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袁崇焕全传》出版,作者王荣湟,对于这本史学界20年来研究袁崇焕生平之大成者,大家觉得怎么样

时间: 2021-07-04 18:58: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袁崇焕全传》出版,作者王荣湟,对于这本史学界20年来研究袁崇焕生平之大成者,大家觉得怎么样

知道袁崇焕的进来!!!!!

我前段时间没事看明史,觉得有一点没有弄明白,但是我在论坛上求问,给我的答案又是很岂但~~rn袁崇焕死的时候,是磔刑,而且说,片下来的肉,老百姓拿银子抢着买住吃,可以想象,一个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老百姓会这样对他吗?史书说,崇祯受了皇太极的离间计,磔刑了袁崇焕,但是仅仅就是皇上一道圣旨说袁崇焕叛国,老百姓,就那么恨他吗?假如袁没有切实做过,作为他,一个为国家镇守辽东,抵御侵略那么多年的,民族英雄,百姓的眼睛就没有擦亮了吗??历史记载是乾隆为袁崇焕平的反,为什么事情过去了那么久,由一个敌国的皇上为其平反?而且袁崇焕,用大炮炸死了努尔哈赤,是他的灭祖仇人,在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这样的事情可以有得解释吗?rn所以我觉得,在300多年前,也许袁崇焕并不像历史说的那样,是被诬陷叛国的,或许在那个时候,意志意志很坚定的他,真的动摇了。rn当然,这都是我一个人没事瞎想的,你要是看过明史,或则了解一点的话,给我说说,,,,rn嘿嘿~~~~~~~
这个问题,在《明朝那些事》(1627—1634)里有明确、详细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建议自己去看看,如果不愿意去看,这有节选: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讲完了,问:“三法司如何定罪?”没人吱声。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
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他是冤枉的。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但他就是死了。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阴谋
袁崇焕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但一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焕,是第二级。明末是一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卖国贼。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答:“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都解开了。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了。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所以要搞点绯闻丑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被崇祯杀掉了。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说到底,这就是个套。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这个问题在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里分析得比较透彻了。(可能楼主觉得这本书不咋样,但对这个问题我觉得阎某分析的不错)
我印象中记得有这么几点:
1、袁崇焕当时名义上总负责东北三个重镇的军事防御(重镇名忘记了),但袁崇焕的防御重点在山海关到宁远、锦州线,皇太极围北京走的那条路线绕过了这条线,走的是三个重镇中其中一个,由于袁崇焕是那个重镇名义上的总负责,所以对这次北京被围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对其后朝廷上下对其误解有重要的影响。(袁崇焕曾上书要求朝廷注意那个重镇的防御,但不知为什么他自己并没有亲自督促落实这件事情)
2、皇太极围京过程中,袁崇焕率九千人三次阻截但都只堵截到后金兵屁股后面,在最后一次又只堵到屁股时,按朝廷规矩,勤王军必须接到朝廷勤王旨令后才能进入京畿范围,但袁崇焕考虑到情况危急,在没有接到勤王旨令的情况下,毅然率兵直赴京城,这在过去是属于有谋逆嫌疑的。
3、袁崇焕在皇太极绕道围京之前曾在那个什么什么岛杀了总兵毛文龙,而杀总兵这个级别的权利必须经过皇帝批准的,当时袁崇焕不请旨就直接杀了他,而当时又并非毛文龙起兵造反等十万火急的情况,所以袁崇焕给朝廷有擅权的印象。
4、皇太极的离间计非常成功和崇祯非常多疑的性格(崇祯在位杀了其所有不同时期的辅政大臣,崇祯一辈子只相信自己身边的太监,而离间计那两人恰恰是其曾经派出的太监)。
5、即使当时为袁崇焕辩解的大臣,也只是说袁崇焕功劳很大,希望将功折罪,可见当时朝廷内外,对袁崇焕的罪名将信将疑的人是很多的。
6、自己的一点看法,当时对袁崇焕误解的百姓多在京城范围内,那种年代,资讯又不发达,什么事情都靠朝廷宣传,百姓受到蒙骗很正常啊。当时的民意和现在的民意不能同日而语。
7、阎书介绍,袁崇焕的驻军在京城外,京城守军不让袁军进城休息,袁崇焕进城不能从大门进而是用筐子吊上城的。还有袁军守夜巡逻的士兵常突然失踪,京城的守军竟然用箭射袁军,还不提供粮饷。可见当时京军对袁军的猜忌到了什么程度。而袁军饿着肚子和后金军大战数场将后金军击溃,而且是野战!!!(当时即使袁军曾在宁远多次打败后金,但均为守城拿着大炮轰,野战能胜后金军非常不容易)皇太极哀叹“纵横十数年未曾遇此劲敌”,袁崇焕是文官出身,照样上阵砍敌,记载其身上中的箭像刺猬一样,所幸袁崇焕穿的盔甲非常厚才没有受伤。而袁崇焕被关押后,带兵的祖大寿因恐惧和不满率袁军在后金军未撤退的情况下就离开京城准备返回宁远,袁崇焕在狱中写信给祖大寿,祖大寿接信后又在其母亲劝其立功杀敌为袁崇焕折罪的情况下,再次返回京城与后金军决战。
8、袁崇焕的真相大白是由其敌人的后代乾隆解决的,这个为什么可以探讨。但康乾朝,的确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比如说把洪承畴列入《贰臣传》,这个洪某可是为建立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那为什么要进“贰臣”?统治者可能不希望在自己政权内出现洪某人这样的叛变人物吧。。。那他们也需要树立忠臣,这个忠臣不仅是本朝的,也应该有前朝的,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我印象中,乾隆在解决袁崇焕蒙冤问题时,说过几句话的,好象意思就是袁蒙了不白之冤,楼主可以查查。
所以我相信袁崇焕不存在什么动摇不动摇的,可能他的性格有些缺点,但人无完人,崇祯多疑的性格决定了很多辅佐他的大臣必死!袁崇焕的死是明朝的一大悲剧,是崇祯最失败的决策。不记得是谁说的“自袁后,边事无人矣”。
告诉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可以去看看凤凰的历史那一版面(那里面把正统和草根的对袁崇焕的研究都放了进去,谁是谁非楼主定夺吧)```,绝对推翻传统```` 你想想 一个异族的人为他的仇人"翻案"是为了什么,还不是想证明自己天命所归 ,明朝昏庸无道,有贤臣都不能用.
袁崇焕好象有资敌,乱杀部下,抵抗不力,擅自媾和等等罪名.最后还是建议你去看看凤凰的历史那一版面```````
从袁崇焕的行为来看---此人是穿越者无疑--在阉党和东林党之间走钢丝--后来又在崇祯和皇太极之间走钢丝
乾隆为什么要为袁崇焕翻案呢? (转贴)

