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从来都是北方灭南方,而没有南灭北,南方好歹也是鱼米之乡,物产丰盈阿
请不要从皇帝昏庸及奸臣当道方面分析,那太片面所谓北方统一南方其实是外族先征服北方,然后再用北方人组成的部队征服南方,譬如元灭宋,清灭明。华夏民族自行进行的统一都是由西向东,关中征服山东,譬如周革商命,秦吞六国,汉灭楚,唐代隋。华夏民族驱逐异族实现统一则是由南向北,譬如明驱逐胡元,民国亡清。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历史上在宋朝之前的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还是黄河流域。而且因为靠近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所以北人比南人更好斗而且善战,北方盛产铁矿士兵的兵器有保证。而且中国人的地域排他行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强,所以中国历史上所有北统南的国家都比南统北的国家强盛比如明和清的比较。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虽然中古以后,中国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但真正得到开发的其实只有长江下游的江苏和上游的四川。南方政权以南京为统治中心,而其能控制的范围只能到淮河。而一旦北方异族冲破狭长的江淮防线,则南方政权面临经济来源丧失,政治中心被围困的窘境。四川则因为山水相隔无能为力。
而最近数百年来,闽粤的开发使得南方拥有了坚实的腹地。大量江西移民涌入湖南,在湖南形成了既有南方人之勤劳智慧,又富有尚武精神的族群。使得异族以北方中国人征服南方中国人的套路已不可行。
第三,长江以北的气候不如长江以南,黄河以北的气候又不如黄河以南好,在恶劣的气候下,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其性格自然会刚烈一些,而南方,长期处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自然性格比较柔弱。这个和以上很多人说的一样。
第四,南方马少.
2楼的,什么叫北方的人没人性 ? 我说是你们南方人奴隶性格,非叫人拿鞭子抽才行 ,我们北方人成全你 !
太安逸的生活,是不能,产生彪悍,而困苦的历练,上天,从来不辜负,也许追求和谐的善道,或者什么,我们和世界的互动是奇妙的
华夏5000年历史告诉我们,大凡身处恶劣环境中的民族,都有扩张争霸的野心。俗话说:“穷乡僻壤除刁民”,“山野出将军,书香出秀才”就是这个道理。革命和战争对无产者来说,“失去的是镣铐,得到的是自由”。
因为北方民族大多是游牧民族,生活环境比较艰苦,所以身体素质上大部分比南方人要强。要彪悍。
晋灭吴,隋灭陈,北宋统一天下
晋灭吴持续多久,隋灭陈又持续多久.北宋统一天下了吗?北京当时在哪里?
晋灭吴,隋灭陈哪有明灭元那么气魄.汉高祖由西南向东北,不也统一天下了吗?不要挖牛角尖.共和国不也是最初在南方建立根据地最后统一中国.十帅十将几乎没有北方人.南方也很强.
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南方政权总是会败给北方政权
中国自古以来多是北方政权吞并南方政权,而南方政权北伐少有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地理和气候因素。注:我们这里的南北方以长江为界。
先说地理,长江以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即使现在由于过度开垦,仍然比南方肥沃),人口稠密,适合规模化生产。南方多为丘陵山地地貌,土壤多为酸性土壤,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导致山多石少土,加上土壤贫瘠。所以人口分散,生产分散。特别是古代工程科技落后,无法通过规模化的交通网络改善这些地理。
气候上,北方多为南温带和北亚热带,这两种气候不管是季风性的、大陆性的、海洋性的,由于纬度的关系,他们全年平均降雨量都比南方的南亚热带气候要少很多。南方多位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湿润季风气候。所以导致水网众多,道路泥泞,交通不便。
简单的总结一下北方和南方的地理气候:北方,地广且平,土壤肥沃,人口集中稠密,气候干燥。南方,多丘陵山地,交通不便,突然贫瘠,可耕地少,人口分散,气候湿润多雨。
看这个对比你就知道古人为什么说逐鹿中原了吧,得中原者得天下(其实就是得北方者得天下)。夺天下,靠军事,军事是表象,军事实力的支撑点靠的是:1、人口(尤其是密集的人口区),2、经济(后勤补给),3、交通(这是把1、2两个支撑点转换成军事实力的载体)。人多则兵源多,人口集中则兵源集中,兵源集中则征调及补充效率高。人多且集中则生产规模和效率高,经济就好,经济好了后勤就有保障。相对干燥的气候和平坦的地势,能轻松构筑交通网络,能快速的把人口和经济优势直接转化为军事优势。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南方三项都处劣势,只要北方的将领不是猪头,耗都能把南方耗垮了。
所以古代南方要想通过军事北伐成功,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第一,北方内乱分崩离析,散落成足够多的小政权。第二,北方政权受到更北方的游牧民族打击,军事力量严重削弱处于军事空白期。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政权自身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全面控制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2、初始军事实力超越中原地区分散政权。只有这样的状态下,南方才具备一毕其功于一役,拿下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趁北方混乱无暇南顾的空白,把占领的北方区域巩固下来变成根据地。然后靠北方的经济实力,攻打北方政权,军事上如果再高明一些,那就有可能实现北伐。否则就算孙武在世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只要从福建挑一担大米沿古代的山路走到长江边上,就知道什么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
至于什么北方人体质比南方人壮实,北方人尚武、南方人柔弱之类的话,那都是军事外行的话,军事要是论块头,天下就没有中国了。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你就知道为什么中国自古受到的威胁总是来自长城以北,而不是云南越南泰国缅甸了。
中国古代进行征讨,一般都说东征、西征、南征,为什么北却是用北伐呢?
