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7-06 05:59: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与当权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有忠臣相助那么国家必定兴盛,百姓也就安居乐业。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忠臣的作用有时可能比皇帝还大,它们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深受百姓的爱戴,因此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忠臣。
一、比干
比干是帝辛的叔叔,也称王叔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师(丞相)。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受托孤重辅帝辛(殷纣王),先后辅佐殷商两代帝王,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被称为“亘古忠臣”。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终年63岁。
殷商王室的重臣,任职丞相,他先后辅佐了殷商两代的帝王,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被称为“亘古忠臣”。在从政40多年中,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忠臣。公元前1030年商纣王听信他人谣言,将其心挖了出来,随后派兵包围府邸欲满门抄斩。
二、周公旦
周公旦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了礼乐。周公在从政的7年间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七年之后他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说历史上对周公旦的评价是至高无上的?
首先是因为他曾两次帮助周武王东伐纣
王,开创了周王朝800年的基业。武王建立 周王朝后不久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成王继
位。由于周成王还未成年,周公担心四方诸侯会趁机危害周王朝,于是留在朝中辅政。
在辅政期间,周公毫无篡位之心,虽然受到许多人的猜疑,他还是兢兢业业为周室劳心劳力。成王成年后,他毫无怨言地把政权还给
成王,令人敬仰。其次,周公在辅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 策,并制作礼乐,使天下大治。周公的这些政
策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民族融合、政治统一做出了巨大贡
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讲究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
体精神,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开山的意义。正因为此,司马迁把周公作为“立 德立功立言”的揩模来学习仿效;孔子的儒家
学派则把他树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将他的人格奉为最高典范。
三、伍子胥
伍子胥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却又再次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其谋反,便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江上青山亦何有,伍洲遥望刘郎薮。明朝寒食当过君,请杀耕牛压私酒。与君饮酒细论文,酒酣访古江之濆。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
四、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由于他为人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一众人等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屈最终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最终楚国沦陷,屈原在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五、晁错
晁错为西汉名士,中国古代十大忠臣之一,任职御史大夫,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由于景帝听信谗言,晁错最终在东市被腰斩。
他是一个倒霉蛋儿,作了历史的炮灰,空有才情大志,出现在一个不得不死的季节…
六、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从政期间对内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对外联合吴国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为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于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至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一伐错用将 街亭失守。二伐误料敌 陈仓受挫。三伐拒纳谏 首阳败归。四伐遭计谋 祁山无功。五伐心力瘁 五丈原病亡
七、狄仁杰
狄仁杰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691年狄仁杰升任为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被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697年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力劝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八、岳飞
岳飞南宋时期抗金名将,中国古代十大忠臣之一。1140年岳飞挥师北伐,金军大败,随后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其“谋反”被关金临安大理寺。1142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使得岳飞与其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武略兵法举世无双,绝对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从正史《宋史.岳飞传》上的记载可见,岳飞作战绝大多数是以少击多,每战必胜。生平大小130余战无一败绩。南熏门之战等战役甚至以八百壮士击溃50万敌军,可称为战神!这些并不是夸张,《宋史》是元朝人编写的,自然不会有太过正面的描述,而对岳飞的记载自然不会过分夸大。可以说岳飞是当时无愧的第一军事家。
九、方孝孺
明朝初期,方孝孺被任翰林院文学博士。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使得朱棣气急败坏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行刑的日期长达7日之久,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自从明初方孝儒被诛十族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再无多少人敢以死报国了,相反更多的人却成了见风使舵的“高人”,将“有奶便是娘”奉做圭臬了。他们大多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态度。因此,很多人都变成了背面权贵“横眉冷对千夫指” ,迎面权贵“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阳奉阴违、俯首帖耳的奴才。明朝后期以来国力日渐衰弱、民众斗志日渐消沉不就是很好的明证吗!
