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02 02:01: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在众多的中国皇帝中,有作为的不少,但在其统治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建材,发挥出超群智慧者并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这个不多中的佼佼者,他之所以能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生平时代,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这与他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曾有一个千古流芳的比喻,他把自己比作玉石金矿,把大臣比作良工巧匠。那么在唐太宗的人才库中最杰出的当首推敢于犯颜强谏的魏征。唐太宗曾经这样说: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
魏征作为一代名臣,其谅真坦率,敢于谏诤,历来都被人臣者推崇和仿效。那么究其一生:他少时孤贫,曾为道士。隋末投瓦岗军,李密失败,随其降唐。先为太子(建成)洗马。唐太宗即位,历任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等职,封郑国公。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曾责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如果李建成早听我的,就不会有如今的下场。臣下为主尽忠,没有过错。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创立了霸业,但之初他还射中过公子小白的带钩呢。唐太宗对他的耿直十分的赏识,随后便委以重任。
作为一个政治家,魏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现实的头脑。《谏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劝戒书。文章深喻哲理,词锋犀利,发人深省。唐太宗读后大为赞叹,深为魏征的直言精神所感动。唐太宗与魏征能够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两人有着基本一致的政治思想和对政治危亡的认识。这才使得魏征的政治智慧能够得到更深的发挥。
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写道:唐人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提出兼听这新命题,无疑是一种卓越的见识。魏征的思维方式具有辩证法的特征,能够全面的看问题。这首先比较集中的体现在他提出的选拔、任用人臣的方法和标准上。选拔、任用人臣首先得对他作一番全面的考察: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历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关起所言,穷则管其所不变,贱则管其所不为。然后根据他的才能加以选择和任用,让他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长处。
魏征和唐太宗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对白:魏征说: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唐太宗不解的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魏征回答: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忠臣本身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罪名,国王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唐太宗听后大家赞赏。共同的政治思想使唐太宗和魏征在长达十七年的合作中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合作对奠定唐王朝鼎盛繁荣之基础的贞观之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藉此,唐太宗终能成为一代英杰之君!魏征的慷慨之志也得到了实现。
唐太宗在太极宫中的凌烟阁内存放了画家阎立本为功臣的画像。享受这一殊荣的只有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等二十四人。当魏征去世以后,唐太宗常常的到凌烟阁内去看他的画像。有一次还情不自禁的做了一首诗:劲条逢霜摧美质,台兴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以此表达了自己的无限哀思和怀念。贞观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战争异常的艰苦,当得班师回朝后,唐太宗曾惆怅的说:如果魏征还活着,我会有这一趟辽东之行吗?
魏征墓,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所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
历史上刚正不阿,忠心耿耿的名臣有很多,但是,直言自己不做忠臣的却寥寥无几,这个人就是唐朝的魏征。魏征曾经告诉李世民:“自己只做良臣,不做忠臣。”
之所以李世民在位期间能够开创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这和他能够听取魏征的进谏之言是分不开的。魏征“只做良臣,不做忠臣”这句话,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他也把这句话付诸在了实践当中,因为,他从来也没有想当一个忠臣。
魏征在隋末动乱的时候,参加了瓦岗起义军,扶持李密当皇帝,之后,起义军被唐朝收编,他随即又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帐下,做了一个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只是一直都没有受到李建成的重视而已。直到玄武门事变之后,他才成为了唐太宗的臣子。
在玄武门之变刚结束的时候,唐太宗还曾责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间的感情?”面对这样的责问,魏征并没有显现出慌乱,而是镇定的回答:“如果他早点听我的,就不会是如今这个下场了,而我做的事情也只是为了自己的主子尽忠,并没有什么过错。”并且,针对自己的这句回答,还举了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的例子。
对于魏征的回答,太宗十分的满意,对于他的这种直爽的性格也十分的欣赏,在所有人都认为魏征会被砍头的时候,唐太宗却对他委以重任。
魏征曾经明确的告诉唐太宗:忠臣和良臣的差别,他说:“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和契就是良臣,而商纣时的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不只会使自身享有美名,而且,还会使自己君主有好的声誉,从而使国家昌盛。而忠臣不但会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也会使他的君主落得一个昏庸残暴的罪名,最终,使得国破家亡。”
当然,魏征能够成为一代名臣,和太宗的知人善用是离不开的,另外魏征超前的思维方式,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会对这个人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对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有所了解,最终,才会根据他的优点而知人善用。另外,他对皇帝谏言言的时候,也不是一直都以最直接的方式,也会用一些迂回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话说,唐太宗在位期间对鹞鹰十分的钟爱,有一次,他在朝堂之上就把一只非常好的鹞鹰放在胳膊上,还一直逗弄着它,正玩得起劲,看见了远远走来的魏征,太宗就把鹞鹰藏在了怀里。对于太宗的一举一动,其实魏征早已经看见,但是,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向太宗奏起事来,而且,还说了很长时间。待他奏完事,走了以后,鹞鹰已经被活活憋死了。
其实,魏征是想用自己的行为来告诉皇帝:不要玩物丧志,以耽误了朝政。
魏征为唐太宗服务了17年时间,在这期间,两人的合作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两人对于政治上的主见和认识都极为的相似,也正是这样,太宗才能够很好的听取魏征的意见,而魏征也能够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其实,魏征在给皇帝谏言时,很多时候也会引得皇帝的不悦,但是,他每次都能够很好的化解掉皇帝的怒气。这是因为,他至始至终都能够保持大脑清醒,认清自己的位置,而且,也把国家和君主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
所以,唐太宗始也明白,他的每一次谏言都是为了国家和自己好,虽然,当时听了很生气,但,是也不会真的降罪于他。可以说,魏征这样的千里马不被埋没,这和太宗皇帝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知人善用,知道逆耳忠言,这是许多皇帝都做不到的。李世民曾不止一次的说:“魏征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让他看清自己,认清现实,不至于犯错误。”
在魏征死后,太宗皇帝把他的画像和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二十四人一起存放在了凌烟阁,魏征位列第三。太宗皇帝下诏厚葬魏征,但是,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了。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对魏征不禁慨然叹息,惋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说:“如果魏征还活着,我会有这一趟的辽东之行吗?”