东征、西征、南征和北伐在根本意义上是不同的,虽然我们常说北伐,但是北征并不是不存在的,相反在记载中使用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只是在常见的历史故事中采用北征的比较多,二者的区分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征”的含义
“征者,上伐下也”,这是《孟子》中的解释。所谓上和下,简单理解就是上级和下级,而在古代战争中指的是天子和诸侯,是天子讨伐反叛的逆臣。征字有正当的远行的意思,延伸一下就是距离远的战争的意思,所以征战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是正当的行为。
是正义的上级对做错事情的下属的一种惩罚,在道义上是讲得通的。在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尤其是自汉朝以后经过了儒家文化近两千年的熏陶,在儒家文化中崇尚天、地、君、亲,君仅次于天、地,君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以“征”这个字代表的是正义的战争。
在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和当时统一六国的行为是相悖的。二者区分最明显的时候是在春秋时期。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战争的发动和参与是需要很大的决心的,出师有名的征总是要多过声其罪的伐。
“伐”的含义
而伐这个字,有击打和击杀的意思,是一个蕴藏攻击性的词,相反征有种征服,点到即可的感觉。其实伐可以代表一切的战争,但是深究的话会发现伐这个字深深的体现了在战争中利益搏斗。伐这个字在战争上代表的并不是战争的意义。战争讲究出师有名,在这一点上征的战争名义是被大家认可的。
而伐的战争名义是由伐的主动方决定的,战争的名目是由讨伐的主动方决定的,是不是具有正当的意义这就不一定了。战争是国家之间利益的较量,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话语权永远掌握在胜利方。伐具有明显的攻击性,有维护正义讨伐失格一方的意思。
所以讲到伐,自然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伐是涵盖征这个概念的。在儒家思想上来说征和伐的区分明显,但是在其他地方二者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二者互换使用也是说得通的。
历史上著名的北伐战争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讨伐中原,刘备为汉室后人,曹操作为汉室重臣却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汉室江山。作为汉室后人的蜀汉,讨伐曹魏,匡扶汉室。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策略以来,更加推崇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对臣子的要求是忠,孝。
曹操作为汉朝臣子,挟天子为不忠不义之士,所以刘备命诸葛亮出兵讨伐,更为名正言顺。诸葛亮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虽然战争中蜀国收获颇丰,但最终依然由于各种因素退兵,而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
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而刘备作为汉室后人,诸葛亮北伐以匡扶汉室诛灭曹贼的名义出征,师出有名,是为正义之师。所以被称为北伐而非北征。
宋太宗时期的雍熙北伐
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6)发动的北伐战争其实是一次失地收复的北伐战争。后晋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为保疆土完整,人民安康,宋太宗赵光义毅然决定出兵北伐,夺回失地。雍熙三年,宋太宗集二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开始了伐辽之路。
因为出师有名,为收复大宋疆土而发起的战争,将士们士气高昂,一路北上,为国家收复了不少失地,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导致宋军伤亡惨重,宋太宗命北伐大军急速撤退。最终宋太宗的雍熙北伐也不了了之。
当然宋朝时期北伐失败原因诸多,其中就有宋太祖两次杯酒释兵权导致宋朝的武力削弱,而后过度的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宋朝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削弱的原因。后期的宋朝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法支撑长期的北伐战争。而后宋朝的目标开始转向西夏,北伐战争也就此罢休。
南宋高宗时期的岳飞北伐
靖康之变后,北宋覆亡,金兵铁蹄涤荡中原。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怀揣精忠报国之志,奉宋高宗赵构之命,挥师北伐。此次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驱逐金兵,收复中原故土,一雪靖康之耻,也是一次师出有名,抵御金兵入侵的正义战争。岳飞率军一路北上。
由于岳家军的良好素养和岳飞的声名远播,岳家军受到基层百姓的大力支持,一路北上势如破竹,一举为南宋收复多个被金兵侵占的城池,其中有随州,唐州,信阳等地。也是南宋建国以来,收复失地最多的一次北伐战争了。但后期因为争一些原因,岳飞被迫放弃北伐,最终含冤而亡。
综上,从诸多著名的北伐战争可以看出来,之所以后期“北伐”较“北征”而言被人接受的程度更高。首先是由于国内多次著名的侵略战争都是由北向南倾进。其次是由于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北伐战争,都是属于讨伐范畴的。
东征西征南征都会占据征服,北方草原只能打不能占据
讨伐与自身相等的政权或比自己强的政权叫伐,讨伐不如自己的政权叫征。曹操攻打刘表和孙权就叫征,诸葛亮打曹丕就是伐。伐是伐罪,征是讨不服。
