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励志文章 > 文章正文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说开悟,那开悟的“悟”,是悟什么

时间: 2023-06-01 08:59: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说开悟,那开悟的“悟”,是悟什么

什么是开悟,怎么开悟

所谓开悟,即开佛知见,悟无生,在禅宗里面叫做破初参,破初关。修行人通过长期甚深的禅定,或观修,彻底照破五蕴身心的假相,彻见一切所追求的,留住的,拥有的,所修所证的,所见之诸境界都是因缘假合的梦幻泡影,从来没有真正生过,也没有真正灭过,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具足一切,清净无余,能生万法。这时行人会彻底明心,局部见性,会见到自性的冰山一角,但还不是真正的自性,会明白,心妄起去修行,只不过是虚妄的造作,从此便成无事人。开悟前是除贪嗔的虚妄造作,开悟后是随缘观照去习性,同时圆满智慧的过程,习性去除一分,法身圆满一分。
Ø 行人开悟破初参,断见惑,证我空,转七识末那识(恒常我执)为平等性智;
Ø 进一步去除习性断思惑,破重关证法空,转六识意识(分别思虑)为妙观察智;
Ø 通过服务众生,圆满智慧,去除根本无明,断尘沙惑破牢关,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识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证入非空非有的一真法界。
所谓证入亦是方便说,实无一法可证,一法可得,一果可成。
一、 为什么要开悟?
所谓小悟千千万,彻悟只有一次。用六祖的话说就是:不论方便解脱,只论见性。不管修行什么法,中观也好,止观也好,念咒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动中禅也好,今生要成就,就要回到明心见性的路上来,如果没有见性,再究竟的法行人也会修成方便法,如果见性,再方便的法对行人来说反而修成了究竟法。所以,历代祖师对未见性之前称谓盲修瞎练,都在感觉和境界里打转,因为方向不明确,一直在门外,无论再怎么用功,再怎么精进都无法解脱,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自损慧命。见性后,才算真正入门,道心才真正坚固,对法,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再有疑惑,会得到相对的大自在,这个时候修行才算正式开始。
二、 彻悟时的特征
1、 贪、嗔之心彻底熄灭,不再复燃。这个现象比较明显和强烈,当这个点到来时每个人都很清楚,明白,不需要任何人认证,自证自知。就像行驶的汽车,突然没油发动机熄火,没有了驱动力,贪嗔没有了造作的源泉,妄心从此彻底熄灭,遍计烦恼消失,但因习性而产生的根本烦恼还在,所以车子还会习惯性的往前走一段距离才会停下。
2、 初得法眼净,对自己所修之法会有清晰的认知,对其它所有修行法门一闻便知其要义,对诸佛法理会初步融会贯通,并能给予他人具体指导。特别是对执空、执有、执中道、执感受、执境界等修行过程有更深入的体证。
3、 断除我见,开悟时见惑断,见惑如石,坚固,但易碎,所以我能,我是,我见,我慢熄灭时会直接断尽粉碎掉,如虚云祖师所云: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如隆波田尊者所云:如紧绷的绳子断开,再也接不上。如六祖所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前四句是站在本体来说的,如果只悟到前四句还不算彻悟,最后一句能生万法,是关键,是站在妙用的角度来说,这是彻悟的的标志。见惑虽断但思惑还在,根本烦恼还在,思惑是因情而生,如丝缠绵不绝,所以一时还断不了,随着习性渐除,思惑进而渐除。
自性妙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因缘所生,依缘所显。一切法离开助缘都无法独立存在,比如人离不开空气和食物,植物离不开阳光和水,就连地球也离不开地水火风空。
二是:相对而立,相生相现。万物都是相对而成立的,但又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中,比如黑白,因黑显白,因白而说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互成相因。
三是:矛盾中发展,失衡中平衡。没有矛盾的事物就像一潭死水,不会发展和代谢,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才能发展,在不平衡中找到短暂的平衡。比如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四大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你,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直到因缘散尽。
四是:非人为,非自然。世间万物的成住坏空不是人为的操作,因为人无我,法无我,但又不是自然的发展,因为缘起中又有人为的作用存在,包括成佛,虽然不是人为能成的,但也离不开人为的因,所以要善用其心,自利利他。
4、 看山还是山,进入无修无证的真正无为法,开悟前,所有的修行都离不开目标,方法,境界,位次等有为法,开悟后因明白本无所证,本无所得,本来具足,没有修者,也没有证者,更没有开悟者。至此,之前的所有境界会全部消失,由看山不是山进入到看山还是山的状态,这时行人没有任何境界,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没有过多的一个字来形容。如果有人说我见法了,见明色了,见光了,见生灭了,见缘起了,见佛了,见空性了,见到全圆的觉知等,这都还没开悟,还在我见、我能、我是里面,还在有修有证的阶段。
三、 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行人认为见到空性了,就是开悟。很多人认为自己见性了,见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其实是见到了空性,佛教对空性有详细的定义,空有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这个时候行人见的空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空,所以穷其一生枉费功。包括动中禅,越到后面越容易掉到空里面,这是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即使开悟了,也容易掉到偏空的无我涅槃里,这也是个过程,我就是在这种偏空的境界里长期不自知,认为长此以往必能究竟解脱,其实还在二元对立里面,只要有空就离不开不空,只要有涅槃可证就离不开生死,殊不知,涅槃生死等空花。
误区二:还有不少人掉入禅境里,认为这就是开悟或证果。我曾在此境界迷恋5年,从第一次参加禅修的第4天开始,就进入一种离相,看一切东西都有一种距离感,没有以前那种黏着的感觉了,内心妄念突然少了很多,特别是禅修期间几乎没有,一直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笼罩着自己,吃饭,行走,说话等身心活动都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在知道,这个时候看经书也容易懂,心想: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说的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吗?其实完全不是。这种能知,能觉,能照,能离相,能智慧增长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年,期间一直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直到5年后贪嗔之心熄灭时,我才发现之前的境界,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禅境,一种障碍,一种梦幻泡影的假相,原来这个世界法尔如是,还是和没有修行前一样。也没有了离不离相,空不空,觉不觉,定不定,慧不慧的分别。这时才真正明白心经所说的: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我说「开悟」这二个字很简单,什么叫开悟?自己知道有过失就开悟了。不知道自己过失是迷,知道自己过失是悟。

