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死不议和,采取抗日模式或者铁托游击队模式,会怎么样

时间: 2023-10-26 00: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如果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死不议和,采取抗日模式或者铁托游击队模式,会怎么样

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美苏为何都不支持阿拉伯国家?

1948年5月15日到1949年3月10日,第一次中东战争在以色列与阿拉伯联军之间爆发。结果优势巨大的阿拉伯联军被以色列打得大败,六万多巴勒斯坦被驱逐,至今都困扰整个中东的“巴以问题”从此形成。

有意思的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都支持以色列,支持阿拉伯的强国只有英国,这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时期罕见的一致行动。那么美苏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为什么都不支持阿拉伯国家?

巴勒斯坦地区在二战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犹太复国主义也是英国引进的。英国引入犹太复国主义的本意是挑起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英国再互相制衡、分而治之,从而保证对巴勒斯坦的殖民。

巴勒斯坦早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就不是独立国家,当地的阿拉伯人也没有很强的独立意愿。犹太复国主义却以建立独立的犹太国家为主要目标,而在犹太复国主义的刺激下,巴勒斯坦的独立意识也开始觉醒。

于是被英国引进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成为英国殖民统治的最大威胁,英国便开始打压犹太复国主义。而犹太复国主义则针对英国的殖民机构和阿拉伯人实行恐怖袭击,现代恐怖主义就是由此起源的。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两个独立的“犹太国(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巴勒斯坦)”,这标志着英国对巴勒斯坦彻底结束。英国对整个西亚的影响力都因此趋于崩溃。

于是英国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支持阿拉伯联军。只要阿拉伯联军将以色列消灭在萌芽状态,独立意愿不是很强的阿拉伯人就会允许英国继续殖民巴勒斯坦,而这是志在消灭殖民体系的美苏绝对不能接受的。

阿拉伯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犯的大错之一就是将民族利益与英国的殖民利益捆绑在一起,结果变成了“失道寡助”的一方。实际上不只是美苏,当时连陕北的官方报纸都发表文章支持以色列抵抗英国殖民者。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候,阿拉伯国家地处石油分产区,美苏两国都需要大量的石油储备,所以他们都不支持阿拉伯国家。
因为那个时候,美苏两个国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根本没有精力去管中东的时期,所以 才没支持。

中东战争的资料 (不要太多,可以剪切复制!!)

中东战争的主要资料,我为你复制下来了: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以犹太人为主体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是古闪米特人的后裔,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此后的几千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期间他们抗击十字军等侵略者,付出了大量的牺牲。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历史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民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擅长航海和经商。因此,两个民族从身体素质和智力上都无太大差异。阿拉伯人是一支尚武民族,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并且阿拉伯人一直都在南征北战,像努尔丁、萨拉丁这样的军事人才辈出。相比之下,一直在外流浪的犹太民族,其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经验、战斗素质都无法与阿拉伯国家军队相提并论。而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在强大的阿拉伯人的围攻下生存下来,除了美国及西方大国的大力援助之外,自身的忧患意识也迫使犹太人努力发展国防科技和寻求外援。因为犹太人把他们自己看作一支特殊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的民族,如今以色列国防军已成为中东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并有了同阿拉伯国家局部抗衡的能力。另外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8]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外交部长詹姆士·贝尔福(James Balfour)于1917年发表了《贝福尔宣言》:“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在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战争结束后,英国顺利接管奥斯曼帝国,有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19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1939年英国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每年上限为75000人。犹太人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英国人开始想甩掉这块烫手山芋。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5 次阿以战争。
然而事实上,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可是这不是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编辑本段]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阿拉伯国家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剥夺。
第一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由于以色列建国时间过短,国家各职能机构并没有完全正常运行,为争取时间,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操纵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开攻击,以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签定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外约旦和以色列的停战谈判3月2日也在罗得岛开始,4月3日,以色列、外约旦正式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军团”在中部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通过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沿海平原的军事威胁。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战协定于1949年3月23日签定,协定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间的边界线为分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村庄。
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停战谈判与1949年4月12日在边界举行,7月20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险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1]
[编辑本段]第二次中东战争
(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发动战争与埃及争夺通行权。
第二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为了控制蒂朗海峡,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的军队向埃及发动进攻,意图重新控制运河。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的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防御联军进攻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埃及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以色列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2]
[编辑本段]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从此,法塔赫为了连理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断的袭击以色列,这支力量在六日战争前已初具规模,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
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以色列军队首先攻击,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事打击当中。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并且被迁小股部队对以色列进行袭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报复性战略空袭。1970年8月停火。阿以双方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3]
[编辑本段]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赶出家园,并占领大片阿拉伯国家土地,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发动了这场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遣部队或飞机参与作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得到部分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过于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
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以军的王牌装甲旅更是被以逸待劳的埃及步兵歼灭;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首战埃及军队获得全胜。[7]
10月10日,埃军初步达成作战目标并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并改变计划,想要和阿拉伯联盟国家彻底铲除以色列。以色列则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埃军眼看以色列大部队闯入叙利亚,认为时机已到,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对以展开总攻.以军则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0月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
10月24日,埃及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对以色列形成极大威胁。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4]
[编辑本段]第五次中东战争
(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贝鲁特大屠杀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并袭击了叙利亚军队的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以色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有关团体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组织拒绝由美军护送撤离,要求在贝鲁特部署多国和平部队护送巴解武装安全撤离。8月1日,以军攻占了国际机场,4日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5]

