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客观袁崇焕,刚刚被一个黑粉给气到了,我觉得袁崇焕功大于过,辽东策略是对的

时间: 2021-04-28 10:06: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如何评价客观袁崇焕,刚刚被一个黑粉给气到了,我觉得袁崇焕功大于过,辽东策略是对的

为什么对于袁崇焕的争议那么大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明朝的百姓十分厌恶袁崇焕有以下几种可能:

1、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朝任命的东江总兵,不论是军事素质,还是战略才能在当时都是一等一的大将,他防守明朝北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破坏后金的后方,使其无法安心作战。却因为袁崇焕的嫉才妒能,被袁崇焕杀了,从此明朝的北边防线毁于一旦,毛文龙死后,后金消除后顾之忧,第二年就率军深入京畿一带,酿成“己巳之变”。

2、自毁长城的袁崇焕

明朝晚期军队的三大主力分别是:袁崇焕的关宁军,毛文龙的军队,朝鲜军。毛文龙的军队和朝鲜军却毁在袁崇焕的手上。在崇祯七年,努尔哈赤攻打朝鲜军,袁崇焕没有及时救助,等到朝鲜军都投降了才发兵救助。之后更是以毛文龙不听指挥为借口,将其杀之。

3、老百姓受战乱之苦

第一次宁远战役时,清朝大军压境。袁崇焕虽然打退了清军,但是清军在北京周边仍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害。

拓展资料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袁崇焕

金人夺取明代江山的事迹,却没有掩盖彻底明代

的城池多是被内奸内应打开城门的,其中还有很多官员的行为

让人疑点重重……比如袁崇焕

袁崇焕是忠是奸,真相已经被掩

盖,但只要经过一番兵棋推演,就会看的清清楚楚21世纪美军

快速反应部队,依仗无数飞机坦克,以及无数的后勤人员,才

能做到24小时内“快速反应”。皇太极没有飞机,他是怎么做

到每当袁崇焕调动兵力,稍稍露出防御缺口,他的兵马总能在

数小时内,甚至是前后脚的出现在兵力缺口处?他又没有qq,

也没有手机,即使奸细当时就在兵力调动现场,等奸细打手机

通知皇太极,后者集结兵力然后用飞机运送也需要时间……



事实是:皇太极的反应时间居然被美军快速反应部队还要快…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次如此,次次如此……那么,既然清兵

能在十六世纪做到如此“快速反应”,为什么两百年后,科技

更先进了,面对寥寥数千八国联军,他们反而做不到了?

除非

明军指挥部里有清人奸细但这还不行,还不够快。

除非这些兵

力调动是双方“事先约定”的,所以准备好的、且等在附近的

清兵,才能适时出现

袁某杀了毛文龙在先,逼反三顺王在后,自己死了数年后,关

宁铁骑全军投清。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物、

一个民族英雄,他的手下居然全都是叛徒,真是出污泥而不染

啊!万绿丛中一点红啊!不知道岳鄂王、文丞相、史阁部的部

下是否也是如此表现!!
  此人为满清内奸,民族败类无疑

!!

