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原发性纵隔肿瘤早期病人有哪些常见的症状

时间: 2023-11-22 15:00: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原发性纵隔肿瘤早期病人有哪些常见的症状

纵隔肿瘤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般而言,纵隔肿瘤阳性体征不多,其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质地、性质等有关。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生长到相当大尚无症状或很轻微。相反,恶性肿瘤侵犯程度高,进展迅速,可在较小时已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有胸痛、胸闷、咳嗽、头面部水肿、一侧面部无汗、吞咽困难等。此外,还可出现一些与肿瘤性质相关的特异性症状:如随吞咽上下运动为胸骨后甲状腺肿,咳出头发样细毛或豆腐渣样皮脂为破入肺内的畸胎瘤;伴重症肌无力者为胸腺瘤等。
  诊断: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纵隔肿瘤重要手段。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X线正侧位胸片可显示肿瘤部位、密度、外形、边缘清晰光滑度、有无钙化或骨影等。CT或核磁共振能进一步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必要时可作心血管、支气管造影。 超声可鉴别实质性、血管性或囊性肿瘤。 放射性核素可协助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 颈部肿大淋巴结活检。 气管镜、食管镜、纵隔镜检查。胸腔镜纵隔肿物活检。 诊断性放射治疗,在短期内能否缩小,有助于鉴别对放射性敏感肿瘤,如恶性淋巴瘤。

  纵隔是在胸骨后这么一个位置,对于很多纵隔肿瘤来讲,在早期是完全没有症状的,有些病人可能会有轻度的胸闷、刺激性咳嗽等等一系列症状。随着纵隔肿瘤的增大,它会出现一些压迫的症状,可能会出现胸痛、胸闷、刺激性咳嗽。如果影响血管以后,可能会引起颜面部、头颈部的肿胀等等这些症状。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做到不吃一些高脂肪以及油炸的食物,适量的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肿瘤的攻击,而且还要每年定期的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另外还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纵隔肿瘤在早期一般没有症状,在逐步地生长扩大的过程当中产生症状,我们知道纵隔是有很多重要的器官组成的,有气管、有食管、有心脏还有一些重要的神经,那么肿瘤不断长大、不断压迫,不断挤压周围的正常的组织的时候,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早期症状。例如,压迫气管就会形成相应的咳嗽,或者是觉得憋气的症状。如果压迫心脏必然会引起心律不齐,或者是心脏的不适。压迫食管会引起进食的不畅。压迫相应的神经,例如说喉返神经,病人就会出现相应的声音嘶哑,这样相应的症状。
你好;一般而言,纵隔肿瘤阳性体征不多,其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质地,性质等有关。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生长到相当大尚无症状或很轻微。相反,恶性肿瘤侵犯程度高,进展迅速,可在较小时已出现症状。常见症状有胸痛,胸闷,咳嗽,头面部水肿等。

纵隔肿瘤有什么症状

临床表现:一般而言纵隔肿瘤阳性体征不多其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质地性质等有关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生长到相当大尚无症状或很轻微相反恶性肿瘤侵犯程度高进展迅速可在较小时已出现症状常见症状有胸痛胸闷咳嗽头面部水肿一侧面部无汗吞咽困难等此外还可出现一些与肿瘤性质相关的特异性症状:如随吞咽上下运动为胸骨后甲状腺肿咳出头发样细毛或豆腐渣样皮脂为破入肺内的畸胎瘤;伴重症肌无力者为胸腺瘤等诊断: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纵隔肿瘤重要手段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X线正侧位胸片可显示肿瘤部位密度外形边缘清晰光滑度有无钙化或骨影等CT或核磁共振能进一步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必要时可作心血管支气管造影超声可鉴别实质性血管性或囊性肿瘤放射性核素可协助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颈部肿大淋巴结活检气管镜食管镜纵隔镜检查胸腔镜纵隔肿物活检诊断性放射治疗在短期内能否缩小有助于鉴别对放射性敏感肿瘤如恶性淋巴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都有什么症状