贝鲁特大屠杀
贝鲁特大屠杀发生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以色列的支持下杀害了数以千计的巴勒斯坦难民。
1982年6月,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占领黎三分之一的国土,重兵围困贝鲁特。此间1000多名巴勒斯坦难民于9月15日遭到以色列侵略军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血腥屠杀。这一暴行激起了世界公愤。
9月15日下午,黎巴嫩右翼极端分子开始了军事运输,一辆辆卡车由东贝鲁特向西贝鲁特南端的国际机场驶去。大约在同一时间,由基督教长枪党分裂出去的另一个派系、同以色列结盟的哈达德少校的士兵沿着以色列控制的道路也向机场进发。机场内设立了一个叫做“行动室”的指挥部,一位以色列联络官担任着 “行动室”的副职。整个下午的时间,在难民营外的以色列部队用密集的炮火向难民营轰击,夏蒂拉难民营的南端被破坏,这正是刽子手们预定进入难民营的入口处。下午5点,大约1200人的队伍在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集结。这支队伍沿着预先画好的路标前进,这些路标每隔50码一个。路标一直通向难民营前新的集合地点:科威特使馆所在地的十字路口。这时,以色列把大部分部队部署在夏蒂拉难民营的西边。他们沿夏蒙大街至少摆下了12辆以上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他们还在被炸的联合国机构的一座七层大楼的屋顶上设立了一个指挥所,那里驻扎有带着双筒望远镜的士兵。在附近的一个高层建筑物上又建立了一个观察站。从这两个地方可以俯瞰整个难民营。
9月16日下午,在行动开始前,人们可以看到,以色列指挥官正在同右翼极端分子进行磋商。血洗难民营的计划已经准备就绪。6时左右,以色列军队按照国防部长沙龙预先下达的指令,将早已集结待命的长枪党右翼民兵队伍放入夏蒂拉和萨布拉难民营,那些面带黑罩、身着伪装、在以色列军队的指使和配合下闯进难民营的歹徒,有计划地开始了屠杀。他们先沿大街,后入小巷,逐户搜索,见到男人,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反绑起来,押送到附近的体育场,然后乱枪杀死。这时,以色列开始大炮支援。当夜幕降临时,以色列又开始发射照明弹,以色列的飞机也在头上盘旋,施放了更多的照明弹,以照亮屠杀现场。6点半左右,枪声代替了炮声,这表明巴勒斯坦的无辜平民正在一个个被杀戮。7点左右,一批巴勒斯坦人涌向位于两个难民营之间的加沙医院寻求避难所。许多厉声尖叫的巴勒斯坦妇女跑出难民营,为他们的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屠杀持续了一夜。两个难民营成了大屠场,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尸体横七竖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杀在家里。一些男人被捆绑着,拴在一起押在卡车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断,有的奶头被割掉,还有人头颅被砍掉,有的妇女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婴儿死去。
几天以后,当国际红十字会人员清理屠杀现场时,人们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尸体从瓦砾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现出的突然面临死亡的极度痛苦的面容,令人惊悸,令人发指。一群群巴勒斯坦人围着一堆堆的尸体放声痛哭,人群中不时传出凄厉的叫声,人们对亲人的惨遭杀害,痛苦万状。一些幸存者后来回忆说:“16日那一夜这里简直是一座地狱,天空始终没有黑下来,枪声始终没有停过,人们一直在尖叫。” 9月17日上午,大屠杀的消息已经到处传开,难民营中充满恐怖,成群的难民离开加沙医院向北逃去,大约40名病人也跟着这些难民一起逃走。
这时,屠杀似乎暂时缓和下来,但是,凶手们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另一所医院阿卡医院。这个医院有4名医生打着白旗离开医院,但是迎面扔来了一枚手榴弹,3名医生当场被炸死。过了一会,一队刽子手来到医院,他们轮奸了一名19岁的巴勒斯坦女护士,然后将她杀死。另有2名巴勒斯坦医生被带出医院,不知去向。从难民营的地上留下的痕迹判断,一些士兵是靠着墙,一边品尝着小吃、吸着烟,一边杀人取乐的。地上留下了一些食品箱。17日下午,凶手们开始掩盖罪行。3点左右,一辆推土机出现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土机的铲子上堆满了尸体。夏蒂拉难民营的入口处,匆忙堆积起90具尸体,尸体之间夹杂着碎石破砖。有些巴勒斯坦平民就是在推土机夷平房屋时被砸死在房内的。与此同时,几辆推土机从萨布拉难民营隆隆地开出来,难民营的西墙外已经掘了一个大坟坑,成批的尸体就这样埋在坑内。这里距以色列的指挥所仅有100米左右。9月18日上午,在掩盖罪行的同时,屠杀仍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10点半左右,那时一队以色列士兵刚刚开进难民营,此时已经再无可以屠杀的人了。
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有的说1000人,有的说1500人,还有的说遇难者达3000人,另有说法为3万人。
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http://baike.baidu.com/view/5341.htm