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

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

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击满清后方,

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

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

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蒙古、朝鲜原是中国的

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

国中大饥,几乎亡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

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

祯二年引黄太极直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

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

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袁崇焕字元素,号(或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的重要事迹,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五件:第一,救民水火。《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素(qiáo)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第二,处理冤狱。《邵武府志》记载“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第三,关心辽事。夏允彝《幸存录》记载:袁崇焕“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袁崇焕了解辽东边事,为后来的军旅生涯,做了初步的准备。第四,聚会奎英。袁崇焕企盼做一番大事业,就要联络、组织志同道合者,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袁崇焕在邵武招纳的军人如罗立,后在固守宁远之战中向城北后金军大营,燃放西洋大炮,一炮发中,“歼虏数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第五,题辞高塔。袁崇焕在邵武为民救火、处理冤狱、关心辽事、聚会奎英的文物标志,是他题写塔名的聚奎塔。
此时辽东形势,已经越来越危急。辽东经略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道:“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意思是:明朝先失陷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又失陷广宁,丢弃全辽,无局可守。《明史》记载:自努尔哈赤攻陷抚顺以来,明朝在辽东的总兵官,阵亡者共14人:抚顺则张承胤,萨尔浒之战则杜松、刘、王宣、赵梦麟,开原则马林,沈阳则贺世贤、尤世功,浑河则童钟揆、陈策,辽阳则杨宗业、梁仲善,广宁则刘渠、祁秉忠。天启帝惊慌失措,抓住首辅叶向高“衣袂而泣”。京师朝野官员,谈敌色变。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说:“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
袁崇焕在这个明朝关外局势空前严重的态势下,单骑出关,巡视形势。《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袁崇焕赴任前,往见革职听勘在京的熊廷弼。熊廷弼问:“操何策以往?”袁崇焕答:“主守而后战。”熊廷弼跃然喜。袁崇焕任职后,上《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远图恢复。他疏言:“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当时山海关外广大地域,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占据,袁崇焕便驻守关内。朝廷采纳蓟辽总督王象乾的奏议,对边外蒙古部落实行“抚赏”政策,就是颁发赏银,争取他们同明朝结盟,共同抵御后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领接受了“抚赏”,辽东经略王在晋令袁崇焕移到山海关外中前所(今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王在晋又令袁崇焕往前屯(今辽宁绥中前屯),安置辽民流亡、失业者。袁崇焕受命之后,连夜赶路,丛林荒野,虎豹出没,天明入城,将士都赞叹他的勇敢与胆量。
呵呵。。呵呵。。。至于给魏忠贤立生祠之类的私人问题不说,必竟是官场出生,溜须拍马很正常。这些小节就不算。算下他为什么该死:
1. 袁崇焕在崇祯正式会晤他时,提出“五年平辽”的战略,明确告诉皇帝,只要后勤给他供应上,保证五年平定后金。私下里,有的大臣对他的战略很怀疑,这时又对别人说,是看皇帝年少火气重,才用这个谎言安他的心。这是什么行为??典型的欺君之罪,该夷三族。这是其一。
2. 袁在辽东时,崇祯勒紧裤腰带,他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军火给军火。宁愿让甘肃、陕西、河南、四川、湖北五省糜烂,也从不断辽饷。结果袁崇焕在辽东不光不敢出击,反而让皇太极压在宁锦防线一带,全战线处于守势,而且摇摇欲坠。此为第二罪:无作为!该罢官。
3. 袁崇焕在辽东,五年过后,不光后金未平,反而让皇太极三次入关,横扫河北、山东、山西。最后一次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而皇太极、多尔衮已率满清所有主力入关,辽东精兵反而不敢出宁锦防线一步主动进攻。此为第三罪:畏敌如虎。该斩!
4. 在第三次入关,后金军攻至北京城下时,袁崇焕应该说已逼到绝路。此时竟然不敢直接与清兵决战。反而要求崇祯放他入城躲避。(谁知道你是不是和后金勾结想要诈城或者是谋反??)崇祯肯定拒绝这种无理请求。被逼之下才与后金军在北京城下决战。虽然暂时性打退后金对北京城的进攻。但是竟然在战斗胜利的情况下不敢追击敌军,眼睁睁看着清兵带着抢来的财宝、人口从容退出关外。此为第四罪:谋反!该夷九族。(居然想带兵进首都,在任何朝代、包括现代社会都是绝不允许的,百分百谋反罪。)
5.为了节约粮草(其实是为了贪得更多一点),私自克扣前线军队饷银(东江镇皮岛军团)。此为第五罪:贪污。以明代法律,此条该斩。
6.擅杀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正三品)。虽然袁崇焕有尚方宝剑,有权斩正三品以下(不含正三品)的任何官员。但是杀毛文龙显然超出了他的权限。所以,只能算谋杀@@@!!!此为第六罪:谋杀(以议饷为谋,骗毛至辽东将其杀害。)犯此罪,该斩@@@!!毛文龙确实该死,但是绝对不是应该由袁崇焕动手。杀毛文龙后,造成后金无后顾之忧。反而为明王朝留下了严重隐患(衣食无着落的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大将等人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被迫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为吴桥兵变留下隐患)
