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工程》
#奇妙知识季#
本期为你解读的是《故事工程》。这本书的中文版大26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怎样借用工程学的思维方法,让故事创作减少对灵感和运气的依赖,而变得和建造房屋一样有章可循。
说到故事创作这个话题,我们可能觉得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构思天马行空,下笔水到渠成。套路和模式都是阻挡自由发挥的障碍,是让故事变得老套、作者变得匠气的毒药。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看看周围,我们绝大部分人脸的构造,遵循着相同的套路,但并不影响一些面孔让人印象深刻、一些面孔美得颠倒众生。既然大自然的造物可以运用工程学方法,从模式中创造出艺术,那么在文字世界里纵横驰骋的创作者们,可不可以从中借鉴规则呢?
《故事工程》这本书认为,绝对可行。写故事应该像建造房子一样,需要力学结构合理的工程图,让所有打动人的元素各归其位。为了让故事创作从信马由缰变成可以精确控制的工程,作者提供了一套思考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故事创作的成功率,称为“写作的核心技能”。
听到这里你一定会想,这听起来不错,但是写作核心技能的工程图靠不靠谱呢?书里举了个实例:从前有个初出茅庐的作者,他用八周时间写出了一部小说,出版方没有提出任何返工修改要求就予以出版。随后,这本书在全国最大的日报上榜,成为畅销书。听起来像白日梦吗?不是。
这是本书作者拉里·布鲁克斯的亲身经历。拉里·布鲁克斯是美国人,他做过职业棒球运动员,也从事过股票证劵行业,最后发现自己热爱的是写作,于是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布鲁克斯认为,在一千个作家中,只有一个人会成名,因为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的思考方式是错误的。他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总结成“核心技能”,在这种思考方式的帮助下顺利创作出版了上述的第一部小说,随后又按这个节奏出版了五部畅销小说。他还创办了一个专门指导小说写作的网站,以写作指导者的身份在圈内赢得了口碑。布鲁克斯在他自己的创作中验证了工程技法的效果,并证明了这个方法不但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创作小说,对写剧本、回忆录、散文,甚至论文来说,都是很得力的工具。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为你详细讲述书中提到的主要技巧。第一个要点,故事开局的第一要务是设计格局;第二个要点,可以用次第叠加的方法创造层次丰富的人物内心;第三个要点,把握分寸,才能胜算最大。
第一部分
首先,让我们看看开局第一要务是什么?当然就是设计格局。
格局的用处,是让我们能看清故事内部力量在结构的帮助下如何运转。很多作家和写作课老师都十分抵触划分故事结构,觉得这样做会让写作索然无味,将新意扼杀在摇篮里。但有趣的是,多数作家在为出版创作故事时,其实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同样的结构范式。无论他们列不列提纲,画不画流程图,写作时都遵从相似的格局。对于故事结构,多数人可能只听说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者是更熟悉的说法,叫做起承转合,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格局,叫做“布局、反应、进攻和解决”。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来给你介绍一下。
第一个部分叫做布局。请回忆你翻开故事第一页时的感觉,面对绵延的书页与文字,你好奇,又迷茫,对之后将要展开的未知旅程充满期待。此时此刻,你最需要的是以最舒适的方式被带进书中的时空,看到那个世界,理解那个世界的规则,感受主人公的处境。你的需要就是作者的任务,需要越热切,任务就越紧迫。故事开篇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助读者理解主人公身边的各种利害关系。
那么,为什么布局要占全篇篇幅的四分之一,难道不是越快进入故事下一阶段越好吗?不是,布局是不能急于求成的阶段,它追求的不是故事推进的快感,而是读者进入故事的深度。如果过于急切地把故事完全展开,就会影响故事要素设置的时机。故事要素导致读者没有和故事建立起足够的联系,即使后续故事高潮迭起,也达不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换句话说,作者要在这个部分,通过展示主人公面临的考验与危机,让读者对人物建立起同情。同情越深,在后续的变故和危机发生时,故事的效果才能越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作者比喻,写作第一部分的过程是积累张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吹一个气球,吹进去人物、主题、重大危机、背景故事这些热空气,然后在第一部分结尾,嘭的一声引爆,使用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主人公原有的一切计划,逼迫他开始新的旅程和新的追求。
