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凡间诗话(七)

时间: 2019-08-26 06:14:36 | 作者:褦襶子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凡间诗话(七)

  凡间诗话话“高尚”

  刚刚电视播出一则新闻,一个手持尖刀欲闯幼儿挟持孩子的犯罪分子被撞上的幼儿园园长死死抱住,园长自己身中数刀,用鲜血赢得报警出警时间,保护了孩子们的安全。我不是“人大代表”,代表不了别人,只能代表我个人向这位舍生保护孩子的园丁致以崇高的敬意。但是笔者要说的不是追随特色媒体,倡导弘扬这种高尚的精神。而是要就国人遇到这种事件时的特色思维方式谈点看法。

  一个健康的社会,会有理性的舆论。理性的舆论,会促使社会更具秩序。现在有许多网友非常反感听到理性这个词,潜意识里透露出内心的浮躁,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激化。大多数国人已经没有耐心了,所以反感理性的论调,认为他们遭受的不公太多了,任何人没有理由要他们理性。要求他们理性就是要他们接受不公。可是国人们有没有想到,不理性地认识所遭遇的不幸,如何避免不幸的再次叩门!

  我们社会里的许多不幸之所以“长盛不衰”,多缘于国人的非理性思维。面对生活里不幸,同胞们想得更多的是慨叹,是遭遇不幸后的宣泄,鲜有思考自己为什么遭遇不幸,如何避免不幸。而常常沉醉于不幸中的“高尚”,期望“高尚”能让自己,让我们的社会少些不幸。看到篇首那则新闻后,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内容,看了看网友们反映看法的跟帖,让我再一次想起了“高尚”带给我们的那些不幸。因为国人沉醉于“高尚”,所以我们的学校仍没有灾难教育,因为沉醉于“高尚”,所以我们仍无法确定校舍还有没有豆腐渣工程,因为沉醉于“高尚”,所以我们生活里的灾难仍在频频再现。

  舍命保护孩子的幼儿园园长够高尚,可是她一条命能保护我们社会上千千万万孩子的安全吗?然而,每当遇到不幸中的这个园长般的高尚壮举时,国人们都会沉浸在对这种高尚的期待,沉浸于会有更多的“高尚”防止不幸的意淫。汶川地震后,笔者有过一篇颇受争议的《范跑跑的学生为什么一个都没有跑》的杂文。网友们对这篇文章的反应,着实让笔者伤感于“被特色”的困惑了。

  国人对文首的那个园长行为的理解,只不过是关于范跑跑争议的延续。汶川地地震后,在地下“网络评论员”的成功引导下,一个“范跑跑”与一个“谭千秋”就把国人对于豆腐渣工程与死难师生的话题撇得干干净净。两个人物,一生一死。经过特色后,满足了国人对于道德意淫的需求。甚至让人回避一个常识,盖楼用的水泥预制板坍塌时,一个人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住,使身下的人不受伤害。

  关于范跑跑那篇文章中已经说得够多的了,此文就不再赘述。死者为大,关于谭千秋老师与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人们,本不该曰是曰非。可是为了让国人更懂得珍惜生命,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远离危险,为了不再让“高尚”带给后人悲剧,也为了让我的同仁谭千秋先生的生命更具价值,让我们看看南都记者关于谭千秋事迹的调查,还原一下事情的真相。

  南都记者调查:

  【谭千秋,生前系四川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2008年5月12日在地震中遇难,媒体报道其在危急时刻将4名学生掩护在身下,后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并被追认为烈士。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汉旺镇东汽中学。18岁的刘虹利脚下忽然空了,她连同课桌一起从四楼自由落体到地面,被夹在几块水泥预制板中。地震发生时,她甚至连自己的惊呼声都没听见。再次睁眼之时,周围已经是漆黑一片。她和另外两位高二的学生互相鼓励,38个小时以后,三人先后被救出。此过程中刘虹利意识清醒。

  刘虹利昏迷了很久,真正让她与现实世界再次产生接触的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谭千秋。震后一周,当时刘虹利还住在成都华西医院的ICU病房,一家香港媒体直接闯进来,把镜头对准她,“你对镜头说说感谢谭千秋老师的话。”谭千秋?刘虹利只记得这位中年男老师教高二(1)班的政治课,是学校的政教科主任,她完全不清楚自己的获救与谭老师有什么关系。

  刘虹利说,“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什么,(按照所受教育的思维定式)就胡编乱造地说了很多”。(这同我们的孩子们面对各种检查时的答词是一个道理)

  在刘虹利获救的14日当晚,有媒体刊发了《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报道,内文描述了谭千秋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了,而刘虹利就是其中之一。这篇仅938个字的报道,感动了全国(国人太容易被感动太容易被愚弄了),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井喷式的传播,并为已故的谭千秋老师赢来极大的赞誉。

  时隔两年有余,一篇题为《英雄谭千秋救人事迹涉嫌造假》的帖子在网上流传,该文称“媒体笔下的谭老师冷静果断,救人细节栩栩如生……但奇怪的是,高二(1)班生还的所有学生事后好像全部失忆,忘记他们的救命恩人了。”