如此欺君、无作为、畏敌如虎、谋反、贪污、谋杀五大罪于一身。此人不死,天理何在????
为什么争议大??基本是因为金大大的《碧血剑》一书,将袁崇焕说成是大大的忠臣。
虽然袁崇焕绝对该死,但是说他通敌卖国却是有些过份了。
金老先生《碧》一书,贯通全文,透过了主人公更多的是向我们表达了一个背后的人物,虽然他无缘在小说中露面,但我们对他的理解更甚于主人公,那就是主人公他爹;袁大督师。读完全书,我们大概得到了关于袁崇焕以下三点;一他是冤死的。二他是个民族英雄。三他的死造成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到底袁崇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正如金老先生说的那样是个可与岳飞相提并论的英雄人物,如果盲从,那么就代表着愚味。到底是与不是?我们还得从历史上去找一下相关资料,我们还得从多方面入手去还原袁崇焕的一生,给予评价。从阎崇年正说明朝名将中我们得到了与金老先生差不多的结论,概括起来无非是说袁崇焕如何的英明神武,如何的赤胆忠心,如何的冤枉等等等,难道这些都是真的?难道说袁崇焕真的是个大英雄?
让我们打开网页搜索一下,却得出了如下评价; 历史人物、将领、明。我们再搜索一下岳飞得出的评价;历史人物、军事家、南宋、民族英雄、将领。这就让我们纳闷了吧,照金老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与阎专家所给予的评价,袁崇焕明明是个民族的大英雄,为什么在这网页介绍上却与“英雄”沾不上边呢?让我们随着历史的步伐,可给予袁大督师最合适的评价。小的方面不说,最主要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点。
1、通敌叛变,在这点上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证据来说明,这一大罪,可谓不清不楚,史料上记载着的是皇太极用了反间计,让多疑的崇祯帝上当而自毁长城。这点是否真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我们从袁崇焕入狱到被杀却经历了长长的半年中可以看得出,崇祯帝杀他并不可能是因为一时之气而误杀他,这么一说,这个“罪”就更不好说了。再一个这段不清不白的案直到清乾隆帝才公示出来(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这就是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而杀了他。
却有很多人怀疑是乾隆御用文人放出来的谣言,众所周知,清朝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过,文字狱的大背景下,这才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这实难让人猜得出其中的真实性有几大了,这个争议也延至到了现在,但从很多史料上看,崇祯帝在杀袁崇焕时并没提到通敌叛变一款,这一情节我们只能从《明史》(众所周知一个朝代灭亡了,那么他就会给前朝修个史,最大的用处是总结,达到借鉴的目的)中看到。个人观点;含糊不清,事实不明,但从袁崇焕1630年死到乾隆帝1772年,这经历了142年后才布告天下,这其中的原因与奥秘也实让人摸不透。
2、以粮资敌,翻开史料,让我们查看一下,其中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在《明史记事本末补遗》我们也可看到差异不大的记录,是否真实?估我们所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末代皇朝里,党派之争是极其严重的,因为我们从另一些史料里得到的却是袁崇焕此举完全是出于大局,用以来联合蒙古,达到打击后金的目的。各执一词,到底谁真?
但我们可以看一下崇祯这个人为帝是什么样的,估史书记载;崇祯的身上可以找出古代“圣君”所拥有的几大优点,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他的节俭也是我们皇帝中罕见的,亲自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这点就连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再一个是他的果断,这点可以从他一上台就铲除了魏忠贤一干阉党就可得知。根据这几点,我们不妨再回到前面来看,你能相信崇祯帝关了袁崇焕半年后才杀他是误杀吗?这样的一个崇祯皇帝,会为那些莫须有的东西去杀掉袁崇焕吗?就算杀,犯得着用这如此残酷的刑法置于其死地吗?
事实上,从《国榷》、《崇祯实录》、《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也找不到袁崇焕被处死时所宣的罪名有关于片字“通敌叛变”的。反之,从以粮资敌里我们可以找出不少的记录,以下一段就是摘自明朝遗民在其史学巨著《国榷》,记录如下:“高台堡之粟转市塞外,为建虏玩弄于股掌。误国如此,督师之肉,其足食乎?”,可见对袁崇焕以粮资敌批评态度是如此严厉,个人观点;估我们所知,清朝与蒙古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这点从后宫中就可以看出,如孝庄,把持了两代皇帝的皇太后就是蒙古人。你可以说那都是往后的事情了,但我们再查一下史料所知,那时,恰恰就是后金与蒙古建立起联盟的时候(皇太极娶孝庄不久),虽然说他资助的粮食只是够万把人食之一月,还起不到一定乾坤的作用,但袁崇焕在这点上虽不能说罪名成立,但如此做法是不是愚蠢之极?
3、私斩毛文龙,这是导致袁崇焕真正惨死的最大原因。毛文龙本身也拥有着皇帝赐给的尚方宝剑,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得出皇帝的意思分明就是为了防止兵变叛乱而达到两方相互节制的目的,你袁崇焕招呼也不打一下就砍了一方大将,这不是摆明了没把他崇祯这个皇帝看在眼里吗?所以我们可以判定,从毛文龙死的那刻起,袁崇焕就为他的日后惨死埋下了伏笔了。我们再看一下袁崇焕处死毛文龙的罪状,哈,还真不少,十二条之多,而当时的情形史书上也记载得很清楚,崇祯二年(西元一六二九)袁崇焕以阅兵为名,乘舟至双岛,邀请毛文龙入帅帐,当众拿下就祭出了尚方宝剑,随之宣布毛文龙十二条当斩之罪,然后将毛文龙拖出帐外砍杀。可见这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手段并不是那么见得了人。
毛文龙当真是就那么罪不容诛?袁崇焕就当真如此英明神武吗?这点上实不能不让我们所要查证的了,先不说毛文龙的罪,我们说一下毛文龙于明朝的作用,毛文龙镇守的东江镇(也称皮岛,东西十五里,南北十里,与鸭绿江口的獐子岛、鹿岛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地理位置居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之间。),正在后金的后方,就似一颗钉子般死死钉住了后金的尾巴,因为一旦没有了毛文龙颗钉子,后金就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轻易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甚至直接挥师中原。再一个就是因为他的存在,朝鲜一直是大明的盟友(后金一出兵,朝鲜就进攻后金),他一死,朝鲜就完全向后金一边倒了,失去了牵制,再加上内患李自成,大明焉有不亡之理?所以,毛文龙对于后金来说就如此的可恨,针对他的威胁,努尔哈赤曾数次出动大军进犯,无奈那时的后金连水师也没有,想捣灭毛文毛又何曾谈起?因此毛每次见不妙就迅速退到了岛上去,后金也拿之没撤。可怜毛文龙不死于敌手,却倒在了我们袁大督师的手下,这与我们袁大督师日后惨死在崇祯帝手上也不知是否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呢还是因果循环?
