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2-23 11:01: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乍然看来,很容易给人这样一个印象:秦始皇是靠着“虎狼之心”夺取天下,又凭借“荒淫暴戾”来维系统治的。就连秦始皇的重要辅臣李斯等人也都属于“卑鄙猥琐”的小人。
诚然,秦始皇的政治人格有其荒淫暴戾的一面,李斯等人也有卑鄙猥琐的行为 。然而就是这些特定的人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宏大功业。且不说“千古一帝”的评语,如果把秦始皇的班子和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的班子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秦始皇的班子在政治谋略、军事才干、内部协调以及政治、军事、外交业绩等方面,不仅毫无逊色之处,而且在某些方而略胜一筹。
试想一下: 如果秦国的制度比东方六国的制度更残酷,秦国的统治比东方六国的统治更暴虐,秦国的统治集团比东方六国的统治集团更猥琐,秦始皇能够扫灭群雄实现一统,享御称尊吗?只要稍加思考,就不难得出结论:只有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更合理一些,才有可能跃居并长期保持首强的地位:只有君臣关系比较协调,君民关系比较稳定,一个国家才能日益强大:只有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更高明一些,才有可能在伐谋、伐交、伐兵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战胜对手。
与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不同的是,秦始皇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业已崩溃的王朝,所扫灭的也不是一批乱世英雄,而是一个个经营了数百年的强大国家,其难度或多或少要大一些。而只要读一读《史记》就会发现: 秦始皇指挥的统一六国战争的过程是多么流畅,流畅得几乎波澜不惊,以致没有太多的曲折故事可供史家述说,没有太多的胜败得失留给后人咀嚼。
除了灭楚的军事布置出过一些差错(最初有点轻敌)以外,秦始皇的指挥与调度几乎无可挑剔。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君王和才智高强的谋士运筹于庙堂之上,秦国大军能够屡屡决胜于千里之外面儿乎没有闪失吗?这是“荒淫暴戾”、“卑鄙猥琐”所能概括的吗? 惟非常之才,方能建非常之功,“荒淫暴戾”、“卑鄙猥琐”只能得一时之逞,不能创博大功业。
总体而言,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秦始皇的政治才干可以归入佼佼者一类。他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精通法家的“无为之术”,善于选任贤能,驾驭群臣。二是注重制度、法规建设,善于运用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手段,治理国家,运作政治。
秦始皇天资聪明,自幼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和军政训练。 从他的许多言行和政绩来看,这个人学识广博,有很高的军政、文化素质,勇于决断大事,善于运用权术,否则他很难做到组织大规模的统一战争,而指挥若定。他曾阅读《韩非子》并赞誉之,又勤于政务,每日批阅大量公文。光凭政治阅历,没有很好的智能、必要的知识也是无法做到的。
才高功大的人很容易走向自贤自圣。 秦始皇便是一例。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恃才恃功自傲,“以为自古莫及己”。在各地纪功刻石中,他反复强调自己的“圣”与“功”。在朝堂议政中,喜听歌功颂德之词,甚至以废谥号、烧诗书、禁止以古非今等方式禁绝批评。 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走向自己的反面。
翻检战国秦汉时期的 历史 文献就不难发现: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许多人敢想、敢说、敢干,进取、务实、机变,善于谋略,勇于任事,敢于搏击,甚至不耻于“自荐”、“自街”。卧薪尝胆、变法改制、胡服骑射、纵横捭阖、悬梁刺血、毛遂自荐、慷慨悲歌、对策朝堂、立功疆场的故事不绝于史。于是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注重功利、勇于创新成为一种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与 社会 大变迁、政治大变革、国家大较量、军事大搏杀、族群大比拼、个人大竞争的 历史 背景相一致。