你天天反省,天天检点,每天知道自己过失,就天天在觉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你不知道自己过失怎么行?知道过失立刻就能改,这叫修行。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过失,人哪能没过失?给诸位说,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他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他的过失。等觉菩萨还知过改过,何况我们? 

佛法,菩萨道,浅而言之,就是知过改过而已。真正改到自己无过可改,确实没有过失,你就成佛。菩萨有过失,阿罗汉有过失,辟支佛有过失,只有圆教佛果没有过失。诸位想想对不对?从初发心到成佛没有别的,天天反省,天天知过,天天改过,这一点很重要

开悟之人 都是愿力所致 他都是发心 发愿为度化众生而做事!反应在 ,会出口成章 ,诗句具有高深的禅理 和预言 ,寓意,
解答提问, 话很少, 而点到、点破 。
就是你突然悟到了某个或某几个道理。一般认为这个道理会对你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就是真人。作家杨大侠认为,看透一切又不说破一切。

佛家常说的“悟”了,到底悟出来的是什么?

不论是坐枯禅,还是当头棒喝,其终极目标都指向一个“悟”字,鲁智深在杭州听钱塘江潮,也“悟”而坐化。到底他们悟的是什么呢?是宇宙万物,还是生死?rn请教了!
  开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也叫开心入无漏智,亦名明心见性。
开悟,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所以,开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开悟呢?
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
开悟,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通过后天思维——第七识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更不可通过第七识所产生的意念——第六识的作用来实现。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而且,绝大多数的开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内心深处的一切造作行为(包括意识力的启动及其对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状态下,对绝对空寂的心灵进行冷静的观照方能证得。
因此,真正意义的开悟,不仅包括知见范围的突破,同时也是整个生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的突变。它不仅有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应变化。如果没有这些现量变化作为基础,没有对内心固有情结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悟。

气脉变化:
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乃是开悟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浅表感觉体悟的一个根本关键。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心轮脉结开散,第二个是业气进入中脉。

知觉变化:
开悟的知觉变化,包括知觉能力的变化与觉知范围的变化。

心态变化:
开悟过程中心间脉轮的打开,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碍清净到一定程度后,内在善根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气质变化:
开悟者的气质变化,准确地说是一种气质隐化。造成这种气质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业气从打开的心轮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轮脉结开散后内心造作习惯的止息,其三是开悟者自性本觉能量的显现。

