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苏联是如何进入冷战状态的?
朋友您好!
冷战中苏联和美国的攻势和守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前者的标志性事件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者的标志则是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
第二阶段
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这一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而美国由于长期陷于越战,加上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苏联的扩张到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
第三阶段
是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而苏联国内经济此时出现严重困难出现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以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战到此也结束了。 美苏争霸根本上来说是两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综合较量,在前阶段军事实力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往后经济实力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两国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都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长远的损害。美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和70年的滞胀,而苏联的影响则更大,由于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世界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就是所谓的冷和平,国家形势长期紧张。
第一阶段,苏联和美国各有攻守,由于美国强于苏联,总体来说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第三阶段,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完全相反了,由于苏联强于美国,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也就是苏攻美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慢慢讲给听!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苏联处于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由于扩张战略的需要,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73年到1978年,苏联的军备开支比美国多出近1000亿美元。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苏联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甚至宣称,“地球上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列”。于是,苏联向西方世界发动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攻势,其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也酝酿成熟,并付诸实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加上经济危机,实力大大削弱。而苏联随着勃烈日涅夫的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则大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67,经济上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超过美国。因此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的攻势的表现是:支持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非洲,插手安哥拉内战,挑起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在欧加登地区的军事冲突等。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是其对外扩张的高峰;西线是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苏军3/4的兵力部署在苏联欧洲本土和东欧,总数达320万人,另外还部署了80%左右的中远程导弹,70%的海军力量,74%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这些力量的投放使得苏联军事实力在欧洲占据了优势地位。苏联的军事实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明显加强。它的陆军一直非常强大。20世纪80年代,苏联生产的坦克是美国的4—5倍,大炮是美国的9倍。海军原是一支近海舰队,在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机(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这以后,苏联大力扩建海军,建成一支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1967年中东战争期间,苏联黑海舰队开进地中海,1968年驶入印度洋。1970年4—5月,苏联出动波罗的海舰队、北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四大舰队的2000多艘舰只在三大洋七大海域举行第一次全球性海军大演习,显示了苏联的强大作战能力。1970年的时候,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已达到同美国势均力敌的水平。
在核武器方面,苏联历来十分重视。苏联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试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的国家。勃列日涅夫更加快发展战略核武器。据美国估计,1964年苏美在洲际导弹上的数量对比是1∶4。这以后,两国差距迅速缩小。到20世纪70年代中,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大体同美国相等。1972年5月,苏美两国首脑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在莫斯科会谈,发表宣言承认了这一均势情况,宣布“平等与同等安全”是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到80年代,苏联的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苏联的核武器数量居世界第一。1980年苏美拥有的战略武器数量情况是:洲际导弹是1398对1054;潜艇导弹是950对656;远程战略轰炸机是150对348;在战略武器上,苏联只有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数量才比美国少;总体来说,苏联在战略武器数量依然占上风!常规武器方面,苏联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1981年,苏美的军队成员分别是370万人和200万人;坦克是48万辆和11万辆;战斗机是4885架和3988架;潜艇是370艘和121艘。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居世界第一。
无论是战略武器数量还是常规武器数量,苏联都比美国多很多,其中,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非常强大,一个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竟然能和整个北约(军事组织)匹敌!苏联的核弹头数量和常规武装力量都居世界第一,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头号军事大国!
所以第二阶段是苏攻美守!以上是各阶段冷战中苏联和美国的攻势和守势,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空来我QQ空间看看,我的空间有苏联、冷战、政治、军事的文章!QQ442455253
各阶段冷战中苏联和美国的攻势和守势?
第一阶段,苏联和美国各有攻守,由于美国强于苏联,总体来说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
第二阶段,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
第三阶段,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
朋友您好!
