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10 15:00: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德国在二战期间能否有机会打赢互联?当然是有机会的,但是我觉得机会很小,如果没有外部势力介入,苏德战争的结果,最大的概率是两败俱伤。
很多人谈起苏德战争,无不扼腕叹息,并将德国的失败归咎为运气不好。例如,他们设想中,如果没有提前来临的严寒气候;如果没有猪队友意大利对希腊作战的失败,导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被迫推迟了一个多月;如果没有发生德军分兵,而是集中兵力进攻莫斯科;如果没有希特勒种种错误的遥控指挥;如果没有美国的大力援助,那么,强大的德国军队完全有可能覆灭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应该说,这几个问题的确构成了德国在苏德战场最终失败的原因,但绝非唯一原因。事实上,德国从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战略就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也几乎注定了德国失败的结局。
首先,我们来看看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德军参谋部和希特勒的观点里,进攻苏联会如同他们进攻北欧和法国一样,苏联会迅速被击败,德国的闪击战依然战无不胜。
最先大规模应用闪击战的德军,对于闪击战也开始迷信起来,他们根本没有充分考虑到苏联上万公里的战略纵深、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土、1.6亿多的庞大人口和苏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
苏联广阔的面积
在德国军队看来,曾经的欧洲陆军第一强国——法国都被德国一波流带走,内部矛盾重重,刚经过大清洗,又在苏芬战场上表现一塌糊涂的苏联,并不会比法国强多少。因此,他们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甚至乐观到计划在一个多月之内就覆灭苏联。德国和希特勒的自信之强,胃口之大,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但是显然,苏联绝非德国期待的那么不堪一击。观看地图我们就发现,苏联在西方的地图是呈喇叭状,也就是说,从苏联德国在边境发动进攻之后,苏联的面积迅速扩大,战线急剧拉长,而苏德国需要进攻的地域和占领的地方也急变大。
因此,从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起,如果德军没有如想象那般速战速决,势必陷入兵力捉襟见肘的局面,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希特勒
其次,广阔的国土面积和上亿的人口决定了,苏联绝不会像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被迅速击败消灭。战争潜力无比深厚的苏联,根本不可能被任何国家一战覆灭。虽然在军事和科技实力方面,也许法国比之苏联并不弱,甚至更强,但就战争潜力而言,法国远远不如苏联。
法国的本土面积只有54万平方公里,在坦克装甲车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里程中,甚至能够被一击而穿。战略纵深短的可怜。法国的人口也不足苏联的1/3。以绝对优势占据世界第一面积大国的苏联,战略纵深令人恐怖,尤其是德国进攻的方向,苏联东西的距离高达上万公里。
这也就意味着,苏联完全有机会以空间换时间。同时意味着,即使德军一路全胜,高歌猛进,继续在西欧大陆的一系列军事奇迹,也绝不存在一个月之内覆灭苏联的可能。因为即使军事占据整个苏联,也绝不是一个月过几个月内可以办到的。
德国军队
最后,希特勒和德国也极大的低估了苏联人的抵抗意志和斯大林的坚定决心。希特勒和德国军队之所以对于进攻苏联抱有如此大的信心,除了战争初期的接连军事奇迹的鼓舞之外,也与来自苏联的情报有关。
然而,虽然关于苏联军队战斗力衰退和苏联国内矛盾重重的情报并不能说错误,但是,德国大大的低估了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对于苏联强大的控制力和动员能力。也错估了苏联的工业和军事实力。更极大低估了苏联人民面对外国侵略者坚强抵抗的决心。
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其实原名并不是这个,斯大林这个姓氏还是在他成年之后自己改的,“斯大林”的意思就是钢铁。而斯大林的表现完全无愧于他为自己改的这个姓氏。斯大林在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完全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钢铁般的决心。而在战争期间,一个领导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斯大林
面对德国的进攻,斯大林从未发生过对动摇、投降的念头。因此,退一万步讲,即使德国进攻顺利,苏联损失极为惨重并因此被德国占领,但以斯大林的性格,他绝不可能因此放弃抵抗,必将带领苏联人民血战到底。
苏联拥有这样坚定的领导核心,尤其是这个领导人,军事才华和领导能力也颇为不弱,再加上德国纳粹对于斯拉夫人的先天歧视,即使德国真的达成了预先的战略目标,真的将苏联主力击溃并占领苏联全国。他们得到的,也绝不可能是顺服的苏联,而是遍布全境的反抗硝烟。
而这种持续的失血显然对于人口只有8000 多万,却要控制整个欧洲大陆的德国,是不可承受之重。当然,苏联的反抗也必然面临德国更残酷的镇压,两国的战争只会最后演变成两国的共同流血,两败俱伤成为最大的可能。
