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评价诗人海子?谢谢。拜托了各位 谢谢
怀念海子海子算个天才诗人,他影响了很多诗人,并且他的诗歌也写出了那种燃烧的激情,朴实的麦子是他的象征物。 有亚洲铜、麦地、春天十个海子等等,还有很多写感情的:四姐妹、妹妹你是水等都是很不错的诗歌,但是似乎他的感情不怎么顺利,所以造成他只能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情感,最后导致自杀死亡。 由于单纯,纯洁简单的思想,使他的诗歌真正达到了思想与诗歌高尚艺术的结合,才早就了他诗歌的不朽,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如何评价海子?
海子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那珍贵的诗歌,如何评价他呢?rn 他的生活,以及他的死又让人不解,又该怎样去评价呢??rn rnrn 而今,又是春天,海子离开这个世界已经20年了,,rn在春天,让我们为他祝福,祝福海子,祝福春天!!。。///最近,很多网站都在自发地怀念海子,用生命写诗,是对海子所作所为的最高评价。可是静下心来想想,这难道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因为不满现实,对理想主义过度讴歌,因而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现代造神运动么?
每一个生活在现实,而不是梦想中的人,他所创造并遵从的思想,哲学,美学体系,难道最终不是应该去肯定生命,肯定自我,去调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么? 海子诗中不可调和的现实与追求的分裂,只是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所在,而并没有为我们指出问题的所归。他最终的行为,是他作为80年代诗人的宿命,但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答案。难道不是么?
做一个经得起摔打的人,我想,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也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中国悠悠的诗歌史上,不乏其人。李白,杜甫,陆游,苏轼。。。在生活中都是历经坎坷,然而,不坠青云之志,这些人,才是我们的诗歌之魂。他们才是真正用生命写诗。
海子之死,其实是天才梦的破碎。对海子的诗,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
海子性格的形成,应该既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所谓后天因素,自然指的是其农业背景。海子是农业的儿子,他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至于先天因素,我指的是他的星座。海子生于1964年4月2日,属白羊星座。如果我们不仅仅是出于迷信的兴趣来看待他的星座的话,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发现某些有趣的东西。海子一生热爱梵?高,称梵?高为“瘦哥哥”,而梵.高恰恰也是白羊星座生人,这其中难道没有什么神秘的联系吗?是否生于这个星座的人都有一种铤而走险的倾向?早在1984年,海子就写过一首献给梵?高的诗,名为《阿尔的太阳》。诗中写道:
瘦哥哥梵高,梵高啊/从地下强劲喷出
的/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是丝杉和麦田/
还有你自己/喷出多余的活命时间
这首诗写的是梵高,难道我们不可以把它看作是海子的某种自况吗?“不计后果”这个词,用在海子身上多么贴切!
这颗彗星的陨落给人以震撼:它的陨落的时间,以及它的陨落的方式。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
生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表现都不相同。有的生命比较漫长,这种生命的展示有如一串连续的镜头,是一种缓慢有节奏的展开。我们如今纪念的这位诗人却不是,他似乎知道自己只能匆匆,他容不得如此和缓。他的一生,是一种精华的集中展示。它是彗星的陨落。全部的过程都在燃烧,燃烧成一道发光的弧线。燃烧,而后熄灭。它的熄灭是猝然的,是惊雷和霹雳的闪爆!
