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有人能找到这首诗吗

时间: 2022-05-06 00:00: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有人能找到这首诗吗

古诗诗句 帮我查找这首诗谢谢

我心本是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整篇是什么样的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出处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七言绝句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第21册),第15106页,最后一行。
    
    追溯前缘: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乃妲己因爱伯邑考,为所拒绝,故发此言。“照”一作“满”。
    
    元.高明《琵琶记》: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三十六 东廊僧怠招魔 黑衣盗奸生杀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中国近代及现代文学著作中被引用的次数太多了,只不过是稍变了几个字,但本意却是相同的。多见于他人评价及追忆李清照、胡适、老舍等著名学者的文章之中,很多知识分子也曾经吟此句以为解嘲。在白话文小说,戏剧,诗歌,对联之中也都有见引用。多了不说,且举两本大家都熟悉的小说。
  《轻掬你心》作者席娟,第三章----“呜呀!我欲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还叫我要把地板扫干净,我好歹命哪……”;
  《新月格格》作者琼瑶,第13章----骥远在好几张宣纸上,写满了相同的两个句子:“本待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两本都是大家常说的言情小说,此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大体相同,此话自古有之,席娟和琼瑶二人皆为引用。哪里有更早的出处呢?我在四本古典小说中找到了出处。
  《封神演义》作者陈仲琳,第十九回----且说妲已深恨:“这等匹夫!轻人如此。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满沟渠?反被他羞辱一场。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我恨!”
  《初刻拍案惊奇》作者凌蒙初,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订得杜郎,只听他一面哄词,也是数该如此,凭他说着就是信以为真,道是从此一定,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来心愿了。正是: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国色天香》作者吴敬所,第八卷----贞低首微诵曰:「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金瓶梅传奇》作者郭戈,第四回----柔玉见世贞语意皆坚,垂泪叹道:“唉!罢了,正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奴有从兄之意,兄却如此无情;如今在你面前,我丑态尽露,反招君笑,有何脸面为人,留得此画又有何用,罢!不如与画同尽,抹去世上耻笑。”

  在网络上还有书籍中,对此语出处,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卅六〕”。现在看来确实有误,因为《初刻拍案惊奇》成书于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第二年由尚友堂书坊刊行问世。而其它几本明代的小说的成书时间一定是早于《初刻拍案惊奇》的,所以凌蒙初一定是引用别人的。在这几部小说中,成书较早的是《国色天香》,此乃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中的一部,于明朝万历年间就已被禁。《金瓶梅传奇》并非是大家所熟知的《金瓶梅》,但是却不无关系。我曾看过名为《血写金瓶梅》的***,就是根据这部古典小说改编而成的。“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个自古广为传颂的名句难道真的原出自古代淫书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当代文人学者研究《封神演义》的作者为谁的考证中,有人顺便提出小说的第十九回中引用的这句话是受《宗子相集》(作者宗臣,传世于《四库全书》)的影响,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相比之下与明朝这些著名的古典小说成书年代相近,他们同时都引用了此句,可见此句在当时的文化阶层乃至整个社会已广泛流传。再有可以确定的是,《封神演义》是改编自元朝建安虞氏刊本《武王伐纣平话》,于是我又在元朝的文献中查找到了出处。
  《幽闺记》(又名《拜月亭》)作者施惠,第三十七出----(末、丑上)指望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个中一段姻缘事,对面相逢总不知。老爷、老夫人,官媒婆、院子叩头。
  《琵琶记》作者高明,第三十一出----(外怒介)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听啊。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比较《幽闺记》和《琵琶记》的作者年代,不难发现《幽闺记》的创作年代明显早于后者。在元曲中找到此话的出处却也不出人意料,而且还是不止一处,可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且创作较晚的《琵琶记》是高明根据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收录于《南词叙录》)改编而成的。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由此诗可以看出蔡伯喈的故事在南宋已成为民间讲唱文学的流行题材。线索已逐渐清晰,此名句的出处应该早于元朝。

