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德慎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时间: 2023-10-15 16:59: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3次

明德慎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对于现代刑法有何意义?

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承的国家。没有断传承,这是啥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刑罚是继承了其中的精华和思想的。
一、西周刑罚历程
西周历代君主,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明德慎罚,简单说就是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这一主张到现在依然如此。
首先,周工制礼,周公旦将夏商以来的法律进行了总结,形成周礼,称之为周公制礼。
其次,是吕刑。西周时期周王朝司寇吕侯所作,又称甫刑,而尚书记载的吕刑篇是对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记录。
又次,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到了西周后期礼崩乐坏,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刑法制度更为发展,罪名和刑名更多了。其罪名有:放弑君王罪,违犯王命罪,不孝不友罪,暴乱罪,杀人罪,杀人劫财罪,窃盗拐骗奴隶罪,聚众饮酒罪,等等,就制作了九刑,墨、劓、宫、刖、杀、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二、西周刑法内容   
1、刑罚体系,死刑、和肉刑;赎刑;圜土之制:相当于后世的监狱制度;嘉石之制类似于拘役刑。   
2、刑罚的适用制度:三赦之法: 对年幼无知的未成年人、年迈体衰的老人和有精神障碍的精神病者等三种人的违法犯罪,除故意杀人的重罪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三宥之法:对不能正确识别犯罪客体的误伤、不能恰当预见行为后果的误犯以及没有主观故意的过失等三种违法犯罪行为,可以给予减轻刑事责任的宽宥处理。 就是视其情节犯罪行为区别对待,是我国古代刑罚适用制度的重大发展。   

疑罪从轻惟赦制度:对犯罪事实或罪行情节的认定以及定罪量刑有疑义或有争论的案件施行从轻处罚或予以赦免的制度。  

同罪异罚制度: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犯同样罪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适用的处罚结果也有别。  
上述西周的刑罚思想和特点,在今天的司法中都能看到其影子。疑犯从无思想,保护儿童、智障者,视其情节区别对待等等思想都在沿用。而且现代刑罚就是保护公序良俗原则的。而这些思想在西周已经趋于完善。对现代刑罚,乃至世界法律都是根源和可追溯的源头作用。

法制史复习指导: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理解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

  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

  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法律教育网原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法 律教 育网版权所有 http://www.chinalawedu.com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法 律教育 网原创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系法律教育网www.chinalawedu.com版权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以的配天明德慎罚德主 刑辅是什么时代的饿法制思想

答话科举
是西周

“明德慎罚”思想与“以德配天”说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主张德刑并用,崇尚德政,谨慎地使用刑罚,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所谓“明德”,就是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不可贪图安逸,要严于律己,勤政修德,绝不可骄奢淫逸。当然,周公提出“明德”,并不是由于心地仁慈,而是为了长久地维持其统治,是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所谓“慎罚”,是指统治者要谨慎用刑,不得滥杀无辜。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罪犯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要求区分过失和故意;惯犯和偶犯。对于故意犯和惯犯,小罪也应处重刑;对于过失犯和偶犯,大罪也可以减刑。第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殷商的“罪人以族”和滥施族刑,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只惩罚本人。第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第四、刑罚要适中。主张用“中罚”,就是用刑“不过”,又无“不及”,要刑当其罪。这些思想,在当时世界刑法史上是罕见的,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商代西周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产生、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产生了萌芽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春秋战国以后的政治思想相比,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些十分重要的范畴已经在这一时期提出来了,如周公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对于尔后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春秋战国以后儒家的民本思想,是西周时期的“保民”思想的逻辑发展。

这种思想的产生,在重大的社会变革之后,一般都要产生,这是中国政治家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成功与失败的鉴定,汉朝初年有过对亡秦的总结,唐朝初年李世民、魏征等人总结过隋亡的经验,明朝初年朱元璋总结了元朝灭亡的经验,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宝库中的珍品,对于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只着重看前一个朝代的失误,而不能全面来整合历史,就是其局限所在。我们要引以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之发扬光大。

西周法律制度对后世立法的影响有哪些?