写到这,我在想袁大督师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说毛文龙通敌叛国(其它的都是些可大可小,军中司空见惯的“罪”),也不知从何说起,毛文龙镇守东江二十多年,这期间后金曾多次招降而无果,正所谓打打不下又招,招了不顺又打,毛文龙就这样度过了二十多年,要说叛国通敌,会轮到你袁大督师来拿个这脑袋?要么我们可以这么来说,叛国通敌的话早趁着你袁大督师上岛拿着你脑袋去领赏了。在前面我们说到崇祯多疑杀了袁崇焕,袁崇焕呢?三下两除二就为后金解决了心腹大患的毛文龙(毛文龙一死,手下随之就降了后金),这不只是多疑就可做出的决断了吧。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毛文龙的死造就了大清天下的原因之一。当时崇祯帝没处置袁崇焕也有着很大的原因,那就是袁这时大话不愧地向崇祯表示说,不出五年就收回全部失地(结果我们就不用说了),我想如果没有这点,袁崇焕一百个脑袋也不够让崇祯砍。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明末史料普遍认为杀毛文龙是与满清议和的条件之一,并将之比作秦桧杀岳飞。个人观点;过于自负,杀毛文龙纯属自残手足的行为,考虑也不周全,看,其手下反了吧,东江镇也送给皇太极了吧,从这点上来看,恐怕大局观与气度也好不到那去。
综合以上所述,袁崇焕冤死,我们不得不给它打上一个问号了。
努尔哈赤一生唯一败绩就是宁远之战,这也成了绪多史料及专家歌功颂德的最大原因所在,当时一战史书记载;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至宁远,努尔哈赤自称率军三十万,必破此城,令袁崇焕投降。袁崇焕答曰:“来兵称三十万虚也,约有十三万。吾修治宁远决守以死岂肯降耳”(《东华录》)。后金攻城,袁崇焕等宁远守军以火器拒之,宁远通判金启倧也因点炮自燃,为国捐躯。(《明熹宗实录》)。后金折兵五百(《清高祖实录》),宁远上献首级二百余(《熹宗实录》)。努尔哈赤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
就砍了二百多颗脑袋,其它功绩我怎么翻,怎么找也看不着了,其它的除了筑城还是筑城,建立起了长长的宁锦防线,他却不知道,这一防线却耗尽了衰老的大明朝最后的一滴血,明末苛捐杂税之重是其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而袁崇焕所拉起的这条长长的防线,就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其作用与其付出的代价成正比了。抗清,抵御外辱是英雄所为,但付出的,却是他袁崇焕所料不及的吧。为什么一条前总督所要放弃的防线而袁大督师要重点建设?不知他想到老百姓肩膀负担得起吗?以那已年老体弱的大明朝,扛得起吗?以那时来说大明朝已是病入肓锋了,他一下就来了剂猛药,我看不但救活不了,反得其果吧。
所以,他是个民族英雄吗?个人观点;不观时势,一意孤行,个人想法凌架于大局之上。没有拿得出救民于水火的大功绩反而加重国民负担。
三、袁崇焕的死造成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从前面所述到这,其实我们基本已得出了结论,明朝的灭亡与袁崇焕之死是有关联的,不过反之,他早死,或许明朝还没灭亡得这么快。
最后结论;袁崇焕凌迟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这其中把袁大督师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更没有乾隆为他翻案时的反间计 ,所以这个所谓的反间计,根本就不是袁崇焕惨死的原因。
所以袁崇焕该死,这一点也不冤,许多人认为袁崇焕被剐割时北京市民的表现是明显的愚民反应(生啖其肉),但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伙可想想看,以当时魏忠贤屈杀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时的残酷压迫形势下,都有着很多市民为其鸣冤叫屈,同样被冤杀的大将熊廷弼也受到百姓歌颂赞扬,为什么轮到他袁崇焕受刑时不但连个鸣冤的人没有也罢了,大伙还吃他的肉?不是大恨深仇会有如此举动?
再一个从历史上看,明朝遗民史学巨著《国榷》被清政府认为是污蔑民族英雄,受到查禁,这就并非无因了。事实是历史上对袁崇焕评价最高的,不是别人,正是满清最高统帅努尔哈赤,是他一再对袁崇焕表示赞赏,康熙更是下令为其建祠供奉,清史稿中对他也是诸多煲扬之词。而大清朝为什么如此推崇袁崇焕?原因很简单,原来袁崇焕、毛文龙、朝鲜三足而成鼎立之势,
斩了毛文龙而又失了朝鲜的援助了却大清后顾之忧,这无形中就只剩下他袁崇焕一股兵力与大清抗衡了,也正就这样,在袁大督师的努力推动下,才让明朝一步步渐渐落入了大清的手中。《国榷》、《崇祯实录》、《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这四本书是描述明末最权威的史书,也是当时清朝所列入的禁书,为什么禁?原因还不是这些东西的存在不利于他大清的统治吗。因此,四本书相对照,我们就可以找出一个真正的袁崇焕。
为什么清朝会在离他死去142年后如此不费余力去吹捧他,去神化他?原因也很简单,前面也有算提到,反清复明的组织在当时太多太多了,灭之不尽,除之不却,于是乾隆皇想到了这个法子,就推出了这种宣传,无非是想达到一个目的罢了,那就是诽谤崇祯皇帝,说他是如何如何的昏庸无能和多疑,这个明朝是如何的黑暗,这样的一个政权,值得你们去冒这个砍脑袋的险吗?弄到了最后,没人反了,他御用的文人们却承认了崇祯帝什么勤政啊,节俭啊,这不是自打自己的嘴巴吗?还是鲁迅说得好;“历史,只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罢了。”这个有能力打扮这个小姑娘的,除了统治者,还会有谁?真相,所要付出的代价,比我们想像要多得多……
所谓《清史稿》里所记述的袁崇焕,从真实性上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只不过是满清御用文人用谎言与伪史构造起来的“民族英雄”罢了,虽袁崇焕不能与秦桧之流相并论,因为也没有事实去证明他通敌叛国,因此,其充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目光短浅的武将罢了,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多是祸国怏民之举,这样一来,那冠于他顶上的什么劳把子的“冤枉”、“英雄”之类的光环就成飞灰了,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是对“中华民族英雄”一词最大的亵渎,是对整个民族尊严的一种残踏!
金老先生写的《袁崇焕评传》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于《明史》,大家不信可相对阅一下,所以他说什么在这不提也罢,但在阎崇年正说明朝名将中我们看到了的,却是阎专家将袁崇焕是如此的推崇至极,在有争议的地方也处处为他辨护,与袁崇焕同时代的其他明将在他眼里都一个个成了草包,真是可笑之极,可悲之极,原因何在,恰恰因为他是“权威”。我想当他站在cctv的镜头面前耳不红,心不跳地对全国人民对袁崇焕歌功颂德时,那些御用的满清文人们在泉下有知一定对他感激涕零,因为他,让这个“英雄”的鬼话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土壤。
ps:一晚的鸟气,终在清晨的明媚阳光照耀下一扫而空……
未记:前些天本来在心里盘算着写岳飞pk袁崇焕的,原本以为袁是个大忠臣、大英雄,一生际遇与岳飞相差无几,这点因看了金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与看了百家讲坛阎专家评袁崇焕有关。