原因之一:报恩。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击满清后方,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蒙古、朝鲜原是中国的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国中大饥,几乎亡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祯二年引黄太极直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原因之二:袁崇焕翻案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是满清篡改中国历史的一次成功实践。和洪承畴、吴三桂等汉奸不同的是,袁崇焕是个不走运的汉奸,他在满清取得全国胜利之前就“牺牲”了。洪、吴等人或官高一品,或裂土封王,享尽人间荣华。但袁崇焕不幸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被明朝给凌迟处死了。洪、吴人等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汉奸,而袁崇焕却有了翻案的可能。既然袁崇焕未得生前富贵,那么给予死后荣名也是好的,这是奴酋乾隆的初衷。于是,给袁崇焕翻案成了满清当局既想做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在清朝,大量反映明末抗清的书籍遭到查禁、篡改,而大量知书达理的汉族人被屠杀,使得全国识字率直线下降,历史的真实在文化桎梏下日益虚无,这客观上为满清篡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满清通过编造所谓的“反间计”故事,指使大量御用文人撰写歌颂袁的文章,同时对民族英雄毛文龙等人进行丑化,经过长久的努力,终于使得袁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原因之三:丑化明朝,丑化汉族,制造满清统治的合法性。这是满清当局给袁崇焕翻案的根本原因。袁崇焕于满清虽有大恩,但他在满人眼里,也最多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如此不计血本,旷日迟久的去打造袁崇焕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报答私恩这么简单,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许多亡国之君,如夏桀、商纣等,都被传说有杀忠臣的行为。杀忠臣,历来被看作是亡国的象征。崇祯虽然有不少缺点,但却从来没有杀过忠臣,而且,他还是一位深得人心的皇帝。满清政权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有人打着崇祯及其后代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这是满清当局挥之不去的巨大心病。所以,他们有必要将一个被崇祯杀掉的人,打造为忠臣,还要打造为最大的忠臣,这样就可坐实崇祯的枉杀忠良、崇祯的暴戾无道,而为袁崇焕翻案的清朝取代明朝自然就是以有道取代无道,上顺天心,下合民意,从而证明这个侵略者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

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理由的可笑之处(转贴)

要知道,乾隆之前,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袁崇焕通敌误国。

看看整个民国和新中国那些真正能打战的人,谁提过袁崇焕?

经历过毛周时代宣传英雄的,谁又宣传过袁崇焕?

而袁崇焕恰恰是在卫青、岳飞、文天祥等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被争议,被主流文化界冷藏的时候,随着辫子戏的升温和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吹捧而一步步升温的,真正的民族英雄岳飞被夺去了“民族英雄”称号,而曾经是万人憎恨,史书讽击(满清史书除外)的卖国贼袁崇焕(这个是不是事实我们先不说)却成为了“民族英雄”。

当我们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时,力挺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盛世”人说,金兵是满族人的祖宗,所以岳飞只是汉族英雄,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反而在力挺袁崇焕为千古难见的“民族英雄”的人,却又大多是力挺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盛世”人。至少是认为满清代明是什么进步而不是倒退的人。而这些力挺袁崇焕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人,却又在挺袁文章中攻击中华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和“应该做奴隶的民族”。(见方舟子和阎崇年的挺袁文章)

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就没有一点猫腻?

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时说:“乾隆是英雄,袁崇焕也是英雄,也以乾隆替袁崇焕翻案是英雄惺英雄。”乾隆真有那么大度?

其他不说,看看乾隆动则杀人上万,牵连数十万人的200来次文字狱,就知道奴酋乾隆根本没有英主李世民或是武则天那种欣赏敌人的气量。更何况反间计之说无头无尾,连现在所有的史学家都无法找到那个搬倒了明朝军事最高指挥员太监是谁,又是怎么从皇宫跑到了清兵营里去的,就算其他人不知,清兵抓到总要审问一个来历的吧,必然有记录的吧。怎么乾隆不一起弄出来?!

这个连主角都落实不了的反间计,在明朝灭亡到乾隆时期100多年的各项记录中完全没有任何记录,那怕是“蛛丝马迹”,却在文字狱最激烈最黑暗的时期突然冒了出来,居然被当时的所有史书一致记录(但就是没有一本书进行过考证),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更何况乾隆还硬让崇祯给袁崇焕多定了一条罪“通敌叛国”,可是偏偏崇祯给袁崇焕定罪的那份圣旨被人发现了,上面有六大罪行,是不是罪行也就算可以讨论吧?但那都是史料有据可查,袁崇焕确实做过的。如“托付不效”,“擅杀毛帅”,“卖粮资敌”等,都是属于擅权罪和渎职罪,就是没有通敌叛国这一条!!!

