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科举名落孙山后来名扬天下英雄豪杰

时间: 2023-11-13 02:01: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科举名落孙山后来名扬天下英雄豪杰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科场如战场,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的三大名人有谁?

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的三大名人是:韩愈、李时珍、金圣叹。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生尤为看重。考上了就能够光宗耀祖,进京为官,一生的命运都能够就此改写。所以,当时的考生都是挤破脑袋想要参加。

第一位:韩愈。

韩愈从20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屡战屡败,然后屡战屡败。前几次,他每次的文章都是“字字珠玑”,但是考了主考官的手上,都被视作废纸一张。

韩愈为了科举考试看了很多书,准备了很长时间。因为一直落榜,所以他心灰意冷,而且觉得对不起家人和朋友。其实,韩愈很有学问,但是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

就在第四参考科技考试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做自己。终于在这次的考试当中,让大家发现了他这颗“金子”,考中了进士。

第二,李时珍。

相传,6岁的李时珍就已经非常聪明了。14岁他就考中了秀才,但是即便是少年天才,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李时珍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都未能高中。

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当中,因为太过努力,甚至还生病了高烧不退,差点就搭上了性命。就在第三次科举考试也落榜之后,李时珍和父亲对科举考试都心灰意冷,所以就弃文从医了。

第三,金圣叹。

金圣叹也曾经三次落榜,而且在科举考试的答卷上发挥新意,在卷子上画了一把剃刀,当时的考官大怒。虽然他有与生俱来的幽默,但是放荡不羁的态度使得他与高中注定无缘。

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的三大名人是:韩愈、李时珍、金圣叹。但他们还靠着自己成了伟人。
杜甫,韩愈,李时珍。其实,古代的科举考试真的要比今天的高考难得多,这么多名人都落榜了。
三大名人分别是韩愈、李时珍和金圣叹。不过虽然他们科举不如意,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伟人。
我心中的是有诗圣杜甫,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写聊斋的蒲松龄。

胡瑗,泰州人的骄傲

    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是中国理学先驱,是集教育家、理学家、音乐家、军事家等于一身的奇才。他的的学生宋神宗称他为“真先生”;范仲淹尊之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王安石誉其“天下豪杰魁”;苏东坡赞其“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明代大学者程敏政言“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

1. 少以圣贤自期许

  胡瑗虽出生官宦世家,但官职一代不如一代,家境每况愈下,至其父胡纳时,已陷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但父亲对他进行了超乎寻常的早期全面而优质教育,使其“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即以圣贤自期许”。父亲的言传身教,严格的家传私学,让胡瑗在青少年时期就成为乡间一名颇具盛名、知书达理、学识广博、文武兼备的学子。以至于“邻父见而异之,谓其父曰: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

2. 泰山十年苦读功

    胡瑗在二十岁左右,怀着远大抱负,辞别父母,独自前往泰山,与孙复、石介一起寄居栖真观求学深造,研习经典,十年不归。其间,“得家书,见平安二字,辄投涧中,不复读”。“投书涧”由此而来,乾隆皇帝也曾立碑题诗一首,留下一段佳话流传至今。十年后,他们从这里走出去,以与泰山同等巍峨的高度拉开了宋学的大幕,成为一代人师,因为得名“宋初三先生”一一安定先生胡瑗、徂徕先生石介、泰山先生孙复。

3. 十年科举,七次落第

  学而优则仕。胡瑗31岁自泰山学成归来,开始走上科考之路。可是命运捉弄人,才华不同凡响,但历经十年之久的七次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

4. 息罢科举念,吴中施教又十年

    年过而立、学已大成的胡瑗,果断拒绝了第八次走向考场,而是将脚步踅向家乡。“以圣贤自期许”的使命感让他开始效仿孔孟圣贤,“以经术教授吴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在如皋、泰州、海安等地讲学,泰州的讲学地点就是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内,也就是后来被泰州知州陈垓改建而成的安定书院。自此,胡瑗终于找到施展才华的打开方式,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之路,人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也就是在这间狭小而颇显寒酸的学校,胡瑗面向整个北宋王朝,第一次亮出了他鲜明的教育思想——明体达用。