  经南都记者调查,最初报道的被谭千秋老师所救的4名学生,只有刘虹利是真实存在的,而另外3人,付强死亡,田刚、余建则不存在。而与刘虹利一同获救的两名学生牟莎莎和丁楠杰,也不如报道所说,是高二(1)班的学生。刘虹利告诉记者,“学生们都知道这是假的,每次开大会时老师在上面讲谭老师的事迹,都有同学在下面笑。”。现任东汽八一中学副校长唐祖贵认为,这个事情,不用说,不需要说,“当时的确是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楷模。”

  该校70岁的老校长张天明说,大人们在这件事上说了谎。谎言一旦产生,就仿佛有了生命,越长越大,也没人敢当那个指出皇帝新衣的孩子。“宣传、写书、拍电影……都出来了,谁也控制不了局面了。后来还评了烈士,再后来各家媒体把抗震救灾的英雄行为又重新报道了一遍。这个事或许造假者心里有数,但是谁也控制不了这个局面。”】

  唐副校长认为“当时的确是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楷模”。可是如果需要楷模,我们就动用宣传机器来塑造楷模,即便在当时有作用,能够鼓舞人心。但是事后如果被发现造假,当初的鼓舞只能是一种让人作呕的澎湃,受欺骗的感觉会让人们对正义产生怀疑。尤其是欺骗了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学生,对于他们的成长势必产生极强的负面效应。纸里包不住火,假的终究是要败露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楷模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不应该是一种塑造。国人学雷锋学了几十年了,到头来发现雷锋只是一个虚拟的符号,许多情节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一个文明理性的社会,姑且不论“正义的目的”是否经得起推敲,即便目的真的是正义的也不应该推崇用错误的方式去达到目的,否则最终的结果往往形同邪恶。我们不能因为想给死者一个交待,就编造荣誉,那我们如何给天下生者一个交待?#p#分页标题#e#

  范与谭一反一正,就将豆腐渣工程的罪恶抹去,地震中遇难的都是因为“范流”,将来学生的安危就全靠“谭流”了。“范流”为过去负责,作了替罪羊;“谭流”肩负着未来,打消国人的忧虑。其实,随后全国范围内的校舍加固工程说明相关部门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的。巨额加固校舍的钱是否能让我们的孩子不再遭受覆巢之危,国人可以用心去感受。同篇首幼儿园受到威胁的新闻一样,范与谭之争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校园安危的思考。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其道德的确应该高于社会基本道德水准。可倘若我们把校园里孩子们的安然寄希望于教师道德的高尚,相信教师们的高尚能保障孩子们的安全,那着实太彰显中国特色了。此文不是说教师不需要高尚,为人师表的确应该成为世人的楷模。可是要求、相信广大教师都能在生死考验面前具有舍生忘死的殉道精神,只能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意淫。拔高道德标准,让“高尚”可望不可及,是我们社会道德水平始终徘徊不前的意识障碍。

  前不久美国发生重大校园枪击案。让我们看看美国舆论是怎样看待灾难中的人和事的。美国康涅狄格州校园枪击案导致28人死亡,其中20人是儿童。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4日报道,美国康涅狄格州校园枪击案的一名幸存者回忆了惨案发生经过,庆幸自己还活着。另一幸存者的母亲感谢老师机智地救下孩子。

  幸存的9岁小男孩回忆说:“当时我在体育馆。我们听到很多‘砰砰’的响声,还以为是门卫在拆东西。随后我们听到尖叫声,接着警察过来问:‘他在这里吗?’警察走后,我们就躲进体育馆的壁橱。后来我们跑到消防车库,看到有人戴着手铐躺在地上。我们庆幸自己还活着。”

  布伦达是一位幸存的8岁女孩的家长,她说幸好老师把孩子关在壁橱里,让孩子逃过了一劫。“我女儿的老师是英雄。

  在随时有人帮助他人的美国,人们却非常看重别人的帮助。象枪击案中的那个老师,要是在中国她的行为不会太引起世人的注意,如果她被称为英雄,肯定是会引起国人的争议。可是在美国几乎没有人认为她不够英雄。但是美国媒体却不象我们的媒体那样,盯住英雄,为英雄添枝加叶,让英雄的形象愈加丰满。而更多的是就学生的安全,体制的缺陷展开广泛的争论。美国人景仰英雄,却不会因为英雄的出现,把孩子们的安全寄托在英雄的“高尚”上。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无论教师多么高尚,面对枪口都无法用血肉之躯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美国人要的是孩子的安全,不是被“高尚”的感动。这同我们汶川地震时,面对成千上万葬身豆腐渣校舍里夭亡的孩子,反到对教师道德的高尚趋之若鹜形成鲜明的对比。国人喜欢被感动,胜过孩子们的生命。

  将孩子们的安全寄希望于道德不如依赖制度的完善,依赖应对灾难的教育。一个网友表示:“当大地震来临时,我们即不需要范美忠,也不需要谭千秋,我们只需要一个牢固的不会倒的教学楼。因为“伟大的谭千秋的胸膛再宽阔,也只能想象护住四个学生,学生总比老师多,即便个个都如谭千秋,更多孩子的生命还是无法保障……”