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口,睛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脊柱之间称为后纵隔(图1)。常见的纵隔肿瘤各有其好发部位(图2),这是临床诊断有参考意义。, , 图1 纵隔的划分, , 图2 纵隔肿瘤的主要部位, (一)上纵隔肿瘤  最常见的是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 1.胸腺瘤  多位于前上纵隔或前中纵隔,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4~1/5,男女发病相等。30%为恶性,30%为良性,40%为潜在或低度恶性。良性者常无症状,偶在X线检查时发现。若肿瘤体积较小,密度较快,紧贴于胸骨后,X线检查颇难发现。胸腺瘤多邻接升主动脉,故可有明显的传导性搏动。按组织学特点可分为淋巴细胞型、上皮网状细胞型、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型等。常见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占优质的良性胸腺瘤,若手术切除不彻底,有复发和浸润转移之可能。上海中山医院报告12例胸腺瘤,手术时5例已有明显恶变,故胸腺瘤可认为是低度恶性肿瘤,术后应给于放射治疗。恶性胸腺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可发生程度不等的胸骨后疼痛和气急,晚期患者可产生血管、神经受压的症状,如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膈肌麻痹,声音嘶哑等。约10%~75%胸腺瘤患者可有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但重症肌无力患者仅有15%~20%有胸腺的病变。切除肿瘤后约2/3患者的重症肌无力症状得到改善。少数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质醇增多症、红斑狼疮、γ-球蛋白缺乏症和特发性肉芽肿性比肌炎。X线检查,在前上纵隔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块影,良性者轮廓清楚光滑,包膜完整,并常有囊性变:恶性者轮廓粗糙不规则,可伴有胸膜反应。胸腺瘤手术切除果良好。Legg分析51例胸腺瘤手术疗效,有局部浸润者5年生存率为23%,无浸润者5年生存率达80%。上海胸科医院报告207例胸腺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59.7%,10年生存率43.4%。, 2.胸内甲状腺肿  包括先天性迷走甲状腺和后天性胸骨后甲状腺。前者少见。为胚胎期残留在纵隔内的甲状朱组织,发育成甲状腺瘤,完全位于胸内,无一定位置。后者为颈部甲状腺沿胸骨后伸入前上纵隔(图3A、B),多数位于气管旁前方,少数在气管后方,胸内甲状腺肿大多数为良性,个别病例可为腺癌。肿块牵引或压迫气管,可有刺激性咳嗽,气急等。这些症状可能在抑卧或头颈转向侧位时加重。胸肌或脊柱受压可出现胸闷,背痛,偶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出现剧烈咳嗽,咯血,声音嘶哑时,应考虑到恶性甲状腺肿的可能。约有半数病人可在颈部摸到结节样甲状腺肿。X线检查可见到前上纵隔块影,呈椭圆形或梭形,轮廓清晰,多数偏向纵隔一侧,也向两侧膨出。在平片上如见到钙化的肿瘤,具有诊断的价值。多数病例有气管受压移位和肿瘤阴影随吞咽向上移动的征象。, , 图3A  胸骨后甲状腺肿瘤位于右上纵隔,上端较宽,下端较窄,气管略有受压(后前位片), , 图3B  胸骨后甲状腺肿瘤自胸廓入口向下、向前伸延胸骨后(右侧位片), (二)前纵隔肿瘤  生长在前纵隔的肿瘤以畸胎样瘤较为常见。可发于于任何年龄,但半数病例症状出现在20~40岁之间。组织学上昀是胚胎发生的异常或畸形。畸胎样瘤可分成二型:, 1.皮样囊肿  是含液体的囊肿,囊内有起源于外胚层的皮肤、毛发、牙齿等。常为单房,也有双房或多房。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内壁被覆多层鳞状上皮。, 2.畸胎病  为一种实质性混合瘤。由外、中、内三胚层组织构成,内有软骨、平滑肌、支气管、胸粘膜、神经血管等成分。畸胎瘤恶变倾向较皮样囊肿大,常可变为表性样癌或腺癌。文献报道386例畸胎瘤,其中14.2%呈恶变。上海中山医院10畸胎瘤中2例为恶性。体积小者,常无症状,多在X线检查中发现。若交瘤体增大压迫邻近器官,则可产生相应器官的压迫症状,如上腔静脉受压,可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喉返神经受压,则 生声音嘶哑;压迫气管,可发生气急,患者仰卧时气气加剧。囊肿向支气管溃破,可咳出含毛发,皮脂的胶性液。胶性液吸入肺内,可发生尖脂性肺炎和类脂性肉芽肿。囊肿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和周身毒性症状。囊肿若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应想到恶变、继发感染或瘤体出血的可能。化脓性囊肿破入胸腔或心包时,可发生脓胸或心包积液。, X线检查  囊肿位于前纵隔,心脏主主动脉弓交接处,少数位置较高,接近前上纵隔,也可位于前下纵隔。多向一侧纵隔凸出,少数可向两侧膨出,巨大者可凸入后纵隔,甚至占满一侧胸腔。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囊壁钙化较常见。有时可见特征时的牙齿和碎骨阴影(图4)。, , 图4  畸胎样瘤内有碎骨、齿和发, (三)中纵隔肿瘤  极大多数是是淋巴系统肿瘤。常见的有何杰金病,网状细胞肉瘤,淋巴肉瘤等。多以中纵隔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但也可侵入肺组织形成浸润性病变。本病病程短,症状进展快,常伴有周身淋巴结肿大、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等。X线检查示肿大淋巴结位于气管两旁及两侧肺门。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可融合成块,密度均匀,可有大分叶,但无钙化。支气管常腾空而起变窄。, (四)后纵隔肿瘤  几乎皆是神经源性肿瘤。可原发于脊髓神经、肋间神经、交感神经节和迷走神经,可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者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节瘤;恶性者有恶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肉瘤。电镜检查发现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肉瘤的超微结构类似,但胶原含有所不同。极大多数神经源性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图5A、B),有时也可位于纵隔,多数有被膜。X线征象为光滑,圆形的孤立性肿块。巨大的肿块迫使肋间隙增宽或椎间孔增大。有时肿瘤呈哑铃伸进椎间孔,侵入脊椎管,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神经纤维多见于青壮年,通常无症状。肿瘤较大可产生压迫症状,如肩胛间或后背部疼痛、气急等。, , 图5A  纵隔神经鞘瘤肿瘤位于右侧胸椎旁,呈葫芦状(后前位片), , 图5B  纵隔神经鞘瘤肿瘤位于后纵隔,重叠在胸椎上,呈葫芦状(右侧位片), (五)支气管囊肿  可发生在纵隔的任何部位,多半位于气管、支气管旁或支气管隆变附近。支气管囊肿多属先天性,来自气管的迷芽,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通常无症状,若与支气管或胸膜相通,则形成瘘管。继发感染时则有咳嗽、咯血、脓痰,甚至发生脓胸。X线检查在中纵隔的上中部,气管或大支气管附近,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的块状阴影,呈分叶或钙叶。若囊肿与支气管相通,可见到液平面。,  查看原帖>>

