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6:57: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大多数的人提到宋朝,对其的印象都是重文轻武,军事不振,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仗地时候谁也打不过,面对战争只知道求和,很多人认为这都是宋朝重文轻武所致,这都是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得位不正的原因。其实无论是以文制武也好,还是重文轻武也好,其实这都不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锅。
五代十国时期,各路军阀混战,中原大陆生灵涂炭,天地都被荒废,白骨堆积如山,当时的武将的地位是最高的,因为其他的手无寸铁的文官们,在武将军阀们面前,都显得犹如猪马牛羊一样,只能任人宰割,甚至是被武将军阀们嘲弄不屑。
后来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为了大宋江山的稳固,所以决定彻底的改善,武将过于强大的问题。赵匡胤觉得掌握军队的武将们,犹如凶猛的野兽一样,必须要严加管制才行。所以赵匡胤决定让掌管军事武力的武将们,远离中央的政治决策。并且还是广泛的应用科举制度来收揽天下经营,励志实现“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别看赵匡胤当时算是剥削了武将参政的权力,可是赵匡胤可是丝毫的没有剥夺或者削弱武将们的待遇,赵匡胤的做法,其实只是将文官与武将的职责区分开来,文武各司其职,相互牵制,互相制约。所以总的来说,赵匡胤在位时期,以文制武的这个国策对当时的宋朝,并没有任何的不利影响,相反还十分的有效。但是到了宋太祖赵光义的手里,可就不是什么文物共治,各司其职的问题了。
因为赵匡胤本身身为武将,所以尽管当时赵匡胤十分忌惮武将军阀的势力,但是赵匡胤本身也非常的重视武将的用途,毕竟国家的军事武力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必备因素之一,但是我们的“腹黑二世”赵匡义显然并不是这样想的。
和哥哥赵匡胤的武将出身不同,弟弟赵光义并不算会一位武将,想法的而是一位文人,并且在军事武力方面显然都比哥哥赵匡胤差的很远,因为自身领兵能力的不足,所以十分的害怕朝中武将是不是不服自己。又因为自身心胸非常狭隘的关系,所以一直都对武将们是十分的猜忌和忌惮。
有很多人会以为宋朝军事方面的软弱,其实就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问题所致,其实不是。赵光义当时因为太过于忌惮武将的实力,所以强令武将们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要听从自己的安排,就算自己不能亲临战场,那也要严格的按照自己的“阵图”来行军打仗。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战不靠应变,不靠计策,靠阵图的先河。
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的“以文制武”可不是管制的“制”了,而是压制的“制”了。是文官完完全全的压制在武将之上,是武将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发展以及前途可言了。宋太宗因为强令前线必须按照“阵图”来打仗,所以导致很多在赵匡胤时期还非常优秀并且战绩显赫的武将们都吃尽了败仗,最后导致这些优秀的武将吃瘪的吃瘪,战死的战死。
如果说赵匡胤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文臣的话,那么赵光义就绝对是以偏爱,亲儿子一般的偏爱态度对待文臣。赵光义上位之后,第一场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比赵匡胤在位期间,一生所录取的考生人数还要多。在赵光义这里,考试考得好的要录取,考试考得不好的,但是连续已经考了很多次,学了很多年的要录取,考试考得不管怎么样的,但是是朝廷大官的子嗣亲信的还要录取。跟隔壁武将的待遇比起来,文臣们的待遇简直就是飞上了天,而武将们则是被贬到了泥土里。
在赵光义的压制之下,导致最后武将们无法再诚信诚恳的为大宋卖命,没有武将在为大宋的胜负考虑,没有武将在位大宋江山的收复而积极的投身。赵光义在位期间总是为了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存在感,所以也有很多次的御驾亲征,以及后来的指挥战场。但是战争却都是输多赢少,到了后来干脆就是百战百败,在赵光义的“以文制武”的影响之下,最明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武将的落寞,以及战事的懈怠。
自从经历了宋太宗的“以文制武”之后,宋朝就开始出现了越发严重的,冗官现象,官员太多,就会导致政府的花销会变得巨大,但是也因为行政人员太多,层层关卡过于繁琐,所以人多并没有加速行政的效率,相反还严重的拖累的行政的进度。不仅仅官员问题,在军事方面,冗兵也是很大的问题,当时的宋朝因为十战九败的问题,所以加大了招收军队士兵的力度,士兵的人数过多,就导致了在军事方面的花费会越发的巨大,但是因为仅仅只是招人招的很多,但是在训练和硬件方面都是十分的差,所以导致了虽然士兵多,但是作战能力不行的问题。
同时因为冗官,冗兵的问题,所导致的国家财政的空虚问题也是愈发的严重,如果以上两种问题不能够有效的得到解决,那么仅仅只是依靠税收,和百姓纳税的这些收入的话,肯定是永远都无法解决宋朝的“积贫”问题的。
赵光义之后的宋朝对于武将的忌惮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呢?在宋朝,《孙子兵法》等一类的兵书被视为禁书,宋朝皇帝会因为一位进士善于击剑而不用他,这位进士名叫李光辅,他的出生地是代州雁门关,是当时北宋的边关地区,按道理来说边关地区的人民会武功其实很正常。
但是宋朝的皇帝宁愿边关的百姓们都是都是任人宰割的文弱书生,也不愿意接纳一位会武艺,善击剑的进士,宁愿让全国的子民都变成温顺的,毫无抵抗能力的羔羊,不断的给外敌送钱,送地,送人。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民,好好锻炼武艺来保护自己。所以赵匡胤之后的宋朝已经不算是“以文制武”了,而是彻彻底底的压制武将,想要彻彻底底的消灭武将这一职业,哪怕是以自己国家面对外敌毫无抵御力量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只要世间没有会武人,那么天下就将是天平盛世。
宋朝在这样的畸形的“以文制武”的政策之下,导致宋朝其实一直都不是非常富裕,并且宋朝被金人,蒙古,连中原核心地区都守护不住,而且也收复不了。原本属于中原的“燕云十六州”是宋朝所有皇帝的毕生梦想,但是也是宋朝所有皇帝毕生的噩梦,因为宋朝的军事懦弱的原因,宋朝从赵匡胤之后,一直都是在不断的给各种外敌倒贴岁币。宋朝养着大量的军队,还经常频繁的调动,导致在这方面的花费,比正常打仗时候的花费还要大。
宋朝对平民,庶民的管理也是十分的严厉,宋朝的士绅与皇权对于平民百姓的压制更为严重。宋朝会抓壮丁,强制兵役劳役,宋朝会强制百姓为国家劳动。而宋朝平时收的“免役钱”,也并不完全的免除百姓的徭役,相反的很多的平民再交完钱之后,仍然是要服役的。
宋朝虽然是文人们的天堂,但是绝对是武将和百姓们的噩梦。虽然赵匡胤时期的“共治天下”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赵光义之后的“以文制武”绝对是已经畸形,病态的国家政策,中畸形,病态的危害或许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国家的危害并不会那么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危害只会越发强大,并且根深蒂固很难清除,在之后的宋朝也经历过变法改革,但是由于这样的危害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根本不能有效彻底的整治这样的危害。
其实“以文制武”并没有错,错的可能只是人们对武力畸形的偏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