  汶川地震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同在灾区的桑枣中学全校师生无一伤亡,这要归功于该校校长叶志平(叶担任校长后,花40万元将造价才16万元的一栋“豆腐渣”教学楼进行了彻底加固;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因其深谋远虑,叶被称为“历史上最牛校长”。网友们认为,“最牛校长牛就牛在他明白人性是靠不住的,单方面要求老师们加强道德思想修养、舍己为人是有限度的。在灾难来临之际与其寄希望于教师的道德操守,不如未雨绸缪,加固好校舍,搞好紧急防灾演习,并把它作为一项好的制度贯彻下来。而在我国,灾难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范跑跑”事件本应该让国人意识到这一点。可是那场灾难过去五年了,灾难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此文旨在以英雄的幼儿园园长的鲜血,唤醒国人重视完善安全体制的意识,莫再陶醉在英雄园长的鲜血中,让英雄的血流的更有价值些。不要再让“高尚”再成为悲剧的前奏。

  袁枚《随园诗话》里写到,(诗)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时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写诗)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写诗如此,做人又何尝不如此。平日里,我们应该以先贤鞭策砥砺自己的灵魂,让我们站在先贤道德的肩膀上创造更高的文明,如此社会方能进步。而不是遇事就从古人中找自己行为的楷模,让自己的灵魂成为傀儡。我们学这个,学那个,学了这么些年,也未见社会风气有什么本质性的好转。日前电视报道,一个年轻人到银行去给父亲汇钱,不慎将钱散落风中被吹散,结果被周围人哄抢去绝大部分,只剩下自己“抢”到一小部分。这就是我们学“高尚”的结果,始终不能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连做了好事不留名,都要学。什么“谢谢,我叫雷锋!”、“这是我应该做的”都是学来的。这样没有灵魂的道德,面对真正考验时焉能靠得住。

  前些年学雷锋,一些孩子们争着抢着到大街上去扶老人过马路,也不管老人是否需要过马路。有个相声段子,说一个刚被拉着过马路的老人对着扶他过马路的孩子们感叹,我刚被他们(另一些孩子)扶过去,又被你们拉过来了。虽然这是种艺术虚构,生活中这样的事不敢说没有,可比守株待兔的兔子还会少。然而,却反映了学“高尚”对人们灵魂的侵蚀。人应该在生活中作回自己,做自己真实想做的事。帮助别人也应该尊重被帮助者,看看人家是否需要帮助。过去,在电影里看到美国人在路上遇到有困难的人,常常上前询问“需要帮助不!”,而不是凭自己的意愿去帮助别人。在以往的拙作里,笔者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情节,一个朋友的父亲到美国,买了台二手车,自驾去看美国风光,常常在路旁停留赏风景,可是过往的车辆多停下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后来这个先生让孩子给他写了牌子“谢谢,我在赏风景!”。我们感动之余不知是否有过思考。

  什么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就是人们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而不是中国特色的高尚。我们的高尚,名虽为美,却是天国的道德,生活里难以扎根。一个美国老师在校园里听到枪声,把孩子藏到柜里就成了英雄,就得到家长真诚的感谢,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这种大众化的高尚,大众化的感恩,才能扎根现实生活。反观我们的社会,相当多的国人,是断断不会将英雄桂冠戴在这种人头上的,当事人也不敢把英雄、高尚与自己的行为联想到一起,面对舆论她只能说这是她应该做的,否则她会被唾沫淹死。还会有相当多的国人论证这是她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甚至会有相当多的国人建议,将这种职责明确下来,作为将来追究渎职责任的依据。人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所做的好事自豪,向世人炫耀自己的善举怎么就不能被国人接受!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有炫耀自己善举的资本,社会道德还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么!高尚之于国人,就是要做他人难以做到,并且做完了还要在心里不能有丝毫窃喜的道德境界。#p#分页标题#e#

  中国的高尚道德之所以难以在生活里扎根,就是因为道德的标准背离人性。道德的崇高境界应该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准的追求方向。仓廪实而知廉耻,并不仅仅反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一个社会的普遍道德水准提高了,人类的道德境界才能升华。见贤思齐没有错,可齐的更应该是灵魂,而不仅仅是行为。否则我们岂不永远生活在对已有文明的意淫里。

  竞,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竞生,竞胜,竞贤,在这种竞争中人类文明得以升华。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没有谁会与他人比谁更缺德,当社会的普遍道德水准高了,高尚的行为才能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巴菲特将自己毕生所赚的钱都捐出来回报社会不仅仅是忧虑子孙后代们自身素质与生存能力的衰退,因为美国社会里有太多的富人慈善,不如此不足以彰显他高于他人的境界,实现他个人精神价值。

  让“高尚”扎根我们的现实生活,重返人间。别再只作为一种让世人景仰的画饼。什么是水准,就是象水平线一样,只要努力大家都能做得到的。什么时候我们的国人不再陶醉于他人的高尚,不再把目光盯在他人的道德修养时,高尚就真的来到我们身边了。

文章标题: 凡间诗话(七)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22941.html
文章标签:凡间诗话(七)  凡间  诗话  高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