那份圣旨乾隆、张廷玉等人为什么就是不实说呢?为什么偏偏就他们替崇祯给袁崇焕定个“通敌叛国”罪,然后再用个“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反呢?这后面又有什么“玄机”呢?

其实很简单,如果乾隆把崇祯的定罪圣旨据实而录,那么“反间计”之说还有何意义呢?袁崇焕的擅权罪内容是铁板上的钉子--明摆着,失职罪内容有很多人说了很多话替袁崇焕辩白,就算失职罪袁崇焕冤吧,问题是明朝让敌军打到了都城,主事人员总有责任吧!兵部尚书王洽下狱了,难道那个自称五年平虏,又每年拿了明朝国库总开支的一半,带领了全国最精锐部队,专门去平虏的袁崇焕一点责任没有?!这个冤就算平了又有何意义?!于是硬帮崇祯给袁崇焕多加一条“通敌叛国"”罪,让后又用“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反,就成了乾隆的计俩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816996.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181780.html
http://www.z9ls.com/bbs/thread-88-1-1.html
http://tieba.baidu.com/f?kz=485609547
谋略背后的迷思——袁崇焕真有雄才大略吗?
http://tieba.baidu.com/f?kz=170890177
欺君误国袁崇焕罪行资料汇总(陆续添加)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Article=115947&strItem=no05
袁崇焕之死是否冤枉
http://tieba.baidu.com/f?kz=193241145
《明朝那些事》七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袁崇焕简介

详细一点,要真切
1、简介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并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赴任后持尚方宝剑将东江毛文龙设计杀害。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2、轶事典故
关宁铁骑据说是一支由孙承宗和袁崇焕组织并训练的一支可以与清军八旗骑兵抗衡的队伍。但史料里却没有袁崇焕关于关宁铁骑的记载,即便是梁启超的《袁崇焕传》和金庸作的《袁崇焕评传》也对关宁铁骑只字未提。
而吴伟业在清顺治九年成书的《绥寇纪略》提到“关宁铁骑”却是祖大寿的家将祖宽和堂弟祖大乐入关所带的军队,这支部队的编制有夷人的成分。据《明季北略》记载,祖大寿收降夹在辽东与中国之间的夷人,组成了一支能骑擅射的军队。
3、历史评价
孟森:“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惟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为纠葛。”
金庸:“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袁崇焕(7457—7539),有明一代最后的“长城”。字元素,号自如。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天启年间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后自请守辽。筑宁远等城,多次打退后金军的进攻。授辽东巡抚。崇祯初,被任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二年,后金军进围北京,他星夜弛援,后金设反间计,谓与袁有蜜约。崇祯帝下令捕之,磔于市。
袁崇焕尝自谓:“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人如其名:“焕”,是不熄的烈焰;“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烈焰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7539年8月16日,袁崇焕因崇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被无罪枉杀。155年后,乾隆49年修史,披露了当年皇太极利用反*计除袁崇焕的真相,并为他平反。百年沉冤终于得到昭雪,而这昭雪却是来自当年的敌人。400年过去了,世人在展望历史的同时该是悲还是喜?
袁崇焕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干的政治家,甚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点,然而他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了所有的将士,将他的英雄气概带到了每一个部属身上。他是一团熊熊烈火,把部属身上的血都烧热了,将一群萎靡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他的知己程本直称他是“痴心人”,是“泼胆汉”,全国惟一肯担当责任的好汉。袁崇焕却自称是大明国里的一个亡命徒。亡命徒是没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官居一品,过的却是亡命徒生涯,只因这十年之中,他生命之火在不断的猛烈燃烧。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本来以为张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伟,但见到他的图形,容貌却如美女一般。我们看到袁崇焕的遗像时,恐怕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图像中的袁崇焕虽不怎样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难想像这样的一个人竟会如此刚强侠烈 。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1](《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
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邵武知县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濒临闽江支流富屯溪,为“八闽屏障”。
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的重要事迹,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五件:
第一,救民水火。《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素(qiáo)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第二,处理冤狱。《邵武府志》记载“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
第三,关心辽事。夏允彝《幸存录》记载:袁崇焕“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袁崇焕了解辽东边事,为后来的军旅生涯,做了初步的准备。
第四,聚会奎英。袁崇焕企盼做一番大事业,就要联络、组织志同道合者,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袁崇焕在邵武招纳的军人如罗立,后在固守宁远之战中向城北后金军大营,燃放西洋大炮,一炮发中,“歼虏数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题辞高塔。袁崇焕题写“聚奎塔”塔额袁崇焕在邵武为民救火、处理冤狱、关心辽事、聚会奎英的文物标志,是他题写塔名的聚奎塔。
塔额中题“聚奎塔”三个字,阴文,颜体,行楷,舒朗,苍劲,刚挺,圆浑,流畅。这方题刻,字迹清晰,完好无损,是至今袁崇焕留下惟一可信的极为珍贵的墨迹与文物。
自己动动手吧。我无语了。
找不到的话,我在给你复制一下。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凌迟是古代最重的一种刑罚,只有行为及其恶劣的人才会被判凌迟处死的刑罚。袁崇焕在死之前共被割了3543刀,可以想象死前他肉体遭受的痛苦是没有人能够承受得住的。

对于袁崇焕而言最痛苦的不是肉体上的折磨,而是心理上的折磨。因为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国家在战斗,戍守边城整整十几年,最终国家不信任他,就连百姓更是想喝他的血,吃他的肉。他觉得他的一生都是个笑话。于是在他死前他高喊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可以想象他被凌迟处死时依然是刚烈不阿的。可以说凌迟时内心是崩溃的,肉体是痛苦的,为了国家换来如此下场,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那么袁崇焕又是因为什么别处以凌迟处死的刑法呢?资料记载是当时袁崇焕击退了皇太极刚刚拿下的辽东的宁远池,后来袁崇焕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导致国家首领认为他勾结外党,于是被判处了凌迟处死的刑法。其实他是被冤枉的,他一生都在兢兢业业一心为国。,最终却落的个这么惨痛的下场,真是不能够理解。即使当时他犯了罪国君也应该念及他一生为这个国家所做的贡献也应该使其善终,不应该被判凌迟处死。