北京武警二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的专家介绍以下几点: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口,睛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脊柱之间称为后纵隔,常见的纵隔肿瘤各有其好发部位,这是临床诊断有参考意义。

上纵隔肿瘤:最常见的是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

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或前中纵隔,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4~1/5,男女发病相等,30%为恶性,30%为良性,40%为潜在或低度恶性,良性
者常无症状,偶在X线检查时发现,若肿瘤体积较小,密度较快,紧贴于胸骨后,X线检查颇难发现,胸腺瘤多邻接升主动脉,故可有明显的传导性搏动,按组织学
特点可分为淋巴细胞型,上皮网状细胞型,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型等,常见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占优质的良性胸腺瘤,若手术切除不彻底,有复发和浸润转移
之可能,上海中山医院报告12例胸腺瘤,手术时5例已有明显恶变,故胸腺瘤可认为是低度恶性肿瘤,术后应给于放射治疗,恶性胸腺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可发生
程度不等的胸骨后疼痛和气急,晚期患者可产生血管,神经受压的症状,如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膈肌麻痹,声音嘶哑等,约10%~75%胸腺瘤患者可有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但重症肌无力患者仅有15%~20%有胸腺的病变,切除肿瘤后约2/3患者的重症肌无力症状得到改善,少数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质醇增多症,红斑狼疮,γ-球蛋白缺乏症和特发性肉芽肿性
比肌炎,X线检查,在前上纵隔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块影,良性者轮廓清楚光滑,包膜完整,并常有囊性变:恶性者轮廓粗糙不规则,可伴有胸膜反应,胸腺瘤手术切
除果良好,Legg分析51例胸腺瘤手术疗效,有局部浸润者5年生存率为23%,无浸润者5年生存率达80%,上海胸科医院报告207例胸腺瘤术后5年生
存率为59.7%,10年生存率43.4%。