5. 文会堂五贤唱和

  五贤分别是:范仲淹,当时在泰州掌西溪盐监;滕宗谅(子京),与范同科进士,相交甚笃,当时任泰州海陵郡从事,在海陵旧治(州署)建文会堂,作为人雅士聚会唱和之场所;富弼:宋代三代重臣、曾两度为相,与范名为师生,实为莫逆。当时其父任泰州税监,随父从家乡河南洛阳至泰州,寄寓泰州德禅寺读书。对范十分仰慕,专程拜谒;另一个是周孟阳。 与鼎鼎大名的范仲淹、胡瑗、滕子京相比,此时的周孟阳尚未考中进士,但后来的他不但教育出两位贤能的皇帝——宋神宗、宋英宗,更将其家族的兴旺长久的延续下去,成为开创“科第之盛,甲于海内”“泰州第一望族”的奠基人(周家中进士者,自其父开始,传九代,有“九世二十人”之多。这在整个宋代里是极其罕见的)。

    天赐良机,让胡瑗能在文会堂与他们相识唱和。在文会堂,他们纵论天下、诗歌酬唱,可谓“德星一相聚,千载有余光”。胡与范这两个取向一致、思想不谋而合的人从此将欣赏的目光彼此递送给对方,由此演绎出范一聘(聘苏州州学执教、三荐胡瑗之举(向朝廷一举更定雅乐,二举任陕西西丹州军事推官,三举进太学任教),胡媛美好的人生画卷由此展开。

6. 范公延聘,执掌苏学

    公元一〇三四年(景佑元年)范仲淹来到苏州,任苏州知事,在自购的一块风水宝地上创立苏州郡学。特聘自己“爱而敬之”的胡瑗为教授,而且还将自己的儿子范纯佑、范纯仁等送来,虔敬拜师,恭敬从学。在胡瑗的悉心调理下,学风规肃,教有卓成,苏州郡学以其独特的治学思路、教育方法,一时间名扬天下,成为各地学府竞相效法的楷模。

7. 两次应昭,定乐受奖

    很奇怪,拥有巨大教育声名的胡瑗,每次入京,却都是以音乐家的身份受诏而行。

    公元一〇三六年,宋仁宗诏定雅乐,召求懂得音律者。此时在已经回京担任天章阁待制的范仲淹的举荐下,胡瑗北上开封,以一介布衣与皇帝对话于崇政殿,奉命和当时著名的音乐家、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一同校定钟律,分造钟磬各一虡。在京期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以及高深的儒学修养深得众人赞赏。胡瑗写成《景祐乐府奏议》,并亲自制造了一套钟磬,布衣身份的胡瑗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公元一〇五〇年,朝廷又铸太常钟磬。胡瑗与阮逸再次受诏入京,他们与太常官议于秘阁,遂典作乐事。定乐期间,他被授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乐成之后,他升迁为大理寺丞。

8. 奉命戍边,帅府高参

    胡瑗第一次应召定乐数月,后回到苏州郡学继续潜心执教。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侵犯北宋边界,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受命经略陕西,胡瑗随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他建议“更陈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募士人为兵,给钱供自市劲马,渐以代东兵任战者”,为保卫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名留平定西夏功劳簿。他还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写成军事著作《武学规矩》,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理论家。

9. 明体达用,湖学创新

    在继调任密州任观察推官,后改任保宁节度推官的公元一〇四一年,胡瑗收到了来自湖州的一张热情洋溢的聘书,落款人是滕子京。胡瑗欣然应允,赶赴湖州州学任主讲教授。从此,他主持湖州州学长达十二年之久,加之此前在苏州的教学生涯,他在苏湖地区开门授徒已达二十余年,桃李满天下,弟子逾千人。“明体达用”的教学思想日趋成熟,成为“苏湖教学法”的核心与灵魂,开创了理学先河。