好在乾隆皇帝登记后为袁崇焕平反了,后人才意识到当时他是被冤枉的,他是一位忠贞爱国的勇士,而不是卖国贼。

在明朝末年,袁崇焕成为了国家的关键人物,他在辽东经营多年,专门是为了要平定辽东。但是,袁崇焕被崇祯以杀大臣的罪名拘捕,并处以极刑。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根据记载,袁崇焕在被处刑的时候,从执行开始到死亡,他全程没有吭声。听起来是非常有骨气的,能够承受这么大的痛苦,真的是一个勇士。但是,个人觉得这个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一个人能够成熟的身体痛苦是有极限值的,就连现在的特工,也没有办法承受这种极限的痛苦,所以,这个可能就是别人的一个误传而已。毕竟,人的忍受能力是有限度的。

突然想起来我们中学里学到的邱少云英雄,是不是也会出现承受不住的情况呢?不过,很多人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我是一个文盲,大家别计较。我只是这样提出来一个思路,而不是来否定我们学到的英雄,为这样的英雄人物点赞!正是因为你们的奋勇作战,我们才有这样的幸福生活。

当然,袁崇焕不出声一个可能就是自己的舌头被割掉了,这样就没有办法发出声音了,或者是将他的口堵住了,让他发不出声音,还有就是一个可能就是为了美化他,无论是哪种,都是已经过去了,功过自在后人评说。我们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这样的,袁崇焕是如此,杀的那个官员也是如此,崇祯也是如此。

袁崇焕的死,不能说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也是差不多的!你说是不是?

在评判古代人物的时候,其实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对他们得出不同的结论,袁崇焕其实是在大明王朝未在旦夕的时候奋起的。对于当时的崇祯皇帝来说,袁崇焕是一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存在。


毕竟在当时袁崇焕为了挽救大明王朝付出了自己巨大的努力,帮助崇祯皇帝稳定了北方的边境地区,这一个功劳可以说是极大。毕竟由于他的这一个作为,才使得当时的大明王朝变得稳固而不用遭受北方边境的混乱。

但是对于袁崇焕这一个人的评价其实是有着不同说法的,即使他为当时的大明皇朝做出了如此的贡献,但是到最后仍然被凌迟处死。凌迟处死其实是在当时封建王朝比较残酷的一种刑罚,而受刑的场面也是比较残忍的。


并且在袁崇焕接受凌迟处死这一刑法之前,身体上还遭受了极大的迫害,因为当时的人们将他认定是卖国贼,所以对他的态度也是比较恶劣的。他在接受酷刑的时候场面非常的血腥,甚至在他的肉体被酷刑折磨的时候,旁边很多的百姓对于这样的一种现状也表示十分的赞同。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袁崇焕在民间的名声并不是很好,对于这样的一种严酷刑罚,很多的人都想要知道袁崇焕自己的态度是怎样的。但实际上在接受这样刑罚的时候,袁崇焕整个人都表现地十分的淡然,始终都没有为自己辩解。







我还是比较欣赏他的,也是我一直敬佩的一个人。袁崇焕不是被冤枉死的,判决给他的十大罪状,白纸黑字,历历可查。袁崇焕是进士出身,是个读书人,没有什么力气,但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自己挺身而出。在北方有个政权叫做后金(清朝),不断攻击大明,在这紧要关头,袁崇焕主动请缨,去抵抗后金。

袁崇焕被下狱后,通敌叛国的罪行很快被确定,使得许多官员感到惊愕。面对袁崇焕即将被凌迟处死,祖大寿是辽东将领中替其求情最卖力的一人,愿以官阶赠荫换取袁崇焕的性命,但崇祯坚决拒绝。

此案在审理过程中,年逾古稀的大学士成基命,跪谏崇祯“敌在城下,非他时比”,望皇上慎重处置,同样被崇祯所拒绝。大学士周延儒的力保请求也被拒绝,之后求情的御史罗万寿被削职下狱,平民程本直被处死。

虽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害怕死亡并谈论死亡,但他们不能排除死去的真正的英雄和真正的英雄!在明朝遭受凌迟折磨的人远远少于清朝。在清朝,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天国将是高高官,他们沦为清军而拒绝投降,无一例外地是凌迟。



他触犯了崇祯皇帝的底线,让皇帝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就像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1630年9月22日崇祯皇帝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同时也加速了大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受刑是在崇祯三年八月十六,即公元1630年,地点在西四牌楼,明时称为“西市”,即今天的西四大街十字路口。其实,关于袁崇焕的行刑细节,明代史料诸如《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史》都很简略,根本没有提及袁崇焕的具体死法。记录最详细的就是明末清初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文学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 
 《明季北略》:“是时百姓怨恨,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刽子语无锡周无瑕曰:‘吾服事诸老爷多矣,未见如袁爷胆之大者’。 
 《石匮书后集》:“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此外,传说袁崇焕临刑前曾做《临行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死后,关于他的家人的结局以及身后事,《明史·袁崇焕传》做了如下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 后来,袁崇焕仅剩的首级被一位姓佘的义士偷取安葬,并叮嘱子孙世世代代为其守墓!后来,乾隆帝为了缓和满汉矛盾,便准备为袁崇焕翻案,并下诏寻找佘氏后人。“昨批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蘇、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忧悃,以致身攞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随即,佘氏后人的义举便被上报。乾隆得知其事迹后非常感动,表示要封官给佘氏后人。但是,佘氏先祖早有祖训:坚持不到朝廷做官。于是,乾隆便允许其家族世代为袁崇焕守墓。 
 随着时间流逝,虽然当年的金戈铁马与阳谋阴谋都已成为过往,但是袁崇焕的身后名却饱受争议。其实无论如何,如果将任何人代入到当年国难频频的大环境中,光凭袁崇焕凭借孤城击退努尔哈赤的八旗精锐,且多年镇守辽东抗拒后金于山海关之外,他的忠贞既可明了!若是袁崇焕有心投降,恐怕攻破北京城的也不会是李自成,明朝的灭亡也会提前15年吧!