  我在唐宋诗词中检索过,其中诗句中含有“明月”字样的诗句不下千万首,而含有“沟渠”字样的仅几十首,“明月”和“沟渠”同在一诗中的检索结果就是零。虽然有些失望,但是却有些收获,在《全唐诗》第20卷找到了这样一首诗:
  【相和歌辞.长门怨】 齐浣
  茕茕孤思逼,寂寂长门夕。妾妒亦非深,君恩那不惜。
  携琴就玉阶,调悲声未谐。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
  这分明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上半句的出处。我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索查找,但是也未找到类似“明月照沟渠”的诗句。由于本人的相关资料有限,而且检索《四库全书》全部资料尚需时日,所以要得到确切的最早出处还有一定难度。不过还有一条较为可信的线索:在赵景深所著《中国小说从考》中,赵老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据戴望舒说,他在宋人的笔记中也见过的。最近我看见元代的《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中也有此而语。”赵老认为“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句话只是两句普通的谚语,并非是出自名家名著。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此名句应该至少出于宋朝以前,而创作之人也不曾想到此语会被后世文人无数次地传颂引用,影响远大于绝大多数传世的唐宋诗词。更有可能创作者的名字我们永远也无法考证了,在这一点上我绝无半点失望,在历史长河中,众多的人与事任随“长沟流月去无声”,但是能够流传下来的应属精品之中的精品,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的。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为何人所作,在此虽不能给朋友一个圆满的答案,但是我能够借此机会回溯历史,看到唐朝诗人“将心托明月”,而后世宋朝之人却让月亮下了沟渠,更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的。

谁能帮我找到一首诗

这首诗在《看了又看》的电视中金珠念过,rn其中有一句是“我想念的人那…我会写信给你……”好像是这样的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给你写信
我透过邮局的窗户
眺望那金色的夕阳
就象在那凄风苦雨中
摇曳更加强了意志
在纷纭繁绕的人情的花坛中
因我俩心酸的缘份
而盛开的红色花一样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哪怕这是我最后的一次问侯
但是因为爱过所以我幸福过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给你写信
我透过邮局的窗户
眺望那金色的夕阳
就象在那凄风苦雨中
摇曳更加强了意志
在纷纭繁绕的人情的花坛中
因我俩心酸的缘份
而盛开的红色花一样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哪怕这是我最后的一次问侯
但是因为爱过所以我幸福过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给你写信
我透过邮局的窗户
眺望那金色的夕阳
就象在那凄风苦雨中
摇曳更加强了意志
在纷纭繁绕的人情的花坛中
因我俩心酸的缘份
而盛开的红色花一样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哪怕这是我最后的一次问侯
但是因为爱过所以我幸福过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给你写信
我透过邮局的窗户
眺望那金色的夕阳
就象在那凄风苦雨中
摇曳更加强了意志
在纷纭繁绕的人情的花坛中
因我俩心酸的缘份
而盛开的红色花一样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哪怕这是我最后的一次问侯
但是因为爱过所以我幸福过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给你写信
我透过邮局的窗户
眺望那金色的夕阳
就象在那凄风苦雨中
摇曳更加强了意志
在纷纭繁绕的人情的花坛中
因我俩心酸的缘份
而盛开的红色花一样

爱一个人要比被爱更幸福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哪怕这是我最后的一次问侯
但是因为爱过所以我幸福过

今天 我又给你写信
我思念的人呐请你珍重

谁能找到这几首诗的正文

我能找到,例如:
67: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明)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有一首现代诗叫《岁月》作者是国风,请问谁能找到这首诗的内容?

在网上找不到啊,麻烦诸位!谢谢!

《岁月》

作者:国风

诗歌内容:

我寻找着

不停地寻找着

在老树的枯枝间

在磨损的石阶上

在剥落的断壁里

在发黄的像册中

执着的寻找着

可我怎么就找不着你呢

逝去的岁月

你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我在故乡的泥土中

寻找儿时的指印

我在校园的曲径上

寻找青春的梦想

我在饱经沧桑的容颜里

寻找少年的万丈豪情

可我怎么也找不着

我的留恋的岁月

只有在无奈的叹息中

惆怅彳亍着

我也曾在大漠边关的古战场

寻找金戈铁马的悲壮

我也曾在六朝古都的深宫中

寻找哀怨的低吟

我也曾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

寻找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可我

还是没有找到

我思念的岁月

只有磨破了的双脚

呆滞了的目光

我却时时感觉你的存在

我在沙沙的落叶声中

听到你的足音

我问落叶

落叶说

你在时光的河里

我在潺潺的流水中

望见你的背影

我问流水

流水说

你在漂逝的风里

我问风儿

风悄悄的对我说

过去了

已经都过去了

过去了吗

我老去的时间

严冬尽了

冰雪消了

大地暖了

新枝绿了

可是

我的岁月

你在那里

难道就这样匆匆的走了

永远也不会回来

也许

有一天

我们还会在梦中相逢

那时

我要紧紧地拥着你

再也不让你悄悄地溜走

我的岁月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田学斌 (1963~)笔名国风。甘肃会宁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1989年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