现代关于明朝末年的袁崇焕的评价为何有较大的分歧,真实历史上的是什么样的呢?

袁崇焕不是汉奸,但捧袁崇焕的就说不太清楚了……(转贴)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汉奸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原因是袁崇焕在他任职期间有许多作为非常可疑,往往被人怀疑为汉奸或者奸细。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事情主要有如下9件: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

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

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

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

在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

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

“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面失败。袁大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汉奸行为。

五、有意削弱危险的蓟门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蓟门外的蒙古部落朵颜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但失败了。此时,蓟门外就显得形势就紧张起来了,于是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蓟门防务紧要,必须切实加强。

可袁大人却在此时调动兵力充实关外,丝毫没有加强蓟镇的意思。《崇祯长编》中有这样的记录:“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关外的兵力“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所谓“关内”就是蓟镇,所谓“关外”就是辽东镇,蓟、辽设督师就是总领两镇。关内兵减少就是抽调了蓟镇兵力一万多到辽东镇,辽东镇的兵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是因为当时关外已经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关内的精锐来充实,所以没有形成大量“减额”。这个“汰兵减额”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来的,《崇祯实录》中有记载:“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华殿,以锦州军哗、袁崇焕请饷疏示;阁臣求允发。上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云汰兵减额,今何仍也’?王在晋曰:‘减汰,当自来岁始’。”由《崇祯实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蓟镇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导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调动了兵力,以蓟镇的精锐充实关外宁锦防线。
事实上若袁大人不大兴土木修建锦州,并增加锦州的驻军,明朝是有时间和财力提高蓟镇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说明袁大人这种部署的虚伪。