形相变化
开悟者的形相变化,是由内在的气脉变化与心态变化造成的。一般来说,相对小乘道的开悟者而言,大乘菩萨道的开悟者的相貌变化更加明显。

生命动力开发是以心理学巅峰体验制造技术和中国古代禅宗开悟技术为基本手段,以禅修方式激发个人原动力,使当事人的“最高主宰”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作用,让人的力量与智慧发生根本性升级的能力开发方式。开悟以身心合一、财智双用、家业共荣为目的,以求当事人达到开心智、增心能、平心气、善心计的效果。开悟过后修炼体系包含呈现真我、身心合一、自我驱动、树立人格、忘我境界五个层次。
  开悟后,当事人在获取事业成就过程中会更加精准高效与轻松快乐;小孩的天真快乐,老人的智慧充盈,壮年的精力旺盛将同时具备;无论在生意场、社交场还是在家庭生活、亲朋共处中都更加自在释然、游刃有余;工作和家庭不再是向左向右的两个选择,完全可以做到兼得与贯通,而且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自由快乐。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佛的智慧和福德深浅大小,「无知即全知,无能即全能」。无知并不等于愚疑,无能并不等于无力。有和无是一体的两面,有存于无,无含容有;唯「无」能涵盖全体,「有」则不论是多么深广、远大,都是有限的,不能涵盖一切。

佛陀是福智圆满的人,既是圆满,便不能以形相来形容,也不能以有无来判断。从他本身说,他就是全体,以全体的法界为身,故称为法身。法界遍一切处,一切时,法身藏于法界的任何一个时空,已无自我中心的存在,而是以一切众生善根福德的感应,随处、随时, 以各种不同的形象、方式现前,那就成为化身。既然是化身,就是局部的,受时空限制的, 不能代表全体;既不是全知,也不是全能,只有具备善根福德因缘的众生能够接触并感受到 他的存在。

但这不是佛的本来面目,而是众生自己感应而得的结果。所以《法华经》说:「佛以一 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以此全娑婆世界的众生共同所有的善根,而感应到释迦世 尊的降世。

因此,《法华经》说:释迦是迹佛。所谓迹佛就是化身,本佛就是法身和报身;释迦世 尊既有生老病死和修道、成佛、入灭等等的现象,当然不是真佛。真佛无形、无相,而即一 切形相。他跟泛神论的「神」,相近而不相同:泛神论的神是弥漫于一切时空,能够被人 爱,而不能爱人;法身的佛,弥漫于一切时空,即一切时空而不属于任何一时空所限,具足 一切智慧和福德的力量,能够接受一切众生的需求,做恰如其分的因应,而又如如不动,未 有任何造作。所以,从法身及报身来讲,他就是全知、全能而即无知、无能,从化身来讲则 不是。 佛的全知、全能并不是等于神教所说的「万能上帝」、「万王之王」,因为对众生而言,佛不能改变众生的业力,只能够教化众生自己努力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也需要看众生 本身的条件。这在佛经中也有比喻,佛的慈悲如日光普照大地,不论众生的根机大小,他是普遍地照耀,众生所得的利益则千差万别。与生俱来的瞎子虽然得到阳光照射,但未见过阳光是什么。终生生于地下的昆虫和阴暗处的微生物,虽然也能直接或间接受到阳光的利益, 但它们也不能体会阳光为何物。又如释迦世尊在世的时候,在其游行的化区,尚有好多人不 知佛为何许人也。三世诸佛在因地行菩萨道之时,都发愿度脱一切众生;但诸佛已经成佛, 还有无量的众生未闻佛法,所以佛不是全能。

当佛住世期间,也说过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转众生的定业。所以,在佛陀的祖国遭到邻国琉璃王灭族的大屠杀时,也无法用神通加以救济。但是佛能够以佛法开导众生,使众生自己来修善、积福、消灾、免难,因此,佛度众生,实际上还是众生自度,否则就违背自然的律则和因果的秩序。

以佛的全知来讲,他知道十法界一切众生的三世因果及因缘的关系,因为佛不像众生有 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狭,他以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的点上,都知道全体的一切,因为他的 任何一点,对众生而言,都即是全体的时空和空间;对佛而言,则非任一时间和空间所属。

众生通过记忆而知道过去;神通乃凭感应而知道过去和未来;佛以全体的实证而知道一 切,但不能在同一时间用语言加以说明。佛所见的空间和时间是全面的、整体的,没有距离 远近和体积大小的,所以佛说任一众生的过去和未来,佛都知道;但是虽以无量无数恒河沙劫,也说不能尽,所以,除了少数的例子,在佛经里头,并未逐一加以追溯。

佛不多说过去和未来的事,只要掌握著当下的一念,实际上就是涵盖著从众生到成佛为止的历程,以及他活动空间的全部。因此,他以心为理体,掌握理体原则,开发心的智慧, 就能达到全知的目的。虽然全知,但不必说是万能,因为佛的境界叫做不可思、不可议,不可以用心意去思考、不可以用语言去议论。
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做人的道理,悟到了宇宙万物,看破红尘,总之是以“大肚难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为宗旨。不与世争,默默做人。
要看他当时想知道的是什么。每个人悟的东西都不同。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你也“悟”了。
同意“要看他当时想知道的是什么。每个人悟的东西都不同”
但基本上都是“人活着的意义”吧 名利钱财色相

开悟是啥意思?

