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理解贾雨村的诗句“未卜三生願,频添一段愁”

时间: 2023-09-14 23:59: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如何理解贾雨村的诗句“未卜三生願,频添一段愁”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是什么意思

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诗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这首诗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诗写得挺像样,说明贾雨村很有才学。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卜:实现。敛额:皱眉。俦:伴侣。蟾光:月亮的光。玉人:指美人。翻译为:还没有实现平生的愿望,人生经历却又常常使我增加一些忧愁。烦闷的时候经常皱起眉头,离去的时候常常反复回头张望。站在风中,看自己在风中(暗喻风尘之中)的影子形单影只,试问谁才能合适成为我的好伴侣呢?月光啊,如果你有意撮合,就先照上我心爱的美人所在的闺楼,帮我传达我对她的情意吧!

嫦娥牵线月老做媒是什么意思?

之前的几篇文章里,我跟大家一起探讨了《红楼梦》里的一个“穿针引线”似的人物:贾雨村。
贾雨村的出场并不起眼,不过是个“穷酸书生”,连赶考的盘缠都凑不齐。然而,他一开口,虽然谈不上“语惊四座”,却也着实透露出了他不凡的才学。
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就从贾雨村不经意间透露的才学入手,来分析一下藏在这背后的玄机。
1 中秋节感怀之作里的“冰清玉洁”
相信大家还记得他在中秋节那天心心念念惦记着甄士隐家的丫鬟,不免有些感怀,就创作了一首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里流露出的情感,除了男女之情,似乎还有屡屡“知音之感”。贾雨村因为娇杏回头看了自己两次,就认定她是“巨眼英雄”和“风尘中之知己也”。他对娇杏的这种情感,既有爱慕之心,又有对红颜知己的留恋之情。
而这首诗的意境和典故也正好符合了贾雨村的这两种情感,虽然在斟词酌句上有些许推敲的余地,但表达的“分寸”刚刚好——多一分嫌俗滥,少一分又不够真性情。
我们就先来看看这首诗里的“意境”。贾雨村以“蟾光”为立意,在云淡风轻里娓娓诉说了自己的心事。“蟾光”是指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常把兔子、蟾蜍、嫦娥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因为月球上的环形山会在光的照耀下透射出阴影, 阴影的形状就让古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就连我们非常熟悉的天文学家张衡也在著作《灵宪》里写道:“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蛤兔焉。”意思就是说月亮积攒的精华慢慢聚集,形成了像是蟾蜍和兔子的形状。
因为这个原因,古代的人们常常用蟾蜍来代表月亮。所以,“蟾光”指的就是月光,古人也有“银蟾光满”的说法。
而以“蟾光”立意的古代诗词也不少,我们在此仅举一例全做赏析之用。宋代词人谢逸曾填过一阕《点绛唇》: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里写过这样一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这里的“顾菟”,经过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意思就是“蟾蜍”。古人认为月亮在白天“隐身”,到了夜晚又再次散发光芒;而月亮里面就藏着“蟾蜍”,也就是环形山的阴影。
根据史料记载,兔子和蟾蜍都跟月亮相关联的传说盛行于西汉末年。那时候的人们认为“银蟾”和“玉兔”都隐藏在月亮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阴”和“阳”既要相互依赖,也要相互制约。
西汉的文学家刘向就曾说过:“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不过实际上,月球表面的阴影呈现左大右小的分布。左边的阴影像是伸展开前肢的蟾蜍,而右边的阴影则像是奔跑的兔子。
无独有偶,印度和日本也都流传着月亮里有兔子的神话、玛雅文明里也有“月兔”的痕迹。季羡林先生则认为中国版的“月兔”最早应该是来源于印度。
那么,既然古人认为日是“阳”之极,月是“阴”之极,月亮上的“阳”就对应着“银蟾”和“玉兔”——那么还有什么能跟月亮之“阴”相对应呢?自然就是女性。这样一来,“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就随之诞生了。