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可歌可泣的气节精神所剩无几,“士可杀不可辱”的中国传统的英雄气概更是捉襟见肘时,我们的文化精髓、传统精华还剩下多少?这一切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和警惕。
十、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时期四大名臣之首,中国古代十大忠臣之一。他对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现代化。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是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这很直接的说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功高震主”的大臣往往会落得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忠君之臣像精忠报国的岳飞等,他们的结局都不尽人意,往往以战死沙场或者赐死为安。仔细想想,一个开国帮助君王打天下的功臣或者说一些忠君为国的忠臣,几乎没有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多都以惨死结束君臣之间的关系。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历史上这两个人的事例足以说明为何忠志之士总是不得善终。他们二人就是明朝时期开国将军蓝玉和南宋的著名抗金英雄岳飞。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的蓝玉是大明朝开国的英雄,他战功赫赫,一生戎马,在战场上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战神,最后的下场落得个剥皮实草,不得善终。
下场十分惨烈的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朱元璋对他下此狠手,不顾君臣之谊?这就是“飞鸟尽,良弓藏”吗?其实归结原因,蓝玉的死亡是必然要经历的,就算他不是一名拥有着战功的大将军,也终究逃不过一死,原因如下。总所周知,蓝玉是淮西人,但是他还有另一层身份,那就是朱元璋的儿子的舅父,这个儿子可是太子朱标,理论上讲,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国舅爷。
如果他整天兢兢业业按照礼法宗制生活的话,那么他一定不会是一个悲惨的结局,相反可能还会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仗着自己在战场上立了大功,于是开始飞扬跋扈起来,经常干一些出格之事,贪赃枉法也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大言不惭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咱们出生入死给皇上打下来的天下,咱们也得享受一下”。
这句话可谓大有深意,执政之人听到这话心里肯定不会高兴,更何况是朱元璋这种草根出生的皇帝呢。这样的言论往往会为自己找来杀身之祸,分明就是像跳梁小丑般地找寻存在感,挑战着君王的底线。所以,朱元璋早已埋下了杀鸡儆猴的心态,就等着蓝玉自己上钩。
当然,上述所言仅仅是蓝玉自己的做法有问题,而朱元璋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为了将朝政稳固,为了让帝国繁荣昌盛,解决掉骄兵悍将往往能起到威慑作用,从而减轻后代子孙们的负担。这些人的肆意妄为,已经大大影响到了黎民百姓,甚至国家的安定都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大肆搜刮民众财富,仗着自己的功绩剥削压迫劳动力,无疑与前面的统治者一样,往往会导致民不聊生。
不过,如果蓝玉只是简单的贪污一下,骄横一下,那么朱元璋也许会看在他是国舅爷的份儿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看见。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已经开始危害到国家,这就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过他了。而朱元璋选择除掉蓝玉则是在朱标死后。因为朱标在世时,朱元璋还可以利用朱标来控制蓝玉,让蓝玉等人去边疆镇守国土,蓝玉想来也不会拒绝,毕竟朱标是他的亲外甥。
而朱标去世以后,留下的儿子朱允炆完全是不具备他父亲的能力的,由此看来,蓝玉也离死不远了。第二位忠臣非岳飞莫属,他是南宋抗金名将,历史上往往以他的形象来激励各个大臣,树立的形象十分高大。就连他母亲在他背后刻画的四个大字——“精(尽)忠报国”,都争相有人模仿。而这四个字,不单单是停留在背脊,也在岳飞心里埋下了种子。
1103年,岳飞出生于宋相州汤阴县,母亲从下便教育他要为国效力,所以在他背后刻下了“精(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长大后的岳飞果真不负众望,成为了抗金英雄。在面对金人的进犯和各种丧国辱权的条约时,岳飞带领着岳家军奋起反抗,丝毫不惧,与金人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每天过着刀尖舔血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岳家军屡战屡胜,几乎成为了常胜将军。