因为在有限的时空里有着强烈的电闪般的燃烧,所以这颗星辰的陨落留给人们以久远的思念。当然,在这思念背后,是对一种才华的敬意。充满才华的诗人消失了,但人们依然思念这种才华的闪光。不论采取任何一种方式,人的生命最终总要消失,而艺术的生命却因才华的闪光而得到延续。这种延续的长度是与才华的积蕴成正比的。
这位诗人来自深厚而贫瘠的大地。他和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麦地血肉相通。他的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这生长了谷物和生命的大地。他关于土地和土地上的生命的歌唱,有着绵远而浩瀚的背景——那里闪耀着人类高贵心灵的光芒。这位现代诗人是如此地心仪于那些古典的诗魂:屈原、但丁、莎士比亚……。他宣称要接续那些伟大星辰创造的史诗传统。这种宣称无疑是庄严而凝重的。
星辰在天空的燃烧和最后的消失是激动人心的。那一道弧线是一个永恒的记忆,但却更像是一个悲痛的预告。它预告着一种文化精神的终结。从那以后,像这位诗人这样对于伟大史诗刻骨铭心地景仰、并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实践这种理想的境界,仿佛是随着那弧光的消失而消失了。90年代似乎是一个拒绝的年代。人们愈是想念这位诗人毕生的追求,就愈是因他的缺席而痛感某种近于绝望的匮乏。
诚然,作为过程,这诗人的一生过于短暂了。他的才华来不及充分地展示便宣告结束是他的不幸。但他以让人惊心动魄的短暂而赢得人们久远的怀念,而且,愈是久远这种怀念便愈是殷切,却非所有的诗人都能拥有的幸运。这不能说与他的猝然消失无关,但却与这位诗人对于诗歌的贡献绝对有关。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的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以及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诗歌的虔敬。
海子以后,还有什么让人长久谈论并产生激情的话题?我们无疑是在满怀疑虑地期待着。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不应该学习海子,我们更应该从海子自杀事件中学习到:我们要乐观的生活。
海子去世以后,理论界大多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对海子加以判断。我不否认海子自杀有其形而上的原因,更不否认海子之死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意义,但若我们仅把海子框定在一种形而上的光环之内,则我们便也不能洞见海子其人其诗,长此以往,海子便也真会成为一个幻像。在诗人自杀这个问题上,还是加缪有着一种更加实在,也是更加站得住脚的看法。他在《西西弗的神话》一书中指出:“人们极少(但不能排除)因为反思而自杀。”的确,每一个人的自杀都有他的导火索,海子也不例外。 5年来,我对导致海子自杀的一些具体原因不愿多谈,是怕使海子受到伤害。但当我看到人们在思考海子自杀这个问题上越走越远,而且在诗歌写作和诗人行为上带来某些不良影响时,我又颇感不安。为此我写下这篇文章,以期澄清某些基本事实。但愿它们不会为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
以下是我所知和我所猜测的海子自杀的原因:
①自杀情结 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我在《怀念》中已经引述过海子于1986年写下的一篇日记,那篇日记记于他一次未遂自杀之后。此外,我们从海子的大量诗作中(如发表于1989年第一、二期《十月》上的《太阳?诗剧》和他至今未发表过的长诗《太阳.断头篇》等),也可以找到海子自杀的精神线索。他在诗中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海子对于死亡的谈论甚至不仅限于诗歌写作中。他死后,朋友们回忆起他生前说过的一些话,深悔从前没有太留意。有一位海子在昌平的友人告诉我,海子甚至同他谈到过自杀的方式。海子选择卧轨,或许是因为他不可能选择从飞机上往下跳;在诸种可能的自杀方式中,卧轨似乎是最便当、最干净、最尊严的一种方式。我想海子是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人说话应该避谶,而海子是一个不避谶的人。这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海子的另一个自我暗示是“天才短命”。在分析了以往作家、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与其寿限的神秘关系后,海子得出这一结论;他尊称那些“短命天才”为光洁的“王子”。或许海子与那些“王子” 有着某种心理和写作风格上的认同,于是“短命”对他的生命和写作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探究海子的写作方式与其写作理想的矛盾时还会谈到。