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首选5A多细胞靶向生物疗法

5A多细胞靶向生物治疗中,发挥强大抗癌功效的是两种细胞:DC细胞和CIK细胞。形象地讲,DC细胞就像雷达,在人体内具有强大的搜索、识别、定位癌细胞的功能,而CIK细胞就像导弹,对DC细胞定位的癌细胞进行精准杀伤。DC与CIK两种细胞互为补充、完美协作,即使是血液、淋巴中的癌细胞及游离和休眠期癌细胞也可以彻底清除,从而有效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大大提高肿瘤临床治愈率。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的临床表现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可存在多年而无症状,半数以上是由于偶然发现,也可以是在体格检查时发现。最常见的主诉是胸痛、咳嗽、气短、吞咽困难、声嘶、horner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症及气管、心脏受压等,还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盗汗、全身不适、纳差、体重减轻等,这些同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生长方式有关,良性肿瘤较少出现症状,浸润性生长常出现受累脏器的相应症状。临床多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
1.纵隔脂肪源性肿瘤
分良性及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占大多数。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大部分位于前纵隔、心缘旁或心膈角。
(1)纵隔脂肪瘤 是纵隔内较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男性稍多。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如肿瘤体积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可产生相应症状。CT对脂肪性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在纵隔内有良好的对比度,可见胸骨后上纵隔的圆形肿物,CT值较低,可为-100HU,肿瘤边缘清晰无外侵。诊断纵隔脂肪瘤应注意在纵隔脂肪瘤中寻找胸腺组织成分,以排除胸腺脂肪瘤的诊断。还应与脂肪过多症鉴别,因肿块有完整包膜,手术切除不困难,一般预后良好。
(2)纵隔脂肪肉瘤 其病因不明。发生于纵隔者罕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多见于40~60岁,少见于青少年,绝大多数为原发性肿瘤,也有从良性脂肪瘤恶变而来的报道。目前常化分为分化良好型、黏液型、圆形细胞型及多形性和去分化型5种类型,外加5种肿瘤成分同时存在的混合型。脂肪肉瘤多位于后纵隔。病程较长,术前病程从数周到数年不等,常有明显胸痛,肿块巨大可产生压迫症状,CT对诊断有重要意义,MRI与CT相比可多层面扫描,在观察肿瘤扩展范围上优于CT。局部广泛切除,包括肉瘤的包膜,放射治疗对黏液型脂肪肉瘤有效果,并且黏液越多效果越好。纵隔内脂肪肉瘤预后较表浅者差。手术时只做包膜内切除预后差。脂肪肉瘤5年生存率40%~64%,术后复发率高,有报道达24%,复发病人应争取再次手术。
2.纵隔纤维组织源性肿瘤
纤维组织肿瘤由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所组成。根据分化和成熟程度分为良性及恶性,纵隔纤维原性肿瘤非常罕见,目前习惯将这类肿瘤分类为纤维瘤病、纤维肉瘤及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
(1)纵隔纤维瘤 是一种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由胶原纤维和成熟纤维细胞组成。病因不明,可能与一些炎症或肿瘤产生的活性物质有关,也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病人多为中年人,临床症状主要因胸腔纵隔内各脏器受到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和压迫而引起,可包绕主动脉弓、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往往因上腔静脉受阻而被发现,其他尚有胸痛、发热、吞咽困难、声嘶、血沉加快等表现。肿瘤不发生转移,治疗应采取完全切除。
(2)纵隔纤维肉瘤 病因不明,在纵隔者罕见,多位于后纵隔。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生长迅速,局部呈浸润扩展,少有远处转移,发现时一般较大,通常产生症状,主诉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等。一些大的肿瘤会分泌胰岛素样因子,引起低血糖。胸部X线表现纤维肉瘤和纤维瘤均无特征性,没有好发部位,通常轮廓清楚,向纵隔一侧突出,没有钙化,可并发胸腔积液。因肿块外侵严重,界限不清,完全切除难度较大。根据病变部位设计合适的手术切口,对手术顺利进行是很重要的。对此类肿瘤外科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方法,放疗或化疗效果不确定。病人预后差。
(3)纵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只有极少数的病变是原发于纵隔。男女发病无差别。后纵隔多见,其次为中纵隔。早期常无症状,不易发现,只有当肿瘤生长压迫周围脏器或大血管时才出现症状。胸部X线可提示肿块的存在,多见于后纵隔,常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整的肿块,向纵隔一侧突出,大小不等,密度一般较均匀,少数密度不均匀,可伴有钙化。CT能清楚地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特别是血管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有帮助,病变较小时,边缘光整,密度均匀。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原则尽可能完整切除。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治疗如放疗和化疗效果尚未得到证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局部复发率达40%~55%,最多见肺转移。5年生存率36%。