袁崇焕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1,从非常强大的朝鲜手中,成功地收复了一个十分巨大的岛屿。
  2,面对极其厉害的女真水军,顽强地守住了这个岛。
  3,铁山大捷,面对满清数千大军,五战五捷,胜利转进小岛。
  4,柳河、宁远、宁锦三役,运筹帷幄之中,不出一兵一卒牵制。
  5,成功主办了汉-清农产品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
  6,充满爱心地修筑帝王式样塑像,慰问了宫中残疾老人,使老人老年得义子。
  7,敢于对封建最高统治者出言不逊,大长了人民的志气
  8,培育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李九成、毛承禄等忠义无双的国家栋梁之材
  9,奴耳目乱于梆声,手足触于地炮,东西奔命,人马饥瘦,自相残踏而死者二万余人,马三万匹。
  10,二年之间有不平辽灭奴,复三韩之旧业,甘治欺君诳上之罪,如此则取辽不啻反掌。
  11,奴处处被职官兵出击,杀伤无数,每日拉尸山头,大堆小堆火化骨石,火光滔天。据北岸密报万分真切,新汗手下兵马不足一万,俱是心寒胆怯。
  12,尔取山海,我取山东,若从两旁夹击,则大事可成。

  明朝为辽东边事,错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另一个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万历朝误杀了塔克世,崇祯朝错杀了袁崇焕,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历史事变:前者,努尔哈赤含恨起兵,成为明亡清兴的历史关节点;后者,朱由检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通俗地说,万历帝误杀了塔克世,大明皇朝自己制造了焚烧朱家皇朝大厦的纵火者;崇祯帝错杀了袁崇焕,大明皇朝又自己杀死了保护朱家皇朝大厦的救火者。 历史逻辑,值得深思:前因后果,因缘相报--袁崇焕是努尔哈赤的克星,皇太极又是袁崇焕的克星。 本书主要是写袁崇焕的一生,写他如何打败天命汗努尔哈赤和天聪汗皇太极;又写崇祯帝中反间计、杀袁崇焕而使皇太极成为袁崇焕的克星。本书重点写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袁崇焕为辽事而投笔从戎,为辽事而施展才华,也为辽事而建树功勋;因辽事而召唤仇神,因辽事而惨遭冤杀,也因辽事而名垂千古。 袁崇焕留下滴滴血、声声泪、字字金、句句玉的至理名言: 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招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 撰写袁崇焕的生平传记,使我想起《石灰吟》诗云: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形象地概括了英雄豪杰人物生命历程的四种精神境界,也形象地概括了袁崇焕生命历程的四种精神境界。 袁崇焕平生第一大历史功绩,就是夺取宁远大捷。袁崇焕获取宁远大捷的原因,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凭坚城以用大炮"。这个历史经验概括得很确切,也很精辟。我认为,袁崇焕获得宁远大捷,自然有其政治的、军事的、策略的、思想的、经济的、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指挥的、武器的原因;然而,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八个字,这就是:"指挥正确"与"武器先进"。 袁崇焕夺取宁远大捷之后,又先后夺取宁锦大捷和京师大捷。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奠定了袁崇焕的历史地位。袁崇焕感人之处,既是他的丰功伟绩,更是他的品格精神。 袁崇焕的性格,凸显一个"敢"字--敢走险路,敢担责任,敢犯上司,敢违圣颜。他为坚持真理而不怕披荆斩棘,不怕承担责任,不怕得罪上司,甚至于不怕违逆天颜。袁崇焕的这种性格,既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也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袁崇焕的精神,主要是爱国、勇敢、求新、清廉。《宋史·岳飞传》记载:"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袁崇焕的确做到了--当文官不爱钱,做武官既不爱钱又不惜死。他能够爱国亲民,任劳任怨,知难而上,敢于创新。他居官十年,热血沸腾,俭朴清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坦坦荡荡,熠熠煌煌,其"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 袁崇焕留给后人的座右铭是: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袁崇焕的德言与功业、勤政与清廉、无私与无畏、冤死与风骨,动天地、泣鬼神、撼人心、贯古今。袁崇焕之死,不仅是袁督师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大明皇朝的悲剧,而且是中华文明的一幕悲剧。袁崇焕以陨星的悲鸣与光亮,划破君主专制沉寂与黑暗的天庭,换来千万人的智慧与觉醒。 早在1984年,我就打算写一本《袁崇焕传》。出版社为此发布了新书预告。时间已经过去20年,这个文债始终没有偿还,心中甚为愧疚。现在承蒙中华书局出版这本《袁崇焕传》,以了结我多年的心愿。
A、尊敬老人——请求在宁远为宫中残疾老人建生祠,上表称颂老人“功在社稷”、“从古内臣谁能出其右者!”,发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B、忠于爱情——在宁远与贫困的民间女子喜结良缘,一路行军,一路生儿育女,上演了古代版的《战地玫瑰》。