海子对自己自杀的看法或许与那些批评家的看法有较大不同。谁知道呢?也许那些批评家是正确的,而海子自己反倒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而死。但我想我们至少应该了解海子的形而上学,那就是:“道家暴力”。我一直不太明白“道家暴力”到底是什么意思。道者,天道,太初有道之道,道可道非常道之道,可这与暴力有什么关系呢?海子把道形象化为一柄悬挂于头顶的利斧,可道为什么只能是利斧而不能是别的呢?1987年以后,海子放弃了其诗歌中母性、水质的爱,而转向一种父性、烈火般的复仇。他特别赞赏鲁迅对待社会、世人“一个也不原谅”的态度。他的复仇之斧、道之斧挥舞起来,真像天上那严厉的“老爷子”。但海子毕竟是海子,他没有把这利斧挥向别人,而是挥向了自己,也就是说他首先向自己复仇。他蔑视那“自我原谅”的抒情诗。他死于道。
②性格因素 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喜欢嘉宝那样的女人,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在多数情况下,海子像一只绵羊一样对待他人。有一回海子的一个同事给他送信,因为信有好多封,那人便一边读着信封上海子的名字--“海子海子海子”--一边把信递给他。可是忽然,送信人不再读“海子海子海子”,而改口为“孙子孙子孙子”,海子觉得送信人是在说着玩,便只是笑,倒是站在一旁的骆一禾火了起来,把送信人大骂一顿。一般说来,海子是温和的,但他也有愤怒的时候,而且愤怒起来像一只豹子。有一回他在饭馆里一个人和几个人打起架来,结果打碎了眼镜,脸上也留下了血痕。事后他对我说,因为当时他真把命豁出去了,所以他一个人和那几个人打了个平手。
海子性格的形成,应该既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所谓后天因素,自然指的是其农业背景。海子是农业的儿子,他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至于先天因素,我指的是他的星座。海子生于1964年4月2日,属白羊星座。如果我们不仅仅是出于迷信的兴趣来看待他的星座的话,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发现某些有趣的东西。海子一生热爱梵?高,称梵?高为“瘦哥哥”,而梵.高恰恰也是白羊星座生人,这其中难道没有什么神秘的联系吗?是否生于这个星座的人都有一种铤而走险的倾向?早在1984年,海子就写过一首献给梵?高的诗,名为《阿尔的太阳》。诗中写道:
瘦哥哥梵高,梵高啊/从地下强劲喷出
的/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是丝杉和麦田/
还有你自己/喷出多余的活命时间
这首诗写的是梵高,难道我们不可以把它看作是海子的某种自况吗?“不计后果”这个词,用在海子身上多么贴切!
③生活方式 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我在《怀念》一文中对此已有所描述。我要补充的一点是,海子似乎拒绝改变他生活的封闭性。他宁可生活在威廉.布莱克所说的“天真”状态,而拒绝进入一种更完满、丰富,当然也是更危险的“经验”状态。
1988年底,一禾和我先后结了婚,但海子坚持不结婚,而且劝我们也别结婚。他在昌平曾经有一位女友,就因为他拒绝与人家结婚,人家才离开了他。我们可以想像海子在昌平的生活是相当寂寞的;有时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与别人交流。有一次他走进昌平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可没有那种尼采式的浪漫,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我想是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他的生活缺少交流,即使在家里也是如此。他同家人的关系很好,同大弟弟查曙明保持着通信联系。但他的家人不可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据说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因为他是一位大学老师。海子死前给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有一段时间,海子自己大概也觉得在昌平的生活难以忍受。他想在市里找一份工作,这样就可以住得离朋友们近一些。但是要想在北京找一份正式的、稳定的工作谈何容易。海子的死使我对人的生活方式颇多感想,或许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被一张网罩住,而这张网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一般说来,这张网会剥夺我们生活的纯洁性,使我们疲于奔跑,心绪难定,使我们觉得生命徒耗在聊天、办事上,真如行尸走肉。但另一方面,这张网恐怕也是我们生存的保障,我们不能否认它也有可靠的一面。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婚姻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会像一只只手紧紧抓住你的肩膀;你即使想离开也不太容易,因为这些手会把你牢牢按住。但海子自杀时显然没有按住他肩膀的有力的手。