    继发生在唐朝中期的“永贞革新”之后,积贫积弱的北宋政府,鉴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局面,于公元一〇四三年九月,启用范仲淹为副宰相大胆进行改革。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在范仲淹领导下全面启动。全国兴起办学之风,于京师重新办起了太学。胡瑗的“苏湖教法”作为办学先进经验,便作为“庆历新政”中的重要一项,被大力倡行在太学。

    一个私塾老师的教学方法,却被国家最高学府奉为圭臬,进行推广效法,古今中外,只此一例。

10. 花甲之龄,管勾太学

    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受到宋仁宗的召见,得到仁宗的赏识,在结束湖州教学后,开始在中央太学执教,名重天下。1056年,64岁的胡瑗晋升,成当朝太子的老师。胡瑗,完成了从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师的人生飞跃!

              胡瑗开天辟地创新法

    “苏湖教法”是胡瑗先生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特别贡献。在中国教育制度史上, 胡瑗以“明体达用”为指导思想, 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 创立的“苏湖教法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一次将实用学科与儒学经典放在同等地位上;第一次创立并实施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学制度史上, 早于世界各国400年之久”。

    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 ;治事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旨在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胡瑗的苏湖教法中,学生依据自身的才能、兴趣、志向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分斋教学尤其是治事斋的提出并以之与经义斋并列,对以经学为内容、科举为主导的官学教育造成冲击,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

    “苏湖教法”内涵极其丰富,它包括分科教学法 (分斋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讲授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奖激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人格感化法、情感投入法等。欧阳修、朱熹、黄宗羲、秦绶章对“苏湖教法”十分推崇,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教学之法最备”,“先生教人有法 ,“盖就先生之教法,成就人才,最为得当”,“法最称善”。这“最备”、“有法”、“得当”、“称善”是对“苏湖教法”恰如其份的评价。近代陈青之教授把“苏湖教法”誉为“富有人间兴味的教育”和“活的教育”。     

    胡瑗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成就,经受了千年历史检验,依然熠熠生辉,不仅示范于当时,而且垂法于后世,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民族英雄左宗棠生平简介

民族英雄左宗棠生平简介晚清名将左宗棠是湖南长沙人, 左宗棠一生征战沙场立下汗马功 劳。下面是 为你搜集民族英雄左宗棠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纵观左宗棠的前半 生,基本都是在家乡种地读书。直到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才受到湖南 巡抚的邀请出山,从此一鸣天下,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在很小的时候,左宗棠就怀有很大的抱负左宗棠简介,希望有一天能够治理 天下,因此读书非常的刻苦,再加上左宗棠天资聪颖,所以他的成绩 一直在同学当中是最好的。虽然家境贫寒,不能够像世家子弟一样延 请名师来讲课,但是左宗棠却能够在刻苦的环境下发奋图强。因为左 宗棠的字写的不好看,所以在连续两次科举中都名落孙山。从此左宗 棠就在家娶妻生子,种地读书,度过了他的大半生。 因为左宗棠在少年的时候就受到当时一些朝廷高官林则徐、 曾国 藩等人的赏识,在中年之后,左宗棠刻苦研读兵法,博览群书。凡是 跟左宗棠交往过的人,无不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此左宗棠的名气 就更盛了。当此之时,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过来,一直快要包围了长 沙。当时的湖南巡抚在众人的力荐之下,邀请左宗棠出山,一起守住 了长沙城,太平军最终没有攻下长沙城而退兵了。