第一部分布局之后,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反应。在这个部分,故事主人公要踏上与敌对势力对决的征途。为了让正在阅读的你感受到主人公的煎熬,作者常常会动用他所有的想象力去设计敌人。这里的敌人不只是指某个和主人公作对的人物,还可以是自然的威胁、 社会 的偏见,甚至是主人公自己心里过不去的一个坎儿,总之它们会阻碍主人公实现所追求的目的。不管敌人是什么形态,在故事的这一部分,内在和外在的阻挠力量必须全面登场。
不过,主人公在这阶段未必能了解他真正面对的敌人是什么。此时的他就像一个流浪者,处在被动的逃亡和躲藏中。他对危机的本质摸不着头脑,但仍然在努力靠近自己的目标,竭尽全力地试图理解危机的走向。在第二部分中段,你很可能遇到故事主人公与对抗势力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这次冲突用作者和编辑的话说,就是第一个关键点,用于呈现敌强我弱的格局,主人公往往在此战中以惨烈的败北告终。
越过第一次正面冲突,你将到达故事的“中间点”。中间点有两层含意,一层是从篇幅上看,这个点出于故事的中心位置,是第二部分反应和第三部分进攻的分水岭。而另一层意思,是在结构上的。中间点有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点,彻底改变读者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改变对敌我对抗本质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故事需要加入关键性的新信息,让它改变故事的叙事结构,用新的戏剧张力取代旧的冲突,引导故事进入全新阶段。同时,中心点也是整个故事氛围的分界点,它会催生主人公新的决定。越过这个点,主人公的行动模式将不再是本能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回应。中间点对整个故事的意义,就像帐篷的主支撑杆对整个帐篷的意义,它的高度和强度决定着整个帐篷形状是否自然、重心是否稳定。
越过了中间点,我们就越过了故事的中央山脉,进入第三个部分,进攻。在这一阶段,主人公开始征服自己内心的弱点,他开始变得积极主动、富有勇气,从被动的响应者变为向敌对势力进攻的斗士。经过一路上作者为主人公苦心设计的挫折败北,你应该能深深感受到敌对势力压倒性的强度。如果强度不够,作者也会尽力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危险的存在。
在这个充满张力的时刻,你会陪伴主人公遭遇第二次与敌人的正面冲突,也就是故事结构中的第二个关键点。与上一次狭路相逢相比,敌人一定会变得更棘手,但相对的,主人公也会变得更聪明、更强大。在这场更加华丽的战斗中,参与冲突中的角色变多,整个剧情的紧张情绪将急速提升,将故事推向高潮。
随着这场战斗,我们进入了故事的最后一个部分,解决。这是作者驱驾主人公所做的最后冲刺,他将鼓起勇气、提升自我,战胜内心和外部的敌人,义无反顾地奔向结局。你可能已经注意过这样一条规律,第四部分的开端是作者向故事注入新信息的最后机会,在此之后,故事会渐渐收拢所有前面部分注入的信息,而不再有新的说明性信息出现。在这个部分,你常常会遇到作者设置的一个小心机:主人公会经历一次希望破灭的打击,他会突然失去目标,坠入黑暗的谷底,对自己曾经的努力产生深深的怀疑。这个十分好用的小套路,叫做“间歇期”。
不过,间歇期必须是短暂的,故事必须很快进入真正的结局。主角需要显著地引领故事,既不能当一个配角,也不能得到救援,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往无前、高歌猛进。面对变得更加强大的敌人,他也有自己的新武器可用,也就是他在第三部分经历中得到的新能力,或者遵从新领悟的道理。他将在经历的加持下,做出与以往不同的事情,成为更强大的人。这里插述一个概念,主角的变化,叫做“人物弧线”。
如果你有兴趣继续研究讲故事的技术,会常常碰到这个术语。人物弧线来自罗伯特·麦基。罗伯特·麦基被称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编剧领袖,关于他对人物弧线的阐述,你可以在他总结创作规律的名作《故事》这本书里读到详细的论述。这里我们只简述一下,罗伯特·麦基认为最优秀的作品不但要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要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可能是变好,也可能是变坏,也就是说,人物的弧线就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变化和成长,这是丰满故事的要素之一。