关于嫦娥的故事,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出现在《淮南子·外八篇》中: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内,非常惦念自己的丈夫羿。偏偏广寒宫里寂寞清冷,嫦娥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自己配制成飞升之药。这样的话,嫦娥就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而羿在听说娥奔月的事情之后,痛不欲生。月母被这两人的真情所触动,就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可以下界,在月桂树下与羿团聚一次。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贾雨村诗中的意境,是不是也充满了些许清冷的意味,但又寄托着他几分盼望“团聚”的期许?
从意境来讲,这首诗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失为一首佳作。
2 “三生缘”
而贾雨村在这首立意十分冰清玉洁的诗中,还颇费心思地用了几处典故。
第一处是诗句开头的“三生愿”,引用的是“三生”的典故。
“三生”的故事说的是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的突然亡故而感悟到了人生的无常,于是他便发誓不做官、不娶妻、并把自己的家宅捐出来修建了寺庙,自己就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是圆泽禅师,他跟李源成了密友,经常整天在一起谈心。二人相约一起去峨眉山旅行,李源想从水路入川,而圆泽想走陆路。在产生分歧以后,圆泽只能同意了李源的提议,但他似乎心事重重。
在走水路进入四川的路上,有一天,他们看到一个妇人在河边打水。圆泽看到她以后就流下了眼泪。李源不解,圆泽就解释道:他原本要投胎做这个妇人的儿子,但是因为自己一直不愿意,导致这个妇人怀孕三年还没有生产。既然这次遇到了,就不能够再回避。
于是,圆泽请李源用符咒帮他去投胎,并约好了三天以后让李源去看望那个婴儿,而婴儿会向李源微笑。而十三年后,圆泽会去到天竺寺外再次跟李源相见。
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杭州的天竺寺外跟圆泽相见,他看到了一个牧童。牧童对他说自己俗缘未了,不能继续跟李源做朋友,但是二人可以继续修行,以期未来再次相会。
此后,李源一直在寺里修行,直到八十岁时去世。
圆泽和李源的故事为世人广为传颂,天竺寺外至今还留下了一块“三生石”,以纪念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
而《红楼梦》里,除了贾雨村写的这首诗,在全书开篇的第一回里,也有“三生石”的元素。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里的三生石,颇具“缘定三生”的意味。“缘定三生”源自佛教当中的因果轮回,认为人都有前世、今生和来世。我们所说的“缘分”,就包含着很多人都是从“似曾相识”的第一次见面成就了“姻缘”。而《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也是这样开始的:他们前世分别是神瑛侍者和接受灌溉的绛珠草;而今生第一次见面时,大家记得宝玉和黛玉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吗?
原著第三回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到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脂砚斋就在此处写下了一个批语说:“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紧接着,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在被贾母反驳以后,宝玉又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三生”本来是说两个男性人物之间的深厚友谊,而发展到后来,它被赋予了情人之间海誓山盟的坚贞意涵。而每每想到黛玉“一字一泪化为一血珠”,最后泪尽而亡,这场“缘定三生”没有圆满结局,只留下了一种意象美时,我心里就总会唏嘘感慨。
与此同时,我又会深深折服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约定“三生”的圆泽并不知下落,李源看破一切世俗以修行终此一生;黛玉以泪还尽了前世之甘露,香消玉殒,宝玉看破了红尘遁入空门,“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其中不乏超凡脱俗的禅意,而“缘定三生”似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坚持与意义。
3 那一缕愁情万千
熟悉李白诗作的读者可能记得,他曾经写过两首组诗,叫做《长门怨二首》。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古代皇宫内的哀愁与牵挂。第一首着重以景物勾勒了深宫内的清冷寂寞,并以此暗示住所的主人心底埋藏的深深苦闷与哀怨;而第二首诗则直接抒情,触景生情,直白地描绘了“长门宫里人”的孤寂处境。