著有文集《腾飞的希望》,散论《探索中的中国农村经济》、《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经济政策述评》,专著《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分析》,散文《丝路春秋》等。

《探索中的中国农村经济》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影响现代经济的三大因素》被评为北方十五省、市、区哲学、社科优秀图书等。曾获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

他的《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曾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被欧阳夏丹朗诵,好评如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岁月

我寻找着
不停的寻找着
在老树的枯枝间
在磨损的石阶上
在剥落的断壁里
在发黄的相册中
执着的寻找着
可我怎么就找不着你呢
逝去的岁月
你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我在故乡的泥土中寻找儿时的知音
我在校园的曲径上寻找青春的岁月
我在饱经沧桑的容颜里寻找少年的万丈豪情
可我怎么也找不着我留恋的岁月
只有在无奈的叹息中惆怅彳亍着
我也曾在大漠边关的古战场
寻找金戈铁马的悲壮
我也曾在六朝古都的深宫中
寻找哀怨的低吟
我也曾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
寻找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可我还是没有找到我的思念的岁月
只有磨破的双脚
呆滞了的目光
我却时时感觉你的存在
我在沙沙的落叶声中
听到你的足音
我问落叶
落叶说
你在时光的河里
我在潺潺的流水里望见你的背影
我问流水
流水说
你在飘逝的风里
我问风儿
风悄悄的对我说
过去了,已经都过去了
过去了吗?我老去的时间
严冬进了
冰雪消了
大地暖了
新枝绿了
可是
我的岁月,你在哪里?
难道就这样匆匆的走了
永远也不会回来

也许有一天
我们还会在梦中相逢
那(nei)时,我要紧紧的拥着你
再也不让你悄悄的溜走
我的岁月
岁月无声,
容颜在韶光里改变.
流水付东,
心情在日子里缠绵.
多少往事忆起,
只在于心与心的交换;
多少的流光飞转,
却又是真爱起点.
谁能改变?谁在改变?
----到处都是无语的答案!
心碎了不小心
  
  打碎的
  
  血淌着
  
  夹杂些淅沥糊涂的泪
  
  流吧你流
  
  带走一河愁雨
  
  带来一江春水
  
  《咋活》
  
  树要活
  
  人也要活
  
  书我会耐心栽种
  
  还浇上春天的雨
  
  人该怎样
  
  不如和土一起
  
  埋葬
  
  为春天的一片绿
  八斗文学

《岁月》

作者:国风

我寻找着

不停地寻找着

在老树的枯枝间

在磨损的石阶上

在剥落的断壁里

在发黄的像册中

执着的寻找着

可我怎么就找不着你呢

逝去的岁月

你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我在故乡的泥土中

寻找儿时的指印

我在校园的曲径上

寻找青春的梦想

我在饱经沧桑的容颜里

寻找少年的万丈豪情

可我怎么也找不着

我的留恋的岁月

只有在无奈的叹息中

惆怅彳亍着

我也曾在大漠边关的古战场

寻找金戈铁马的悲壮

我也曾在六朝古都的深宫中

寻找哀怨的低吟

我也曾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

寻找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可我

还是没有找到

我思念的岁月

只有磨破了的双脚

呆滞了的目光

我却时时感觉你的存在

我在沙沙的落叶声中

听到你的足音

我问落叶

落叶说

你在时光的河里

我在潺潺的流水中

望见你的背影

我问流水

流水说

你在漂逝的风里

我问风儿

风悄悄的对我说

过去了

已经都过去了

过去了吗

我老去的时间

严冬尽了

冰雪消了

大地暖了

新枝绿了

可是

我的岁月

你在那里

难道就这样匆匆的走了

永远也不会回来

也许

有一天

我们还会在梦中相逢

那时

我要紧紧地拥着你

再也不让你悄悄地溜走

我的岁月

扩展资料:

国风新作《帝王诗选》赏析

《轩辕黄帝》

作者:国风

踏云光,擂鼓。涿鹿中原,阪泉之野,烈焰。

大野正黄昏,看看月上,散成沙,散成霾,散成一杵蛮荒。

通宵难眠,心中,不断绞动。

魔咒,如影随形。对垒,盘古魂灵复活。

神蓍,这深深的雪下,埋葬着,女娲补天的五色神土。

泰山之巅,土德祥瑞,黄帝部落,创造龙的图腾。

在漫长黑暗里,孕育太阳的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岁月

找天净沙·秋思这首诗。

  一、《天净沙·秋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 、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
《天净沙·秋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⑵,

小桥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文章标题: 有人能找到这首诗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7854.html
文章标签:能找到  这首诗  有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