许多人讨论蓟镇是否属于袁大人直接统辖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蓟镇薄弱,但兵员和粮饷都优先满足袁大人的锦州了,想加强蓟镇也没有办法,在朝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导致“厚”锦州而“薄”蓟镇,有了这样的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许多人都提出蓟镇应该加强。

但袁大人不是调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险的蓟镇脱离关系,袁大督师上奏崇祯,曰:“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
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负责任最终才导致了蓟镇被突破,应该说袁大人“厚”锦州而“薄”蓟镇的方略是一个非常离谱的败笔。

若袁大人不修建众人都反对而之前刚刚放弃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锦州,明朝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强蓟镇的防御,蓟镇的防御也没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都耗在锦州了,蓟门自然空虚了。

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

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

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奸行为。

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

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

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

八、擅杀毛帅而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顾之忧

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

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

天启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

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被迫回师。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

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

袁大人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帅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而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这种自毁长城的汉奸行为非常值得怀疑。

十、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

总结:

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汉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实面前,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汉奸,虽然他要愚蠢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简直匪夷所思,但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他应该不是汉奸,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蠢材。

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奸的结论。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

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

虽然袁大人不是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的亵渎和挑衅~!
分歧在于清朝编撰的《明史》有很大一部分不参照历史真相,而是做了刻意的、恶毒的粉饰和篡改,从而扭曲了人们对袁崇焕的看法。
而现在很多人都基从其它史料中获取历史真相(不要以为“正史”是100%可信的,野史是100%不可信的,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明史》就是其中的典型)。
要知道真相需不断地寻找、解读历史材料,是很繁复的工程。不过现在有了捷径,可以参考《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其它不谈,但是袁崇焕部分是真实可信的,除了不够详细外,观点绝对正确。
结论袁崇焕是忠臣,但能力有限。
史书这东西太不靠谱了,都是后朝变前朝的(明史是清朝编的,美化袁,贬低明朝),袁崇焕肯定没有明史中的那么高的成就,犯了什么错误只不过是后人的揣测,我且不说他到底是不是民族败类,但他绝对不是什么民族英雄,其成就绝对比不上于谦,金庸小说误人啊,我以前也把他视为一个大圣人
你知道的于谦也来自清编明史
恩,争议很大。不过我认为他是误国奸臣。
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我们真能推测。靠自己的脑袋去辨别,不要只听别人说

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还是明朝的罪人?为何对袁崇焕的争议那么大?

呵呵。。呵呵。。。至于给魏忠贤立生祠之类的私人问题不说,必竟是官场出生,溜须拍马很正常。这些小节就不算。算下他为什么该死:
1. 袁崇焕在崇祯正式会晤他时,提出“五年平辽”的战略,明确告诉皇帝,只要后勤给他供应上,保证五年平定后金。私下里,有的大臣对他的战略很怀疑,这时又对别人说,是看皇帝年少火气重,才用这个谎言安他的心。这是什么行为??典型的欺君之罪,该夷三族。这是其一。
2. 袁在辽东时,崇祯勒紧裤腰带,他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军火给军火。宁愿让甘肃、陕西、河南、四川、湖北五省糜烂,也从不断辽饷。结果袁崇焕在辽东不光不敢出击,反而让皇太极压在宁锦防线一带,全战线处于守势,而且摇摇欲坠。此为第二罪:无作为!该罢官。
3. 袁崇焕在辽东,五年过后,不光后金未平,反而让皇太极三次入关,横扫河北、山东、山西。最后一次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而皇太极、多尔衮已率满清所有主力入关,辽东精兵反而不敢出宁锦防线一步主动进攻。此为第三罪:畏敌如虎。该斩!
4. 在第三次入关,后金军攻至北京城下时,袁崇焕应该说已逼到绝路。此时竟然不敢直接与清兵决战。反而要求崇祯放他入城躲避。(谁知道你是不是和后金勾结想要诈城或者是谋反??)崇祯肯定拒绝这种无理请求。被逼之下才与后金军在北京城下决战。虽然暂时性打退后金对北京城的进攻。但是竟然在战斗胜利的情况下不敢追击敌军,眼睁睁看着清兵带着抢来的财宝、人口从容退出关外。此为第四罪:谋反!该夷九族。(居然想带兵进首都,在任何朝代、包括现代社会都是绝不允许的,百分百谋反罪。)
5.为了节约粮草(其实是为了贪得更多一点),私自克扣前线军队饷银(东江镇皮岛军团)。此为第五罪:贪污。以明代法律,此条该斩。
6.擅杀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正三品)。虽然袁崇焕有尚方宝剑,有权斩正三品以下(不含正三品)的任何官员。但是杀毛文龙显然超出了他的权限。所以,只能算谋杀@@@!!!此为第六罪:谋杀(以议饷为谋,骗毛至辽东将其杀害。)犯此罪,该斩@@@!!毛文龙确实该死,但是绝对不是应该由袁崇焕动手。杀毛文龙后,造成后金无后顾之忧。反而为明王朝留下了严重隐患(衣食无着落的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大将等人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被迫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为吴桥兵变留下隐患)
如此欺君、无作为、畏敌如虎、谋反、贪污、谋杀五大罪于一身。此人不死,天理何在????
为什么争议大??基本是因为金大大的《碧血剑》一书,将袁崇焕说成是大大的忠臣。
虽然袁崇焕绝对该死,但是说他通敌卖国却是有些过份了。
我认为袁崇焕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 辽督师,生于万历十二年,死于崇祯三年,时年四十六岁。

