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读后感(2)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实秋先生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着”,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洒了。
篇四:梁实秋散文读后感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行知园的教师都有幸收到了老园长陈老师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推荐的一本好书,我则拿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尽管是较厚的一本书,但我爱不释手地利用几个午睡时间看完了《梁实秋散文集》,阅读后,感触很深,读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梁先生的散文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在平平实实的语言里,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人生的感受,让读者受到美的感化。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语言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独到的见解,现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流露在文中的这种中年心态,既不奢求也不自弃,顺乎自然,安身立命。这种心态固然谈不上锐意进取,但也不是悲观虚无的表现,而是一份达观乐生、安分执中的情怀。这类咏怀言志小品,优游自在,明心见性。梁实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处世哲学,追寻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在动荡时代修炼超脱心斋,谋求自适妙方,体现的是达士情怀。
《时间即生命》则是写时间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时间。里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的,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为利用他的时间。……”作者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人,并告诫人们,想拥有更多的时间就要健康的活着,而多锻炼是健康的秘诀。
《快乐》一文是写作者认为皇帝最快乐,但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称他自己统治全国约五十年,国王每天公务繁忙,而真正快乐才十四天。在《一个快乐人的衬衫》里,一位农夫自食其力,获得丰收,便很快乐。“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再进一步看,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就像我们每天努力的学习,虽然学习很辛苦,很单调,但要是考试时取得了好成绩,就会很快乐。就像那歌里唱得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梁实秋的散文选材自然随性,笔触生活的点滴,文笔风趣幽默、将大道理蕴藏在简单中,将真性情归于平淡。是我读过的散文中让我最愉快的文章之一。当你读到饱满的性情之文字时,给人一种优雅自在的感觉。喜欢读梁实秋的散文,想写的感受也很多。正如梁实秋本人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也许,正是他这种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的风格,才造就了它隽永的艺术魅力。
鲁迅为什么骂梁实秋「 ”资本家的走狗”?
现代文学论争史上,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旷日持久,以1930年为中心,长达8年,产生了40多万言100多篇文字,内容涉及教育、文学、翻译、批评、政论等诸多方面,包含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诸多论题。这场大论争 *** 迭起,基调是严肃的,但也不乏恶骂甚至人身攻击。在这场论争中,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个著名的「 ”丧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称谓了。 冯乃超贴标签 从学理上看,鲁梁论争之初,鲁迅无论在论述方式还是论述姿态方面都留下了较多的商榷空间,但梁实秋深受其美国老师白璧德的影响,文风明显流露出精英主义的贵族气息,比如称普罗只是生孩子的阶级、好作品永远只是少数人的专利等,使其论战在姿态上有所失分。不过,此时双方还能克制在学术探讨的范围内。鲁梁二人从「 ”论战”急转直下成为「 ”论骂”的转折点,是冯乃超的半路杀出。 冯乃超是左翼文学理论家,1930年参加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推举为《理论纲领》的起草人。冯乃超和鲁迅一样,极其反感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中的一些主张。1930年2月,他在蒋光慈等主编的《拓荒者》第二期上发表《阶级社会的艺术》一文,批驳梁实秋的某些观点,其中说:「 ”无产阶级既然从其斗争经验中已经意识到自己阶级的存在,更进一步意识其历史的使命。然而,梁实秋却来说教……对于这样的说教人,我们要送‘资本家的走狗’这样的称号的。” 冯乃超站在普罗大众的一边,具有道德上的天然制高点,奉送给梁实秋的这顶帽子,并没有经过学理上的推理与论证,所以说梁实秋是「 ”资本家的走狗”,只是逞了一时口舌之快,纯粹是道德上的一厢评判,该定义并未在事实和逻辑上坐实过。 