④荣誉问题 弥尔顿说过:追求荣誉是所有伟大人的通病。我想海子也不是一个对被社会承认毫无兴趣的人。但和所有中国当代诗人一样,海子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对于诗人的不信任,以及同权力结合在一起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生前(甚至死后)可谓深受其害。尽管我们几个朋友早就认识到了海子的才华和作品的价值,但事实上1989年以前大部分青年诗人对海子的诗歌持保留态度。诗人AB在给海子的信中就曾批评海子的诗歌 “水份太大”。1988年左右,北京有一个诗歌组织,名为“幸存者”。有一次“幸存者”的成员们在诗人CD家里聚会,会上有诗人EFG和HI对海子的长诗大加指责,认为他写长诗是犯了一个时代性的错误,并且把他的诗贬得一无是处(海子恰恰最看重自己的长诗,这是他欲建立其价值体系与精神王国的最大的努力。他认为写长诗是工作而短诗仅供抒情之用)。 1987年,海子到南方去旅行了一趟。回京后他对骆一禾说,诗人JK人不错,我们在北京应该帮帮他。可是时隔不久,海子在一份民间诗刊上读到了此人的一篇文章,文中大概说到:从北方来了一个痛苦的诗人,从挎包里掏出上万行诗稿。这篇文章的作者评论道:“人类只有一个但丁就够了。”“此人(指海子)现在是我的朋友,将来会是我的敌人。”海子读到这些文字很伤心,竟然孩子气地跑到一禾处哭了一通。这类超出正常批评的刺激文字出自我们自己的朋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因为几乎在同时,北京作协在北京西山召开诗歌创作会议,会上居然有人给海子罗列了两项 “罪名”:“搞新浪漫主义”和“写长诗”。海子不是作协会员,当然不可能去参加会议,于是只有坐在家里生闷气,而对于那浅见蠢说毫无还击之力。在所有这些令人不解和气愤的事情当中,有一件事最为恶劣。海子生前发表作品并不顺畅,与此同时他又喜欢将写好的诗打印出来寄给各地的朋友们,于是便有当时颇为著名的诗人LMN整页整页地抄袭海子的诗,并且发表在杂志上,而海子自己都无法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后来,此人欲编一本诗集,一禾、海子和我便拒不参加。
⑤气功问题 有一件事人们或许已有所耳闻,但我却一直不愿谈论,因为我怕某些人会对此加以利用。现在为了客观起见,我想我应该在此谈一谈。这件事情便是海子对气功的着迷。练气功的诗人和画家我认识几个,据说气功有助于写作,可以给人以超凡的感觉。海子似乎也从练气功中悟到了什么。他跟他的一位同事,也是朋友,学气功。有一回他高兴地告诉我,他已开了小周天。他可能是在开大周天的时候出了问题。他开始出现幻听,总觉得有人在他耳边说话,搞得他无法写作。而对海子来说,无法写作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生活。也是在那时,海子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某种幻觉,他觉得自己的肺已经全部烂掉了。海子前后留有三封遗书。他留给父母的那封遗书写得最为混乱,其中说到有人要谋害他,要父母为他报仇。但他的第三封遗书(也就是他死时带在身上的那封遗书)却显得相当清醒。他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海子自杀后医生对海子的死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海子所在的学校基本上是据此处理海子自杀的事的。但我想,无论是医生还是中国政法大学校方都不可能真正、全面地了解海子其人。倘若有人要充当冷酷的旁观者来指责或嘲弄海子,那么实际上他也是在指责和嘲弄他自己。他至少忘记了他自己,忘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的生存。
⑥自杀导火索 每一个人的自杀都有他的导火索。作为海子自杀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爱情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在自杀前的那个星期五,海子见到了他初恋的女朋友。这个女孩子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在做学生时喜欢海子的诗。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中等身材,有一张圆圆的脸庞。她大概和去年去世的内蒙古诗人薛景泽(雁北)有点亲戚关系。海子最初一些诗大多发表在内蒙的刊物上恐怕与这个女孩子有关。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海子为她写过许多爱情诗,发起疯来一封情书可以写到两万字以上。