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这首诗看得我一脸懵,是我理解能力不够吗

时间: 2023-11-17 17:00:4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这首诗看得我一脸懵,是我理解能力不够吗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上的人,才能跟他讲上面的、高深的。中人以下的人,只能跟他讲浅近的。

这是儒家教学法,总结以下四条。

首先是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无论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是因材施教。中才以下的人,你一下子跟他讲得太高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只能从浅近的地方讲起,让他一点一点提高。

第三条,循循善诱,让你自己一点点探索、一点点明白。《论语》里好多地方,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都不一样。

第四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话是《中庸》里说的:君子教导人,就是用他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懂得的道理,来诱导他,让他明白,让他进步。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昨天早上我们解读老牌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讲了学习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知之者,就是单纯的学,可能并不是自己愿意的,也并不一定能够学进去。

第二个,是好知者,就是真正的喜欢,他自己做的事情,主动去学。

第三个就是乐知者,是深入其中,乐在其中,这是学习的三个境界。

我们属于哪个层次呢?大家都昨天进行了认真思考,做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回馈,非常漂亮!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孔子的教导。

先看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什么意思呢?

中人,就是中等才能水平的人。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孔子把人分为三类,就像昨天说的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样的道理。

可以说是高人,中人和下人,或者说上智、中人和下愚。

说的意思就是人和人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天质聪颖,有的人是一般普通水平,有的属于偏下,相对来讲是属于智慧不那么高,理解能力不那么强的人,或者才能一般的人,我们要对他区别对待。

只有中等偏上的人,才能给他讲一些高深的形而上的,而对于中等以下普通的人,我们就不要给他讲太高深了,一定要讲浅显易懂的东西。

这里面大家可以参照一下老子,老子在道德经里曾经这么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对于自然大道,对于宇宙间存在的自然规律,上士,智慧比较高的人,他听了以后奉若珍宝,抓紧去照着说的做,勤而行之,不但知道它,而且要做到,抓紧做,常常做,变成自己的。

中士其实就是讲的一般人,他听了以后就会半信半疑,他也不说这个是不对,但也不敢确定到底对不对,因此就半信半疑,现在多了一点,他就会多做一点,现在少一点,他又犹豫不决,等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他才去做。

而对于下愚或者是下士,他听到这到了以后,他就会大笑,就是说你说什么呀?这都是鸡汤,成功学,都是糊弄人的,不能听你的如何如何。

对于这种人来讲,你跟他说多了没有用,他有一万个理由去来反驳你,总而言之就是你的不对,我还是我这样。你想改变他,难,太难了!

就是说不管是孔老圣人还是老子,其实他们都是圣人,都非常清晰地知道人是有差别的,对于不同的人要不同对待,你不能对智慧很高的人说废话,你和老子和释迦牟尼说这些普通的道理是没有意义的。

但对于普通人,你跟他说很高深的道理,比如说他都没大上过学,你给他讲易经他能听懂吗?悬。

在这里华杉他给做了个总结,分为四条,说这是儒家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孔老夫子的教学方法,听的也非常有道理,给大家的分别给讲一讲。

第一叫有教无类。

什么意思啊?就是在教育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你不管是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不管是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老师不要挑学生,说学生这个不行,那个资质不够,把他劝退。

应该怎么办呢?

应该对所有的人都要施以教育,因为教育的责任就是提升认知。因为他本身资质不够,你就把他拒之门外,这样是不可以的。

教育其实就是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修养水平,他可能达不到很高的高度,像上智这种高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下愚。

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很多人他是没有机会受教育的,所以说大部分人他是不识字的。

就像我们的老一辈也是这样,现在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现在的文化水平,教育素养比过去强太多了,最起码每个人都识字,不管大人小孩儿,现在最起码上个初中以上,一般问题都难不倒他,这就是有教无类。

第二个就是今天讲的,因材施教。

根据他本身的特点,我们来给他决定到底该怎么讲。

对于中才以下的人,不要和他讲的太高深,能讲具体,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幽默风趣,当然是最好的。

孔子的论语大家看到了没有,其实就是针对于普通人的,它这里面没有把这些东西说的太高深,都是非常浅显的做人的道理。

有的人可能会说:哎呀,论语看着也不简单呀,你要不解读,我还真不是很明白,还听不懂呢。

事实上论语里的字已经是够浅显的了,你要看道德经,你要看易经,你就更蒙圈了。

相对来讲,论语是那个时候的,在没有纸的没有其他记载工具的情况下,能够说的最普通的家常话啦。

也就是说这些比较浅近的东西来告诉人们,让大家一点一点的去提高,逐步的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上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讲高深的。

