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04 16:01: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确实会出现些改变,毕竟那些被朱元璋杀掉的大臣,许多都是明朝的功臣勋贵,这波人的在或不在,对于当时明朝的朝局确实有影响。
要是朱元璋没杀那些大臣,到了朱允炆时期会不会改变历史,这个问题,咱只能推测着掰扯掰扯。
先说说朱元璋为什么杀大臣?
他在执政晚期杀大臣这个操作,不是心血来潮想杀人了,朱元璋是深思熟虑过的,是他根据形势做出的决定。
朱元璋时期,立的皇太子朱标逝世,之后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确定为储君人选。这么做之后,就有了问题,就是朱标本人是有威望、有能力的,可以压制住早年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波人,可是朱允炆不同,他自身威望差了太多,不容易震慑住那些老功臣。
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没什么,一旦朱元璋驾崩,那么朱允炆继位后的朝堂,变数太大。朱元璋要生前考虑身后事,他要把他认为的可能对朱允炆掌权不利的因素,全部抹平,而抹平的方式,没有比杀更直截了当的了。
若是这些人不死,会如何?
历史上,朱允炆继位之后,因为削藩一事,引发了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取代朱允炆成为皇帝。而在朱棣带兵针对朱允炆时,朱允炆那边出现了缺将的情况,这也是朱元璋杀功臣留下的后遗症。
如若朱元璋没杀那些人,可能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这边会更好操作一些也未可知。
但是,如若朱元璋没杀那些大臣,而朱允炆时期,又出现了朱元璋担心的局面,就是朱允炆驾驭不了朝臣,那么情况会更糟糕,但这个时候,靖难之役可能不会发生。
因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是因为朱允炆削藩的势头已经很强劲了,但削藩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朝堂要平稳,如果朝堂不稳固,那又谈何削藩一事呢。所以,如果朱允炆驾驭不了那些大臣,他也没工夫去干削藩的事儿。
其实,朱允炆继位本身就欠缺了许多,毕竟他没有那个时间去给自己积累。
在明成祖以前,尽管为了争夺君权,有不少诸侯王起兵造反,但无一人获得成功。诸侯王谋反成功概率为零。明成祖早已作为诸侯王,身居高位,所以即便他对朱元璋传坐落于朱允炆心怀不满意,但也不愿自作自受死胡同,去抵抗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却不愿放了它的大叔,马上挥冒了撤藩棒子。
有5位诸侯王,被朱允炆夺走官爵,贬为庶人,也被拘禁了起来,在其中湘王朱柏不肯被辱,选择放弃全家老小自焚。5位诸侯王的下场太惨,不是被朱允炆夺走得一无所有,就是被朱允炆迫使自杀了。明成祖在他们身上,看见了自己的未来,他不愿丧失已有的势力资本,所以选择了起兵造反。
朱允炆才可以平凡,最终被燕王朱棣战胜,争取了帝位。不难看出,朱元璋传坐落于朱允炆,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实际上,朱元章死前,放弃朱允炆,禅位给朱允熥,就能防止靖难之役的爆发。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因为短寿,在朱元章以前过世。朱标去世后,朱元章想禅位给明成祖,但大曾孙来自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都设在。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当由他们继承皇位,还用不到明成祖。朱元章担忧,自身去世后,朱樉和朱棡为了能抢回帝位,会起兵造反,造成弟兄手足相残。
最后朱元章选择放弃明成祖。不可以禅位给明成祖,就只能禅位给朱标底儿子了。朱元章也是有两个选择,朱允熥和朱允炆。
朱标底正室妻子是大将常遇春之女常氏,她为朱标生下了两个孩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朱雄英是朱标底嫡子,遗憾,她在8岁的时候,就夭折了。朱雄英去世后,朱允熥变成朱标底嫡子。香消玉殒,常氏没多久也病故了。常氏去世后,朱标将侍妾太常寺卿吕本之女朱氏牵正了。
朱氏变成世子妃以后,她所生之子朱允炆,就由蔗子成了朱标底嫡长子,拥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朱允熥和朱允炆,全是朱标底嫡长子,但朱允熥有一大优点,是朱允炆不具备的,便是朱允熥母亲的娘家人阵营,整体实力远胜于朱允炆母亲的娘家人阵营,她们能给予朱允熥更多协助。朱允炆的母亲朱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毓文中学阵营一般。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女儿,建国六公常茂的姐姐。与此同时,明朝开国大将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都是朱允熥的舅爷爷。
朱元章将朱允熥册立为皇太孙,郑国公常茂,将军、凉国公蓝玉都会成为朱允熥的坚定拥护者。