如何才能开悟?开悟的话究竟是悟到了什么呢?
开悟,是指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着白氎衣,入众伎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
词语解释
让我们从字源上(etymologically)来看‘开悟’(enlightenment)这个英文字:【接头词en-,to put in(表注入);接尾词-en,表示动词,to light up(令发光)】。故依enlighten此字的字源(造字原理)来说,其义即言:将‘佛的智慧之光注入众生黑暗的心房之中。
开悟,虽然听上去很玄乎,但在祖师们看来,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历代祖师几乎都有小悟多少,大悟多少的说法,密教的密勒日巴尊者说得更通俗,他直言发现错误就是开悟,改正错误即修行;发现所有错误即彻悟,改正所有错误,那就是圆满了。

也就是说,尽管显密教均认可开悟是一刹那的事情,所谓“顿见佛性”,就像黑夜中划过一道闪电,“三际坐断,豁然开朗”。但是,它有一个从浅入深,次第修证的过程,真正开悟的瞬间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然而,开悟了并不是一悟百了,最多通过窗纸上那个“窟窿眼儿”一窥佛法全貌,所以才有“悟了还同未悟人之说”。所谓的登堂入室,成佛作祖,只有释迦牟尼佛那样福慧两足的大修行人才能做到。
我们非常熟悉的憨山大师,他开悟的经历就颇为耐人寻味。经籍中载,憨山时年三十岁,前往五台龙门精修。期间专修念佛,勇猛精进,甚至到了不识一字的境界,身心安乐,如同在极乐净土一般。但是次年夏天,山中风雨不定,雷雨声响若惊雷,风吹山林似万马狂奔,憨山大师因此不能入定,于是请教同参妙峰师兄。
妙峰对他说:“境自心生,非从外来,听古人道:‘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圆通。’”憨山大师听后心有所感,就到小溪旁静坐念佛,开始的时候水声潺潺不断;后来动念时能听到水声,不动念则不闻水声;一日忽然忘却身心, 一切声响突然消失不见。又一日憨山大师漫步途中,摄心归一,忽然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然,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尽现其中。及出定,则智慧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
读楞严,找些你信任大德的注解。
开悟除了理论方法必须清楚外,还需有极高纯度的清净心,四果阿罗汉的九次第定功,依旧未能开悟,现代人烦恼太重,诱惑又多,基本没可能开悟。
我们见闻觉知都有一个能见、能闻、能知、能觉的主体,能见证这个主体就算开悟了,楞严中以眼见为例,在众生六根当中指出一能见的主体,可详见十番显见。
举个例子吧,比如一个山一样大的大缸,里面放满酸甜苦辣各种调料,只放一丁点盐,开悟好比能在大缸中尝出咸味,知道有盐。除非你的味觉无法想象的超好,否则根本不可能尝出那一丁点的盐味,一般的办法是逐步把各种调料剔除,剩下盐就OK了,开悟的过程与此类似,就是修清净心,我们的心的作用,总归纳起来有八识五十一心所,细分无量无边,你有能力把前七识的心心所放下,唯剩下第八识起作用,就能开悟,心越清净,心心所放下的就越多,四果罗汉能放下前六识,但第七识的细微的恒审作用未能全部放下,分不清根中之性与识的区别,故不能开悟。
现代人能得个初禅都很了不起了,开悟那是不知多少个十万八千里外的事,老实念佛吧,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开悟就是开智慧。悟到的是生命的本源和支配的力量,也就是业力和因缘。

多多看圆觉经,坛经,涅槃经,八识规矩颂等等

悟明白为什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什么是自性(提示总能量)

如有用,请采纳

开悟就是经历太多的东西以后,一直都是浑浑噩噩的,突然间的被什么人或者事物刺激了一下,恍然间的就大彻大悟了
文章标题: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说开悟,那开悟的“悟”,是悟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lizhiwenzhang/172024.html
文章标签:开悟  都在  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