袁崇焕年少之时,国家腐朽衰败,袁崇焕好读兵书,学习救国之道,中进士后任职福建邵武知县,虽然是一介文官,但袁崇焕仍然关心着东北边境的战况,满心热切,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用实际行动为国效力。

后来,袁崇焕成功成为一名武将。
他任兵部职方主事,镇守山海关,出言:

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恢复锦州、鼓励百姓生产、整肃军队、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不懈努力。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军队围攻宁远,袁崇焕血书誓师,“将士咸请死效命”,袁崇焕杀牛马、置白银犒赏士兵,退缩者杀无赦,在袁崇焕恩威并重的攻击下,众军队士气大涨,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开火鸣炮,成功击退金军,努尔哈赤在返途中病重,卒。

宁远一战,奠定了袁崇焕的军事地位。
宁远一战完胜,袁崇焕官升辽东巡抚,在任职期间,袁崇焕修整军队,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率军攻打锦州,此时,袁崇焕的主力军都在宁远,锦州守军请求袁崇焕派兵支援,但袁崇焕认为:

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

袁崇焕看出皇太极的目的就是宁远,所以坚守宁远不动摇,派骑兵四千到清军后方攻击,果然,皇太极攻锦州失败,转攻宁远,但宁远已万事俱备,只欠敌军。在袁崇焕的精华布置下,皇太极损失惨重,灰溜溜的跑了。


宁远、锦州两战大捷,靠的不只是他的智慧和才能,还有他的民族气节和一颗爱国爱民的心。所以,我认为袁崇焕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金人夺取明代江山的事迹,却没有掩盖彻底明代

的城池多是被内奸内应打开城门的,其中还有很多官员的行为

让人疑点重重……比如袁崇焕

袁崇焕是忠是奸,真相已经被掩

盖,但只要经过一番兵棋推演,就会看的清清楚楚21世纪美军

快速反应部队,依仗无数飞机坦克,以及无数的后勤人员,才

能做到24小时内“快速反应”。皇太极没有飞机,他是怎么做

到每当袁崇焕调动兵力,稍稍露出防御缺口,他的兵马总能在

数小时内,甚至是前后脚的出现在兵力缺口处?他又没有qq,

也没有手机,即使奸细当时就在兵力调动现场,等奸细打手机

通知皇太极,后者集结兵力然后用飞机运送也需要时间……



事实是:皇太极的反应时间居然被美军快速反应部队还要快…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次如此,次次如此……那么,既然清兵

能在十六世纪做到如此“快速反应”,为什么两百年后,科技

更先进了,面对寥寥数千八国联军,他们反而做不到了?

除非

明军指挥部里有清人奸细但这还不行,还不够快。

除非这些兵

力调动是双方“事先约定”的,所以准备好的、且等在附近的

清兵,才能适时出现

袁某杀了毛文龙在先,逼反三顺王在后,自己死了数年后,关

宁铁骑全军投清。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物、

一个民族英雄,他的手下居然全都是叛徒,真是出污泥而不染

啊!万绿丛中一点红啊!不知道岳鄂王、文丞相、史阁部的部

下是否也是如此表现!!
  此人为满清内奸,民族败类无疑

!!