梁实秋挑动政治神经 梁实秋看到《拓荒者》上冯乃超关于称他为「 ”资本家的走狗”的文字后,做了《「 ”资本家的走狗”》一文,发表在《新月》杂志上以示答复。文章先据冯乃超一文中所引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定义,「 ”觉得我自己便有点像是无产阶级里的一个”后,又就「 ”走狗”定义道:「 ”大凡做走狗的都是想讨主子的欢心因而得到一点恩惠”,并质疑道:「 ”《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那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账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党去领卢布,这一套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 梁实秋不承认自己是资本家的走狗,甚至觉得自己应当属于无产阶级,并从逻辑上反讽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 ”二元对立”的绝对化思维,「 ”有一种简单的论理学:非赤即白,非友即敌,非革命即反革命”,非赞同左翼,即「 ”走狗”。 冯乃超给梁实秋扣上「 ”资本家的走狗”这顶帽子后,鲁梁论战开始悄悄发生微妙的变化,意气的成分加重了。 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在《新月》上看了梁的文章后,愉快地说:「 ”有趣!还没有怎样打中了他的命脉就这么叫了起来,可见是一只没有什么用的走狗。”当然,鲁迅对冯的文章也未必满意,觉得「 ”乃超这人真是忠厚人”,因此,决定自己「 ”来写它一点”。 鲁迅加上两个定语 「 ”这一点”就是现代文学论战名篇《「 ”丧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论争又从梁实秋和冯乃超之间转回到鲁梁,鲁迅在梁实秋的原题上,新添了两个定语「 ”丧家的”和「 ”乏”。 鲁迅无法根据定义证明梁实秋属于「 ”资本家阶级”,所以对梁实秋的自我辩护置之不理,只是剑走偏锋,辛辣挖苦梁实秋:「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梁先生既然自叙他怎样辛苦,好像‘无产阶级’(即梁先生先前之所谓‘劣败者’),又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后一类的了,为确当计,还得添几个字,称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 在鲁迅看来,梁实秋既然自己都不知道主子是谁,不是丧家是什么?话已至此,思想分歧和文艺理念冲突已在其次,意气之争则占了上风,鲁梁论战以鲁迅高踞普罗大众的道德制高点发出的嘲骂而达到了 *** 。 鲁迅起就「 ”政治檄文” 鲁迅和梁实秋此番论战的重头戏体现在一个「 ”乏”字上,因为论战的深意已经超出普通的文人论战,而直抵敏感的政治神经。 梁实秋在《答鲁迅先生》和《「 ”资本家的走狗”》两文中写出了暗指「 ”左联”和鲁迅的三件事:电杆上写「 ”武装保护苏联”;敲碎报馆玻璃;到××党去领卢布。梁实秋说:「 ”革命我是不敢乱来的,在电灯杆子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我是不干的,到报馆门前敲碎一两块值五六百元的大块玻璃我也是不干的,现时我只能看看书写写文章。” 在白色恐怖时代,「 ”捕房正在捉得非常起劲”的时候,鲁迅认为梁实秋这种借刀杀人的影射「 ”比起刽子手来更 *** ”。鲁迅说:「 ”将自己的论敌指为‘拥护苏联’或‘××党’,自然也就髦得合时,或者还许会得到主子的‘一点恩惠’了。” 鲁迅明骂梁实秋,实际上是在帮左翼解套,特别是最后两句用意非常明显:「 ”但倘说梁先生意在要得‘恩惠’或‘金镑’,是冤枉的,绝没有这回事,不过想借此助一臂之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罢了。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言外之意是说,我们还是在文艺批评的范围内进行论战,你梁实秋不要把这件事情政治化,不要把 *** 当局引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 ”乏走狗”的文章是一篇政治檄文。 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写好这篇杂文交给《萌芽月刊》时,「 ”他自己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你看,比起乃超来,我真要‘刻薄’得多了。”接着又说:「 ”可是,对付梁实秋这类人,就得这样……我帮乃超一手,以助他之不足。” 意气之争伤害了鲁梁感情 「 ”走狗”、「 ”丧家的”、「 ”乏”,这三个词是一个递进而「 ”骂”的过程。在这场有关普罗文学的战斗中,由于鲁迅站在普罗一边而梁实秋相反,交战伊始,双方的正义与非正义就由立场划定了,剩下的就是战斗的手段。 在正义的旗帜下,战斗的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制胜。鲁迅使用的当然是骂的手段,在非友即敌的二元对立的世界中,这种骂充满了道德正义感。由于这场论争是在范围更广阔、也更复杂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 *** 当局反革命文化围剿的背景下展开的,随着论争的深入,不仅范围在逐步扩大,而且性质也在微妙地发生演变,最后,不同文学思想的争论终于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气息。 《「 ”丧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充满大量政治语汇,左翼色彩十分强烈,和鲁迅之前与新月派的论战风格大相径庭。论争双方因为竭力想将自身从潜在的政治迫害和政治裙带中解脱出来,不惜意气用事,甚至实施局部的人身攻击,使论争的本来面目变得愈加复杂难辨。鲁梁论争以对梁实秋贴上充满阶级斗争火药味的「 ”丧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标签而结束,在论战的过程中,鲁迅与梁实秋相互之间的感情事实上都受到了伤害。
《世界喧嚣,我很好》‖这本书很有意思!