最好是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比较着说明。
西周法律制度:

  (1)明德慎罚:西周将天与德、德与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德配天”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和“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2)吕刑:“吕刑”也称“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3)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指西周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5)刑事立法:

  A.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

  B.主要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

  (6)民事立法:

  A.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B.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C.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7)司法制度:

  A.大司寇:西周时期,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实际负责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B.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C.五听:一是“辞听”,二是“色听”,三是“气听”,四是“耳听”,五是“目听”,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
西周开创的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

A.礼、刑二种手段的共同性
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刑两种手段,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筑了西周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凡礼之所禁,必为刑所不容,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
B.礼居主导地位
在西周礼、刑二者的关系上,礼居于主导地位,刑要服从礼的指导。因为礼是积极的主动性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其功能在于全面地预防社会犯罪。
C.刑居辅助地位
在西周礼刑关系上,刑是居于辅导地位,在礼的指导下对已然发生的犯罪进行制裁,处于消极与被动的状态。刑是礼的必然补充,礼以刑的强制力为后盾,用刑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礼。
D.西周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影响中华法系二千余年
(1)开创了一种新的治国模式
西周时期将礼、刑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共同治理国家的方式,开创了世界上的一种独有治国模式,影响了中华法系二千余年。
(2)影响深远
西汉的“德主刑辅”,唐初的“德本刑用”,明朝的“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的治国模式,都渊源于西周的礼刑结合的方式,西周在治国模式上,作出的贡献是开创性的,至关重要的。
西周的时候,我记得是“出礼入刑”西周时期的礼已经具备了法的性质。“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西周的《九刑》实际上指西周成文刑书共分为9篇。西周穆王时期,司寇吕侯根据已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奉王命制《吕刑》。《吕刑》吸收前代立法经验,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作了改革,规定赎刑原则以及其他刑事政策,从而使奴隶制立法渐趋成熟。   在西周时期,除去上述的成文刑书《九刑》与《吕刑》以外,还常以誓、诰、命等立法形式发布王命,这些法律形式在国家的法律渊源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中主要包括:誓、 诰、 命、 礼、 遗训、 殷彝。 西周时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是有区别的。讼,指民事诉讼;狱,指刑事诉讼。无论民事或刑事案件的提起,大抵都要由原告到官府起诉,一般来说轻微的案件,可以口头起诉;比较重大的案件,则要交文字书状。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起诉时要交纳诉讼费。   当事人起诉并交纳诉讼费3日之后开庭审理,要把当事人双方都传唤或拘提到庭。审理时,“以五声听狱讼”,所谓“五听”,一曰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如果理屈则言语错乱;二曰色听,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果理亏,就会面红耳赤;三曰气听,即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如果他没有理,就会紧张得喘息;四曰耳,即审查当事人的听觉反应,如果他没有理,就会紧张得听不清法官的话;五曰目听,即观察当事人的眼睛,如果他没有理,眼睛就会失神,或浑浊不清。   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允许上诉。根据地区的远近,西周法律规定不同的上诉期限。上级司法机关接到上诉期之内的上诉书,就要开庭再审。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形成原因及主要原则