作为产生于这个时代的政治英雄,秦始皇是开拓进取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 他雄才大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开疆拓土,然后北筑长城,南修灵渠,开辟驰道于四方,又厚今薄古,不惮变革,定法律,创制度,行郡县。他的许多作为前无古人,他的许多工程举世无双。
从存留至今为数不多的秦朝文物遗迹看,其规模之大,气势之壮,可谓空前绝后。无论万里长城的宏伟,阿房宫的壮丽,秦皇陵的气势,还是俑坑兵马的阵容,都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没有一种强烈的进取之心、功名之心,不要说在短短的十数年间完成这一系列功业,恐怕连想都不敢想。
然而积极进取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变成好大喜功。秦始皇一发奇想,便举大事,兴大役,甚至派遣大量人众去寻找虚无飘渺的仙山灵药。好大喜功,轻用民力,劳民伤财,成为史家对秦朝政治的定评,这又是一种 历史 性的现象。
如若不信,就请看一看汉武帝,他“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同样筑长城,同样修大墓,同样寻仙药,同样突发奇想,便举大事,兴大役。 这位信奉儒家仁政的皇帝堪称第二位秦始皇、数百年后又出了一位隋炀帝,同样是既有造福万代之举,又有为祸一世之行。他们的积极进取为中华民族书写了世界古代史上绚丽的一页,他们的好大喜功又为平民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他们的功业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暴虐又令人发指。
秦始皇躬操政事,是 历史 上著名的勤政君主之一,因此又难免“贪于权势”之讥。据说,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自程 决事,日县石之一。”秦代的公文都写在竹简木牍之上。秦始皇事必躬亲,所以每天必须阅读大量表笺奏请。他命人每天秤取需要批阅的各种文书一石(一百二十斤),亲自处理完毕,才去休息。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十年之间,五次出巡,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在土石道路、驷马一车的时代,是相当辛苦的事情。
勤于政务与贪于权势的确有密切的关系。 勤于政务是国务“一日万机”的实际需要,它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旨在避免太阿倒持,大权旁落。勤于政务也好,贪于权势也好,只要善于运用君主御臣的无为之术,就会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秦始皇统治的前期,就属于这种状况。 可是死死抓住大权不放,“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难免走向“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勤政到这种程度,就只能算是贪于权势了。秦始皇统治的后期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策》等现存史料中,常常可以见到“秦王大怒”、“始皇大怒”、“乐以刑杀为威”等记载,秦始皇“突向前,其性悍勇”,“刚毅戾深”,他的外表和性格都像一个刚烈乃至粗暴的人。 秦始皇处事果决,“刚烈”是其人格的基本特质、核心特质。
卢生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这种说法出自恶意攻击有夸大之嫌。天 性“刚戾”者未必“自用”。秦始皇在位数十年,大部分时间他“刚戾”而不“自用”。他善于兼听,崇尚独断、常常借助群臣的智慧谋略决断大事,多有尊师听教、集思广益、肯于纳谏之举。
凡重大政治决策,他都交由朝议或大臣、谋士商议,在“兼听”的基础上,实施“独断”。在一定条件下,果断刚决又很容易导向负面效应,即刚愎自用。 成为始皇帝之后的嬴政常常显露这种心态,导致“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各种战国秦汉文献偏爱用“虎狼”形容秦国、秦人、秦军。这的确是一个尚武善战、政严令行的国度和人群。无论本性如此,还是制度使然,秦始皇的性格也被定性为“少恩而虎狼心”。 大量事实表明,说秦始皇本性如“虎狼”是缺乏依据的。他能把一批能臣战将笼络在自己身边,这是“少恩而虎狼心”所无法做到的。这个人还是颇得“恩威兼施”之术的要诀的。评说者论证“少恩”的主要依据是“专任狱吏”、“刑杀为威”、“久者不赦”。由此可见,“刻削毋仁恩和义”主要与法制及法治政治模式有关。
“事皆决于法”势必剔除伦理化政治模式的温情脉脉成分,颇有“法不容情”的味道。
这正是秦朝政治的优点。然而“刚毅戾深”的性格、水德阴杀的统治方略、“事皆决于法”的治术和志满意得的心态结合在一起,势必走向法治政治的反面。一旦“急法”而另立苛刑,甚至滥杀无辜,就必然导致“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朝的法制大厦就是这样崩塌的。