岳飞的家人都没有放过。一个泱泱大国容不下一个英雄。那究竟是为什么,让岳飞这个忠臣的结局如此惨烈呢?这时候,我们可以从朝政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岳飞身为武将,在朝堂之上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但是他做了这么一件事情,越过了皇帝的底线。
他上书让当时没有儿子的宋高宗立太子。这点无可置否,是为国家着想,但是这么光明正大的“逼迫”让统治者十分不高兴。宋高宗觉得岳飞这是仗着自己功高盖主在逼迫自己做事,这是不可为的,触犯到了宋高宗的逆鳞。另外,岳飞还向宋高宗提出索要兵权。众所周知,在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就是靠的“杯酒释兵权”。
而这时候岳飞提出要兵权的举动,彻底让宋高宗有了疑心。宋朝作为重文轻武的的朝代,对于武将的势力,那可是大力打击的,岳飞这一举动,无疑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另外还有一点,宋高宗是秉持着偏安一隅的想法苟延残喘,而岳飞是想收复山河,实现祖国统一。两者的见解与看法都不一样,统治者认为收复失地远比巩固政权更难。
于是认为和金朝讲和是最为重要的。而这时候金朝给来的消息,同一求和,条件当然是除掉与之对抗的岳飞了。宋高宗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岳飞也就只能充当两国谈和的炮灰了。由此得出,只要不影响皇权统治,那么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大臣都不会受到惩戒,但是若你触碰了皇权统治的稳定,那么无非两个下场,赐死与被害。历史上的忠臣大都是因为触碰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所以才会惨遭毒手。
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指出历史上几个出名的忠臣和奸臣,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岳飞和秦桧的位置,他们两个的人物形象可谓是天壤之别,很可惜,一个忠贞无比的忠诚被一个狡诈的奸臣所害,落得一个悲凉的结局,而作为奸臣的秦桧结局反倒是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为什么岳飞精忠报国,结局却那么惨其实这个事件的结果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来说,当朝的帝王宋高宗的问题。作为帝王他过于懦弱,有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这样直率,壮志凌云的岳飞难以忍受,可是帝王宋高宗想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并没想过要有什么大抱负,而这里的奸臣秦桧由于与岳飞的私仇,双方成了难以调解的死对头。岳飞终究是个直性子,爱恨分明的臣子,虽然忠肝义胆,但是却摸不透君王的心思,总是直言直语的冲撞了君王,像这样的臣子帝王自然是不喜欢的,但是像秦桧这样的奸臣虽然对自己的国家不忠,但是却善于左右逢源,知道迎合君王的喜好,这就是岳飞最后死悲惨结局最大的理由。
二、岳飞的下场我们只知道岳飞的下场最后很惨,但是并不知道真正的事情吧。其实秦桧一开始也是想做一名忠臣的,但是偶然一次被金人掳去让他被灌了迷魂汤,他对金国的忠诚远远比自己的国家还要高,毕竟有了落难于敌营的经历之后就相当于人生有了污点,谁还会相信他是一个忠贞不二的忠臣,所以历史的选择让他不得不成为奸臣。对于金人和大宋的关系宋高宗是一个安稳求和的态度,这时候中间需要一个谈判者,这个名额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秦桧的头上,而秦桧这时候发现一心精忠报国的岳飞成为了阻隔金人和宋高宗交好的最大阻碍,为了消除这个阻碍,秦桧诱导宋高宗将岳飞召回,并在他身上安了不少莫须有的罪名,最终一代民族英雄就被秦桧害死了。
时至今日,秦桧夫妇雕像还跪在民族英雄岳飞墓前,还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游客们除了在那里为岳飞烧香,向他致敬之外,还纷纷拿垃圾砸秦桧,我相信知道真相的每个人都对他痛恨在心。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这很直接的说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功高震主”的大臣往往会落得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忠君之臣像精忠报国的岳飞等,他们的结局都不尽人意,往往以战死沙场或者赐死为安。仔细想想,一个开国帮助君王打天下的功臣或者说一些忠君为国的忠臣,几乎没有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多都以惨死结束君臣之间的关系。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历史上这两个人的事例足以说明为何忠志之士总是不得善终。他们二人就是明朝时期开国将军蓝玉和南宋的著名抗金英雄岳飞。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的蓝玉是大明朝开国的英雄,他战功赫赫,一生戎马,在战场上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战神,最后的下场落得个剥皮实草,不得善终。
