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看懂海子的诗?
有些意象理解不到,或者压根儿不知道怎么个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前后之间有什么联系。。。rn有什么方法可以入境呢?诗歌就是由美丽的文字以一定的韵律,营造意象,创造意境,你可以参照一些通用的意象,他的诗歌,白色的羊羔代表纯洁像太阳什么的可能代表理想和热情什么的,是在不行就买本他的诗歌赏析。
其实都有规律的,没有那么玄妙,你只要掌握些基本的意象,其他连猜带蒙,再结合一些自己的人生际遇,失恋啊,离乡啊,肯定可以达到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涕泪俱下的境界的。
——与蹉跎岁月共勉
那是一种大彻大悟,看破红尘世俗的视角。在他眼中的世界是他心里的世界。你要带着人生不是完美的角度去看他的诗。觉得他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也算是喜剧,你要从他这个人去理解他的诗,理解他的想法就能明白他的诗想表达什么。
先了解他的生平,体会他的心境,站在他的角度然后就容易理解到他的诗了
这首诗写了诗人对历史(岁月)易逝的一种感喟。
诗人对时光匆匆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如白驹过隙”“常恐秋节至,火昆黄华叶衰”是惯常的表达,而海子却用“公元前我们还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来表达他自己对时光易逝的独特感受,的确令人惊讶——时光的飞逝,使我们来不及长大就已经老去,因而不能感受一瞬间的美——这是多么可怕!
参透人生~
如何理解海子“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这句诗?
个人理解单看这一句诗的意思,更是向心上人表白。虽然这首诗的主旨另有他意,但这一段单独拎出来,意境的确很美。
海子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海子的诗歌理想是通过他的诗学论文来表现的。海子具有自己的诗学观,他的诗学观为他的诗歌创作起到了方法论和航标的作用。
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个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海子是怀着这样的诗歌理想开始他的大诗创作的。海子的诗歌是他诗歌理想的实践。因此,他的诗歌理想不仅向人们昭示了其成就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是他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在海子的诗歌世界里,每一种意象都有自己的生命和使命,它承载着海子的情感和诗歌理想。海子相信诗歌是具有自己的生命的。
海子是一位追求理想诗歌王国并为之早逝的青年诗人,他选择令人震惊的方式走了,有人认为他是逃避现实,因孤独、痛苦而亡,然而我却认为海子的内心世界是富裕而快乐的。
他另类的精神世界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它的卧轨而亡不是困惑、迷茫的选择,而是他实现理想王国的最佳选择,是凤凰涅槃的飞跃。
海子对尘世“幸福”的怀疑,就是对理想王国幸福的向往,马的意象的出现,是诗人去意已定的标志。
“幸福”的转移过程,也是诗人 “生死观”的形成过程,海子自杀后,精神和诗作像太阳长存,从而实现了他的“王者”之梦。
当诗人经过一系列体验后发现,尘世的幸福是短暂的,而自己要永远的幸福,所以他祝福每一个陌生人幸福,而自己要做浴火凤凰。
个人理解单看这一句诗的意思,更是向心上人表白。虽然这首诗的主旨另有他意,但这一段单独拎出来,意境的确很美。
海子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怎样理解海子的诗《九月》
关于《九月》的解读不计其数,但好像都没有草原生活的经验。个人以为理解海子的《九月》,关键在于头一句的两个意象:众神的死亡和草原上的野花。
这里的众神,不是我们传说中的各路神仙,而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希腊神话将人类历史分为黄金、白银、青铜、英雄、黑铁五个时代,即人类自身的品质与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呈反比。按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观点:神创造了四五代人类,发现不满意就销毁,但最后一代人不但没有被销毁,他们反而销毁了众神。这样,神性的高贵就没有了,人类退化到群氓的黑铁时代。
草原上野花一片。有过草原经验的都知道,草原上如果长满野花,就意味着草场的退化。就好像竹子开花,随即就死亡了。因此,海子的《九月》,是感时伤世。如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样同样创设了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但面对天地、人生却流露出同样的渺小无奈、情思难酬。
海子诗里的这一片野花,乍看似乎很美丽,其中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上草一样,寓意群小的蓬勃而又邪恶的力量。真正高贵的是众神和王孙,王孙被得志的群小贬得离开长安了,野花盛开的草原上众神也只有死亡一条路。
陈寅恪在悼王国维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
依稀廿载忆光宣,
犹是开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娱旦暮,
京华冠盖萃英贤。
……
清末苟延残喘终至挺尸的光绪宣统两朝,在陈寅恪眼里,直是开元盛世。陈寅恪当然不是在歌颂晚清的强大。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民国,陈寅恪和孔子一样,觉得礼崩乐坏了,他是在怀念道统体面的贵族时代,而海子的《九月》,是往者不可追的感喟。
《九月》诗里的木头和马尾,是制作马头琴的基本材料,这种蒙古人的乐器,由静止的木头与飘逸的马尾组合在一起,当它呜咽地响起来的时候,张力之下,提示的也是一种本来的局限。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个时候的海子,骑着张承志的《黑骏马》,高亢悲怆的长调响起来了,它叩击着大地的胸膛,冲撞着低巡的流云。在强烈扭曲的、疾飞向上和低哑呻吟的节拍上,新的一句在追赶着前一句的回声。众神死亡,孤独的先知,只身打马,走过凝聚着野花一片的草原,看到无知的人们在为野花盛开而赞叹,而留影。先知无法言说,就把远方的风和远方的死亡都留给草原,来到山海关。海子无路可走,火车迎面而来……
文章标题: 如何理解海子这两首诗的部分重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