C、谦虚礼貌——率一万五千大军在蓟门天险,为200后金骑兵让道,留下了千古佳话。

D、致富神话——出身于乞丐流民家庭,经过数年奋斗,成长为两广盐业巨头,拥有大量良田、美宅、金银,成为成功人士的楷模。

E、驱逐鞑虏——截留朝廷数十万援蒙专款,终于成功灭亡了蒙古,完成了徐达、王越、戚继光等名将都没能做到的伟业。

F、热爱和平——“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谋以岁币议和”……

G、热情好客——用牛肉和美酒犒劳远道而来的少数民族兄弟(“东兵至,崇焕牛酒相慰劳”、“是夕敌至,牛酒犒劳”)

H、两弹元勋——天启六年成功试爆了世界第一枚原子弹,取得了“糜烂数十里”的巨大效果;天启七年又成功试爆了世界第一枚氢弹,将数十万后金士兵的尸体瞬间汽化。

I、轻功高手——据福建邵武县志记载:能穿着鞋子在墙壁上行走,“如履平地”。

J、武学宗师——修炼少林铁布衫绝技,两肋被箭射成刺猬,而毫发无伤,将中华武学发扬光大。

K、数学巨匠——“闻奴兵十万攻朝,十万居守”,以高达六位数的运算,精确计算了后金兵的人数,展现了古代数学的最高成就。

L、物理之父——天启六年正月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枚超时空炮弹,经过八个月之久,终于于天启六年八月一炮轰死努尔哈赤,证明了时空是可以穿越的。

M、预言大师——在努尔哈赤起兵前二十年,就预测到了辽东沦陷,发出了“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辽东”的精准预言。

N、航海先驱——在辽东一座没有名字的小岛上,发现了无人知道的贡奉的魏忠贤的冕旒像,完成了明朝地理大发现。

O、死后复活——死后两年再度还魂,于崇祯五年挥毫写下“心术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的墨宝,创造和圣子基督再临人间一样的奇迹。

P、语言学者——发明了金句“掉那妈硬顶上”,将语言艺术的运用发展到了顶峰,确立了粤语的国语地位。

Q、杀胡兴汉——箭射蒙古革达满桂,实现了胡无人,汉道昌,复兴汉民族。

R、忧国忧民——写下了“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的诗句,以超越时代的目光把明和清之间的战争称为“同室操戈”。

S、私下里出关——以考察军事为名同奴酋努尔哈赤达成了双边合作备忘录,早早预见满清入主中原,从而为后代入旗打下坚实基础
T、宅心仁厚——大荒之年卖米给后金,体现了超越国家民族的仁慈之心,拯救了数十万建奴兄弟;

U、行动果决——在毛文龙和后金激战的时候,毅然断绝东江粮饷八个月,有力的配合了建奴对毛文龙的进攻,打击了主战势力的嚣张气焰

V、在后金进关抢劫的过程中,一路尾随围观后金抢掠京畿,有力的震慑了意图阻止后金大军的九边勤王军的嚣张气焰

W、忠心耿耿——为了后金能够安全的抢劫明朝百姓,毅然坚决将前来勤王的军队四下遣散,

X、敢做敢为——皇太极刚到北京城下,立刻冒着被杀的危险入宫恐吓明朝君臣,“皇太极此来为坐皇帝,卜日登基矣”

Y热爱和平——后金大军兵薄城下,依然在关宁军中携带喇嘛,从未放弃过以求和的方式和平解决己巳争端的愿望

Z、视死如归——在灭明计划失败以后,毅然赴死,用自己身上的肉来给明朝军民下酒,从历史角度证明了明朝军民的愚昧,为大清国代替大明国建立的道德依据。
明朝为辽东边事,错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另一个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万历朝误杀了塔克世,崇祯朝错杀了袁崇焕,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历史事变:前者,努尔哈赤含恨起兵,成为明亡清兴的历史关节点;后者,朱由检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通俗地说,万历帝误杀了塔克世,大明皇朝自己制造了焚烧朱家皇朝大厦的纵火者;崇祯帝错杀了袁崇焕,大明皇朝又自己杀死了保护朱家皇朝大厦的救火者。 历史逻辑,值得深思:前因后果,因缘相报--袁崇焕是努尔哈赤的克星,皇太极又是袁崇焕的克星。 本书主要是写袁崇焕的一生,写他如何打败天命汗努尔哈赤和天聪汗皇太极;又写崇祯帝中反间计、杀袁崇焕而使皇太极成为袁崇焕的克星。本书重点写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袁崇焕为辽事而投笔从戎,为辽事而施展才华,也为辽事而建树功勋;因辽事而召唤仇神,因辽事而惨遭冤杀,也因辽事而名垂千古。 袁崇焕留下滴滴血、声声泪、字字金、句句玉的至理名言: 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招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 撰写袁崇焕的生平传记,使我想起《石灰吟》诗云: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形象地概括了英雄豪杰人物生命历程的四种精神境界,也形象地概括了袁崇焕生命历程的四种精神境界。 袁崇焕平生第一大历史功绩,就是夺取宁远大捷。袁崇焕获取宁远大捷的原因,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凭坚城以用大炮"。这个历史经验概括得很确切,也很精辟。我认为,袁崇焕获得宁远大捷,自然有其政治的、军事的、策略的、思想的、经济的、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指挥的、武器的原因;然而,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八个字,这就是:"指挥正确"与"武器先进"。 袁崇焕夺取宁远大捷之后,又先后夺取宁锦大捷和京师大捷。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奠定了袁崇焕的历史地位。袁崇焕感人之处,既是他的丰功伟绩,更是他的品格精神。 袁崇焕的性格,凸显一个"敢"字--敢走险路,敢担责任,敢犯上司,敢违圣颜。他为坚持真理而不怕披荆斩棘,不怕承担责任,不怕得罪上司,甚至于不怕违逆天颜。袁崇焕的这种性格,既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也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袁崇焕的精神,主要是爱国、勇敢、求新、清廉。《宋史·岳飞传》记载:"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袁崇焕的确做到了--当文官不爱钱,做武官既不爱钱又不惜死。他能够爱国亲民,任劳任怨,知难而上,敢于创新。他居官十年,热血沸腾,俭朴清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坦坦荡荡,熠熠煌煌,其"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 袁崇焕留给后人的座右铭是: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袁崇焕的德言与功业、勤政与清廉、无私与无畏、冤死与风骨,动天地、泣鬼神、撼人心、贯古今。袁崇焕之死,不仅是袁督师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大明皇朝的悲剧,而且是中华文明的一幕悲剧。袁崇焕以陨星的悲鸣与光亮,划破君主专制沉寂与黑暗的天庭,换来千万人的智慧与觉醒。
宁远之战中为日渐衰亡的大明王朝打败了努尔哈赤,保住了大明王朝的一时,总之一句话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衷心耿耿!
其在,清兵无法入关……

