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功臣为了避免被兔死狗烹又不甘心隐退而谋反是不道德么

时间: 2023-10-06 11:01: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功臣为了避免被兔死狗烹又不甘心隐退而谋反是不道德么

兔死狗烹!迅速崛起的大明朝,跟随打天下的功臣,朱元璋为何下死手?

在古代就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说法,只是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比其他事情突出而已。至于为什么要将打天下的功臣都杀光,而不是选择贬他们呢?下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为后代子孙铲除出隐患。每一个朝代都有可能会发生功高震主的事情,有功之臣的后代子孙们也会被他们之前所取得的功劳所保护。对于皇室后代们来说,这些人就会有谋取皇位的可能。在太子死后,朱元璋迫于无奈立孙子为继承人。当时的局面十分复杂,即有叔叔们的虎视眈眈,又有开国功臣的桀骜不驯。所以朱元璋选择痛杀这些功臣。

第二,怕这些有功劳的臣子们凭借自己当初打天下的功劳而胡作非为。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当时他并没有稳固江山,同时他也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官员腐败就会导致朝廷腐败,那么就还会引起民怨,到时候又引起别人造反。外忧内患之下,他选择先切断内患,从而防止贪污腐败的事情发生。

第三,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大多数都是草莽出身。对于朝廷的发展来说,这些草莽之人的用处根本就不大,留着也是浪费官职,倒不如给一些文武双全的人一些发展空间。除此之外,他害怕这些功臣恃宠而骄,到时候随便听别人的蛊惑,又生出了什么别的心思。

第四,如果只是降级官员,他的威严还在,下属还在,所以会有很多隐患。特别是在处理一个更大的领域较大的事情时,这些人难免会会联合起来给国家和领导人制造麻烦。所以朱元璋认为只杀一个人是不够的,围绕胡伟勇案和蓝玉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扩张和株连,才会有持续不断的满门抄斩和株连九族的事情发生。

为后代子孙铲除出隐患。每一个朝代都有可能会发生功高震主的事情
朱元璋是为后代子孙铲除出隐患的
朱元璋是为后代子孙铲除出隐患,所以才会这么做
历史一直功高盖主的人到时候就被杀死了。

西汉功臣韩信想避免被杀,究竟要怎么做?

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却在西汉建立之后被吕后诱杀,关于韩信之死,一直以来都令人不胜唏嘘。不过,站在刘邦和吕后的立场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韩信似乎又不得不杀。那么,韩信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杀呢?

要想知道如何避免被杀,首先就要搞清韩信被杀的原因

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固然是韩信被杀的原因之一,但却并非主要原因。毕竟刘邦已经将韩信废为了淮阴侯,迁居长安的他其实已经对刘邦无法造成太大的威胁。个人认为,韩信的被杀更多是源于以下几点:

刘邦独闯军营夺取韩信兵权

1、刘邦从未真正信任韩信。成皋之战中,韩信和张耳驻扎于修武却未出兵救援,刘邦一气之下夺取其兵权。平定齐地之后,韩信又请封“假齐王”,导致刘邦极为恼怒,在张良的劝说下这才封其为齐王。而在垓下之战前,韩信又拒不奉令南下,直到刘邦承诺列土封王这才引兵来援,结果导致垓下之战后又被夺去兵权,并被改封为楚王,远离根基之地。从个人才能来讲,韩信无疑是刘邦麾下武将中最为出色的一位,然而正因如此,再加上韩信并非刘邦的丰沛嫡系,而是自项羽阵营转投而来,以及以上一系列事件,导致他从未真正赢得刘邦的信任。

汉初接连的叛乱已让刘邦、吕后草木皆兵

2、西汉初糟糕的外部环境。自西汉建立以来,先是燕王臧荼和颍川侯利几于建国同年谋反被杀,紧接着韩王信又于汉六年(前201年)叛投匈奴,并与匈奴合兵南下侵犯,汉八年(前199年)刘邦路过赵国封地又遭遇赵相贯高谋刺,之后又有赵相陈豨于汉十年(前197年)九月起兵叛乱。可以说,西汉之初的异姓王和功臣的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在这种糟糕的外部环境之下,可以说刘邦和吕后已经是草木皆兵,结果韩信家臣却告发其谋反,这种情况下,不论韩信是否真的与陈豨密谋反叛,他都已经难逃被杀的厄运,毕竟刘邦带兵在外,留守长安的吕后不敢赌、也不能赌。

