在东南地区进行征税,工商税、海税等为大明的财政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让日渐空虚的国库逐渐丰盈起来。对于西北等干旱频繁的地区,他主动减免赋税,就是希望明朝有一个相对于来说稳定的内部,有足够的精力来支持辽东战场。
崇祯登基之初,严肃吏治、发展生产,颇有一番“中兴”气象,此时的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表现出一代明君的风范。《明史稿》记载:“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虑成疾,宫中无宴乐之事。”影视剧照-崇祯
环境
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飞蝗蔽天,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树皮、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皆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令人惊奇的是,在明朝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朝顺治元年完全消散,华北各地出现了风调雨顺、经济复苏的大好局面。
朱由检先后依次起用杨鹤、洪承畴、曹文诏、复用洪承畴、卢象升、再用杨嗣昌、熊文灿,又用杨嗣昌。
卢象升、孙传庭力挽大明,使得李自成军队近乎灭绝,但一个被逼自刎而亡,一个身陷囹圄,等到再想起他们的时候,已经晚了,后金已经一只脚踏进了山海关,李自成已经无人可当!
崇祯虽然很努力,想要改变大明。但是由于其从小环境造成,其父泰昌帝不受万历待见。当时还发生过国本之争。导致其兄朱由校待遇都很差,更何况朱由检。
从朱由检上台后的表现来看,他是致力于国家中兴的,也努力过。最好的机会已经在隆万改革的后期丧失了,加上万历三十年如一日的怠政和建奴人民的崛起,基本上已经回天无力。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严厉苛责刻薄寡恩,崇祯从掌国到殉国,表现出所有的激进和极端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故事都只是为了证明一点:他不会低头,也不会妥协,宁折不弯。
崇祯不是有为的明君,但也不是昏君。盛世守的住,乱世里的表现一塌糊涂。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