第一首: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第二首: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而贾雨村中秋诗作中的“一段愁”,典故正是出自于李白的“别作深宫一段愁”。李白组诗中的第一首只有景物没有人物,而画外那个人却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脑海里。诗的前两句点明了在一个清冷秋天的午夜,画外的人在寂寞冰冷的深宫里独居。她的心境冰冷到什么程度呢?像“北斗挂西楼”那样遥不可及,又像“无人萤火流”那样无望。这样凄凉的感觉,就从字里行间袒露出来,令人心酸。
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直点题意,意境深远而婉转旖旎——看似是“一段愁”,却如月光一样流转,如深宫一样哀怨。这样的愁思,虽然只有“一段”,却可以万古流长。
我们再回头看贾雨村的这“一段愁”。他寄居葫芦庙里,靠卖字写文章为生;满腹才学无人得知,赴京赶考没有盘缠。没错,他只是个“穷酸书生”,心里惦念一个女子也不能表露心迹——没有养家的资本,何以成家?可叹那名女子还曾回眸留意看他,真是“风尘中的知己”!知心人自古可遇而不可求,贾雨村遇到了,却只能在当下将她深藏于心中。这样的“愁”,简单而深沉,无言却悲怆。
而这“一段愁”在多年以后,贾雨村也依然深深记得。他得志以后,赶往甄士隐家求娶娇杏。在那个“士庶不婚”的年代,可见贾雨村对当年这个“一面之缘的知己”多么牵挂。虽然这样的一见钟情只是“侥幸”有了美满的结果,但也足以感人至深。
贾雨村的这一段愁,也许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但它总能触动我心底柔软的地方。因我自幼喜爱宋词,在读到《红楼梦》贾雨村这一段时,更会莫名感念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茕然一身,孑孑独我
贾雨村中秋诗里,最让我感怀的,是这两句:“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这个“俦”字,是“伴侣”的意思。月下有伴侣,是不是暗指“月老牵线”?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融合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多重元素。而贾雨村作的这首诗,虽然文字相对平实,但里面的汉族文化元素却不少。
月老,是汉族民间传说当中主管姻缘的神仙。这个神仙形象最早是出现在唐代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里。
故事说的是唐朝元和二年,有一位叫做韦固的书生去清河访友,途中借宿在宋城县的南店客栈里。一起同住客栈的人里,有一位张姓客人。在听说韦固尚未婚娶时,就主动提出要为韦固做媒,并约定第二天早晨在龙兴寺门前见面。
第二天,韦固早早起床赶往龙兴寺,那位姓张的客人还没到。门口却有一位白发老翁在对月翻书。韦固凑过去看,发现自己完全不认识书上的字。老翁解释说,这是天下男女婚配的书,并非人间凡书。而自己身边的布袋里装的都是用来拴住男方和女方的红线。
韦固不信,就问自己的妻子应该是谁。老翁告诉他,是一个今年才三岁的乡村小姑娘。韦固找到了老翁说的小姑娘,命令仆人将小女孩杀掉。而仆人胆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心便匆匆逃跑了。
后来,韦固事业有成,但仍未成家。相州刺史王泰是韦固的上司,欣赏他的才学,就把十六岁的女儿许配给他。韦固和刺史之女成婚后,夫妻相敬如宾,十分美满。但是,妻子眉间总贴着一枚彩色纸花,从来不取下来。韦固细细一问,才知道当年那个乡村小姑娘被刺史王泰和夫人收养了,后来跟韦固结成了夫妻。这时,韦固想起了当年那个对月翻书的老翁,“月下老人”的故事也就传播开来。
故事里的男女姻缘早有安排,而贾雨村也深信自己未来的伴侣应该是命中注定。他属意于甄家的丫鬟娇杏,心里也暗暗期盼着月老能为他们牵线。这样的情思,也被写在了他的诗里,借着典故表达了出来。虽然不十分细腻,但不乏动人之处。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一篇赏析诗句的短文。而我们从这一首短短的中秋诗里也能看出,曹雪芹在刻画每一个人物的时候,都用了很多心思。贾雨村的这首诗,虽然不能够跟苏轼辛弃疾的作品相提并论,但其中用典准确、意境简洁、意涵深厚、分寸恰到好处。仅仅是一首诗,也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这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吧。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阅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两个人一见钟情,互相都非常喜欢的话,那么就说好像是有月老来做媒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两个人是天作之合
之前的几篇文章里,我跟大家一起探讨了《红楼梦》里的一个“穿针引线”似的人物:贾雨村。
贾雨村的出场并不起眼,不过是个“穷酸书生”,连赶考的盘缠都凑不齐。然而,他一开口,虽然谈不上“语惊四座”,却也着实透露出了他不凡的才学。
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就从贾雨村不经意间透露的才学入手,来分析一下藏在这背后的玄机。
1 中秋节感怀之作里的“冰清玉洁”
相信大家还记得他在中秋节那天心心念念惦记着甄士隐家的丫鬟,不免有些感怀,就创作了一首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里流露出的情感,除了男女之情,似乎还有屡屡“知音之感”。贾雨村因为娇杏回头看了自己两次,就认定她是“巨眼英雄”和“风尘中之知己也”。他对娇杏的这种情感,既有爱慕之心,又有对红颜知己的留恋之情。
而这首诗的意境和典故也正好符合了贾雨村的这两种情感,虽然在斟词酌句上有些许推敲的余地,但表达的“分寸”刚刚好——多一分嫌俗滥,少一分又不够真性情。
我们就先来看看这首诗里的“意境”。贾雨村以“蟾光”为立意,在云淡风轻里娓娓诉说了自己的心事。“蟾光”是指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常把兔子、蟾蜍、嫦娥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因为月球上的环形山会在光的照耀下透射出阴影, 阴影的形状就让古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就连我们非常熟悉的天文学家张衡也在著作《灵宪》里写道:“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蛤兔焉。”意思就是说月亮积攒的精华慢慢聚集,形成了像是蟾蜍和兔子的形状。
因为这个原因,古代的人们常常用蟾蜍来代表月亮。所以,“蟾光”指的就是月光,古人也有“银蟾光满”的说法。