至于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分手的,我不得而知。但在海子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已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海子见到她,她对海子很冷淡。当天晚上,海子与同事喝了好多酒。他大概是喝得太多了,讲了许多当年他和这个女孩子的事。第二天早上酒醒过来,他问同事他昨天晚上说了些什么,是不是讲了些他不该说的话。同事说你什么也没说,但海子坚信自己讲了许多会伤害那个女孩子的话。他感到万分自责,不能自我原谅,觉得对不起自己所爱的人。海子大概是25日早上从政法大学在北京学院路的校址出发去山海关的。那天早上我母亲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从学院路朝西直门火车站方向低头疾走的海子。当时我母亲骑着自行车;由于急着上班,而且由于他和海子距离较远,不敢肯定那是不是海子,便没有叫他。现在推算起来,如果那真是海子,那么他中午便应到了山海关,我想任何人,心里难处再大,一经火车颠荡,一看到大自然,胸中郁闷也应化解了。看来海子是抱定了自杀的决心。他大概在山海关待了一下午,第二天又在那闲逛了一上午,中午开始延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走去。
⑦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 以上我谈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情。但正如加缪所说:“最清楚的原因并不是直接引起自杀的原因。”我想海子的自杀应该也有其更加内在原因,那就是他的写作。记得有一次海子、白马和我在骆一禾家里聚谈,大家谈到写作就像一个黑洞,海子完全赞同这种看法。海子献身于写作,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所以确切地说海子是被这个黑洞吸了进去。
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喜欢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实很一般。只不过被别有用心的人无限拔高了。
海子的诗怎么理解才好?
最近在读海子的诗,可是没办法理解。第一遍读的时候觉得好没深意啊,可是越看就越不懂了,郁闷啊。要理解海子的诗,首先需要了解时代背景;然后才可以感悟他的诗主题特点、诗歌风格以及他短暂的人生经历。
海子的诗 个人解读
一、诗的主题特点
《海子诗全编》印象里他最喜欢用两类词汇,一类是村庄,麦地这些非常有农业文明特征或者是在某些程度上象征母体的词,另外一类是,太阳,诗歌,王这些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词汇,我想这是海子对于成为精神上“王”的追求,或者说是对人间英雄身上神性的感召。
海子诗里总是能够读出一种对于土地的情怀,这可能和他从小的生长环境也就是农村有关。对于乡土的依恋和对母亲的依恋有可以类比的地方,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割断了人和土地之间的脐带,
火车和铁轨给大地带来巨大创伤同时也在轰鸣中载着人类走向现代化,所以我总是觉得海子的死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向农业文明告别的一个激烈的缩影。
二、诗歌风格
海子诗歌中意象非常庞杂,风格也不一而足,典出世界各民族史诗、宗教作品、中外古典现代文学,可见生前阅读量之大,创作之勤奋,海子无疑是天才的,他的诗歌中透露着一种内在的神秘主义色彩,我相信他诗歌的美感和人性中共通的情感和痛苦总是能够引人共鸣的。当然海子敏感,自恋,很多时候终究也是一个普通人,会歌颂爱情的喜悦,在失恋后也会悲伤地难以自制,读者如果把过高的想象和追求强加在逝者身上也许是过于沉重了。
不过毫无疑问的如果海子不用这种方式离开人世他的诗歌是无法达到今天的成就的,也许死亡也是他毕生追求的大诗的组成部分。
海子死于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时代,不管怎样我都觉得那是一种体面的死法。
一点补充:最近又想到的,除了和土地的割裂以外,我想海子身上也存在着与生养自己的父母以及自身的阶级(农民)的割裂,我想这种背叛母体的孤独感,是何其的扎实和深切。
三、海子个人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5岁时考入北大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在创作初期受朦胧诗人江河,特别是杨炼的影响,形成了诗歌创作的方向之一“史诗”的创作。这些长诗创作,虽然评论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其宏深的文化背景、宏大的艺术结构,还是其鲜活的奇崛的语言,都显示了海子的诗歌天才,对于这些巨构的解读,将使海子杰出的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形象日益突显出来。