3.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近一半是恶性的,该肿瘤起源于间皮下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发病与石棉接触史无关。多见于成年男性,常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热等症状,可有骨关节病、杵状指及低血糖的表现。可有转移,较常见的是肝,也可见淋巴转移。治疗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良性一般预后良好,很少复发。恶性病人长期生存率很低,容易复发,大多数复发病例生存时间不足5年。
4.纵隔血管源性肿瘤
血管源性肿瘤纵隔内罕见,病例统计认为发病率占纵隔肿瘤的0.5%~1.5%,其10%~30%属恶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以前上纵隔居多。
(1)纵隔血管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部分为毛细血管瘤,二者占良性血管瘤的90%,静脉型也有报道。多发于内脏区或椎旁沟,偶尔可扩展到胸壁、颈部及椎管内。多见于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病人无症状,症状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部位及对周围组织压迫或侵犯有关,可以有胸痛、胸闷、咳嗽等症状。CT有助于血管瘤的诊断,可见纵隔孤立性软组织肿块,中等密度,大小不等,边界清,也可模糊不清,较X线胸片容易显示静脉石的存在。治疗方面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2)纵隔血管内皮细胞瘤 组织学表现介于良恶性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可呈浸润性生长,并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重要脏器转移,其中肺和肝是常见的转移部位,属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应广泛切除,有一定的复发率。
(3)纵隔血管内皮肉瘤 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病因不明,恶性程度高,疾病进展迅速,呈现浸润性生长,可有淋巴和肺脏转移,有时手术中发现已无法切除,病人在术后短期内复发,生存期较短。
(4)纵隔血管平滑肌瘤 主要位于四肢远端皮下组织,罕见于纵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纵隔的任何部位,其中前纵隔多见。肿瘤巨大可有压迫症状,术前诊断有赖于活检,首选手术,预后良好。
(5)纵隔血管平滑肌肉瘤 发病部位以下腔静脉、肺动脉常见,病变位于小血管时不易发现原发血管,诊断颇有争议,须结合肿块大小,发病部位,有无转移及镜下所见有丝分裂数量确定,首选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整个肿瘤及其附近的血管和粘连组织,有报道术后复发率达75%,有人曾给予复发病人放疗,但未获成功,化疗仅对少数病例有益。
(6)纵隔血管外皮细胞瘤 起源于血管外皮细胞可有良恶性之分,但病理上难区分,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下肢、腹膜后和头颈部位最常见。无年龄及性别差异。生长缓慢,血行播散是转移的主要途径,以肺和骨常见,大多数病人无症状,后期由于肿块巨大或浸润出现压迫症状,其中较为特殊的症状有低血糖表现,发生原因可能与肿瘤分泌肾素,血液内葡萄糖被大量利用和消耗有关,一旦切除肿瘤,血糖即可恢复正常。诊断有赖于病理确定。MRI和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丰富的血管网,并明确边界。术前栓塞疗法可减少肿瘤血供,易于手术切除,术后有复发可能,放疗可作为辅助疗法。
5.纵隔淋巴管源性肿瘤
(1)纵隔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畸形而非真性肿瘤。属于先天性疾病。也可能继发于手术、外伤后。以颈部最为常见。临床将淋巴管瘤分为颈型、颈纵隔型、纵隔型。根据异常淋巴管大小,又分为3个类型:①毛细血管型 由细小的淋巴管构成;②海绵状型 由管腔扩张的淋巴管组成,腔内含淋巴液,间质结缔组织常增多,并有散在的淋巴细胞及淋巴滤泡,常沿组织间隙生长,不易切除干净;③囊状淋巴管瘤 此型最多见。
(2)纵隔淋巴管肌瘤 全部发生在女性的良性肿瘤,最初称为淋巴管外皮细胞瘤,其局限性的病变可位于纵隔,常与胸导管及其分支有密切的关系,导致乳糜胸。弥漫型被称为淋巴管肌瘤病,可累及肺脏,有些病例发生在结节性硬化综合征背景上,提示其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发病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有观点认为系一种错构瘤。手术效果较好。
6.纵隔肌源性肿瘤
(1)纵隔横纹肌瘤 此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甚至是无骨骼肌部位,很少见原发于纵隔,国内期刊少有报道,此肿瘤手术预后良好。
(2)纵隔横纹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骨骼肌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临床上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特殊的组织结构和具体形态,将其分为胚胎型(包括葡萄族型)、梭形细胞型、腺泡型和多形型4种,其中胚胎型最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腺泡型多发生于青少年,胚胎型多发生于婴儿,多形性大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常无症状,甚至由于转移部位首发症状,肿块较大时可出现周围脏器压迫症状,因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发现时即有淋巴道或血道转移,手术同时宜结合放疗和化疗,横纹肌肉瘤的病理分类可以决定预后,预后最好的类型是葡萄型横纹肌肉瘤,5年生存率是95%。
7.其他
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生于纵隔的其他间叶性肿瘤还有间叶瘤、脑脊膜瘤、滑膜肉瘤、骨外的成骨肉瘤、软骨肉瘤等以及炎症性肿块黄色肉芽肿。

文章标题: 原发性纵隔肿瘤早期病人有哪些常见的症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462.html
文章标签:纵隔  原发性  肿瘤  症状  病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