而以“蟾光”立意的古代诗词也不少,我们在此仅举一例全做赏析之用。宋代词人谢逸曾填过一阕《点绛唇》: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里写过这样一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这里的“顾菟”,经过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意思就是“蟾蜍”。古人认为月亮在白天“隐身”,到了夜晚又再次散发光芒;而月亮里面就藏着“蟾蜍”,也就是环形山的阴影。
根据史料记载,兔子和蟾蜍都跟月亮相关联的传说盛行于西汉末年。那时候的人们认为“银蟾”和“玉兔”都隐藏在月亮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阴”和“阳”既要相互依赖,也要相互制约。
西汉的文学家刘向就曾说过:“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不过实际上,月球表面的阴影呈现左大右小的分布。左边的阴影像是伸展开前肢的蟾蜍,而右边的阴影则像是奔跑的兔子。
无独有偶,印度和日本也都流传着月亮里有兔子的神话、玛雅文明里也有“月兔”的痕迹。季羡林先生则认为中国版的“月兔”最早应该是来源于印度。
那么,既然古人认为日是“阳”之极,月是“阴”之极,月亮上的“阳”就对应着“银蟾”和“玉兔”——那么还有什么能跟月亮之“阴”相对应呢?自然就是女性。这样一来,“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就随之诞生了。
关于嫦娥的故事,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出现在《淮南子·外八篇》中: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内,非常惦念自己的丈夫羿。偏偏广寒宫里寂寞清冷,嫦娥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自己配制成飞升之药。这样的话,嫦娥就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而羿在听说娥奔月的事情之后,痛不欲生。月母被这两人的真情所触动,就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可以下界,在月桂树下与羿团聚一次。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贾雨村诗中的意境,是不是也充满了些许清冷的意味,但又寄托着他几分盼望“团聚”的期许?
从意境来讲,这首诗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失为一首佳作。
2 “三生缘”
而贾雨村在这首立意十分冰清玉洁的诗中,还颇费心思地用了几处典故。
第一处是诗句开头的“三生愿”,引用的是“三生”的典故。
“三生”的故事说的是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的突然亡故而感悟到了人生的无常,于是他便发誓不做官、不娶妻、并把自己的家宅捐出来修建了寺庙,自己就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是圆泽禅师,他跟李源成了密友,经常整天在一起谈心。二人相约一起去峨眉山旅行,李源想从水路入川,而圆泽想走陆路。在产生分歧以后,圆泽只能同意了李源的提议,但他似乎心事重重。
在走水路进入四川的路上,有一天,他们看到一个妇人在河边打水。圆泽看到她以后就流下了眼泪。李源不解,圆泽就解释道:他原本要投胎做这个妇人的儿子,但是因为自己一直不愿意,导致这个妇人怀孕三年还没有生产。既然这次遇到了,就不能够再回避。
于是,圆泽请李源用符咒帮他去投胎,并约好了三天以后让李源去看望那个婴儿,而婴儿会向李源微笑。而十三年后,圆泽会去到天竺寺外再次跟李源相见。
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杭州的天竺寺外跟圆泽相见,他看到了一个牧童。牧童对他说自己俗缘未了,不能继续跟李源做朋友,但是二人可以继续修行,以期未来再次相会。
此后,李源一直在寺里修行,直到八十岁时去世。
圆泽和李源的故事为世人广为传颂,天竺寺外至今还留下了一块“三生石”,以纪念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
而《红楼梦》里,除了贾雨村写的这首诗,在全书开篇的第一回里,也有“三生石”的元素。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里的三生石,颇具“缘定三生”的意味。“缘定三生”源自佛教当中的因果轮回,认为人都有前世、今生和来世。我们所说的“缘分”,就包含着很多人都是从“似曾相识”的第一次见面成就了“姻缘”。而《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也是这样开始的:他们前世分别是神瑛侍者和接受灌溉的绛珠草;而今生第一次见面时,大家记得宝玉和黛玉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吗?
原著第三回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到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脂砚斋就在此处写下了一个批语说:“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紧接着,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在被贾母反驳以后,宝玉又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三生”本来是说两个男性人物之间的深厚友谊,而发展到后来,它被赋予了情人之间海誓山盟的坚贞意涵。而每每想到黛玉“一字一泪化为一血珠”,最后泪尽而亡,这场“缘定三生”没有圆满结局,只留下了一种意象美时,我心里就总会唏嘘感慨。
与此同时,我又会深深折服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约定“三生”的圆泽并不知下落,李源看破一切世俗以修行终此一生;黛玉以泪还尽了前世之甘露,香消玉殒,宝玉看破了红尘遁入空门,“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其中不乏超凡脱俗的禅意,而“缘定三生”似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坚持与意义。
3 那一缕愁情万千
熟悉李白诗作的读者可能记得,他曾经写过两首组诗,叫做《长门怨二首》。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古代皇宫内的哀愁与牵挂。第一首着重以景物勾勒了深宫内的清冷寂寞,并以此暗示住所的主人心底埋藏的深深苦闷与哀怨;而第二首诗则直接抒情,触景生情,直白地描绘了“长门宫里人”的孤寂处境。