以上,我们一起把故事的基本结构图浏览了一遍,简单回顾一下,我们看似行云流水、峰峦叠嶂的故事,事实上暗藏着一个有章可循的四分结构,读者会经由作者精心布置的道路,依次走过故事的布局、反应、进攻和解决四个部分。在旅途中,读者会看到正面冲突的关键点、颠覆故事叙事的中间点、欲扬先抑的间歇期这些精彩景点。每一处景致,都不断给故事补充震撼力和戏剧张力,积累读者与主人公的心理联系,也暗中促成主人公的成长,帮助他在最终对决中完成他的人物弧线。
有了四分结构,是不是就算一个好故事?还远远不够。结构是展现人性的器皿,复杂深邃的人物形象才是让读者长久记忆和回味的关键。说完了设计格局这第一个要点,下面我们来聊聊关于创作人物的技巧,次第叠加。
第二部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越了解一个人,就越觉得他不像表面看起来的样子。人格本来就有很多个层面,故事中的角色也应该这样。然而,人物很单薄,却是对角色塑造再常见不过的一句批评。单薄这个词很抽象,我们不妨把这句话具体化一下,就是说,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动机、行为逻辑一竿子捅到底,没有给读者经历新奇意外的机会。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作者塑造人物时最本能的方法,是凭直觉拼凑出一个人,角色行事的方式就是作者按直觉行事的方式。这么做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作者把挖掘人物深层次维度的任务留给了读者。要知道,挖掘人物深度这件事如此重要,重要到作者不应该放任结果的去向,或者它随机处理掉。那么应该怎么做呢?答案是,作者可以用“次第叠加”的方式,通过三个维度的递增设计来实现。我们来看看作者们的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他会给人物在一维空间画像,勾勒他的外貌和行为,比如他的头发、他的衣着、他常去的地方、他的口头禅、怪癖和习惯等等。一般来说,主角的一维形象会在故事的第一部分充分展开呈现。有时,作者会耍点小心机,在一维人设里设置一对相互冲突矛盾的因素,让读者感受到隐约的不协调。这对矛盾,会在后面的剧情中给予富有深度的解释,让读者产生一种“掘开人物表壳”的成就感,从而顺利地进入人物的第二维度。
然后,作者会起笔勾画二维空间,他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到人物为什么在生活中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和行为。二维空间可以通过人物相关的背景来展现,也可以通过人物经历产生的心魔来展现,需要让读者看到的是,这个角色来自哪里,他受过什么创伤,他的梦想和恐惧是什么。一维空间中给读者展示的因素可以与二维空间一致,也可以冲突,因为人物可能为了掩盖自己弱点而故意设置障眼法。日本畅销书作家大泽在昌贡献过一个技巧,就是“规则的边缘”。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主人公“不应该做这种事,但也并非绝对不会这样做”,然后在某个瞬间表现出人物的意外属性。这招就像做菜时放香料一样,如果用得好,能瞬间增加人物的深度,但是如果用得不好,让读者产生了“这人不应该做这种事”的想法,就完全失败了。
二维空间为我们展开人物在面具下的真实样子。这就够了吗?还没有!一个雄心勃勃的作者会继续 探索 更深一级的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里,人物将面对一个重要的决定。在这个充满压力的决定中,他战胜心魔、脱下伪装,向读者展示真正的自己,展示内心和灵魂。
第三部分
下面,我们来聊聊把握分寸。
我们知道,建筑结构中各部分需要精准的受力设计,故事工程同样如此。这里所谓的精准,就是把握好分寸尺度,不要过火,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品鉴衡量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刚才,我们谈到了设计复杂人物层次的技术。那么,是不是故事涉及的每个人物,都是性格越丰满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本书作者认为,通常情况下,将次要人物设计到一维层次就够了。千万不要为了增加文章的深度,在龙套人物上过度着墨。对于次要人物,就是要让这个人一眼看上去就吸引力,在一维空间上形象鲜明,避开陈词滥调的描述就够了。余下的精力用在哪里?当然是集中在刻画主要人物上。
事实上,配角的最大作用,在于展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举个例子,作者可以塑造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外卖员,但他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深入挖掘外卖员的心理,而是利用这个设计从侧面突出主角。比如,他能让主角在一瞥之间就注意到外卖员的心理,可以描写他与外卖员的交谈方式,抓住这个机会塑造主角的某一个侧面。