冷战中苏联和美国的攻势和守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前者的标志性事件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者的标志则是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
第二阶段
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这一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而美国由于长期陷于越战,加上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苏联的扩张到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
第三阶段
是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而苏联国内经济此时出现严重困难出现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以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战到此也结束了。 美苏争霸根本上来说是两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综合较量,在前阶段军事实力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往后经济实力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两国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都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长远的损害。美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和70年的滞胀,而苏联的影响则更大,由于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世界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就是所谓的冷和平,国家形势长期紧张。
第一阶段,苏联和美国各有攻守,由于美国强于苏联,总体来说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第三阶段,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完全相反了,由于苏联强于美国,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也就是苏攻美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慢慢讲给听!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苏联处于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由于扩张战略的需要,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73年到1978年,苏联的军备开支比美国多出近1000亿美元。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苏联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甚至宣称,“地球上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列”。于是,苏联向西方世界发动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攻势,其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也酝酿成熟,并付诸实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加上经济危机,实力大大削弱。而苏联随着勃烈日涅夫的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则大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67,经济上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超过美国。因此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的攻势的表现是:支持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非洲,插手安哥拉内战,挑起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在欧加登地区的军事冲突等。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是其对外扩张的高峰;西线是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苏军3/4的兵力部署在苏联欧洲本土和东欧,总数达320万人,另外还部署了80%左右的中远程导弹,70%的海军力量,74%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这些力量的投放使得苏联军事实力在欧洲占据了优势地位。苏联的军事实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明显加强。它的陆军一直非常强大。20世纪80年代,苏联生产的坦克是美国的4—5倍,大炮是美国的9倍。海军原是一支近海舰队,在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机(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这以后,苏联大力扩建海军,建成一支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1967年中东战争期间,苏联黑海舰队开进地中海,1968年驶入印度洋。1970年4—5月,苏联出动波罗的海舰队、北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四大舰队的2000多艘舰只在三大洋七大海域举行第一次全球性海军大演习,显示了苏联的强大作战能力。1970年的时候,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已达到同美国势均力敌的水平。
在核武器方面,苏联历来十分重视。苏联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试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的国家。勃列日涅夫更加快发展战略核武器。据美国估计,1964年苏美在洲际导弹上的数量对比是1∶4。这以后,两国差距迅速缩小。到20世纪70年代中,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大体同美国相等。1972年5月,苏美两国首脑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在莫斯科会谈,发表宣言承认了这一均势情况,宣布“平等与同等安全”是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到80年代,苏联的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苏联的核武器数量居世界第一。1980年苏美拥有的战略武器数量情况是:洲际导弹是1398对1054;潜艇导弹是950对656;远程战略轰炸机是150对348;在战略武器上,苏联只有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数量才比美国少;总体来说,苏联在战略武器数量依然占上风!常规武器方面,苏联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1981年,苏美的军队成员分别是370万人和200万人;坦克是48万辆和11万辆;战斗机是4885架和3988架;潜艇是370艘和121艘。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居世界第一。
无论是战略武器数量还是常规武器数量,苏联都比美国多很多,其中,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非常强大,一个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竟然能和整个北约(军事组织)匹敌!苏联的核弹头数量和常规武装力量都居世界第一,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头号军事大国!
所以第二阶段是苏攻美守!以上是各阶段冷战中苏联和美国的攻势和守势,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空来我QQ空间看看,我的空间有苏联、冷战、政治、军事的文章!QQ442455253
美苏冷战时著名的事件都有哪些?
美苏冷战时著名的事件有很多,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认知。
1、“杜鲁门主义”成了对世界的干涉主义。“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一项纯经济援助计划,但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完全由美国领导和控制的纯军事组织,美国将西欧防务掌握在自己手里,牢牢地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2、1946年温斯顿·丘吉尔访问美国,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的开始的标准。[3]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3、美苏联谋求霸权
美国从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上台后便开始调整对苏政策:首先,对东欧由原来的“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特别是“和平演变”的办法把东欧从苏联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其次,艾森豪威尔鉴于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的失败、苏联插手这个地区填补“真空”,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第三,军事上用“大规模报复战略”取代“军事遏制战略”,奉行“战争边缘”政策,在东亚签订一系列军事条约,并于1954年7月直接投入对印度支那的军事干涉。
4、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企图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场,被美国U-2侦察机发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进行战争威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危机才告平息。
5、中苏决裂
1958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这牵涉主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但长波电台主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东则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
6、尼克松主义
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时,美国面临国内外的困难局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西欧、日本矛盾加深;第三世界力图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中苏关系恶化。由此可见,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出访途中在关岛对记者发表谈话,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
7、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黑山独立
1989年,民主德国出现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后来扩展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东欧剧变使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戈尔巴乔夫因结束冷战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最著名的是在古巴。古巴导弹危机,曾把世界推到核战争的边缘。
其他:苏联占领阿富汗。柏林墙的修建。尼克松访华。
美苏冷战时最著名的是在古巴。古巴导弹危机,曾把世界推到核战争的边缘。还有苏联占领阿富汗。柏林墙的修建。尼克松访华。
比较著名的有,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换谍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苏联秘密研究生物伍器,美苏两国人员相互叛逃到对方、美苏两国人员相互叛逃到对方、美国飞机秘密深入苏联纵深进行侦察等等
有古巴导弹危机,中苏决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黑山独立,苏联占领阿富汗,柏林墙的修建,尼克松访华,杜鲁门主义的发表等等。
文章标题: 冷战时,美国没有不惜一切吃下菲律宾和古巴,苏联没有不惜一切消化阿富汗夹击巴基斯坦,现在看来哪个更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