可见,魏征对于李世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又重立纪念碑。
自古以来,忠臣流芳千古,奸臣遗臭万年!然而,回首中国历朝历 代,很多忠臣不仅没能挽救江山社稷于危难之中,反而丢掉了性命,落得 个尽忠报国,这时候就需要良臣的出现。那么良臣与忠臣有什么区别呢? 唐太宗年间有个谋臣叫魏征,他曾经向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我有幸 扶植皇上,我只希望陛下让我当个良臣,而不是要让我当忠臣。”唐太宗 问题:“难道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所谓忠臣,是给君主 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地劝谏君主,却不被君主采纳,到头来,家 与国都遭受损失,君主得了不好的名声,而他却落得个忠臣的美名;所谓 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并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 并能与君主同享荣华富贵。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区别。” 由此可见,良臣就好比吃良药时的糖,不光要让人把良药吃下,而 且还能感觉到甜。他们会瞅准时机,摸准人的心理,变着法子把金玉良言 慢慢地灌输给别人。而忠臣只是一股脑地去劝、去顶,他们不了解人的心 理,又往往都是好钻牛角尖的人,你越是劝,得到的效果反而越差,这也 是人性的弱点。 现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一个单位,老板往往希望自己身边多几 个忠臣,然而,当这些忠臣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这个人多半就OVER了, 所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更需要良臣,去帮那些领导指明道路,这样 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在企业内部,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中层管理人员,都有向老板“进 谏”的时候。当你酝酿好了想法,并且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 后鼓足勇气提出来之后,却发现老板不仅没有听你的,而且还可能让你失 去很多机会。
P 同样是给老板提建议,为什么严明受宠,而吕松却日益失宠了呢?问 题究竟出在哪里?应该怎样给老板提建议才合适呢?下面是几点参考建议:
1、提高老板对你的信任度。
这一步非常关键。要取得领导的信任,最基本的一点是:你要尽快寻 找与老板的共同语言。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不了解 公司的全局运作,又如何与老板沟通呢?一般中小企业的老板最看重公司 的财务状况和公司销售制造方面的问题。虽然你对这些问题不需要了解得 很深入,但也应该了解其概况,以便谈话时能切中要害。这样一来,老板 才能对你的话有兴趣。有些领导不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十分关注,还关注 企业的社会影响及在媒体上的相关报道,这就要求你要有更长远的眼光, 了解老板关注的重要领域,这些对于寻找你和老板的共同语言很有帮助。 此外,业余生活要与老板有共同的爱好,譬如一同打网球或者钓鱼,这也 是增进彼此了解的好方式。
2、了解老板习惯以什么方式接受信息。
不同的老板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老板喜欢书面材料; 有的老板喜欢数据分析;有的老板则喜欢面对一块书写板,让你不停地在上 面书写,因为他喜欢这种视觉效果……只有先了解你的老板喜欢用什么方式接受信息,你才能投其所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更好地传达给他。
3、给老板提的是建议,而不是意见。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期望往高处爬的人,应该踩着谦虚的梯 子。”想让老板重视并采纳你的“谏言”,你就应该牢记这句话。如果你在 与老板沟通时能够改变一下自己的语言方式,效果或许会更好。在“进谏” 时,你不仅要站在自认为对集体有利的角度,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 在老板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你认为正确的意 见,老板可能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所以“不便采纳”。此外,在陈述时 多用中性词语及祈使句,而不要让老板感觉你是在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 换句话说是给老板提建议,而不是意见。通过适当的方式把自己的建议传递 给老板,如果你的建议对公司发展非常有利,相信老板会采纳的。因此,你 需要平时多和老板沟通。老板也是人,同样需要与人交流。
4、选择恰当的时机。
首先,你在向老板“进谏”的时候,应该“多献可,少加否”。多从 正面去阐发自己的观点;少从反面去否定和批驳你的老板,要懂得用迂回 变通的办法,刻意回避与老板的意见产生正面冲突。 其次,进谏应该“多桌下,少桌面”,即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使用 正式场合,尽量与老板私下交谈,交换意见,避免对老板公开提意见,这 样做不仅能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即使提出意见出现失误,也不会有损自 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有利于维护老板的个人尊严,不至于使他陷 入被动和难堪的境地。 最后,向老板“进谏”应该“多引水,少开渠”,即对老板“进谏” 千万不要直接去点破他的错误所在,或越俎代庖地替他做出你所谓的正确 决策。对此,著名成功学和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如果你仅仅 提出建议,而让别人自己去得出结论,让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这 样不更聪明吗?”因此,聪明的做法是用引导、试探、征询意见的方式, 使老板在参考你所提出的建议信息后,水到渠成地用他自己的嘴说出你心 中想说的东西,即把你的东西“转一个弯”变成老板自己的东西,把你的 功劳让给你的老板。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