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16 08:00: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赠汪伦这首诗可以如下的写法:
赠汪伦
[ 唐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处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语句注释
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⑷不及:不如。[3][4]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赠汪伦这首诗写法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赠汪伦》赏析:中国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李白自秋浦往泾县(今属安徽)漫游。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一首诗怎么写如下: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古诗是什么,它是区别与现代诗的一种诗歌形式,发端于《诗经》和《楚辞》,由“古体诗”和“近体诗”构成。
以诗歌形态来决定的,而不是以写作的时间决定的,比如,当代人写的古诗也是古诗。其中,“古体诗”主要包括古诗、楚辞、乐府、歌、行、吟、曲、古风等形式,语句三、四、五、六、七、多言不等,形式相对近体诗来说更为自由。
而“近体诗”作为诗歌的成熟形式,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主要是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四种形式,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都有规定,可谓“戴着镣铐跳舞”。
写诗的注意事项
一,定主题。和作文一样,写前,我们首先要想好表达什么内容,也就是主题和立意,是写景、写人、写事件还是抒发感情,立意高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高度。
二,选定体裁。我们是打算写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写五言还是七言,内容少的话我们可选五绝、七绝,内容多的话可选五律,七律,更长则选择排律。
三,想好韵脚。诗歌之所以优美,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的押韵,也就是读起来有回环之美,可以谱曲演唱,绝句的二、四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首句最后一个字可押可不押),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同样首句最后一个字可押可不押)。常见的韵脚an/ang/u/ing/i等,少见的韵脚有v/ie/o/ei/ue等。
四,遵循平仄。在古诗中,为使声调和谐,阴阳顿挫,音韵舒服,句子里采用音调不同的字,来相互调节,称为“调平仄”,本人觉得,平仄是诗歌写作中最难的,因为现在很多字的发音已与过去大不相同。
平仄,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仄声包括上、去、入,现在则是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大致来讲,现代汉语四声中,一声、二声是古代的平声,三声、四声是古代的仄声(太复杂,不做赘述)。
五,讲究对仗。律诗有八句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也就是中间的两联必须对仗(也就是对对子),颜色对颜色,数字对数字,名词对名词,副词对副词。比如,王维五律《使至塞上》的颔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七律《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六,情景交融。一首好的诗歌,要做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写景与抒情完美统一,也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比如看到“床前明月光”,我们可能会流露思乡之情;看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可能会想到男女之爱;看到“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可能会想到求贤若渴;看到“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可能会想到远方朋友;看到“夕阳西下”,可能会产生漂泊之感。
七,借用意象。诗词中选取合适的物来表达感情,比如子规,猿啼,桃花,流水,明月,夕阳,都会引发读者不同的感受,比如王冕笔下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笔下的石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郑燮笔下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陶渊明笔下的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笔下的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就是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实现自身感情的寄托。
八,善用修辞。修辞是体现语言水平的一个很好的东西,从《诗经》中衍生出的“赋、比、兴”开始,到后来的拟人、比喻、夸张、通感、复沓、象征、借代等常用修辞,让诗歌增光添彩。比如拟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比如比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如象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如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如借代,“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九,化用典故。古代名人、隐士留下了很多故事和传说,化用这些典故,就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学识和修养。比如“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比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比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比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十,境界高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和诗词写作一样,必须追求意境高远,深沉。从“有我之境”(泪眼为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到达“无我之境”(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梅花》这首诗写法,具体如下:
《梅花》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梅花》创作背景: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宋神宗熙宁元年,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
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此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好,山行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谢谢。
山行这首诗怎么解释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篇大意】深秋时节,沿着弯弯的石砌小路驱车上远山,白云漂浮的山间还住有人家。因为爱看夕阳映照下枫树林的美景而停下车来,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高山之上,夕阳之下,晚秋之时,一条狭长小径,经霜枫叶红似火,白云缭绕,隐约人家。
山行这首诗是谁写的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下面是全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希望可以得到采纳!
山行这首诗由___.___.___.___构成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
山行这首诗作者山 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 *** 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