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29 19:18:50 | 作者:晓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从出生到上师范之前,我一直生活在济南市东郊小清河北岸的一个村庄里。童年无忧无虑充满了快乐,摔宝儿、弹溜溜球儿、掏鸟窝儿。不像现在的小朋友,有那么多作业需要做,那么多辅导班等着上。夏天和小伙伴一起到树林里粘知了,到小河沟里摸鱼。冬天一定要到村里的 “天然冰场”,在厚厚的冰面上,或凿洞,或抽尜儿,嬉戏打闹。原来的孩子也没有现在的金贵,胆子大的自顾洒脱地溜起冰来。而我却是胆怯的,在冰面上滑不多远就摔倒了,站起身来再滑再摔,就这样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回家从来都不敢说。可能是从小就动作不协调的缘故吧,爬树、游泳等农村孩子的强项,我一样也没有学会。
那时候公路、铁路远没有今天发达,大马车是当时最重要的代步和运输工具。小清河上的火轮船,曾经承担着内地与入海口沿线的运输重任,满载海盐的轮船,从羊角沟运抵我们村西盐场的景象至今犹在眼前。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岸边看往来的火轮船,听它“突、突、突”地鸣着汽笛从村边驶过,有时对船员在船上怎样生活颇有几分好奇。现在假期里只要有时间,总会自驾带着妻儿去半岛看海,渐渐明白那是儿时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向往。一切都远去了,淡出了,模糊了,小清河通航的盛景永远尘封在童年的记忆里。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一家人能够塞饱肚子,到年底不“缺粮”的户就算好家庭了。不是我从小爱“动手”,父母根本就没有条件给买玩具,要想玩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制“洋火枪”“拧哨子”“做弹弓”……回想起来,我现在能够烙油饼、擀面条、包水饺,多是小时候“多哇呜”游戏给我的启发。小麦播种后都要压一压,这样间隙减少土壤更结实,对于小麦的壮苗、减轻冻害大有益处。同理,家庭条件差成为原生态的成长环境,小时候吃一些苦头,懂得生活的艰辛,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逼迫自己要不断努力,这对于人的终生发展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在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期,当时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部分家庭收入都很低,社会产品也相当匮乏,买什么东西都要用票,有布票、粮票、煤票、油票,没有票简直寸步难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更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家庭照明用的是煤油灯、乙炔灯,后来才用上电灯。家里最大的电器是手电筒,在小品里面是笑料,但确实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谁家要有一台收音机可是件稀奇事,很多小伙伴都会聚拢到一起收听央广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老家的村庄南邻小清河,向北远远望去就是黄河,灌溉极其便利,富产水稻,民间素有“金滩头,银坝子,吃不穷的冷水沟”的说法。水稻的秸秆稻草,是我们周边几个村村民加工草绳、草苫、草包等草编制品的主要材料。我从小爱劳动,作业一般在学校里就完成了,回到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学习,而是要做好父母给自己安排的各种家务活。搓草绳、打草苫、编网兜,我样样精通。稻草经过我简单地加工摇身就变成了草编制品,盼着多卖些钱贴补家用。此外,在家喂鸡、喂猪、看弟弟,看场院、看土场、种地挣过生产队里的工分,卖过大众香烟,跟建筑队干过壮工,收过废品,也进肉联厂打过工……父母的不关注、不约束,“散养”为我创造了自由的成长环境,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实践体验。
那时候,上学需要自己从家里带桌凳。说是桌凳,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桌儿,只是用个方凳代替罢了。即便这样,我们家也还是没有。记得很清晰,当时,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凳子面,一块两端厚约5公分左右,越往中间越薄的方凳面。把柳木棍儿,用菜刀砍成方凳腿儿,拼装起只要移动就会散架的那种“凳子”当“学习桌”,一用就整整三年。爷爷一件旧的不能再旧的羊皮坎肩,冬天我经常套在身上,在腰里系上一根草绳,中午回家可以捆上一个柴火。穷人家的孩子,老百姓家的孩子,父母没有权也没有钱。在老师嘲讽的语言中,在老师不屑地目光里。穷得记忆,刻骨铭心。
爱学习完全是在不断激励中被强化出来的。“育红班”,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幼小衔接班”吧,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的机构。到了上学的年龄,直接到村里的学校报名,会数数、能算题就能上学。刚上小学时,在班里学习中游水平,二年级进入前十名,三年级进入前五名,学习年年都有提高,职务也由小组长提拔为“一道横”的小队长。上四年级的时侯,我和同班一名叫小慧的同学,被选拔推荐代表学校参加公社组织的数学竞赛。“公社”相当于现在的“镇”或“街道办事处”,我们村距公社驻地有十几里远。我从未出过远门,参加竞赛我家也没有人送。人生地不熟,只能自己在路上搭乘顺路的马车,求人家将我捎过去,好不容易找到洪园小学,竞赛早已开始了。令人欣慰的是在竞赛中我脱颖而出,取得了全公社个人第五名的成绩。可能是这个成绩出乎学校的预期,从此越来越被老师关注重视,同学们也说自己的数学如何好,这次竞赛成为我在小学学习阶段的转折点。
优秀的信号得到不断强化,感觉老师的课堂进度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开始找资料自学。在当时的条件下,一是课外书确实少,生活在村子里也接触不到;二是没有钱买不起。我放学以后,背着书包到汽车站摆摊去卖大众牌香烟,7角多一条从烟厂偷偷批发回来,零卖每盒1角,如果整条的买8角。就这样几分几分地积攒起来,花5角4分钱买了一本《怎样解小学数学应用题》如获至宝。因为来之不易而倍加珍惜,这本书翻来覆去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书中题目一题多解我掌握得滚瓜烂熟。上学时铅笔短得用手没法握了,需要套上笔管将笔延长了继续用,笔管也插不住了,再用小刀取出里面的铅笔芯放到“自动笔”里面再接着用。现在,看着我的学生铅笔本子到处扔感到心疼,生活确实好了,但是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
升入五年级,邻村的李天祥老师济南师范民师班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教我数学。八十年代初期,教师的构成是这样的:有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队干部的子女或亲戚、家庭成分不好的以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留下来的。李老师科班出身,知识讲解简洁明了,教学理念也新鲜,为我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又打开了一扇窗。李老师放学后,先回家吃饭,然后骑着自行车再到我们村,班里的同学挨家挨户的家访,了解每个家庭每名学生的实际状况。“数学作业自己说了算”“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李老师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上办法特别多,不用逼自己抢着学,我当时的作业超周超月地完成,我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晚上真组织起同学来“讲课”。在数学课堂上,好多内容也都是我给同学们讲,跟李老师学习的一年,对我影响特别大,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与智慧,这也是后来我报考师范的主要原因。
少年不识愁滋味。和同龄人一样,小时候特别盼望着过年,年三十有好吃的,年初一能够穿上新衣服,可以放鞭炮,还有花灯看。舅舅当时在郊区四中教书,每逢寒假前,他都让学生给我捎钱来,买一双新鞋。那时候,过年在父母的心里是一道难过的坎,在孩子心里那是一种希望与期待。
我从小就倔强固执,放着自己村里的中学不上,舍近求远坐船渡河,自己联系择校到舅舅曾经工作过的学校上初中(原郊区四中撤并后校产移交给了滩头联中),迈出了属于自己人生的第一步。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