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

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

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击满清后方,

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

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

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蒙古、朝鲜原是中国的

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

国中大饥,几乎亡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

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

祯二年引黄太极直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

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

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先“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谁给他定性为“民族英雄”?哈哈!恰恰是满族皇帝“乾隆”!
没错,这个民族英雄是满族皇帝给汉族人安插的!,乾隆大帝可是出的名的喜欢文字狱
那明朝人怎么对待这个民族英雄了?“恨之入骨!万人围观,生吃其肉”这是袁崇焕被凌迟的时候,明人对其的态度
为什么争议大了?同样的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大家都知道吧,你拿他们互相比比你就会发现,就袁崇焕这货色还是民族英雄?明显战绩与称呼不配。。
因为袁崇焕的功劳都是有疑点的,而误国之事干的不要太多!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显侮辱智商的问题了?
因为给袁崇焕定性的是:“明史”,而明史是清人写的!,但明史是官方出书。。现在的历史“专家”认定其为标准!
应该是民族的英雄,因为他的有力抵抗,让明王朝多延续了十几年

对袁崇焕的看法

评价一下下
袁崇焕就是个大汉奸,说袁崇焕是民族英雄的那个史书是乾隆改写的,其他的史料上众口一辞都说袁崇焕卖国.
说自己打了几个大捷,结果只有两百多斩首,毛文龙都有好几千斩首的,还是带着一帮乞丐军.
说五年平辽,结果本来防线还蛮稳当的,被袁崇焕搅和了没几下,把毛文龙搞死了,把蒙古搞反了,把满桂搞跑了,把河西走廊上的兵全给调走了,然后就让鞑子打到京城下面来了.
还有,袁崇焕的后代在满清做了大官的,要是袁真的会打仗,把努尔哈赤给搞死了,就鞑子那种小心眼,说一句清风不识字,无故乱翻书都要被满门抄斩,怎么会不让袁崇焕断子绝孙啊,还给他们官做.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

一位民族英雄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事情主要有如下9件: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

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

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

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

在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

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

“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面失败。袁大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汉奸行为。

五、有意削弱危险的蓟门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蓟门外的蒙古部落朵颜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但失败了。此时,蓟门外就显得形势就紧张起来了,于是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蓟门防务紧要,必须切实加强。

可袁大人却在此时调动兵力充实关外,丝毫没有加强蓟镇的意思。《崇祯长编》中有这样的记录:“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关外的兵力“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所谓“关内”就是蓟镇,所谓“关外”就是辽东镇,蓟、辽设督师就是总领两镇。关内兵减少就是抽调了蓟镇兵力一万多到辽东镇,辽东镇的兵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是因为当时关外已经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关内的精锐来充实,所以没有形成大量“减额”。这个“汰兵减额”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来的,《崇祯实录》中有记载:“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华殿,以锦州军哗、袁崇焕请饷疏示;阁臣求允发。上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云汰兵减额,今何仍也’?王在晋曰:‘减汰,当自来岁始’。”由《崇祯实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蓟镇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导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调动了兵力,以蓟镇的精锐充实关外宁锦防线。
事实上若袁大人不大兴土木修建锦州,并增加锦州的驻军,明朝是有时间和财力提高蓟镇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说明袁大人这种部署的虚伪。

许多人讨论蓟镇是否属于袁大人直接统辖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蓟镇薄弱,但兵员和粮饷都优先满足袁大人的锦州了,想加强蓟镇也没有办法,在朝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导致“厚”锦州而“薄”蓟镇,有了这样的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许多人都提出蓟镇应该加强。

但袁大人不是调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险的蓟镇脱离关系,袁大督师上奏崇祯,曰:“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
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负责任最终才导致了蓟镇被突破,应该说袁大人“厚”锦州而“薄”蓟镇的方略是一个非常离谱的败笔。

若袁大人不修建众人都反对而之前刚刚放弃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锦州,明朝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强蓟镇的防御,蓟镇的防御也没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都耗在锦州了,蓟门自然空虚了。

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

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

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奸行为。

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

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

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

八、擅杀毛帅而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顾之忧

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

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

天启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

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被迫回师。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

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

袁大人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帅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而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这种自毁长城的汉奸行为非常值得怀疑。

十、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

总结:

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汉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奸的结论。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

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
历史评价
“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崇祯实录》卷八)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而该道员缺,则听崇焕自择以代。”(《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藤县(袁崇焕)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国榷》)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
“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而崇焕先置于极刑,妻子流数千里,刑浮于罪,冤哉!”(《明季北略》二十四)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清高宗实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

明朝那些事: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讲完了,问:“三法司如何定罪?”没人吱声。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
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他是冤枉的。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但他就是死了。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阴谋
袁崇焕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但一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焕,是第二级。明末是一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卖国贼。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答:“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都解开了。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了。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所以要搞点绯闻丑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被崇祯杀掉了。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说到底,这就是个套。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客观袁崇焕,刚刚被一个黑粉给气到了,我觉得袁崇焕功大于过,辽东策略是对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4517.html
文章标签:辽东  袁崇焕  我觉得  大于  客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