这也是以前我们强调说读四书五经怎么读呢?要由浅入深,先读大学,再读论语,接着读孟子,最后读中庸的原因,这叫由浅入深。

比较难懂的形而上的高深的东西在四书里面是在《中庸》里面。

别看中庸3500多字,字字珠玑,哪一句话讲起来都是非常费功夫的,不认真去读是读不进去的,不认真去品,不认真讲也是讲不了的。

那尚书、易经等等更是如此,所以这个得需要我们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后才能够来做。

第三条就叫循循善诱。

刚才其实我已经说到了,就是我们由浅入深,其实还不单是这个样子的。大家发现了吗?在论语里,有好多地方,不同的学生问,他是回答是不同的,有的对于张三就这么说,对于李四就那么讲。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

大家还记得吗?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回答就一个字,唯。孔子一看,你明白了,我就不说了。其他人就问了,说老师说的啥意思啊,您的回答也太简单了吧。曾子就说了一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说也不难,无非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是恕。忠是要求自己,恕就是如何对待别人。

前面很多次提到仁,提到孝,对于不同的人他是不同的回答的。这个大家可以去翻阅一下,从前面的我们圈子打卡上找也行,从我们公众号上也行,都有相应的解释,在这里就不再说太多了。

总而言之,第三条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借题发挥,辩证施教,让学生的一点点探索一点点明白。

第四点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句话其实是《中庸》里说的,很多人理解为叫以牙还牙了,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其实这里面它也是错误的解读了,真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先看看其中的原文。

“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是说君子教导人,就是用他身上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懂得的道理来诱导他,让他明白,让他进步,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教法。

不是所有人一问问题,就是一个答案,而是根据你的情况,你目前属于什么阶段,什么层次?什么水平?

根据你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能够理解的东西,然后向你发问,诱导让你自己去弄明白。

不是说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办,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启发让你自己明白,通过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最后明白了,原来如此,我知道了,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了,这叫真明白。

做到这一点其实是不容易的,需要老师具有非常强的洞察力,能够分析,能够判断,能够给他量身定做。

这就是华杉给解读的孔老夫子的教学法四条。

有的人会说这是歧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歧视,觉得这是封建等级思想。事实上,我觉得他不是,这就是孔老夫子高明的地方。

大家想一想,人是不是他就有这种区别啊?

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事,他就是不一样。首先说人都不同,有的人他就是相对聪明智慧,一点就透,像佛陀说的拈花一笑似的,他根本就没说话,拿着花一笑,那个智者他就知道了,悟道了,大部分人看得一脸懵。

另外一个,就是在不同领域,比如说化妆啊等等,像秋艳、王慧都在学习这个,那她要讲起来的时候,或者老师和她讲,可能就很轻松。但是有的人要和我讲化妆,说怎么描眉怎么画眼,我就会一脸蒙。给我要讲得更详细、更具体、更深入、更形象,我才能听得懂,而和秋艳说,可能比划比划、简单一点就透了,这是什么呢?叫领域的不同。

最后两分钟还是结合一下我们自己超级演讲家的战友们,我们从这里能够学到什么?

对照一下,我们是什么人?中人,上人,或者下人?

我们如何对待不同的别人,我们应该说什么,大家都能明白吗?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是至理名言,要灵活应用它。

真的,对不同的人,你要说不同的话,一定是他能听得懂的,这才是沟通。

我们要当老师,更要根据他目前的情况,他本身是专家,那一点就透,大概几句话就搞定了。有的他是门外汉,啥也不知道,你就不要讲太高深了,就要举例子,让他以他听得懂的方式来教他,这才是我们高明的地方。

好了,时间也到了,简单的总结一下,对于人,我们要区别对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继续解读论语下一章。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六点半准时相约在这里。

如何理解李商隐《锦瑟》这首诗?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全诗理解:

首联,首两字就明确点题,不知道是先有诗题,再开写;还是先写好诗,再取诗题,也无法无端枉猜了。无意中恰巧见到最美丽最高端的瑟,居然与众不同,有五十弦,正好诗人那时也差不多五十岁,顺势吟出每一弦柱都使他想起青春岁月,美好时光。

颔联,想起自己像庄周一样,蝶己不分,迷迷糊糊,迷茫的青春;想起像望帝一样,春天把心底秘密托付鸟儿。庄周梦蝶、望帝杜鹃两个典故从历史、从人物开写,也许当时人看似寻常,但是后人对这两个典故解读理解太多了,导致差异性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晓、春似乎特意点出时间,历史感与时间感结合,相对虚情。