秦始皇很懂得恩威兼施,有些行为甚至可以用“仁”来评价,而其骨子中有 眶 眦必报的性格。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亲赴邯郸将仇家全部坑杀。其实这与其说秦始皇有“虎狼心”,不如说是 社会 风俗和帝王权势结合的产物。
应当指出的是: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复仇报恩盛行,“怨惠必酬”是一种 社会 风气。当时的史书中记载了一大批 历史 名人报仇雪恨的心态和事迹。伍子胥鞭打楚平王之尸,以报父兄之仇;张良求客刺秦皇,以报 宗国 之仇。
史称秦相范雎为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栾布个性“尝有德,厚报之;有怨,必以法灭之”。《史记·游侠列传》的有关记载也从个角度反映了这种世风。秦始皇幼年所生长的三晋一带,盛行“报仇过直”的风俗。
形成这种世风的原因很多,或来自远古的血亲复仇观念和习惯;或来自获得 社会 大众广泛认同的对家邦、主君、父兄、朋友、知己的忠孝节义;或来自任侠仗义的 时尚 。强烈的复仇报恩意识又是和强烈的自尊意识相辅相成的。当时的人们多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义不受辱的事例很多。
人们普遍不能接受家邦、主君、父母、兄弟、朋友和自身被轻慢、受屈辱、蒙冤屈,为此甚至不惜以自残的方式“杀身自明”或摆脱侮辱。奋起报仇者、待机报仇者自然也大有人在。在当时,复仇雪耻是一种风俗 时尚 ,对 社会 大众的意识、行为有深刻的影响,于是为宗国报仇、为主君报仇、为父母报仇、为亲朋报仇、为子女报仇以及向辱己者报仇的事情不绝于史册。
秦始皇倚仗战胜者的气势和君临者的权势,坑杀仇家,乃至眦必报,显然不属于宽宏大量之举,然而这又与世风民俗有关。分析其个性时不能不考虑当时的 社会 历史 背景和文化习俗,而简单地认定他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 从秦始皇处理与李斯、尉缭、王剪等王霸之佐的方式和驾御群臣的手腕看,他在政治上还是颇有胸襟器量的。不如此也不足以称其为一代枭雄。
有人说秦始皇礼贤下士,有人说秦始皇工于权谋。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亢礼尉缭、师事王翦、信用李斯、宠爱蒙恬等。 其实这本不足为怪。作为一种统治术,礼贤下士及相关的方略本身就有权术的成分。许多论者喜欢引用王翦的一个评价证明秦始皇本性多疑,从来不信任群臣,即“夫秦王恒而不信人“。实际上当时秦始皇的心态可能很复杂,既有礼贤下士的成分,又有工于权谋的成分。刚烈果决又善用柔弱之术,有所疑忌又敢于任用,工于心计又不失大体,这才是枭雄。否则秦始皇就不是“秦始皇”,而成了“秦二世”。
比较而言,还是尉缭动态性的人格分析更准确:秦始皇为人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出人下”说明他刚中有柔,粗中有细,猛中有宽,很善于调控自己的刚烈性格,很会玩弄权术,是一位多谋善断之人。
“轻食人”表明在得意之后,特别是得意忘形之后,容易无所顾忌,使“刚戾自用”的本性暴露无遗。
与许多帝王一样,秦始皇的政治心态有明显的变化曲线。统一天下以后,他志得意满,日益骄奢,于是天资聪明变成自贤自圣,性情刚烈变成骄横跋扈,明察秋毫变成疑忌苛察,处事果断变成刚愎自用,重视法制变成滥施淫威,锐意进取变成好大喜功。
他不可一世,滥用权力,任何人不得违背他的意志。不仅普通臣民不得拂逆君王,就连神明得罪了他,也要遭殃。特别是听信术士之言而迷恋神仙道之后,他隐居深宫,心态日益迷乱,因而骄奢、暴虐之行比比皆是。
许多学者依据秦始皇童年历经苦难、少年饱受屈辱,断定这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蒙受屈辱的帝王大多是成功之主,汉高祖、汉宣帝、汉光武帝、隋文帝、明太祖等都是例证。这些人更懂得君臣关系的微妙之处,因此也就更精通为君之道。
君主政治,翻云覆雨,它要求统治者必须具备复杂的性格、枭雄的气质。然而君主政治的本质是暴虐的,因此专横跋扈、骄奢淫逸、武断固执、猜忌多疑、酷虐残忍等,都是帝王群体中常见的政治人格特征。古代正统史家称具有这类人格特征的帝王为“荒淫无道”。
可见即使依照古代通行的价值标准,这类人格也属异常。然而这种异常又是如此地经常发生,诸如秦始皇的跋扈、汉武帝的骄奢、北齐文宣帝的残忍、隋炀帝的偏执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有这类行为倾向,而这又往往与其本人早年的性格有较大的反差。这种人格特质与其说是心理变态造成的,不如说是君主政治生态铸造成的。
(正文完)
没有!
别说秦二世、隋炀帝、唐太宗、雍正帝这些帝王,中国历史王朝从夏朝——清末,从奴隶制到封建制,400多位皇帝,有不务正业的,有吃喝玩乐的,有荒淫无度的,有凶狠残暴的,有卑鄙无耻的,有愚蠢如猪的,有精明似鬼的。但是没有一个是弑父篡位的。原因有以下三条:
第一:史笔如刀,史官不怕死。
弑:这个字在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这是大逆不道的。入了十恶不赦之罪的。入了这十恶,遇赦不赦,是必死的。
我们来说说这个十恶不赦之罪都有什么?