5次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输了,他们到底输在哪里?

自从以色列建国之后,这阿拉伯的国家就前后组队开黑打了五次中东战争。其中三次是由以色列发动开战的,两次是由阿拉伯国家发起的。这前后5次中东战争最终都是以以色列的胜利而告终,阿拉伯国家则是惨败。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菜是原罪。此时的阿拉伯国家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横跨亚欧非,单挑唐帝国的阿拉伯帝国,他们已经成了战五渣。

历史上,阿拉伯文明曾创造过辉煌,在数学、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将大量古希腊、罗马、波斯、古印度等文明的经典著作翻译为阿拉伯文,这场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大大丰富了阿拉伯文明本身。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因文本失传,又将阿拉伯文的典籍翻译回拉丁文。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总体上比欧洲更包容、开放、光明。

但进入近现代,阿拉伯文明渐渐衰落。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在经济、科技、卫生、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展落后,在世界上只能算作是边缘化的二三流国家。阿拉伯世界分裂而无能,没有一个国家,甚至整个阿拉伯联盟也没有资格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主导者之一。一些阿拉伯国家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靠出口能源积累了大量财富,迎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短暂的春天,但这些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缺少制造与创新,社会制度仍封闭保守。

当然,这些都是大背景,咱们主要还是来看看具体是怎么输的?

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失败的原因——内忧外患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阿拉伯、外约旦、黎巴嫩五大阿拉伯国家组团开黑,兵分5路,企图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到以色列家的水晶。当时以色列初立国,实力上处于绝对劣势。但是阿拉伯国家在实际作战中表现出来的执行力,实在不敢恭维。

埃及的兵力大约在7000人左右,兵分两路之后作战实力大大被降低,以色列军队首先击溃了向特拉维夫进攻的埃及军队,随后又绕行至埃及军队的后方,切断了埃及的物资供应线。

埃及的第一路军队被击溃后,第二路军队向耶路散冷进发。黎巴嫩军队的兵力大约在2000人左右,仅仅攻占了以色列边境地区的一个哨塔,便失去了继续向前推进的能力,可以说黎巴嫩是被塔A死的……

外约旦和阿拉伯的军队强攻耶路撒冷旧城,以色列军队连连败退。最强大的伊拉克军队纳布卢斯、图勒卡姆、杰宁三城,差一点截断以色列军队的防御攻势,只可惜伊拉克军的指挥员优柔寡断延误了最佳战机,否则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获胜者绝对会是阿拉伯国家。

美国从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嗅到了商机,美国向阿拉伯国家施压,勒令双方停火四个星期。停火期间,以色列向美国购买了大批先进的作战装备,并且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反攻战略。

经过十天的激烈反攻,以色列军队打退了五大阿拉伯国家,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通过第一次中东战争,我们不难看出,五大阿拉伯国家其实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结盟,实际上他们各自为战、各怀鬼胎,既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又没有统一的战略指挥,犹如一盘散沙。

而以色列全民皆兵、统一指挥。再加上为这来之不易的家园而战,战斗欲望强烈,而且以色列的干爹美国从被背后推波助澜,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国家虽然纸面实力强大,但失败也在情理之中?一群参加过二战的阿拉伯正规军,居然打不过民兵,这不是菜是什么?