袁崇焕为什么而死?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1] )。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清朝学士张廷玉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叶恭绰等人给毛泽东的书信及毛泽东的回复
  清乾隆皇帝觉得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民国初年,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时,叶恭绰等联名上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墓,毛泽东在回复中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
  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 擒杀毛文龙也是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可淹没, 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六大罪状五条不成立,唯斩杀毛文龙有罪,但当时的情况应是戴罪立功。阉党企图趁乱翻案,温体仁急切入阁的野心,皇帝忌惮边关大臣与内阁大臣结党才是袁崇焕必死的原因,是党争的牺牲品,明朝内阁只有五人,礼部侍郎温体仁想入阁,有入得有出,所以他必须找内阁五人的毛病,于是弹劾袁崇焕,这里看跟内阁没啥关系吧?温体仁接着弹劾内阁学士钱龙锡跟袁崇焕结党,此刻你应该知道了吧。皇帝最忌惮的就是朝中大臣结交边臣,至于跟阉党企图翻案有什么关系呢?在铲除阉党时所有案件都是钱龙锡督办,阉党怕是恨不得食其肉。所以温体仁既然起了头,刚好是阉党痛恶之人,那就落井下石吧,崇祯生性多疑,这三种力量的对抗导致崇祯必须杀掉袁崇焕,后来对钱龙锡执行死刑前收到钱龙锡的上奏,内容大概是指责袁崇焕,所有事情与他无关自己无关(袁崇焕在接受锦衣卫审讯时交代斩杀毛文龙等罪名是自己所为,与钱龙锡无关,事实也是与钱龙锡无关,多疑的崇祯认为两人关系很铁,自己扛着,绝对结党。),看了奏折崇祯认为两人没有默契,绝非结党,可为时已晚,袁崇焕已死,后崇祯下旨钱龙锡无谋反之心,先关起来。清史记录袁崇焕死于离间计,仔细分析不会成立,故意放消息给被俘的杨姓宦官,第二天把他放了,回到京都告诉崇祯。记录写的有鼻子有眼,但经不起推敲。崇祯虽然多疑,但仅凭一个被俘宦官所说的话就杀掉手握重兵的袁崇焕,是不是很滑稽?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煌;“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这样的性格,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古希腊英雄拚命挣扎奋斗,终于敌不过命运的力量而垮了下来。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的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袁崇焕是明末杰出军事家、爱国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等。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问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但崇祯帝听信谗言,中皇太极设下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磔刑处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代。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我认为袁崇焕是忠臣好将领,但不是好统帅好领导。我觉得他的死原因有三,一是和手下将领搞不好人际关系,居功自傲,自命不凡,仗着自己有尚方宝剑擅杀毛文龙,冷箭射满桂,之前他的老师孙承宗就因为他擅自杀了一个克扣军饷的将领教育过他,他也没吸取教训改正,他的性格造成了了他的悲剧。二是说话办事不严谨,和崇祯皇帝说五年平辽,且不说是不是真有这个能力,起码这个五年平辽不是有十成的把握的,怎么就能和崇祯提出来那?再一个就是卖粮给蒙古以换取马匹,当时正是后金缺粮,蒙古就又把粮食卖给了后金,这也是说袁崇焕通敌的原因之一。三是对手精明强大,领导多疑糊涂,皇太极可能军事能力比袁崇焕差,但在政治谋略上要强于袁崇焕,而崇祯又是个多疑刚愎自用的皇帝,这让皇太极的反间计使得更加得心应手。所以我感觉袁崇焕的死有外部原因,也有他自身的问题。个人想法,不喜勿喷。
  明军守城,主要是靠火器,守城将士连火器都不会使用,由放大炮反而杀伤满桂部队可知。如果没有袁崇焕来援,北京非给清兵攻陷不可。

  据王氏《东华录》天聪三年所载。又据《崇祯长编》二年十二月甲子:“大清兵驻南海子,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的官儿。’大清兵将杨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崇祯二年十二月甲戌,祖大寿疏言:“比因袁崇焕被拿,宣读圣谕,三军放声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令奋勇图功以赎督师之罪,此捧旨内臣及城上人所共闻共见者,奈讹言日炽,兵心已伤。初三日,夜哨见海子外营火,发兵夜击,本欲拚命一战,期建奇功,以释内外之疑,不料兵忽东奔……”祖大寿此疏当然有卸免自己责任的用意,但当时士卒愤慨万分,自动东奔的情形也必存在。袁崇焕狱中写信、祖大寿接信后回师等情状见余大成《剖肝录》。永平即今卢龙县,当时为府治。