作者:牧童骑黄牛(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55710/
如果有人说读懂了海子,他一定是个骗子。
大多数人认识海子,是从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在课堂上读到“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时,很容易认为海子是幸福的。但这不是海子。只有当你在一个安静的黑夜,最好刚经历一段精疲力尽的感情,再来读这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孤独才会缓缓袭来,如黑夜一样绝望和不可抗拒,才会知道,只有一个真正心如死灰的人,才会把所有的祝福送给别人,甚至送给河山,唯独不给自己留下丝毫。认定自己无可救赎,就只有死去这一条路。
这才是海子。
然后去读他: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是孤独。雨,是一生的过错,雨,是悲观离合,是孤独。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还是孤独。他惟一能做的就是蜷缩起来,赤身裸体,像婴儿一样睡在床上,被绝望吞噬。蒙在头上的被子外面,是这个可怕的世界。
“可怕的世界”,海子对世界的描述已经不是正常人的感受了。如果你写诗,在秋天的夜里,很容易酝酿出寂寞的情绪;在明媚的午后,写下一个美好的面孔也不是难事。但可怕,这对诗人是一个深渊,是一个无法臆造的情感,你提起笔,写下这两个字,万劫不复。
所以为什么海子的诗难懂。孤城的诗是个诚实的孩子,他笑就笑,他哭便哭。海子不是,他跟你讲麦地,跟你讲太阳讲亚洲铜,跟你讲梦的时候说马,跟你谈女人的时候说石头。他用跳脱的臆想,让你觉得天马行空,甚至不止所云——不知所云占据了海子大量的篇幅,这就是海子,承认他的诗难读是一个会读诗的人应有的认识。他为什么要这样?藏起内心,掩饰恐惧。掩饰他的孤独,他的失败,他的不知所措。
听说海子的母亲,至今仍在读海子的诗,试图理解他。海子为母亲写过很多诗,我相信母亲读到了海子的孤独和绝望。但读到了绝望,仍然读不懂他的诗。
在那个时代,告别了伤痕文学的烂俗,朦胧诗的野蛮也被摒弃,海子用极其自我,文人自发的歌唱掀起一股诗歌的潮流,这潮流又像一堆柴,被恋爱,被气功,被时代,点燃,且越烧越大,当他发现到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无可救药了,死亡不可避免,唯有祈求死后像凤凰一样涅槃: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昌平的孤独 作者 海子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梦见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是枯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说 【赏析】 孤独是海子基本的生命状态,这和他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有关,也和他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关。海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京郊昌平教书,平时与外界少有往来,而他的诗歌创作与诗歌抱负在当时又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与理解,这种情形使海子陷入了“围城”式的自我封闭的孤独。这首诗取名为《在昌平的孤独》,就是对海子当时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真实记录。当然,普通人的孤独经验与一位诗人的孤独经验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便是诗人会在内心里将他的孤独经验装换成一系列的审美意象,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升华,而普通人缺乏将孤独经验进行审美化提升的冲动与能力。在这首表现孤独体验的短诗中,诗人设置了“鱼筐”这一核心意象,来传达生命的空虚之感(“鱼筐”盛不下生命的“泉水”)。 围绕着“鱼筐”这一核心意象,诗人又设置了“鹿王”、“猎鹿人”、“儿子”、“女儿”、“火苗”等派生性的意象,分别表现了理想抱负的超脱世俗(含有相恋成分)、现实生活中爱情的挫折与心灵痛苦等情感内容。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重复、渲染的手法,给作品创造了整体的孤独情绪的氛围,达到了感染读者的效果。 楼主,给你推荐这篇欣赏小文愿你能从中更了觧海子和他的诗………祝愉快!