第二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失败的原因:实力悬殊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发起者是埃及,这一战乏善可陈,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争。埃及的敌人有以色列、法国、英国。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埃及被暴揍,阿拉伯国家再一次失败。

其实这场战争跟以色列关系不大,其源头主要在苏伊士运河,算是埃及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的一次反抗。

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失败的原因:战略战术出现重大问题 。

第三次中东战争仅仅持续了六天,埃及、约旦、叙利亚三大阿拉伯国家被以色列血虐。阿拉伯国家认为,以色列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击溃强大的阿拉伯联军,一旦战争的时间被无限期拉长,美、苏便会强迫以色列退军,阿拉伯国家趁机反攻,将以色列一举打败。然而以色列并没有让阿拉伯国家的计划得逞。

第一天,以色列出动近千架次飞机,以电光火石般的速度摧毁了25个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基地,以埃及为首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力量彻底瘫痪。

第二天,以色列发动闪电战,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

第三天,以色列打退约旦。

第四天,约旦宣布停火。

第五天,以色列大举进攻叙利亚。

第六天,叙利亚宣布停火。

没有错,战术全靠编、开局送人头、实战菜成狗的阿拉伯国家又又又输了。不仅丢了面子,还丢了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要地戈兰高地。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一战,算是阿拉伯国家最耻辱的一战。

第四次中东战争惨败的原因:阿拉伯国家意识到无法通过军事手段制衡以色列,故双方和谈。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也是阿拉伯国家最有希望的一场战争。阿拉伯国家利用犹太人赎罪日的机会,几乎全员出动围攻以色列,在加上苏联的帮助,阿拉伯国家可谓如虎添翼。

这场战争打的十分焦灼,阿以双方均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

最终埃及意识到,战争根本无法解决阿以冲突,故主动寻求和谈。当然了,主要是埃及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在己方阵营的帮助下,埃及已经成功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周边,西奈半岛也是囊中之物。

第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战败的原因:实力差距悬殊

此时的以色列已经成长为中东小霸王,几乎是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单挑整个阿拉伯阵营的存在。而其面对的敌人则太弱了。这一次也算是以色列首次主动出击。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叙利亚驻黎巴嫩驻军长期骚扰以色列边境,并且杀死以色列驻英国大使。忍无可忍的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展开了一场大屠杀。叙利亚驻黎巴嫩驻军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本无力抵抗以色列部队的猛烈进攻,以色列军队在黎巴嫩境内展开了约45个小时的大屠杀,屠杀对黎包括平民。

最后,以色列军队在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之下退出黎巴嫩。

综上所述,五次中东战争中,第一次以色列草创,双方打的都比较原始,伤亡人数接近;第二次是俩流氓带着以色列一顿胖揍埃及;第三次以色列兵力略少于联军,但是以色列先发制人,低空突防炸了埃及的机场,掌握了制空权,这是战术上的胜利;第四次埃及叙利亚先发制人,一开始取得了优势,后来被以色列逆转;第五次是以色列胖揍叙利亚和巴解游击队,至于前几次的常客埃及,他躺在《戴维营协议》上睡大觉呢。

究其根本,无非两个原因。

一、毫无战略战术

阿拉伯国家是典型的散是满天星,聚是一盘菜。

虽然阿拉伯国家综合实力远胜于以色列,但战略战术和战争指挥方面,阿拉伯国家远不如以色列那般出色,以至于将自身陷入百战百败的境地。

二、战斗意志薄弱

对于阿拉伯国家的士兵们来说,战争只不过是政府高层博取利益的手段而已,即便打了败仗,国家也不会被摧毁,所以阿拉伯国家的士兵们在战斗意志方面十分薄弱。

对于以色列的士兵们来说,一旦战争失败,国家将不复存在,犹太民族独立的梦想将在一瞬间化为泡影。以色列早就亡国,在二战几乎被灭种,犹太人以流民的形式生活在全球各国,对于以色列来说复国之后,没有战败,只有灭亡,可以说以色列每天都是背水一战,每天都是破釜沉舟,这种生存压力下,危机感使以色列人爆发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是不可想象的。

阿拉伯国家各个心怀鬼胎,从宗教上来说一个伊斯兰教就分为逊尼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都恨不得至对方于死地,其相互间的仇恨和矛盾甚至不亚于对以色列的仇恨。

为了避免国家与民族遭受外敌的欺凌,以色列士兵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勇杀敌、坚不可摧,阿拉伯国家怎么可能打赢这样一支有信仰、有灵魂、有骨气的军队?

下列关于历次中东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B.第二次

下列关于历次中东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B.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导火线是1956年埃及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C.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大片土地
D.1973年10月,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发动大规模战争,打响“十月战争”
D
文章标题: 如果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死不议和,采取抗日模式或者铁托游击队模式,会怎么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481.html
文章标签:模式  议和  中东  阿拉伯国家  游击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