下场十分惨烈的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朱元璋对他下此狠手,不顾君臣之谊?这就是“飞鸟尽,良弓藏”吗?其实归结原因,蓝玉的死亡是必然要经历的,就算他不是一名拥有着战功的大将军,也终究逃不过一死,原因如下。总所周知,蓝玉是淮西人,但是他还有另一层身份,那就是朱元璋的儿子的舅父,这个儿子可是太子朱标,理论上讲,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国舅爷。
如果他整天兢兢业业按照礼法宗制生活的话,那么他一定不会是一个悲惨的结局,相反可能还会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仗着自己在战场上立了大功,于是开始飞扬跋扈起来,经常干一些出格之事,贪赃枉法也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大言不惭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咱们出生入死给皇上打下来的天下,咱们也得享受一下”。
这句话可谓大有深意,执政之人听到这话心里肯定不会高兴,更何况是朱元璋这种草根出生的皇帝呢。这样的言论往往会为自己找来杀身之祸,分明就是像跳梁小丑般地找寻存在感,挑战着君王的底线。所以,朱元璋早已埋下了杀鸡儆猴的心态,就等着蓝玉自己上钩。
当然,上述所言仅仅是蓝玉自己的做法有问题,而朱元璋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为了将朝政稳固,为了让帝国繁荣昌盛,解决掉骄兵悍将往往能起到威慑作用,从而减轻后代子孙们的负担。这些人的肆意妄为,已经大大影响到了黎民百姓,甚至国家的安定都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大肆搜刮民众财富,仗着自己的功绩剥削压迫劳动力,无疑与前面的统治者一样,往往会导致民不聊生。
不过,如果蓝玉只是简单的贪污一下,骄横一下,那么朱元璋也许会看在他是国舅爷的份儿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看见。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已经开始危害到国家,这就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过他了。而朱元璋选择除掉蓝玉则是在朱标死后。因为朱标在世时,朱元璋还可以利用朱标来控制蓝玉,让蓝玉等人去边疆镇守国土,蓝玉想来也不会拒绝,毕竟朱标是他的亲外甥。
而朱标去世以后,留下的儿子朱允炆完全是不具备他父亲的能力的,由此看来,蓝玉也离死不远了。第二位忠臣非岳飞莫属,他是南宋抗金名将,历史上往往以他的形象来激励各个大臣,树立的形象十分高大。就连他母亲在他背后刻画的四个大字——“精(尽)忠报国”,都争相有人模仿。而这四个字,不单单是停留在背脊,也在岳飞心里埋下了种子。
1103年,岳飞出生于宋相州汤阴县,母亲从下便教育他要为国效力,所以在他背后刻下了“精(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长大后的岳飞果真不负众望,成为了抗金英雄。在面对金人的进犯和各种丧国辱权的条约时,岳飞带领着岳家军奋起反抗,丝毫不惧,与金人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每天过着刀尖舔血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岳家军屡战屡胜,几乎成为了常胜将军。
但是很可惜,就是这么一个厉害的英雄,最终却受人排挤,斩首于风波亭,甚至秉着斩草除根的原则,连岳飞的家人都没有放过。一个泱泱大国容不下一个英雄。那究竟是为什么,让岳飞这个忠臣的结局如此惨烈呢?这时候,我们可以从朝政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岳飞身为武将,在朝堂之上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但是他做了这么一件事情,越过了皇帝的底线。
他上书让当时没有儿子的宋高宗立太子。这点无可置否,是为国家着想,但是这么光明正大的“逼迫”让统治者十分不高兴。宋高宗觉得岳飞这是仗着自己功高盖主在逼迫自己做事,这是不可为的,触犯到了宋高宗的逆鳞。另外,岳飞还向宋高宗提出索要兵权。众所周知,在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就是靠的“杯酒释兵权”。
而这时候岳飞提出要兵权的举动,彻底让宋高宗有了疑心。宋朝作为重文轻武的的朝代,对于武将的势力,那可是大力打击的,岳飞这一举动,无疑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另外还有一点,宋高宗是秉持着偏安一隅的想法苟延残喘,而岳飞是想收复山河,实现祖国统一。两者的见解与看法都不一样,统治者认为收复失地远比巩固政权更难。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