《➕》
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也寻不到幸福的希望。在孤单里徘徊,于夜色中游荡。
谁知道明天会怎样?走过的路很长很长。谁是你眼中的太阳?谁是她心里的月亮?
心一直流浪流浪,寂寞的空间无限宽广。星星闪闪。 哈利路亚黑暗里的一丝光,孩子
诗歌是最高的艺术,包括吴冠中大师都不得不承认!(下面 仅供参考)......海子是现代诗的天才,现代诗里面也只有海子的诗是最好的!只是人们带有一种偏见罢了,海子的诗朴实 真挚 比较凄美 也确实很飘 ,但这恰好让人们体会到了文字艺术的最高境界!!
希望采纳
如何评价海子在诗歌中的地位
海子诗歌的起点是生命元素。他自称他的长诗创作是出于某种巨大元素的召唤。这些生命无素潜藏在文明的深处。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就是本体和实体。海子在他的笔记中写道,诗“要直接面对实体。”“诗应是实体强烈的呼吸和微微的颤抖。”“诗人的任务仅仅是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将黑乎乎的实体照亮”。海子的实体与意象派诗人的“实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只是对具象的强调。海子的实体是沉睡在我们文化中的原始生命和精神。在创造之日,实体活动起来,成为主体。诗作为主体行动体现在但丁、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歌德的创作中。他们与原始力量之间的关系是造型的,史诗的关系。
原始的主体力量的流动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健全最高贵的文化,造就了史诗、悲剧和建筑。海子的诗自觉地承受了这一实体的命运,这一命运以太阳为象征。他的诗表达不是个体对这一原始本体的追求,不是对文化的历史性起源的再造,而是本身作为主体的行动,歌唱,燃烧。在这样一个本体焚烧的世界,现代世界的人与世界,精神与自然的紧张第一次得到和解。大地上死去的一切得到复活。天空和河流绽露出亲切的微笑,仿佛庆祝人类浪子的回归。
呈现在海子诗中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它是原始生命通过人类的语言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它顽强地群临于这个世界之上。它的光芒照见了这个世界的荒谬和黑暗。这种创造正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因此,海子的浪漫主义不是主观抒情,不是自我陶醉,甚至不是心情,感性和性灵的体现和表达。海子明确地表示“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这不是为了逃避现代主义者的指责,而是表明他的诗与通常的抒情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海子诗中的抒情因素不是自我的抒发,而是实体的歌唱。海子谈到一种“热爱景色”的抒情诗人,他们把宇宙当作庙堂。他所挚爱的梵高和荷尔德林是这一类诗人的典范。
海子的浪漫精神不是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简单复归,更不是中国传统的庄禅之道的发扬,而是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的清算和扬弃。
在现代主义者眼中,土地已经死去。代替土地的是肤浅的,永不餍足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出自主体的意志,不是出自充实、而是出自贫乏。导致土地丧失的是启蒙的理性精神。理性主义之斧砍斫生命之树。原始的生命蜕化为文明的形式。现代主义者只能抱住形式的外壳,拼命镌刻诗歌。因而构成现代主义诗歌的是智性的碎片和创造的盲目。后现代主义者明确表示对诗歌精神和创造主体的抛弃,于是现代主义以最后的一跃,也耗尽了自己最后可能。对于表象和修辞的过分热爱是一种文明走向没落的征象。后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的无可奈何的超然和冷漠正是这样一种没落的情绪。海子不是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相反,他的诗歌道路始终处在现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坚持诗歌精神和主体意志,坚持原始生命对现代世界的抗辨,就是一种孤独而悲壮的英雄主义行为。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海子的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99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