东征西讨北伐南下
因为古代政权中心一般在北方,向北打一般都是推翻政权,所以叫“伐”,反之平定就叫“征”。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鲜有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貌似只有明灭元和民国北伐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为什么成功了。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鲜有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貌似成功的只有明灭元和民国北伐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为什么成功了。 我认为这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是经济决定论。在南宋之前,所有的统一战争都是从北往南成功统一。因为那个时候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谁掌握了北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有了经济实力才能更好的发动战争。故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 但是南宋开始,经济中心南移,使得南方向北统一成为了可能。或者说是更大的可能。
第二地理决定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从北方起兵南向有利于进攻。尤其是北方多良马产地,起兵比较凶悍。所以由北向南自古是比由南向北容易很多。
第三人才决定论。北方多战乱,民风彪悍,又常与胡人融合,从身体到勇力都是相对强一些的。这些人作战斗人员更具吃苦和拼命精神。
朱元璋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
1、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已经在江南了,掌握了江南就意味着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元代的粮食物资运输已经依靠大运河了,把运河已切断北方就傻眼了。
2,是得民心。朱元璋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一下就把所有汉族人以及其他受压迫民族的激情激发出来了。要知道元代是民分四等的,出蒙古人之外其他都是下等,尤其是汉人和南人。在当时人看来,驱除元朝政权就是恢复了中华正统。
3,政治清明。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同年北伐灭元。因为他的政治清明,得道多助。相对于元朝末年的贪污腐败暴力横行,朱元璋占尽了民心。而且总的来说他确实是个不错的政治家。
4、人才济济。武有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李文忠;文有刘伯温、李善长等人。何愁不得天下?
5、将在外,没有受到太大干预。对比东晋祖逖的北伐、南朝元嘉时期的北伐以及南宋岳飞的北伐,明代北伐军事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君王和将帅们在战前对总体军事形势、进军路线和战略部署都讨论研究的很清楚。而在将帅北伐远征之后,朱元璋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其作战。 这也算是成功的一个方面吧。
孙子兵法云,战争之前胜负从五个方面去相较:道、天、地、将、法。 1368年,大明得道、应天时、有名将、严法度。胜负是已定的。
原因在于南北文化、经济、人文差异,北方经济文化发展历史早于南方,在明之前其经济远强于南方;北人矫健、善骑射,南人体格较小,没有北人崇尚武力,在冷兵器时代,人的先天体质是影响战争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朱元璋之所以能打败蒙元,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若干点:1.当时社会动荡,老百姓生存艰难;2.蒙元作为少数民族统一中国,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视其为蛮夷而非正统;3.蒙元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吸纳中原汉人文化精粹,虽沿袭了两宋的政治体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将汉人划分为下贱人种,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汉人虽不是决策层,但其依旧是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社会能量的中间阶层;4.自火药发明以来,到了元末时期,火炮已逐渐成为左右战场的重要武器之一,战争史已经渐渐远离冷兵器时代;5.蒙元在入主中原之后,渐渐不思进取,荒淫无道,其本来精锐的蒙古铁骑战力已远不如元朝初期。
历史上鲜有从南到北的统一,原因很多,主要还是经济重心在哪里的问题。时间上来说,黄河流域显然开发较早,综合实力远高于长江流域。但是随着几次汉人南迁,南方大力开发,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南方已经强过北方。
明清两代,南方经济上始终是强过北方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了经济重心的变迁,就好理解中国的历史了。
朱元璋的成功在于蒙古汉化得不足以融入中原文明中,因此始终带有异族成分,这样的统治是不稳定的,民族矛盾的集聚使得少数民族的统治捉衿见肘,相比元朝,不管是之前的北魏,还是之后的清朝都做得更多,因此他们的统治要相对稳定,并能够得到大多数文人儒士的认同。
经过第三次大迁徙之后,南方的人口才初具规模,生产力才有所提高,古代战争靠的是人口,所以很少有从南向北统一中国。还有民国北伐只是形式上统一,北方还有许多军阀自治,之后还爆发过中原大战嘛
文章标题: 为何自古以来政权斗争往往是北吞南,而鲜有南吞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