其实,不仅是对次要人物,就对于主要人物也是这样。有句话叫“为了离奇而离奇,是愚人的把戏”。作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对角色如洪水般的感情,在刻画人物时用力过猛,为了深入挖掘而深入挖掘。其实人物与故事必须和谐平衡,如果对人物过度深化时,不能同时加强故事结构、增强阅读感受,越用力深化就越画蛇添足。好的作品,应该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样坚决的态度,去避免不必要的人物细节刻画,如果需要细节刻画,就必须要讲得出它存在的实际意义。
再比如说设置伏笔这件事。我们知道,伏笔是使故事精彩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怎样才能将伏笔设置得精彩呢?关键同样是把握好尺度。具体来说,就是让伏笔既要被读者注意到,又不能明显到暴露意图。本书作者举了个例子,比如为一位女士诱惑主人公设置伏笔,能够选择的一种方式,是把那位女士写得十分迷人,让主角注意到她。但除此之外,有没有更加隐秘微妙的方式呢?也可以这样写:让读者看见主人公的朋友正在与这位女士交谈,借机对她进行正常推进的描写,让读者和主人公觉察这个女子,但又不会产生太多想法。
此后,她在后续情节中再次出现,读者和主人公就都会记起她,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伏笔虽然能让人拍案叫绝,但也要注意使用的范围。一般来说,应该在故事的第一部分就需要开始巧妙地设置伏笔。但是故事一旦进入第四部分,也就是开始进入结局,就算作者再有设置伏笔的冲动,也要克制住自己。
分寸感同样体现在行文风格上。很多习作者追求故事的感染力,却走错了方向,以为词句铺陈华丽就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最常见的低级错误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即便是非常完美的故事,如果在第一页犯了滥用辞藻的错误,就有被编辑拒之门外的危险。 所谓“少就是多”,很多畅销书作家会刻意避开引人注目的叙事风格,而选择干净利落、简洁朴素作为自己的文风。这不是因为他们写不出华丽的文字,甚至不是他们个性偏好朴实,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风险最小的安全道路。他们明白,不应该假设每个读者都会被特定的风格所吸引。好的风格,应该像新鲜空气或清澈水流一样,以轻松自然的方式赢得读者愉悦。
可见,对于出色的故事工程师来说,无论是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还是风格选择,都需要首先弄清楚,材料的力量怎样分布为好。故事讲究的是恰到好处的美感,而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拼命使出洪荒之力,否则会过犹不及。
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对今天讲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
《故事工程》这本书在对作者以往成功作品的模式总结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遵循工程学的故事创作模式,试图 探索 出故事创作中的物理现象。我们详细分析了书中的三项重点技巧。
首先,我们说到了故事的格局设。作者介绍了一种基本设计模式,将整个故事划分为等量篇幅的四个部分,依次完成布局、反应、进攻和解决四个使命。同时,他还要保证读者可以在阅读的旅途中,看到正面冲突的关键点、颠覆故事叙事的中间点、欲扬先抑的间歇期这些精彩景点,不断感受到故事传来的震撼力和戏剧张力。
然后,我们讲到了次第叠加这项技术。塑造出有深度的人物,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技能,作家可以像胸有成竹的工程师一样,一层层地为人物设计出心理的深度。在第一维度,可以向读者们展示人物的外表特征、怪癖和习惯。接着,可以加入人物背景和心魔,展现一维空间的人物特征背后,深刻的人格基础和心理原因。在完成第二维度的设计后,作者会给主人公设计一个重要的选择,用来展现人物真正的内心,呈现经历了故事事件后的心理变化,完成人物成长的弧线。
第三,我们讲到了分寸的把握。写作者常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于急切地铺陈激情、展示技巧,这么做往往过犹不及。真正的高手,会对力度进行巧妙的节制,人物塑造不要为了离奇而离奇,要不惜一切代价地避免不必要的细节刻画。伏笔的分寸,在于要尽量设置得隐秘微妙,既要被察觉,又不能太明显。在行文风格上,同样要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则,保持干净利落的文风。
《故事工程》这本书主张以工程学的方法 探索 故事构造的方法,这样的思路是否适用于创作实践,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是,它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认知故事是什么的角度,提供了思考读者心理需求的工具。当你能理解故事每个组成部分背后的动机,理解模式与规则,就能以它为桥梁,逆向去探知故事创造者的思考过程。这样,在欣赏一本小说或一部电影的时候,就能在享用故事之外,多获得一层认知的乐趣。
《我们的婚姻》中角色人设受争议,受争议的原因是因剧中人设过于现实了吗?