第一首: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第二首: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而贾雨村中秋诗作中的“一段愁”,典故正是出自于李白的“别作深宫一段愁”。李白组诗中的第一首只有景物没有人物,而画外那个人却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脑海里。诗的前两句点明了在一个清冷秋天的午夜,画外的人在寂寞冰冷的深宫里独居。她的心境冰冷到什么程度呢?像“北斗挂西楼”那样遥不可及,又像“无人萤火流”那样无望。这样凄凉的感觉,就从字里行间袒露出来,令人心酸。
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直点题意,意境深远而婉转旖旎——看似是“一段愁”,却如月光一样流转,如深宫一样哀怨。这样的愁思,虽然只有“一段”,却可以万古流长。
我们再回头看贾雨村的这“一段愁”。他寄居葫芦庙里,靠卖字写文章为生;满腹才学无人得知,赴京赶考没有盘缠。没错,他只是个“穷酸书生”,心里惦念一个女子也不能表露心迹——没有养家的资本,何以成家?可叹那名女子还曾回眸留意看他,真是“风尘中的知己”!知心人自古可遇而不可求,贾雨村遇到了,却只能在当下将她深藏于心中。这样的“愁”,简单而深沉,无言却悲怆。
而这“一段愁”在多年以后,贾雨村也依然深深记得。他得志以后,赶往甄士隐家求娶娇杏。在那个“士庶不婚”的年代,可见贾雨村对当年这个“一面之缘的知己”多么牵挂。虽然这样的一见钟情只是“侥幸”有了美满的结果,但也足以感人至深。
贾雨村的这一段愁,也许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但它总能触动我心底柔软的地方。因我自幼喜爱宋词,在读到《红楼梦》贾雨村这一段时,更会莫名感念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茕然一身,孑孑独我
贾雨村中秋诗里,最让我感怀的,是这两句:“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这个“俦”字,是“伴侣”的意思。月下有伴侣,是不是暗指“月老牵线”?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融合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多重元素。而贾雨村作的这首诗,虽然文字相对平实,但里面的汉族文化元素却不少。
月老,是汉族民间传说当中主管姻缘的神仙。这个神仙形象最早是出现在唐代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里。
故事说的是唐朝元和二年,有一位叫做韦固的书生去清河访友,途中借宿在宋城县的南店客栈里。一起同住客栈的人里,有一位张姓客人。在听说韦固尚未婚娶时,就主动提出要为韦固做媒,并约定第二天早晨在龙兴寺门前见面。
第二天,韦固早早起床赶往龙兴寺,那位姓张的客人还没到。门口却有一位白发老翁在对月翻书。韦固凑过去看,发现自己完全不认识书上的字。老翁解释说,这是天下男女婚配的书,并非人间凡书。而自己身边的布袋里装的都是用来拴住男方和女方的红线。
韦固不信,就问自己的妻子应该是谁。老翁告诉他,是一个今年才三岁的乡村小姑娘。韦固找到了老翁说的小姑娘,命令仆人将小女孩杀掉。而仆人胆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心便匆匆逃跑了。
后来,韦固事业有成,但仍未成家。相州刺史王泰是韦固的上司,欣赏他的才学,就把十六岁的女儿许配给他。韦固和刺史之女成婚后,夫妻相敬如宾,十分美满。但是,妻子眉间总贴着一枚彩色纸花,从来不取下来。韦固细细一问,才知道当年那个乡村小姑娘被刺史王泰和夫人收养了,后来跟韦固结成了夫妻。这时,韦固想起了当年那个对月翻书的老翁,“月下老人”的故事也就传播开来。
故事里的男女姻缘早有安排,而贾雨村也深信自己未来的伴侣应该是命中注定。他属意于甄家的丫鬟娇杏,心里也暗暗期盼着月老能为他们牵线。这样的情思,也被写在了他的诗里,借着典故表达了出来。虽然不十分细腻,但不乏动人之处。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一篇赏析诗句的短文。而我们从这一首短短的中秋诗里也能看出,曹雪芹在刻画每一个人物的时候,都用了很多心思。贾雨村的这首诗,虽然不能够跟苏轼辛弃疾的作品相提并论,但其中用典准确、意境简洁、意涵深厚、分寸恰到好处。仅仅是一首诗,也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这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吧。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阅读!