蓝玉毕竟是朱允熥的拥护者,对夯实朱允熥的帝位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朱元章在死前,也不会因为惧怕蓝玉等元勋,对他们滥杀无辜,包含蓝玉在内的许多建国大将,也能活下。
只要是有蓝玉等大将在,朱允熥就不至于因为害怕诸侯王威协君权,而开始撤藩。就算朱允熥和朱允炆一样,也觉得诸侯王尾大不掉,威胁到了君权,挑选撤藩,但蓝玉等人的能力,不是李景隆相比,明成祖在各方面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形下,若想战胜蓝玉等大将,斩获帝位,几乎没有很有可能。
因此朱元章在死前,放弃朱允炆,将王位发送给朱允熥,因为有蓝玉等大将在,朱棣是害怕谋反的,即便他挑选谋反,发动了靖难之役,也有可能和吴王刘濞等一样,落得个兵败被害的下场。
最先,朱允炆的母亲朱氏被朱标牵正以后,嫡长孙却被成了朱允炆,而非朱允熥。依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朱元章应当禅位给朱允炆,而非朱允熥。次之,朱允炆性情善良、心地善良,对朱元章更孝敬,朱元璋的心里更爱朱允炆,因此他去世后,只想将王位发送给朱允炆。
最终,朱元章不信任异姓重臣,更信赖自己的亲人。他即位以后,将自己的儿子如数分封制为了能诸侯王,让她们到全国各地去为大明朝镇守边疆,针对帮助他奠定天下的元勋,朱元章彰显了残忍的一面,他通过生产制造胡惟庸案、蓝玉案等案子,将他们绝大多数给杀掉了。朱元章如果把帝位发送给朱允熥,蓝玉等宦官,可能权势滔天,威胁到周家的河山,因此朱元章不肯禅位给朱允熥。
遗憾,人算不如天算,尽管朱元章死前,为了能牢固小孙子朱允炆的帝位,大张旗鼓残杀元勋等,为小孙子做了很多事,但是他未曾想起,小孙子朱允炆的帝位,反被他最信任的孩子,燕王朱棣给夺走了。
如果朱元璋不诛杀功臣,搞得明王朝人才尽失,朱棣或许不能成事。明朝能在建文帝朱允炆这样的“仁君”治下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朱元璋是个难得的狠人,刘邦卸磨杀驴同样诛杀开国功臣,但没想朱元璋这样动不动波及数万人。如果朱元璋能选择温和的方式,比如效仿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为朱允炆留下几个可用将才,或许江山不会倾覆,朱棣叛乱会被平息。但凡有一位将领留存于世,朱允炆都能有一线生机,最起码不会输得一败涂地。
朱棣造反前夕,朱允炆的首席谋士居然建议他把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去,美名其曰“观察后续动态,以仁德感化朱棣、麻痹朱棣”。还有建文一朝的首席平叛大将曹国公李景隆,每次都是占据优势却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最后更是开南京城门迎燕军入城。挑中这样的“人才”和朱棣作战,大概是朱允炆最大的失误之一。
如果胡惟庸或李善长在世,怎会容许朱允炆执行如此荒唐的建议;如果凉国公蓝玉或者常遇春、徐达有一个在世,肯定能挡住朱棣,两人联手准会把朱棣打回原形。可惜的是,这些栋梁之才全部死于朱元璋的猜忌。我认为,朱元璋变态般屠杀功臣的行为很可能是源于精神问题,不然谁会诛杀几万人?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是个极度矛盾且刚愎自用之人。一方面,他相信绝对武力可以解决一切,因此极度看轻文人;另一方面,他又把可用的将才屠戮一空,还把国家继承人交给一帮读书人教导。最后的结果也很喜人,朱允炆在战前居然要求将士们不得伤害朱棣,这不是给军队戴“紧箍咒”吗?
如果常遇春、徐达等人在世,朱棣很可能会造反失败,明朝会在朱允炆治下恢复国力。至于朱元璋担心的功臣谋反问题,基本不会发生。
根据历史相似的事件来看,朱棣很大概率是要杀掉朱允炆的。毕竟他想当稳这个皇帝,实现他的野心,就不可能容许朱允炆还存活在这个世间,让自己夜长梦多。
这一推测是有依据的,从朱棣当上皇位以后,如何处置朱允炆的兄弟以及自己的那些兄弟就能知道答案了。朱元璋长子朱标是朱允炆的父亲,由于英年早逝,所以皇位就传到了朱允炆的头上。朱棣篡位成功以后,朱允炆的其他兄弟下场极其凄惨,而且都是死得不明不白,虽然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没人敢做出头鸟,替他们伸冤,其他人尚且如此,作为对朱棣皇位有直接威胁的朱允炆,如果朱棣活捉到他,试问朱棣又怎么会放过他呢。
其实朱元璋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他应该深谋远虑,但却有很多人都在质疑他,说他是制造这叔侄俩互相残杀惨剧的罪魁祸首。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棣是什么样的人(朱棣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不仅心机深、有城府、有野心,而且杀伐果断毫不留情。如果朱元璋为了稳固明朝基业,把皇位给到朱棣的,那也许一切事情都没有了。可他偏偏把皇位给了仁慈且庸弱的朱允炆,却没有为朱允炆除掉这一个最大的隐患。
也是因为朱元璋一念之仁,导致了自己的后代子孙为了皇位而自相残杀。自古帝王之家就很难有亲情,他们是会为了权势,为了皇位做出很多惨绝人寰的人。所以假若朱允炆被活捉了,那他的下场只有最凄惨,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好在直到现在,朱允炆的下落也仍然是一个谜,我们就假设他已经去到了某国小国度,远离权势中心和杀戮,宁静平和度过了后半生。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