就此一役,左宗棠名扬天下。并且入了曾国藩帐下左宗棠简介,得到了曾国 藩的大力提携。后来左宗棠自己组建了楚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左宗1棠指挥的楚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从出山至病逝,左宗棠二十多年都是征战疆场,为国立功。 名将左宗棠的事迹晚清名将左宗棠是湖南长沙人, 因为湖南还有 一个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曾国藩, 所以世称曾国藩和左宗棠为曾左。 左宗棠在很小的时候,读书就非常的刻苦,而且还能够七次连续 获得第一。虽然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失利,没能够走上仕途。但是左 宗棠却受到了林则徐、曾国藩等等的朝廷大员的赏识,并且林则徐称 赞左宗棠为绝世奇才,和左宗棠就国家治理大事谈论两天两夜。 在太平起义战火蔓延到长沙的时候,左宗棠受到推荐出山,一役 保住了长沙城。从此之后左宗棠声名鹊起。之后加入曾国藩湘军的幕 僚,由幕僚而为将领,再由将领而为帅。 因为左宗棠作为著名的湘军将领, 不但参与了剿灭太平天国运动 的战役,而且还镇压了陕甘 *** 的起义,最为重要的是从沙俄手中收 复了新疆大片的领土。 当时清 *** 以及慈禧太后的决策是要放弃新疆大片的领土, 因为 在他们眼中,新疆地处边陲,难以管理。而左宗棠力排众议,并且亲 自带领湘军向新疆进发,湘军的所有军饷,都是左宗棠以一人之力筹 措的。

最终击败沙俄,收复了大片的领土,因此今日的中国国土面积 才如此的辽阔。 在军事上,左宗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左宗棠还创办了当时 的四大军工企业中的福州船政局,为中国清朝军工企业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2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宗棠还是布衣的时候, 曾国藩就已经声 名显赫,身居高位了。虽然两人都是湖南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曾国 藩还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帮助和提携了左宗棠。但是两人在通往功 成名就的道路上,却是越走越远,最终交恶。 因为受到了郭嵩焘等一众好友的极力劝说, 所以左宗棠才决定接 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出山辅佐张亮基保卫长沙,在长沙保卫战 中一战成名。两年之后左宗棠又加入了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在当 幕僚期间很多的事情要和总督曾国藩书信交流。 因此在这种不断的交 流当中,曾国藩和左宗棠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而且作为已经是清朝重 臣的曾国藩,非常的赏识左宗棠,所以就邀请左宗棠加入自己的幕僚 部队。在曾国藩的幕僚中,左宗棠得到曾国藩的大力提携,开始了自 己练兵,独当一面的道路。 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人都属于当世豪杰, 但是在对人待事以及性格 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曾国藩很善于和别人处理关系,而且也提拔了非 常多的人才。而左宗棠却说话直来直去,因此也就伤了二者之间的和 气。虽然后来两人关系重修旧好,但是在发生了天京教案之后,左宗 棠丝毫不顾及曾国藩的感受,大肆的发表言论抨击曾国藩软弱。由此 导致二人关系直接破裂,再也没有联系了。3

蒲松龄为何热衷科举却总是名落孙山,靠着鬼话连篇做到了名垂千古?

蒲松龄为何热衷科举总是名落孙山,却靠着鬼话连篇做到了名垂千古?

所谓时势造英雄,蒲松龄是个很有才华和想象力的人,可是未必适合科举考试,因为过去的科举考试非常古板,都是一些八股文什么的,而且规矩还很多,这样就不适用于蒲松龄了。蒲松龄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子他考试时不循规蹈矩,思维方式和科举考试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就难以考过了。可是蒲松龄的鬼故事《聊斋志异》却名垂千古。

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施闰章本身是清朝著名诗人, 正好很喜欢蒲松龄的思路和写的文章,这样就使得蒲松龄年纪轻轻就喜中秀才。可是,在接下来,蒲松龄再难有成就,这跟多种因素有关,蒲松龄没有搞明白科举考试的路子,科举考试中规中矩,十分严格,而蒲松龄有自己的写法,这样就难以考中。

不过,千百年来,科举考中的人很多,留名千古的人很少,蒲松龄虽然科举失意,却因为写了一本《聊斋志异》而闻名天下。《聊斋志异》是一本奇书,写尽了狐仙鬼怪世界的传奇,借着鬼怪写出了世态百相,也写出了多少人鬼之间的纯真爱恋。《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古今中外都享有盛誉。