关于红楼梦的经典诗句及解读

1.关于红楼梦中的经典句子的评析

葬花词 林黛玉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好

2.红楼梦里的经典诗词解读

一、《咏白海棠》其一

蕉下客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赏析:这首诗是探春作的。傍晚的阳光照着秋天的枯草,顺手关上层层院门,海棠的茎叶翠绿茂盛,遮盖住了整个花盆。她的精神好像美玉一样无与伦比,像白雪堆成似的肌骨格外令人陶醉。点点花蕊既芬芳又娇弱无力,三更月下的花影斑驳如同月亮的泪痕。不要说海棠花像身着缟衣的仙子一样能够飞升而去,多情的她正陪伴我在黄昏时节低吟浅唱。

二、《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赏析:权势衰败时不要再说当年如何高贵,家道沦亡时更不要攀亲附友。只因为偶然间接济了刘家老妇一回,到后来才碰巧遇到救命恩人。

三、《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赏析:曲子以宝玉的口吻写就,说明宝玉婚后尽管终日面对的是宝钗,心中仍然念念不忘死去的林黛玉。同时又表达了对薛宝钗在得到了婚姻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终身幸福的深深同情。

四、《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此对联在书中共出现两次:一次出现在甄士隐的梦中;另一次出现在贾宝玉的梦中。在小说中,甄士隐秉性淡泊,与世无争,逍遥自在。某日午睡,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在他们手中见到了通灵宝玉。而后甄士隐又跟随两人来到“太虚幻境”,在石牌坊上见到了这副对联。此对联看似浅显,实际上寓意深刻。佛家认为,世间万物,其形体是真的,是有;其本质是假的,即无。

3.红楼梦经典语句赏析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

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

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不仅在作者,就是在后人看来,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甲戌本评语)”。

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既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也包括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一书中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内部斗争等等。

“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

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 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 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

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

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

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

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

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

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

4.《红楼梦》经典语段赏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5.红楼梦的前60回每回的经典句子

破足道人念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诗词鉴赏】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

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

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

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

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

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 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 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鬃又成 霜?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 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 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 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 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 为他人做嫁衣裳。

【诗词鉴赏】 这首曲子,出现在第一回中。破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一听就懂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这篇解注,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

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

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馈世嫉俗的产物。

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有某种认识意义。

这首《好了歌》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这种概括和预示,是就其整体而言的,不好说哪一句是专指哪个或哪几个人物。