一、谋反,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三、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四、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五、不道。无道。六、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七、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八、不睦。九、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十、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作为一个皇帝,统御万方,一向标榜以孝至天下,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犯十恶不赦之罪?就算有的皇帝,想这么做,一想到史笔如刀,他要是敢做,史官就敢如实记录(古代的文人骨头还是硬的),那就真遗臭万年了。所以他们不敢。
第二:法理上不允许。
有谋朝篡位的皇帝,但没有敢弑君(父)自立。杀了父亲,自己死后怎么进祖坟?宗庙里还有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第三:情理上不可能。天地君亲师,除了天地外,国君皇帝比亲生父母还要更亲,弑君后,天下可以一切讨伐他,屁股还没坐热,估计就被人宰了。
我们再说说上述4位帝王有没有是弑君自立。特别点了秦二世、隋炀帝、唐太宗、雍正帝这4位,无非有人认为是他们的皇帝位不是正常继承的。
秦二世:胡亥(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秦始皇本纪》说的是秦始皇死后。赵高牵头,和公子胡亥/丞相李斯一起阴谋更换了始皇帝给公子扶苏写的信(内容是让扶苏到咸阳参加葬礼),换成了:李斯在沙丘得到了秦始皇遗诏:让胡亥当太子。
这就说明,秦始皇是先死的,死后是赵高牵头让胡亥当太子的。为什么赵高让胡亥当太子呢?因为赵高和胡亥私交很好,曾是胡亥的老师。这就不存在胡亥害死了秦始皇的说法。
隋炀帝:杨广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引自《隋书 文王本纪》这段说的是:杨坚(杨广的爹)得了很重的病,躺在床上和百官一一辞别,并交代后事。嘱咐让太子(杨广)把章仇太翼(卢太翼)从牢里放出来。然后就死了。这段记叙里没有一点阴谋的意思。这个隋书可是唐政府写的,要是有阴谋,早写上去了。
唐太宗:李世民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资治通鉴.唐纪七》说的是:李世民宣武门之变后,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让李世民做了皇太子。并下令:从现在起,军队和国家的大小事,都由太子做决定,然后再告诉我。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
也就是说李渊禅让皇帝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当了9年皇帝才死的,这就不存在弑父的事。
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禛)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申昜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圣祖大渐,召于 斋宫,宣诏嗣位。圣祖崩。辛丑,上即位。《清史稿.世宗本纪》说的是康熙61年11月,康熙在畅春园得病了(不豫:是天子得病的讳称),让胤禛代替他去天坛祭天(祭天这事都是皇帝或者太子才能干的),然后,康熙就病危了(大渐:病危的意思),就把大家召集起来。宣诏说:传位给胤禛。然后圣祖崩
这里面的先后顺序是:先宣召传位,然后再死了。所以也不存在雍正弑父篡位的说法。
秦始皇嬴政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我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的局面,本人行事作风比较霸气,有一些急于求成。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历史功绩,行事作风相较于秦始皇,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和缓的,但是唐太宗绝对不是个谦谦君子。
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我的第一反应是,秦始皇养不出这种儿子。看看秦始皇的孩子,不是秦二世这种纨绔子弟就是扶苏这种过于诚实过于君子的人,秦始皇本人太强势,在这种威压下谁还敢造自己父亲的反,而且秦始皇也不是李渊,会让自己儿子来帮忙打天下,统一六国的时候,秦始皇用的人都是自己提拔上来的,没有亲戚。
这种情况下皇子没有办法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能依靠父亲,按照正常逻辑是这样的。但如果真的出了一个李世民呢?李世民虽然逼父杀兄,事情做的狠,但他并不是什么刻薄狠毒的人,不会杀父亲,他有野心,如果他在秦朝的话,我猜他不会采取玄武门之变的方式,而是收买秦始皇信任的大臣,比如当时的赵高,通过政变的方式,来让秦始皇立自己为继承人。
但是这也是秦始皇大限将至的事了,而且秦始皇的性格,不会委屈自己去做太上皇。如果秦始皇处在李渊的位置,看着自己长子被杀,次子如此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大势已去,秦始皇估计会自杀来保全自己的尊严,以死来让李世民背上弑父的罪名。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所辖区域四海升平,使得大唐延续了盛世之景,开创了贞观之治,不失为一位明君,但是其上位的过程却多遭人诟病。
李世民本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按照长幼尊卑,他的哥哥李建成才是应当继承皇位的太子人选。但在玄武之变中,李世民手刃兄长,绞杀幼子,逼父亲牺牲自由和皇位,将皇帝之位让给自己。其手段之果决凶残,非常人可以做到。
而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李渊的选择也让人诧异。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骁勇善战,他带领三万人起兵,仅四个月时间就占据了关中和河东。他是用时最短的开国皇帝,也算得上一代豪杰。但在玄武之变中,他亲眼目睹自己二子十孙被残忍杀害,几千将士断送性命,却甘心屈服于逆子,交出皇帝之位。特别是此时,他仍大权在握,正值壮年,掌握实权。不知是出于为维护大局的妥协,还是对李世民心存父子骨肉之情,他没有抵抗力也没有为了尊严去拼个鱼死网破,心甘情愿地就交出了皇位。
如果是秦始皇该当如何?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大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擅长集权,绝不会犯下和李渊一样的错误。使得一向有野心的李世民有机会在统一战争中四处招降纳叛,更不会任由天策府集团掌握大权。即使到了玄武之变那一步,秦始皇也定会与李世民拼个鱼死网破。哪怕是冒着整个朝局动荡,天下大变的风险,囚禁甚至格杀李世民。哪怕不能动摇整个天策府势力,杀掉李世民,叛军群龙无首,也可以保全子孙的性命。至少雄才伟略的始皇帝绝不会坐以待毙,乖乖交出皇位,心甘情愿地断送子孙的性命和权势自由。
相比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徐达,赵匡胤虽然没动手,也是解掉了大部分兵权,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获得帝位之后直到驾崩,也没有削过手下这帮人的兵权,是什么原因?
