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1-21 12:05:02 | 作者:晓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今天上午在四年级四班上语文课,课题是《小英雄雨来》。这是一篇我小时候就有的文章,讲述了小英雄雨来为救地下党员李大叔,与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是从字词入手,逐个小节展开,总结小标题,感受人物的品质……但在我的教学中,多次出现“自由的发挥”,而正是这些出乎意料地旁逸斜出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某种新的思考——精彩的课不是提前设计的。
1、关于芦花村的景色描写,在可文章的开头,写得唯美而动人。我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感。“同学们,读这样的句子你们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很有创造性——我的看到了在河边奔跑的孩子;我看到了河里的鸭子;我从“黄绿”一词中国红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有个孩子更是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了描述:“读这一段我仿佛进入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或者是仙境一般,乡下人家,漫天芦花,世外桃源啊。”景色描写理解到这里似乎已经很不错了,我却想再挑战一下。
“同学们,看课文的第五部分也有一段景色描写,大家能否读一读,感受一下。”经过朗读,孩子们觉得这一部分应该声音低沉,表达对雨来的哀思。小英雄雨来被日本鬼子杀害,乡亲们内心是悲伤的,此刻的景色描写有一种悲凉在其中。“老师,我感受到鸡冠花就像血一样,乡亲们一定很悲伤。”
从整篇文章来看景色描写,孩子们对芦花村的美景又有新的发现。“老师,开头的美是一种情感的铺垫,如此的美景,如此幸福的童年,却依然要遭受敌人的侵略……”
2、按照文章的顺序来讲,第三部分,对于“智”救李大叔还是“勇”救李大叔,孩子们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孩子们发现“勇”字在这一部分更贴切,围绕这个字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从哪些地方你可以感受到雨来的勇敢?孩子们即刻找到了他冒着嗖嗖的子弹飞跑的句子。“他害怕吗?”我的这一问要让孩子们回到现场,回到真实的体验。“他也有些害怕,当发现没有路的时候,只好快速爬树……”“那为什么还要说他勇敢呢?”这样的思辨,孩子们兴致盎然。“他的奔跑既是自我的保护,也是为了引开敌人救李大叔。”“真正的勇敢是心里有他人的勇敢。”
有个孩子提到“推推搡搡”,他说通过这一个词语感受到小雨来是勇敢的,我追问:为什么?他说:从这个词语看到雨来是有反抗的,他并非唯唯诺诺。这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他敏锐地察觉了词语背后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需要培养的能力。
3、本来,是计划按照“勇”和“智”这样的思路让孩子们逐个部分找到相关的语句。没成想,有个女生在分享“勇”的时候,一下到了第四部分。其他同学侧目:老师还没有讲到那里呢!我看着那个女生,她有些紧张。“没关系,按部就班来学不一定就好,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各部分的限制来思考,你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我夸奖了她,她释然了。给孩子一次机会,也给自己的一种思路,教学中不能循规蹈矩。
4、我们一起分析雨来的“勇”和“智”,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于是网搜“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悌忍”,板书出来。我问孩子们:在雨来的身上,你还发现了哪些中国人的文化特质?这与“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呼应?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从一个孩子的品格上升到对中国人的文化研究,如此超越,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这样的拓展,我觉得把课文解读更提升了一个层次。文本的解读就在于你给它什么样的高度。
5、“雨来为什么会这样勇敢?”我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发问,答案意料之中——雨来爱自己的祖国,有爱国之心;雨来深受自己的父母的影响;雨来觉得救一条人命很重要……唯有一个孩子的回答很独特,我也更欣赏——雨来恨日本鬼子,他们的到来让雨来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快乐玩耍了。基于雨来儿童角度的思考,让雨来从一个英雄形象又回到真实的儿童身份,这是了不起的解读。
6、如何获得真正的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这篇文章传递的价值观,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呢?”我引导孩子分析当前的叙利亚战争,得出“只有自己有实力,才会有真正的和平。”不要被单一的思维方式所局限,我们要善于激发孩子对时政的关注,以引起他们真实而坚定的爱国情愫。
这些点点滴滴所汇成的不是一节结构严谨的课,却让我们徜徉其中,感受到思想的自由。框架式的教学让我们规范从教,却无法真正激发思想。课堂里最精彩的一定是学生,而教师如果没有舒张的精神状态,美妙而深刻的问题就不会应运而生。我所期待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多问,多想,多表达的——每个孩子都爱学、会学、善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