《我们的婚姻》中角色人设受到了争议,受争议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剧中的人设太过于现实,让大家感觉那一层遮羞布被拿开了。要知道在这部剧当中,很多角色他都是值得肯定和讨论的,每个角色身上都承担着很多话题,所以才更加引人思考。
一、太过真实,让他们觉得没有面子
婚姻生活当中我们可以遇到很多的事情,但是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怎样解决才是重点,《我们的婚姻》聚焦了这些问题,而这部电视剧当中一些人设却受到了网友的争议。小编觉得受争议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些人设太过真实,让他们觉得有点接受不了、为什么要把这个事情搁到明面上说,如果说放在私底下的话,他们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放在明面上反而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好,觉得自己不能再推辞。
二、每个角色每个人设的设定都需要大家思考的
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在照顾孩子,在工作的时候时间应该如何分配?家庭里面丈夫担任的是什么样的角色?他是什么样的定位?他是如何看宝妈的日常,他有没有理解有没有支持,这些都是在这部剧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大家都通过表情,还有一些动作真实的呈现出来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值得讨论的,每个角色都是需要引人思考的。
希望每个人在家庭当中都能够出一份力,而不是在那儿推辞,阻拦,也不是在那儿泼别人冷水,要知道他们只要是做出了决定,也意味着他们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他们想得到的不是反驳而是支持和肯定,也希望家庭分工能够更加合理一些,不要总是认为自己很难要想一想,如果没有你背后的人,你根本不可能有现在这个地位,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的确是的,因为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是非常真实的,而且也反映了很多的问题,也反映了现在家庭的问题,所以才会让人们觉得这样的一种情况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引起了争议。
确实太过于现实,而且这些角色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比较大的压力,也会让我们在电视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是因为剧中的人设太过于现实,因为在这部剧当中主要就是说了在婚姻当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也说了宝妈返回职场的无奈,都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
职场剧中出现了很多的职场女精英,为何大部分都被冠上了“假大空”的称号?
国内的职场剧至今为止都没有特别好看的剧,这些职场女精英也被冠上了假大空的称号,主要是这些人设太过于单一,几乎都还是沉溺在家庭里。事业线太过于华丽,基本上都要靠着男主的帮助,不贴近生活,离群众太远。
人物扁平化
大部分职场剧里的女精英人物都很平,华丽的西装外套搭配着烈焰红唇,总是穿着精致。感情线也是和总裁,很少去刻画她是如何走到了这个岗位的,这些人设都很单薄,支撑不起剧情的发展。这些导致了观众追剧的时候很容易疲劳,连续几部剧的女主人设都是换汤不换药,渐渐的从简单的追剧变成挑出女主存在的错误,对于剧情的要求也更高了。
职场争霸点过于低端
这些职场女精英基本上拍摄的职场困局都来自于竞争又或是家庭和事业的选择,小编其实挺期待一个刚刚做上了领导的人如何管理下属和对接上司,这应该是很多刚做领导的人的困局。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人而言,对待上司需要圆滑,对待下属既不能离心但是又不能太好说话,这中间的尺度很难拿捏,如何去管理一个团队是一件有技巧的事情,而这些电视剧里却从未体现过,包括中年男女的事业困局,可惜这些职场剧里很少提现这些。
不贴合现实发展
在这些职场剧里女主在公司永远是高跟鞋、小西装、红唇,看似非常的精致,到了家里也还是很有白领范。这里举例爱很美味,王菊饰演的角色也是女强人,但是她不管在公司还是在家里都有着现实生活里的模样,比较接地气。可惜很多剧里都不明白观众想看的是什么,最后塑造的角色不讨喜。
以上是小编对于国内职场剧里的人设的简单描写,大家有看过特别喜欢的职场剧吗?
