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28 02:59: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诗都没有什么押韵可言,但是如果结合音乐的话又比较朗朗上口,所以诗歌和音乐一直以来都有很强的联系。最早的诗在写出来之后都是用来吟唱的,只不过后来诗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歌曲却没有跟得上,所以诗才慢慢的脱离了音乐,自己变得押韵。唐朝的近体诗读起来非常押韵,但是古体诗是没有什么韵律可言的,但是近体诗的惊喜并没有让古体诗没落,毕竟各有各的好处。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最繁荣的一个时期,所以在后期的时候诗歌就变得特别押韵,讲究平仄,但是之前的古体诗是没有韵律的。其实在格律诗发明之前,有些诗就已经有些押韵了。诗歌也是在不断进步和淘汰的汉朝之前的那些诗读起来都非常不顺口,也没有美感,在读的时候就经常被人淘汰了,只是还有一些文字记载而已。如果拿到今天去读的话,就会发现特别不顺口,音调可能都读不对。
后来在唐朝初期的时候,一些宫廷诗人会把诗和音乐结合起来,要求字数要对杖工整,并且出现了绝句和律诗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武则天时期直接编了一个声韵书,把诗的格式简化成了平仄。所以后来近体诗就逐渐成为了那些文人考取科举的方法,这也是在强行推动格律诗的发展,这种诗比较适合创作语句也比较通顺。
但是这种近体诗的兴起并没有让古体诗没落,例如有些诗人在做事的时候是比较天马行空的,也比较有想象力,在诗兴大发的时候也不会去管这些格式。古诗词本来就是为了表明自己内心的想法,讲究平仄固然好,但是如果把所有的诗全部都限制在四句或者是八句以内确实没有必要,所以古体诗和近体诗一直以来都是在共同发展的。
仅仅通过屏幕看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就能对董卿的诗词水平做出准确的评价是不容易的,尽管透过现象可以了解本质,但结果往往会有不小误差。
出生于出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董卿从小便因为家庭背景原因便饱读诗书和各种书籍,这也让董卿有很高的文化底蕴,虽然,在这种背景下很难说董卿诗词水平有多高,但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董卿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各种古诗词和现代诗可以说是张口就来,让人不得不佩服。
董卿也曾说过,这么多年董卿一直坚持晚上睡觉前读书一小时,在此期间,她为避免外界因素打扰,卧室中没有任何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电子产品,也正是因为这么多年坚持不懈地读书,让董卿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知性女主持人。
其人品学识,职业修养自不必说只论她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就足以使人叹服。近体诗方面,不光懂平仄,连诗词里字的几种读法都知道。举个简单的例子,春色未曾看,看在此读平声,诸如此类她都门清。对诗遣词造句、意境等方面的理解也是深得诗之三味。经常引用自己熟悉的诗词来对点评嘉宾的观点作补充也是三言两语,恰到好处。
我本人未曾拜读过她的作品,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董卿在诗词方面,无论是积累、理解还是鉴赏,都是深具慧根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几季的《中国诗词大会》,说实话,无论是嘉宾还是选手,都远远配不上董卿的主持。
铁杵磨针,功到自然成媒体曾点评董卿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的“知书达礼”。董卿悟出了一个道理“主持人应该是文人而不是演员,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多年来,她一直保持每天睡前看书的良好习惯。董卿就这样一直默默前行,有人恰如其分地说:董卿的高贵,是一步步前行,优于过去的自己。
董卿老师不仅诗词水平卓越同时在做人与处世方面也是出类拔萃的,尊老爱幼,彰显中华民族的本色,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或者说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是国人的骄傲,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和尊重。
因为会写诗不一定就会成为大诗人的,诗词讲究的是意境,不是随便搞几个华丽的辞藻或者是平淡无奇的词语凑在一起就能成为一首好诗的,可以说乾隆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的。
乾隆皇帝一生做了有四万三千多首诗,他对诗歌的热爱那是毋庸置疑一的,但是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他作诗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爱好,实际上他作了这么多诗是没有明显的进步的。
我们都清楚作诗是应该有感而发的,而不是去为了作诗而作诗。因为他需要特定的意境,一旦没了美感,就成了令人捧腹的打油诗。而乾隆皇帝一辈子所作的诗大部分都是突然自己想作诗了,就张口就来几句。虽然乾隆皇帝一辈子酷爱汉人的传统文化,自诩文艺青年,可是由于水平的限制,他也只能是一个文艺青年,而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乾隆因为是皇帝,有下面的大臣给他拍马屁,他有时候兴起想做一首诗总会有下面的人随声附和,并且百般地恭维他的诗作,所以他肯定会认为自己做的诗还是不错的,这就更加引起了他继续作诗的兴趣。
有一次乾隆皇帝冬天南巡,路过杭州西湖,刚好天降瑞雪,西湖美景加上罕见的大雪,别有一番意境。于是乎乾隆皇帝诗兴大发张口就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底下以和珅为首的大臣们纷纷拍手叫好。乾隆皇帝听了十分的兴奋,然后又说道:三片四片五六片。
这首诗虽然意境有了,但是诗词实在是过于平淡,也就是十岁小孩的水平吧,但是就是这种很普通的打油诗,居然也被流传了下来,所以可想而知乾隆的四万首诗的真实水平如何了。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首诗,从数量上来说的确是碾压了很多的诗人。如果根据年岁来折算的话,有人曾经计算过从出生的那天开始一直到离世的那天,每天都要作诗1.3首。但是就算乾隆3岁就会作诗,那么压缩一下时间来算,可能一天也要作诗1.5首左右。
从数量上来说,的确是完胜。但是凡事都要有个限度,作诗是一件需要酝酿的事情,这样张开就来,那么质量就没有办法保证了嘛!所以,乾隆皇帝虽然一生当中写了很多的诗,但是质量的确是很一般。
有人发现,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了没有收入一篇乾隆的诗。可能有些人会说,不对,那首《咏雪诗》不是收入了吗?这首诗的前三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的确是乾隆所写。但是最精髓的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 ,这句是才子纪晓岚填补的。
据说当时乾隆看到下雪的景象,触发了自己想要作诗的欲望,但是念完了前面三句,突然就卡住了。这个时候纪晓岚及时站出来为乾隆补上了第四句,不得不说才子果然是与众不同,这首诗因为第四句整个档次都被提高了。
除了这首比较出名的《咏雪诗》之外,乾隆还有不少诗句其实质量都很一般,不像李白和杜甫那样,篇篇都是经典。后人研究发现,其实乾隆写诗的范围也是很广的。不像有写诗人只是写实,或者只是抒情。
乾隆的诗范围也算是比较广,再加上爱好写诗,所以经常看到什么景象就忍不住要作诗一首。在大殿上要写诗,出游的时候也要写诗,微服私访的时候更要写诗,但是写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打油诗罢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