颈联,又点出沧海珠泪、蓝田玉烟两个典故,写出地域、特产,又从日月点出白天黑夜,时空结合,相对实景。中间二联是按照思华年具体展开,对仗工整,意象明丽中又迷离朦胧,引人遐思,音律和谐,朗朗上口,诗意十足,但是又各自独立,难于构成统一关联的主线。

尾联,总结上文,此时此情回忆追忆都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但是当时却是稀里糊涂,看不清楚,今昔非比,令人惆怅无比,满含淡淡的哀愁。追忆对应思华年,惘然呼应无端,首尾照应,形成闭环。追忆总是美好,当时总是惘然,写出大家的共同感,引发共振共鸣。

全诗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全诗的字面意思: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颔联寄情于物,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颈联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

老师,您好,这首诗我不太明白,能讲讲吗?谢谢!

《示儿》rn作者:陆游 年代:宋rn得道如良贾,深藏要若无。rn冶金宁辄跃?韫玉忌轻沽。rn儒术今方裂,吾家学本孤。rn汝曹能念此,努力共枝梧。
楼主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求助。本人对古体诗理解相对较弱,在查找大量前人的资料后试着给你解读一下。

陆游曾经写下过大量的给儿子的诗,比如《示儿》、《示子通》等,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了陆游的生命感悟以及对儿子的期许。在语言方面晓畅平易,精炼自然,思想上也非以伦理纲常的强制灌输,而是以大量的人生经验现身说法,给人极强的信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先看首联:得道如良贾,深藏要若无。道:世界规律、规则;良贾:成功的商人,
大意是:懂得事物的规律就要向商人一样,不要再表面上显露出来。

至于后面的翻译在这里有比较标准的答案: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5qRLSaj-tlMscSCvfKdoJHCMXGMXtkx5qiAx2tLqMLuWQZg4FiE2cRtTQneKwt-FO9gluLUDRYNKzShiCTRR1OotjGPo1i07l7jLlxQLopa&qq-pf-to=pcqq.group

这首作品完全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唠叨,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是现实主义的。在教导儿子为人处事的同时也与他一贯的爱国情怀相结合。即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对中华儒家文化的坚守。尤其是【汝曹能念此】此句流露出的那种亲切又真挚但又制约的情感让人不得不想起他的另一首同名诗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脸懵是什么意思?

一脸懵意思是形容遇到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被震惊地目瞪口呆的样子,有点类似我伙呆,但是个人感觉比我伙呆的震惊程度更甚!根据不同的语境偶尔也能表达一脸茫然懵懂的意思!

一脸懵逼,懵逼一词原是东北方言,意思是被某事某物雷得外焦里嫩的状态。而一脸懵逼的具体意思,指的是被雷之后,脸上存在的目瞪口呆的表情。现也指对某件事情的原委存在疑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示自己对某人、某事的完全或较大的不理解行为。

现在的人比较喜欢把第三个字(懵)读成第一声,实则这个字只有第三声的读音,因此正确读音为:yīliǎnměng。

”一脸懵逼“介绍

“懵逼”一词原是北方方言,意思为被某个物品或者是某件事雷的不知所措外焦里嫩的状态。但是这个词仍旧是靠着一张形象生动莫名喜感的挠头和震惊脸的表情包走红网络!

最开始“一脸懵逼”一词属于一阶的懵逼状态,而后机智的网友们不断的进阶创造了更多升级版的高阶懵逼状态,迅速从一脸懵逼衍生成万脸懵逼,各种微博和论坛也都是各种大写懵逼,如博弈论懵逼、矩阵懵逼、高阶懵逼。

更有甚至脑洞大开的将一脸懵逼形容成一种不可描述的体味,细细品味这个词的时候竟然也觉得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再也不能好好直视这个词了!“一脸懵逼”相关例句:说了那么久的一脸懵逼竟然是一种体位,当时我就一脸懵逼了!