  袁崇焕蒙冤下狱,朝中群臣大都知他冤枉。内阁大学士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来光都上疏解救。总兵祖大寿上书,愿削职为民,为皇帝死战尽力,以官阶赠荫请赎袁崇焕之“罪”。袁崇焕的部属何之壁率同全家四十余口,到宫外申请,愿意全家入狱,代替袁崇焕出来。崇祯一概不准。崇祯一定很清楚的知道,单凭杨太监从清军那里听来的几句话,就此判定袁崇焕有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何况这“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人人皆知。皇帝而成了大白脸曹操,太也可羞。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御史曹永祚忽然捉到了奸细刘文瑞等七人,自称奉袁崇焕之命通敌,送信去给清军。这七名奸细交给锦衣卫押管。崇祯命诸大臣会审,不料到第二天辰刻,诸大臣会齐审讯,锦衣卫报称:七名奸细都逃走了。众大臣相顾愕然,心中自然雪亮,皇上决心要杀袁崇焕。锦衣卫是皇帝的御用警察,放走这七名“奸细”,自然是出于皇帝的密旨。猜想起来,那御史曹永祚本来想附和皇帝,安排了七名假奸细来诬陷袁崇焕,但不知如何,部署无法周密,预料众大臣会审一定会露出马脚。崇祯就吩咐锦衣卫将七名奸细放了,更可能是悄悄杀了灭口。对于这件事,负责监察查核军务的兵科给事中钱家修向皇帝指出了严重责问。崇祯难以辩驳,只得敷衍他说,待将袁崇焕审问明白后,便即派去边疆办事立功,还准备升他的官。崇祯这个答复,其实已等于承认袁崇焕无罪。兵部职方司主管军令、军政,对军务内情知道得最清楚。职方司郎中(司长)余大成极力为袁崇焕辩白,与兵部尚书梁廷栋几乎日日为此事争执。当时朝廷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有两条,一是“叛逆”,二是“擅主和议”。所谓叛逆,惟一的证据是擅杀毛文龙,去敌所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手续上固有错误,可是毛死之后,崇祯明令公布毛文龙的罪状,又公开嘉奖袁崇焕杀得对,就算当真杀错,责任也是在皇帝了,已不能作为袁崇焕的罪名。

  嘉靖年间,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有名例子:在徐阶的主持下,终于扳倒了大奸臣严嵩、严世蕃父子。严世蕃十分工于心计,在狱中设法放出空气,说别的事情我都不怕,但如说我害死沈炼、杨继盛,我父子就难逃一死。三法司听到了,果然中计,便以此定为他的主要罪名。徐阶看了审案的定稿之后,说道:“这道奏章一上去,严公子就无罪释放了。”三法司忙问原因。徐阶解释理由:杀沈杨二人,是嘉靖皇帝下的特旨,你们说沈杨二人杀错了,那就是指责皇上的不是。皇上怎肯认错?结果当然释放严世蕃,以证明皇帝永远正确。三法司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胡乱加了一个“私通倭寇”的罪名,就此杀了严世蕃。但崇祯对于这样性质相同的简单推论,竟是完全不顾。至于“擅主和议”,也不过是进行和平试探而已,并非“擅缔和约”。袁崇焕提出缔和建议而给朝廷否决,崇祯如果认为他“擅主和议”是过失,当时就应加以惩处,但反而加他太子太保的官衔,自二品官升为从一品,又赐给他蟒袍、玉带和银币。又升又赏,“擅主和议”这件事当然就不算罪行了。这时关外的将吏士民不断到总督孙承宗的衙门去号哭,为袁崇焕呼冤,愿以身代。孙承宗深信袁崇焕是无罪的,极力安抚祖大寿,劝他立功,同时上书崇祯,盼望以祖大寿之功来赎袁崇焕之“过”。崇祯不予理睬。

  有一个没有任何功名职位的布衣程本直,在这时候显示了罕有的侠义精神。这样的事,纵然在轻生重义的战国时代,也足以轰传天下。程本直与袁崇焕素无渊源,曾三次求见都见不着,到后来终于见到了,他对袁钦佩已极,便投在袁部下办事,拜袁为老师。袁被捕后,程本直上书皇帝,列举种种事实,为袁崇焕辩白,请求释放,让他带兵卫国。这道白冤疏写得怨气冲天,最后申请为袁崇焕而死。崇祯大怒,将他下狱,后来终于将他杀了,完成他的志愿。

  大学士韩*是袁崇焕考中进士的主考官,是袁名义上的老师,因此而被迫辞职。御史罗万爵申辩袁崇焕并非叛逆,因而削职下狱。御史毛羽健曾和袁崇焕详细讨论过五年平辽的可能性,因此而罢官充军。

  当时朝臣之中,大约七成同情袁崇焕,其余三成则附和皇帝的意思,其中主张杀袁崇焕最力的是首辅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梁廷栋。温体仁是浙江乌程(吴兴)人,在《明史》中列于《奸臣传》。他和毛文龙是大同乡,一心要为毛报仇。梁廷栋和袁崇焕是同年,同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又曾在辽东共事。当时袁崇焕是他上司,得罪过他。他心中记恨,既想报仇,又要讨好皇帝。崇祯身边掌权的太监,大都在北京城郊有庄园店铺私产,清兵攻到,焚烧劫掠,众太监损失很大,大家都说袁崇焕引敌兵进来。毛文龙在皮岛当东江镇总兵之时,每年饷金数十万,其中一大部分根本不运出北京,便在京城中分给了皇帝身边的用事太监。毛文龙一死,众太监这些大收入都断绝了。此外还有几名御史高捷、袁弘勋、史等人,也主张杀袁崇焕,他们却另有私心。当袁崇焕下狱之时,首辅是钱龙锡,他虽曾批评袁崇焕相貌不佳,但一向对袁很支持。高捷等人在天启朝附和魏忠贤。惩办魏忠贤一伙奸党的案子叫做“逆案”,高捷、史
文章标题: 《袁崇焕全传》出版,作者王荣湟,对于这本史学界20年来研究袁崇焕生平之大成者,大家觉得怎么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2965.html
文章标签:大成  袁崇焕  史学界  这本  生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