因为这样的女强人,他们经历了很多的故事,在职场上的话也处理过很多的危机。所以的话在千锤百炼之下的话,其实已经造就了内心非常强大的一个结构。所以的话有的时候,看到他们的时候都会感觉走路都有一股气质。
一;职场中的女强人不是天生就有的。
毕业工作之后其实在职场上会遇到很多的事情,有的是员工之间的那个矛盾。有的是分公司之间的领导同事啊之类的一些利益冲突啊之类的,还有的时候是在处理客户的一些问题上。所以的话其实越是厉害或者是业绩做得越好的人,其实不要看着他们外表很平淡,但其实他们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且非常的冷静,这样的人其实说明她在职场上是个老司机。
二;女强人都是有故事的。
在生活当中或者在哪里,很多女的都不喜欢做女强人这个故事。因为女强人的话其实有的时候真的太累了,要处理的事情要担的责任,还有要面对的一些危机啊之类的。
都是平常员工的3~4倍,也许只看到他光鲜亮丽的一部分,但是当他遇到问题遇到阻碍的时。其实我们永远都没办法去想象这背后的一些风险如何的大,因此的话,其实他们也是处理过很多风险案子的人。所以的话才会再经历了风吹雨打和种种困难之后,才历练了今天的成就。
三;职场如战场。
经常会说,在工作当中职场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是因为大家比拼的是自己的能力,比拼的是一些人际关系和处理问题的方案。
所以的话,其实在一个公司里面,如果一个女的能做到高管以上的话。其实一方面她在这个工作里面已经有了十几年的一个经验,另外的话她身边总是有不断非常优秀的人只有和不断优秀的人在一起。她才会不断的去激励自己的能力,同时的话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所以的话不光是她的说话做事风格之类的,其实就是有一种非常雷厉风行的气质。
因为感觉有点夸大其词了,用力过猛。在电视剧中都是将女精英的形象放得特别大,显示出有特别超强的能力和实际上是非常不符合。
这些女性形象受到的非议,多少带出当下不少都市剧、职场剧的一种通病:貌似一个又一个地顶着“大女主”的帽子,但除了明星演员的卡司比较大外,还真没见到什么值得称道的人物形象。
人设,是影视剧编剧发展到今天诞生的新名词。这个名词蛮滑稽的。原本,它只是剧本写作环节的一个案头称谓,即“人物设计”,是创作前期做人物预设和描摹的,编剧和导演据此来展开并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无新意可言。“人设”是对这道古已有之的工序的简称,只不过这么一简好像把人物塑造的功能也一并给简了。
人设没有背景故事可以吗
人设(人物设定)通常包括背景故事、性格特点、技能和外貌特征等,这些信息帮助塑造角色的形象和特点,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行为。
虽然不是必须,但一个有背景故事的人设通常会更丰富、更吸引人。背景故事可以提供角色的背景、动机和与其他角色的联系,有助于观众或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投入故事中。它可以让角色在故事中更加立体,并帮助建立故事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
然而,有些人设可能不需要或无法包含背景故事。例如,某些角色可能只在一个短暂的场景或事件中出现,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空间来发展背景故事。或者,某些角色可能被设计为只有当前场景相关的特定目标和行动,他们的背景并不影响他们的角色或行动。
总的来说,是否需要背景故事取决于角色的角色和故事的需要。一个好的人设应该适应故事的叙述和目的,并有助于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深度。
没有背景故事也可以,因为人设并不一定需要背景故事来支持。人设可以根据角色的外貌、性格、行为举止等方面来塑造,这些方面可以直接在对话中表现出来。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背景故事,可以在对话中逐步透露出来,让读者对角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设没有背景故事可以吗?
回答是:人设没有背景故事不可以。既然有人设,那么应该会有这些角色的背景故事之类的,没有也要想一个背景故事,从角色的背景故事中延伸出剧情和世界观。
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对么
我认同你前面的话,不认同后面的观点。一个人的力量是小,就像打篮球你一个人的力量在强也是没用的。所以,个人力量是不及团队的力量。像我们百度知道团队一样,一个人想晋级团队很难,一群人就容易多了。后面一句我是不觉得,一个人也能解决很多事情的。你可以一个人做一桌菜,一个人去找工作,一个人装电灯泡。很多很多事情单人也能很漂亮的完成的。
其实主要看个人,不要被自己打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记得及时采纳哦。。。
并不是,有时候有些问题只能个人解决。
不对
文章标题: 如何解决故事中「人设单薄」这个问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7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