3、韩信性格太过孤傲。或许是人生经历的原因,韩信的性格缺陷极为严重,从转投刘邦时不拜将便逃离,到楚汉争霸时期只考虑全局战略而不考虑帝王命令,再到西汉建立之后不愿与樊哙之流为伍,以及说刘邦只能将兵十万而自己多多益善等事件来看,韩信孤傲的性格可以说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正因如此,韩信不仅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圈子,而且没能处理好功臣与臣子的关系,说韩信“居功自傲”其实并非没有道理,进而使得刘邦和吕后始终对其忌惮不已。

韩信最终被吕后诱杀

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再加上当时动荡的外部环境,以及韩信自身的问题,一旦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那么君王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确保江山稳固,只能杀你以绝后患,你可以说这是无情,但站在君王的立场来说,却毫无问题。对于刘邦来说,他或许估计身后名不会痛下杀手,但对吕后来说,为了维护汉室江山,她是不在乎杀人的。

韩信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杀

搞清楚了韩信被杀的原因,要避免被杀其实就不算难了,只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变,就能扭转最终的结局。

韩信应该明确自己的臣子身份

1、紧守本分,赢得信任。韩信虽是大将,但同时也是刘邦麾下的臣子,作为大将虽然需要从大局着眼通盘考虑,但还应该紧守为人臣子的本分,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帝王的信任。具体到韩信本人,成皋之战中他近在咫尺却不出兵显然就是个错误,不论救援是否成功,至少也应该作出出兵的态度,而不是刘邦到达修武时自己还在睡大觉。攻占齐地之后,虽然齐地需要重臣镇守,但自请封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要么可以说明情况交由刘邦定夺,要么直接建议刘邦分封宗室为王镇守齐地。而在垓下之战前,当刘邦命令自己率兵南下之时,就应该奉令行事,而不是等到刘邦作出承诺才出兵。只有摆正位置,紧守为人臣子的本分,才能更多赢得帝王的信任。

2、谦虚谨慎,居功不傲。历史上有多少功臣都死在了“居功自傲”之下,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功臣和臣子之间的关系,要明白自己虽然是开国功臣,但同时也是帝王的臣子。对皇帝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什么?自然是确保皇位的稳固,打江山时功臣是君王倚重的对象,而天下平定之后功臣却极可能就此转变成皇位的威胁,这便是大家口中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功高震主”,因此功劳越大,反而更应该谦虚谨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帝王的猜忌,并与其他臣子处理好关系。

3、能隐则隐,能退则退。刘邦诛杀异姓王不假,屠戮功臣也的确存在,但在这一点上却并非像朱元璋那样滥杀无辜,这些功臣、异姓王其实各有取死之道。为何功臣之中张良、萧何、曹参等人能够享尽荣华富贵,为何异姓诸侯王中长沙王一系可以安然无恙,正是由于他们懂得进退,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君王最忌讳什么。自古以来,这是功臣能够安然隐退的不二选择。

只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韩信绝对可以避免被杀,而只要不被杀,以他立下的功劳,刘邦绝对不会亏待于他,或许不会位极人臣,但荣华富贵绝对毫无问题。不过,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还有句话叫“当局者迷”,以上这些韩信恐怕很难做到。

题外话:有人或许会说,只要韩信在获封齐王后,能够自立为王,而不与刘邦联手攻打项羽,也能够安然自保。这点我并不认同,韩信当时的实力相较于刘邦和项羽处于绝对的劣势,再加上其麾下士兵、将领多为刘邦的人,他很难做到自立为王,这点从刘邦两次毫不费力的夺取其兵权就能看出来。如果他选择自立,恐怕很快就会被刘邦消灭掉。

我认为他想要不被杀就应该自污,并且不断的隐藏自己的存在,不要求得到什么,他就可以活下来。
西汉功臣韩信想避免被杀应该急流勇退,主动交出兵权,解甲归田,当一个与世无争的闲人。
如果我是韩信,我就上交兵权,跟刘邦说身体不好,要告老还乡,这样能避免被杀
主动向刘邦交出所有兵权,并且不接受任何的爵位册封,才可以逃过。
文章标题: 功臣为了避免被兔死狗烹又不甘心隐退而谋反是不道德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955.html
文章标签:兔死狗烹  谋反  隐退  不道德  又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