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07 05:00: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4次
建安十五年(210年),身为汉朝大丞相的曹操遭遇了严峻的政治挑战。很多流言都在挑战着曹操的权威,抨击曹操大权独揽,怀有不臣之心。与绝大多数枭雄不一样,曹操特别在意这些骂声。
当年十二月,曹操以私人身份公开发表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为自己进行辩解。
在这篇文章中,曹操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坦诚地交代了许多''隐私'',这也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了解曹操的过去。
一开头,曹操说自己的出身默默无闻,年少时的志向就是当个太守之类的官,让世间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但在这里,曹操只说出了一半的事实。
少年的曹操并非默默无闻,而是臭名昭著的''阉宦遗丑''。这件事情在魏正史都无法否认,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来是个小乞丐,被大太监曹腾收养。中国政治最看重个人的家族,曹操如此的身世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东汉末年,宦官的名声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曹操这样的身世让他总是在袁绍、许攸等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尽管曹操凭借宦官集团的权势进入仕途,但他并没有偏向太监集团。相反,在大将军何进等人筹划诛杀太监集团时,曹操还积极参与,背叛了养育自己的那个阶层。但是士大夫和文臣武将始终不信任曹操,直到后来袁绍南下与曹操争夺天下的时候,陈琳替袁绍起草的讨伐曹操的檄文还拿曹操的身世作为攻击武器。
年少的曹操要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注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机和劳顿。
好不容易凭能力和政绩升到了典军校尉的职位,曹操对自己的人生作了更明确的规划。此时,曹操的人生理想还是''封侯拜将'',更深层次的理想是效忠朝廷。因此当董卓作乱,曹操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关东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的战役。曹操是这次事件的倡议者,但诸侯们却推举出身四世三公门第的袁绍为盟主,而且天天只是宴会高歌,丝毫没有进取之心。立志恢复汉室的曹操发起了孤独的远征,结果被董卓分兵击败。他这时才意识到同道中人是那般的稀少,这些人不过是借着讨伐董卓的名义,来摆脱汉室借机割据而已。
曹操最先占据的地区大致是今天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地区,河南和山东大部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位于四战之地的割据政权想向四周扩展,就要面临着黄河、长江、关隘和山脉丘陵的阻碍。简单地说,处于四战之地的曹操集团的地缘条件是最差的,容易挨打,却难以还手。
曹操起点最低,他埋头用心,苦心经营着他的地盘。曹操十分清楚,积累粮草,强壮士卒是前代早已验证好的定国之术。从建安元年开始,曹操开始招募流民屯田许县,取得成功后,曹操集团在州郡设置屯田官。从190年起兵争霸,曹操东征西讨,18年里冒着枪林弹雨,先弱后强、远交近攻,不断壮大,先后歼灭吞并了陶谦、张绣、吕布、刘备、袁术、张杨等弱小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大地。
曹操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打着的是汉朝的旗帜。他的成功和汉王朝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当年在他统一北方后,这种混乱关系发展为了恶性政治问题。
曹操是以汉朝官员的身份逐鹿中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在道德上为自己树立优势的同时也树立了极高的标准,这让曹操获得了许多官民的支持。即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但汉朝四百年的统治积累,仍然在民众心中留下了一丝难以磨灭的影响。天下大乱,惟独曹操迎奉落难皇帝刘协。曹操很轻松的就得到汉朝四百年积累所残留下来的精神支持。
等曹操歇下来回顾自己毕生奋斗成果的时候,曹操无奈地发现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叫做''汉朝'',姓刘而不姓曹。矛盾就此产生了。
刘协虽说是傀儡,但并不是那种昏庸无能的君主。汉献帝本人和忠于汉室的力量对曹操的大权独揽的行为极为愤慨。年轻的汉献帝不断传出衣带诏,为了恢复汉室基业,他诏诏都要致曹操于死地。曹操残酷地镇压了这些内部反叛,杀戮了包括皇后伏氏、贵妃董氏和重臣董承等人在内的家族,很大程度上黯淡了自己的道德光芒。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后半部分,曹操流露出了浓重的''进退无路''的情绪。
曹操已经是魏王了,掌握着军队,凡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了。除非登基称帝,曹操再没有其他的''进步空间''了。但再进一步,那就是篡位。曹操自己表明,自己不能放权,因为执政地位越高、时间越长,仇敌就越多。曹操的仇人太多了,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子孙的利益着想,曹操不能放弃兵权和政权回家闲居。
曹操不会为了一个''忠臣''的名号主动放弃权力,解散军队,任人宰割。那么为了表明心迹,曹操能做的仅仅是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宣布将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封邑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封邑收入,希望能够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承认了自己是一个权臣,也承认自己的功绩,同时也明确表明了自己不会放权给皇帝。或许曹操说的是真的,大部分枭雄到达权力顶峰后根本无法退步,只能再进一步来保住自己的家族。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