李世民不杀功臣,一方面确实有他英明的地方,但是关键是他还年轻并且有信心,自己年轻,总能熬得过那帮弟兄;并且从20多岁开始带兵打天下,手下的一帮弟兄都是跟着他的,那个时候就归他管,听他的,都很服气他,没有理由到大业成就了反而不听话的道理。
首先秦琼等人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感情是很好,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手握重权。
受演艺等的影响,大家总觉得秦琼等人很牛,但是其实他们在李唐建立后,地位都不太高,
而掌握大权的首先是宗室,其次是李渊的手下,然后是李建成的手下。李世民的手下掌握的权利
并不大,不然也不需要弄玄武门政变了。
李二在事变和登基后,逐步的除掉了李渊和李建成的势力,这基本上除了宗室,功臣
就差不多干掉了多半。
而且李二上位后虽然对于秦琼等十分优遇,但是并没有给于他们太多的权利。和突厥作战领兵的
是李靖和柴绍,这除了军事上的考虑,也是防止功臣作大。然而之后,李靖和柴绍就基本退隐了。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后又杀了哪些初唐重要人物呢?
按照时间顺序:
武德九年 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 早年与李建成勾结 造反 有兵权
贞观元年 天节将军李艺(罗艺) 与李建成有关 造反 掌兵权
幽州都督王君廓 谋反 有兵权
利州都督李孝常等 谋反 有兵权
贞观二年 辰州刺史裴虔通 因前朝身为弑逆 借故流放 死
贞观三年春 裴寂(高祖李渊重臣)寂听信妖言有天命 卒(就是要找理由弄死你= =关键是:这时候太上皇李渊还没死,就这么弄死他最亲近的大臣,简直是。。)
自此,秦王基本扫清全部异己,剩下的人,要么没什么威胁,要么被李世民高明的政治手腕整的服服帖帖。
古代皇帝为什么都把帮他打江山的将军全杀了呢?难道就不能留活口?
因为帮他打江山的将军很有实力,会直接影响君王的统治,侵犯皇权,因此需要维护皇权维护君王的统治,南朝的时候经历了几个皇帝都是被手下的开国大将军篡夺了皇位,因此皇帝对开国功臣都有无可言语的心计!
归根结底,李世民是个特别优秀的政治家,优秀的政治家的行事标准是不能用道德来评判的。李世民固然是心狠手辣杀了这些大唐的功臣,但对国家政权稳定是大大的有益。回到提问者的角度,秦琼这些人,唐太宗不杀,也不会影响太宗朝政局的稳定,那何必要杀呢?另外楼主提到了秦琼,山东士族是太宗朝重要的一股政治力量,为了笼络这股政治力量,优待他们最主要的代言人秦叔宝、魏征、李勣,不仅不会威胁统治,反而能利用他们笼络山东士族,并进一步利用山东士族与关陇军事贵族相互制衡,更有利于太宗朝的稳定,那何必要杀秦琼他们呢?
再多讲一点,李世民上台之后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统治的稳固以及国家的稳定,内部说完了,那外部呢?单纯的就是派李靖李勣他们打打打吗?作为政治家,最高明的招数当然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李世民是一个例外,非但没有杀害握有兵权的将领,还能做到君臣和睦共处。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