德国巅峰时期的势力范围
两个大国的较量,归根到底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德国对苏联的进攻,从始至终也不可能像希特勒幻想的那样一击而胜、速战速决。而苏德战场一旦进入德国最不愿意看到的持久战,虽然德军占据了装备更先进、士兵训练更有素、军队战斗经验更丰富等诸多有利因素。
但面对保家卫国,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并不比德国差。更何况,人力资源、矿产资源更丰富且不存在能源短板的苏联,其工业实力也并不比德国弱多少。同时,几乎挑战了全世界的德国,几乎举目皆敌,而苏联也因此获得了德国敌人的大量援助。
二战欧洲战场
当然,苏联内部绝非铁板一块,更不是毫无破绽。事实上,当时苏联由于大清洗,内部矛盾重重,军队战斗力急剧削弱,国内民族矛盾尖锐,经济和工业发展也由于片面重视重工业,存在诸多问题。
如果换上一个平庸的领导人,德国甚至不用进攻,苏联都有可能发生解体。但不幸的是,希特勒碰到了斯大林,因此,苏德战争两国两败俱伤的概率,远大于德国获胜。而有了外部的帮助,尤其是大量美援的涌入,苏联因此取得胜利,也就不奇怪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国只有七个,除了意大利与日本以外,希特勒需要对付的是美、英、法、苏。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法国就已经是举旗投降了,所以说希特勒接下来的目标是英国、苏联与美国。轴心国在1941年底,秘密签署了“瓜分世界的计划”,当时的北美暂时还不在攻击范围内,所以希特勒击败苏联之后,下一个目标肯定就是英国了。
有些人说希特勒击败苏联后,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中国。其实这属于无稽之谈。
因为,根据“轴心国划分世界计划”,中国在当时被划到了日本的攻击范围。
德国和日本对亚洲的具体瓜分细节如下。
珍珠港事变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于1941年底召开了一个瓜分世界的秘密会议,日本代表大岛浩在会议上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瓜分亚洲的草拟军事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日本建议德国把亚洲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由德国及日本统治,并且以东经70度线作两国的国界。(意大利被直接无视)
最初的时候,希特勒不同意这个建议,因为他认为这样会局限了德国的发展,另外日本曾多次违背德国的意愿,其中包括日本拒绝在德国入侵苏联之时配合德国在远东入侵苏联,以及拒绝德国进攻苏联时,配合德国截断美国经海路到苏联的补给线。
所以希特勒对这个计划不满意,他根据德国的利益,又重新修改了计划。
根据希特勒修改的计划,日本和德国在亚洲的分界线为伊朗东部边界、阿富汗北部边界、中国西部边界、唐努乌梁海西部边界以及叶尼塞河组成。整个中国被完全划到了日本的吞并范围内。
具体瓜分和修改的示意图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划界,是因为他不信任日本人,他认为打完了英美法苏之后,德国跟日本迟早有一战。所以他要尽可能的把边境往东挪,增加日本进攻德国的难度。
另外,也有人说希特勒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中东地区。这个说法希特勒考虑过,但是中东地区当时是英法殖民地,所以攻击中东其实就是攻击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因为土耳其位于一个枢纽地带,且土耳其在历史上一直都与俄罗斯人为敌。因此希特勒希望得到土耳其的支持,并与土耳其结盟。为了让土耳其心甘情愿的和自己合作,希特勒原则上同意土耳其在未来能拥有与德国平等的地位,并且土耳其还能获得高加索地区和中东的一些领土。
再说重点,也就是希特勒对欧洲的划分。
按照希特勒的计划,欧洲是德国的根本。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圈订了一个“大德意志帝国”的领土方案。凡是不在这个领土范围的地区,全部都是德国的盟友或傀儡国。
由于当时整个欧洲都已经沦陷,要么被德国占领,要么本身就跟希特勒眉来眼去,是他的附庸国。当时唯一还在跟德国较量的,就只剩下一个英国。
所以这里可以肯定的说——希特勒打完苏联后,下一步必然是打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希特勒的设想,德国打败英国后,英国能得到“优待”。比如英国能保持领土完整,只需要扶持一个服从德国命令的傀儡政权即可。另外,英国的部分殖民地在名义上,仍归英国统治。
相比之下,在希特勒的设想中,法国就没这种“优待”了。法国不仅要割地,而且还要被边缘化,永远都没有崛起的希望。(事实上德国打败法国后,也确实是这么欺压法国的)
如果英国也被希特勒击败,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美国了。
不过希特勒对攻打美国没有信心,因此在他的瓜分方案中,他只是原则性地提出了一个瓜分的草案。比如北美大陆东部归德国,西部归日本,中部则建立一个缓冲区。但是具体怎么瓜分,希特勒没有详细的方案。
这其实就说明了,希特勒心里根本没指望德国能走到那一步——如果真的瓜分了苏联,再考虑英国问题。只有解决了英国,才能关心能不能打败美国。只有到了那时候,他才有必要去关心北美的界线应该如何细化。
但是,由于希特勒没有打败苏联。所以他的所有长期规划就全泡汤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