读梁实秋老师的《世界喧嚣,我很好》,感觉非常有意思!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从“快乐”“美食”“回忆妻子”“景与物”“人情世故”“兴趣爱好”“回忆亲朋好友”“谈读书”这几个主题各集结为一部分,充分体现出梁老师清新脱俗的情怀和闲逸超然的气息。
梁老师的文章到底有意思在哪?请听我慢慢道来。
在《时间即生命》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是因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
我瞬间被“十分惊险”这四个字逗乐了,在这句谦虚的自嘲之下,尽显文学大家也有平常人的懒散之心,顿时觉得梁老师如此的平易近人。
恰巧在几个小时之前,刚刚与儿子一起做过一篇阅读理解,名为《北人食菱》。上面说一个北方人第一次吃菱角,不但连皮一起吃下,而且说菱角在北方遍山都是,不仅没能用解释掩藏住自己知识的欠缺,而且还闹出了不懂装懂的笑话。
在懒惰这方面,梁老师同样不能逃脱人性的弱点,但他却不曾“藏拙”,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的懒惰,这便不失为一种谦虚的品质。
在《中年》这篇文章中,梁老师用几近夸张的手法,非常形象地勾勒出男士与女士对于“人到中年”的怨叹之意。
描写男士厌恶中年的语句是这样的。“……同时又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年轻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碰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
仔细想想,一部分人还真就有这样的心理。
描写女士厌恶中年的语句是这样的。“……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
这样的几句话语,读来是不是既写得很现实又妙趣横生?既道出了事实,又让人听来无从生气。
终究,这一篇文章在为步入中年的人士发声。人到中年,亦不必悲哀。有一些璞石,到了中年才会变得润泽,容光焕发。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
在《送行》这篇文章中,也有一件趣事值得一说。
文中原句是这样的。“……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
因为作者站在离车门最接近的地方,所以为这位妇人送行的人把礼物全部塞给了他,让他转交给妇人。但,由于情况紧急,他也不曾仔细思量这送行之人到底是谁,都送了什么礼物。最终,这个问题悬而未解,还让作者从此不大喜欢送行。而更赏识那种“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的心情。
梁实秋老师的这本书,其文字简单、朴实又风趣,不失为一本“随手拈来”的好书!
梁实秋散文的基本特色
著名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梁实秋(1902一1987),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小品最著,影响也最大。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梁实秋散文的基本特色,希望对大家喜欢。
(一)对文学的忠诚
梁实秋的文艺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
(二)写作手法独特
在写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广泛运用记叙抒情手法,造成杂文小品文调优雅清丽、描写生动、巧喻联珠、情韵悠长的特点,艺术上不让周作人早期的小品文
(三)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觉的人生态度。梁实秋所向往的是把令人烦恼和痛苦的输赢置之度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为人生情趣的中和之度。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适度、静观、平和。
有关梁实秋作品的评价
如题,各位大侠救命!!!帮帮我~~~大致的印象,梁先生文笔老辣,谦和之下暗藏着幽默,常常令我笑出声来,被人讥为神经,还暗藏着讽刺,尖酸处也让人感到痛快,只是总会读出一些无奈之叹,让我不禁想起一句“毕竟是书生”。
梁文内容丰富,历史、典故、人文、旧俗、社会、生活无所不包,每篇两页纸,多不过三页,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没有半句废话,可读性极强。
梁实秋有两种读法,浅一点的,就事论事,就文论文;深一点的,则需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读。比如写于1949前的部分文章,就要想想梁与鲁迅的论战,毕竟他曾被鲁迅骂为资本家的走狗,我们可以看看到底是不是如此;比如写于1949后的文章,就要想想台湾社会的现代化,文中的某些描写似乎与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有些类似。
梁文内容丰富,历史、典故、人文、旧俗、社会、生活无所不包,每篇两页纸,多不过三页,短小精悍,没有半句废话,可读性极强。
梁实秋有两种读法,浅一点的,就事论事,就文论文;深一点的,则需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读。比如写于1949前的部分文章,就要想想梁与鲁迅的论战,毕竟他曾被鲁迅骂为资本家的走狗,我们可以看看到底是不是如此;比如写于1949后的文章,就要想想台湾社会的现代化,文中的某些描写似乎与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有些类似。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梁实秋的《世界喧嚣,我很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7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