中国古达法制史考试题……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形成原因:
  在夏、商时期,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奉天罚罪”,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于天的旨意。到了西周,老百姓就不会相信这样的说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西周统治的合法性,就成了西周统治者在建国之初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夏、商的统治者坚持的是“天命不可移”,西周统治者要论证自己建立国家、反对商朝、攻打商朝的行为是合法的、正当的、有依据的,就要更改“天命不可移”的理论。西周统治者运用反证法论证了天命是“可移”的,天命移到西周统治者是因为“天命归于德者”。西周的统治者们还要去论证,周是不是“德者”,如果是“德者”,天命就可以归于他们身上,周政权的建立就有了合法性。
  周的“德”体现在两个方面:
  (1)社会生活方面:敬天保民;敬天保民要求统治者尊敬上天,同时要时刻小心翼翼地以高标准的德严格要求自己,要“怀保小民”。标榜“敬天”,最终落实到“保民”上。“敬天保民”在最高统治者与最下层的老百姓之间搭建起紧密的联系,最高统治者再也不是绝对高高在上了,他必须关注民生,让老百姓生活得好。
  (2)法律方面:明德慎罚。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定罪量刑的刑法适用原则。即无论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慎重从事,制定法规,任用法官,审理案件,施用弄罚,不可轻率。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主要原则:亲亲、尊尊。亲亲就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服从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国君。西周立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强化了血缘关系,并把血缘上的亲亲原则与政治上的尊尊原则密切结合起来。以血缘上亲疏、嫡庶的标准,来确定身份等级,来分配权利义务。
  1、亲亲
   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亲爱自己的亲属,它相对于疏而言,着眼于调整家庭内部的关系。至亲莫如交,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关键是做到“孝”。
  2、尊尊
  “尊尊”即尊其所尊,尊爱自己的尊长,它相对于卑而言,不仅调节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关系,更主要的是调整君臣之间、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尊卑关系。至尊莫如君,臣对君要“忠”。
  亲亲是尊尊的基础,亲亲是为了尊尊。
“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1.产生的背景
西周统治者通过总结商纣王暴政亡国的教训,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并用“德治”的理念改造夏、商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2.“以德配天”的思想内容
(1)修养君主道德,适应天道要求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引伸为自然规律。在西周统治者看来,上天选择人间君主的标准,是“为政以德”。人间君主要想获得上天的支持,首要条件是修养道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私欲。唯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与天道的要求,才能获得上天的保佑,求得王朝统治的长久。
(2)“以德配天”的三大要素
①敬天,指祭祀与尊崇上天,服从天命。
②敬宗,指祭祀与尊崇祖宗。
③保民,指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保护百姓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3.“以德配天”思想是西周从神治到德治思想的重大转折
“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逐渐摆脱神权思想控制,实施“以德治国”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政治理念与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进步,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http://baike.baidu.com/view/22490.htm

---------------------------------------------------------------
明德慎罚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解释: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出处:《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1〕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这句名言,揭示了殷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所带来的文化大变革这一史实。“明德慎罚”的思想就是这一文化大变革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对殷商“帝罚”、“神判”思想的反动。
殷商初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天命”、“天罚”思想,但随商王朝国力的强盛,商王朝统治者自命为天之子,由是“天罚”实质上演变天“帝罚”思想,忽视民的存在而为所欲为。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极为重视道德,被孔子赞叹为“仁哉文王”。〔2〕周文王的继承者周武王在灭殷之后,更是从理论上总结了殷商兴亡的经验,指也从成汤到纣王的父亲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才保住了王权,后来纣王失了德才招致亡国之祸。西周的建立,在周武王看来也是由于能够实行德汉的结果:周文王“克明德慎罚”,所以“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3〕
但最早使用“明德慎罚”这一概念,明确提出明德慎罚思想的是贮存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公在其命书中大量谈论教与罚的使用方法,阐述其明德慎罚的主张。如《尚书·康诰》日:“孟候,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4〕此文是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康叔于殷时对康叔的训诫之词。所谓“庸庸,祗祗”,是指任用那些该任用的人,尊敬那些该尊敬的人,这属于统治者一修身明德的范畴:至于“威威”,是说惩罚那些该惩罚的人,属于“慎罚”内涵。周公同时指出,只有继承周文王的德行,王权才能保住。

http://baike.baidu.com/view/22500.htm
“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1.产生的背景
西周统治者通过总结商纣王暴政亡国的教训,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并用“德治”的理念改造夏、商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2.“以德配天”的思想内容
(1)修养君主道德,适应天道要求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引伸为自然规律。在西周统治者看来,上天选择人间君主的标准,是“为政以德”。人间君主要想获得上天的支持,首要条件是修养道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私欲。唯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与天道的要求,才能获得上天的保佑,求得王朝统治的长久。
(2)“以德配天”的三大要素
①敬天,指祭祀与尊崇上天,服从天命。
②敬宗,指祭祀与尊崇祖宗。
③保民,指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保护百姓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3.“以德配天”思想是西周从神治到德治思想的重大转折
“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逐渐摆脱神权思想控制,实施“以德治国”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政治理念与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进步,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周刑法的主要原则,"九刑"。
西周还没有明确的法制呢,人家史记上都写了,“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所以你应该找秦朝
文章标题: 明德慎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704.html
文章标签:明德  后世  思想  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