语文《一株紫丁香》课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一株紫丁香》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先说第一课时,突发状况班里有小朋友吐了,勉强也上下来了。整个流程走的还算顺利,下面反思一下几个问题:

  1、教师用语不规范。

  在开小火车环节时,我把一列小火车,说成了一辆小火车。“辆”是汽车的固定搭配量词,而不是火车的。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印象。而且上课时因为紧张,平翘舌音总是出差错,越说越错,到后面脸都红了……

  2.关于作业本习题。

  为减轻负担,在去拼音识字的环节中,让学生们完成作业本第10页的第二题,即选择正确的拼音。在这里,我忽略了低段学生的特殊性,让他们做完后直接对答案,这样的结果是:做题目时,他们不知道做哪里;对答案时,也不知道在讲哪里,不管对错,我问时都说自己是对的。这样一来,这个练习的落实度就不高,效率也不好。叶老师告诉我,在穿插书上练习时,一定要把书上的练习做到课件里或者使用实物投影,让学生明确看到自己要做哪道题;在对答案时,哪个选项是正确的也一定要明确地勾出,不能光说选第一个或第二个这样,因为总是有很多小朋友是听不见你在讲什么的。

  3.要好好揣摩学生的心理,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欲。

  摘苹果环节是本课的高潮,气氛热烈,很多小朋友都举着手要摘苹果读词语,我的做法是一个苹果一个人,到最后只剩两个苹果时,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摘到,他们很急切,但我还是按部就班地一个个摘了苹果,使得很多孩子内心充满失落感。这里,叶老师指出,留下最后两个或三个苹果时,可以让大家一起摘,比如说全体女生站起来摘一个,全体男生站起来摘一个,再全班同学一起摘最后一个最大的苹果。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单独站了起来获得苹果,但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了,他们的内心依旧会有自豪感和满足感。

  4.不要让朗读走过场。

  在赛诗环节中,课文一共5节,我请了五个小朋友朗读,但朗读质量不高。虽然在朗读过程中我有进行纠正,请那位小朋友再读一次,但仅仅就请了这五位。感觉上就是在走过场,赶进度。其实,一节并没有规定只能一个人读,可以让多几个人读同一节,第一个朗读的一般是起示范作用,后面的自然会越读越好。让朗读走过场,指导不到位,是我这两个课时里最大的问题。

  5.生字教学尤其是笔顺,要反复强调。我们在范写生字时,一般都写在小小的田字格里,对于一些重要笔画的强调,用红色粉笔着重即可,如“歌”中坐上部件中小“可”的那个竖提要变竖。但对于笔顺,仅仅在田字格内范写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我先范写了一遍再引领学生书空了一遍,但还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对于“甜”的笔顺会搞错。这时候要写在黑板上,大大地再引领学生书写,多次强调笔顺后,会写错的就会少很多。

  6.我在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然后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超前的,学生根本说不出来也无法概括完全。在低段,最好采取填空的方法,要给个梯度帮助概括。

  第二课时

  有了第一课时做铺垫,第二课时似乎没有这么紧张了。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师生互动良好,气氛也不错。依旧反思不足之处如下:

  1.首先是自己的引导和提问指向不明,直接导致了我课堂预设的完全紊乱(虽然听课的小伙伴们都表示没注意到不妥之处……)在第一节讲解完毕后,我有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希望紫丁香能给老师做什么呢?请你们读读诗歌的第二到第五节。”原来的'预设是请孩子们回答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这两节比较简单直观,学生很容易找到第四第五节则由我引导讲出。如果按原来预设,课文内容讲解的这一部分,应该是流畅且丰富的…可不幸的是,我毫无意识的一个口误,把“第二到第五节”说成了“第二、五节”,于是,在顺利地讲解完第二节后,小朋友直接回答了第五节的内容,概括没概括出来,还把我之前预设的劝老师休息的环节直接跨过去了,这样一来这一小节的讲解就显得空洞且无趣。而后依旧没按预设来,孩子们完全打断顺序,先说了第四第五节的内容。因为完全走出了我的预设,导致我脑子一懵,又默默地跳过了很多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一阶段讲解地过快。只能说,课前预设也没做足吧。

  2.低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为了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可以多增添一些全班参与的活动,让全班起立一下,是一种很不错的集中注意力的行为。在演示踮起脚尖儿的环节中,我只请了两位学生在上台演示,更好的选择是,让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体验和做一做,这样的话参与度高了,对“踮”这个动作的理解就更直观更深刻。课堂并不一定要规规矩矩的,偶尔放一放,收放结合,效果会更好。

  3.在学完诗歌读课文时,我有一个师生接读的环节。我只是强调了两遍规则,但孩子们还是搞不清楚,总是读得很乱。不能高估他们的理解能力……这里最好在课件上把老师要读的和学生要读的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和标明,这样他们才不会读错,读起来就不会乱。
文章标题: 这首诗看得我一脸懵,是我理解能力不够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84077.html
文章标签:一脸  看得  这首诗  理解  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