如有人以为“转眼乞丐人皆谤”指的是甄宝玉和贾宝玉;“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指的是贾雨村等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指的贾雨村、贾赦等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指的是贾兰、贾菌等人,等等。乍看似乎有点像,其实未必是作者的意图。

既然是概括地预示全书内容,有些像是自然的,但如简单地把每句和书中人物一一对应起来,就无法解释通。如以为“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指的是柳湘莲,有什么根据?书中根本没有写柳湘莲之父是谁,也没写如何教子有方,也没有其它预示说柳湘莲要当强盗,怎么能证实就是指的柳湘莲?更有人据此说柳湘。

6.《红楼梦》经典名句

完全自己原创,一字一句打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

经典名诗

黛玉的《葬花词》、<;桃花行>;、<;秋窗风雨夕>。

其中我最喜欢她一首小词《唐多令》粉堕百花洲,相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还有宝钗帮湘云做席请吃螃蟹那次的菊花诗,忆菊,问菊,访菊..我最爱枕霞的吧,供菊和簪菊,还有宝钗的咏螃蟹,讽刺世人的。

结诗社的桃花诗,黛玉一首古行最妙。贾元春省亲大家都有作诗,黛玉为宝玉做得一首咏稻香村的最棒。

结海棠社的一系列诗,看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后两句不会背了)

还有宝琴和李纨的俩侄女做诗三首:红、梅、花

大家在芦雪庭联诗,这一大串子..真是连得酣畅淋漓啊..从熙凤的一夜北风紧开始真是文采飞扬,

宝琴后来大展文采,还做了十首怀古诗,纪念传奇女子,(我没有都猜出来)

大观园落成时,宝玉进去为亭台楼阁提了很多名字和诗,虽然书中总是描写他文采稍逊所有的闺阁姐妹,但我个人认为他的诗很新巧,感觉不错。..

最后献上。..重量级词一首,记得反正是听戏,宝钗为讨贾母欢心点了西游记等热闹戏,宝玉不屑,宝钗说这里有一首绝妙的小令:《寄生草),被不太准了,但从此我也特别喜欢苏轼的《定风波》,意境差不多,品出来感觉。呵呵

还有很多细节的描写估计我就打不了了 ,我的手。呵呵,红楼百看不厌,遍遍不同,以后心得交流。

7.红楼梦第二回经典诗句和赏析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副联语是对那些在名利场中贪求不已的人的一种讥刺和棒喝。贾雨村以为它“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他自己就是因为“忘缩手”才被革职的。书中说他当知府期间“未免有贪酷之弊”,虽没说出具体情节,但从他后来“乱判葫芦案”推断,肯定是见钱眼开,而且心狠手辣,干了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贾雨村在官场中已经翻了一个小筋斗,作者从他眼里写出这副对联,就显得更有意思。然而他这种人是不会从中受到启示而回头的。书中同类的人还有许多,如贾赦、贾琏、王熙风之类,在他们得势时恨不得把一切能到手的东西都据为已有,直到弄得家败人亡才不得不罢休。

一局输嬴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傍观冷眼人。

此诗以下棋来做比喻。“一局输赢”云云,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大家族的兴衰,都是与它作为靠山的某派政治势力或某个政治集团在封建阶级内部斗争中的胜败直接联资着的。“香销茶尽”是说历时已久,棋盘上已是残局,喻历时百年的大家已到未世。“逡巡”作迟回不进解。“料不真”、“尚逡巡”,即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外面的架子看来“哪象个衰败之家”。末句即俗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亦可见作者拟“冷子兴”之名和写他演说荣国府的用意。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一着——原指下一步棋,如俗语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里是借以说人的一种行动。娇杏偶然因好奇,回头看了贾雨村两眼,这从封建礼教不准女子私顾外人的眼光看是越轨的行动,所以说“错”。然而,现在反因为这“一着错”而使她成为“人上人”了。“一着错”,程高本作“一回顾”,乃后人所篡改,二字之差,把原来对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的讽刺,改成了对这种丫头当上官太太的命运的称羡。

文章标题: 如何理解贾雨村的诗句“未卜三生願,频添一段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79385.html
文章标签:诗句  理解  贾雨村  卜三生

[如何理解贾雨村的诗句“未卜三生願,频添一段愁”]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