《聊斋志异》因为写的都是世间的传说,包括各种鬼怪的奇趣小故事,既引人入胜,又抨击了一些社会现象,发人深省,从问世以后就得到世人的追捧,因此广为流传。

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秀才考试的时候才仅仅19岁,当时蒲松龄在淄川县济南府参加考试,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蒲松龄连续三试都是第一名,自然也就成了当地的秀才,而亲自录取蒲松龄的人也非常了不得,那就是清朝著名的大诗人施闰章。
古代科举考试考的是写文章,是八股文,他不擅长写八股文,擅长写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古代老百姓谁懂八股文,这些鬼故事情节生动反而被大众津津乐道。所以能名垂千古。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除了要写应试文——八股文外,其他的难点也很多的。考上了,很牛,没考上,未必就无能。

首先,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八个固定的格式组成。缺了不行,多了不行,内容和格式规定对不上也不行。所以就限死了考生的发挥空间。这种文体,本身只是方便阅卷。也就是阅卷官,可以根据这个体例来判断这篇文章是否合格。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对文章优劣进行评判。很多才思敏捷的人,都不习惯这样的文体。

其次,八股文题目也是个大难题,从四书五经的海量文章里截取一句,要你就这句话进行剖析,然后还要针对现实时弊进一步分析,这算是很仁慈的。有些就截取几个字,甚至将前后两句话里的几个字提取出来,组成一个句子或者短语(截答题)。你要根据这个题目来写文章,首先要能判断这几个字出自哪个典籍,然后分析这几个字的含义,再揣摩出题人的意思,然后再写文章。人牛运气好,一次命中。运气不好的,几届都猜错了,也不算丢人。

然后,考试内容不仅包括八股文,还贴经(填空题)、墨义(默写题)、经义(论述对给出的经文的理解)……,基本上都是围绕四书五经进行。而且只能赞成,基本不能否定经文。就像我们考政治试卷一样,全都是政治书上的,默写、填空、选择,都得和书上的一样。然后论述题你也只能赞同书上的。最后要写一篇规定了格式的时政文章(八股),还是从几百上千本“政治”书里抽几个字,让你结合现在的时政,议论一番。你说难不难?

最后就是考试环境,明清时期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可谓手段狠辣。秋闱大比是秋季,在京城。这个时期京城很冷了。考生带着考箱(书包),穿着棉袄皮裘,进门时脱光搜身,严格的连头发都要打散了检查。进去后,每人一个单间(隔间,没有门的,如下图),大概两平米。坐在里头考试,大冷天的寒风呼啸,条件好的带个炉子进去,得小心别把试卷和考棚给烧了。条件不好的,冻着吧。还得小心墨水冻上了,没法写字。考生自打进了考场,除非考完了,不然不能出来,吃喝睡都在考棚。拉撒得申请,拿了令牌由士兵监护着去厕所。晚上睡觉呢(对,要考好几天),脚伸不直,也不好翻身。睡地上,把脚伸外面去,小心半夜有人踩着了。再说了,大秋天的,在这样敞开的地方,怎么睡都难受。这样的考试,不仅是精神上的紧张,身体上的折磨也很难过,素质差的,直接受不了退出。

带屋顶的考棚,还有不带屋顶的木隔间

这样的考棚,采光不行,自备灯火


所以,当时考上了的,是牛人。没考上的,未必就是无能。

我们看《聊斋志异》,看不出一丁点八股文的影子。如果蒲松龄把每一篇都写成八股文,可能我们没人愿意读《聊斋志异》了。我们现在网络文学异彩纷呈,没人规定要写成什么格式,要严格体现主旋律。不然网文早没落了。蒲松龄就是一文学大牛,但是可能写不好应试文,或者仅仅就是运气不好,每次都没猜对出题人的意思。

用现在的话来说,科举考试是有格式和套路的,这是基础+认知+文采的表现,基本格式不符是不行的,有点像诗词,但科举的八股文更难。小说靠的是编,只要有看点(那怕是天马行空)就会被大家接受并广为传播。
科举的考官本身就是有学识的人,一定是鸡蛋里挑骨头,还要对"脾气"(三观相同)。
而小说的阅读对象是寻常人群,是茶余饭后消遣用的。
所以说蒲松龄有些"偏科"。
文章标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科举名落孙山后来名扬天下英雄豪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74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