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假如我是古代一个拥有1000万精锐部队的节度使,太子想谋反夺权,我应该帮皇帝还是帮太子还是按兵不动

时间: 2023-09-10 16:00: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假如我是古代一个拥有1000万精锐部队的节度使,太子想谋反夺权,我应该帮皇帝还是帮太子还是按兵不动

古代节度使为什么不听皇帝的命令

古代节度使可能会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如下:
1. 历史发展规律的影响:在一个朝代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开国的几代皇帝相对贤明,之后逐渐衰败。在唐朝时期,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之后,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尤其是由于连续几代的昏庸皇帝,他们往往宠幸宦官,让宦官担任监军。宦官以贪污腐败闻名,他们在执行职务时往往会敲诈勒索节度使,这导致了节度使对于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和抵制。
2. 地方军权的影响:节度使是地方军事力量的重要掌控者,他们负责管理和训练士兵,维持地方秩序。由于他们掌握了实际的军权,他们可能会对中央政府的命令有所忽视,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对抗中央政府。
3. 地方独立性的影响:在一些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或文化等因素,地方对于中央政府的依赖较小,这些地区的节度使可能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地方势力。他们可能会拒绝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来对抗中央政府。
4. 政治和经济动机:节度使可能会出于政治和经济动机而拒绝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抵制中央政府的命令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例如通过扩大自己的领土、提升自己的地位或增加自己的财富等。
总的来说,古代节度使之所以可能不听从皇帝的命令,可能是由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影响、地方军权的影响、地方独立性的影响、政治和经济动机等多方面的原因。这反映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的复杂关系,以及权力下放的问题。
节度使在唐朝就像是我们现在的军区总司令一样,唐朝也是军政分家的,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吧,至于唐朝中后期(李隆基开元盛世以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藩镇割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解释一下:1、历史的发展规律,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开国的几代比较贤明,越往后越腐败,唐朝也是这样,李隆基之后,唐朝就不行了,中央控制不住地方,尤其是连续几代的昏庸皇帝(年龄都不大,有的就是个小屁孩)宠幸宦官,让宦官当监军,我们知道宦官=变态,历史上的宦官除了三宝太监留下了善名,其他的都是贪污腐败低能的代名词。宦官当监军的时候,就不停的敲诈节度使,没有钱孝敬的就“侮以谋反”(就是,你不给钱我就告你谋反),皇帝也不管,宦官说谋反就谋反,高仙芝就是这么被干掉的,后来还想用这招(侮以谋反)来搞安禄山,狗急了还跳墙呢,安禄山就雄起了,再后来安禄山被干掉了他的部将史失明又雄起了一下,也就是安史之乱,再之后,节度使就不理中央了,尤以卢龙、朔方等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最不服管。
2、人性,其实刚开始唐朝强盛的时候,这些个节度使都安分守己的当着军区总司令,乖乖地,中央指哪打哪,只是后来唐朝衰弱了,这些个节度使大佬也和地方政府混熟了,有的干脆自己当军政一把手,这样人的欲望就开始膨胀了,自己当土皇帝总比给皇帝当孙子(尤其还得给监军太监当孙子)强。中央对于这些有人有粮的土皇帝也没招,打吧打不过(也没兵),只好听之任之。
虽然,李纯当皇帝的那段时间狠揍了几个不听话的总司令,收回了地方军权,但是他的儿子不行啊,整一个败家子,节度使有开始藩镇割据了,从此节度使离中央越来越远,我们的盛世唐朝也一去不返!!!
节度使 其实就是地方武装司令 就是军阀 唐朝中期开始有 后期国力衰落 一方面皇帝管不了 另一方面各地起义不断 外族入侵 必须有军队镇压 所以节度使壮大

开始是听得 安史之乱以前 节度使每年都得去长安 安史之乱以后 基本上皇帝被架空了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权力太大,没人能直接控制住他!

为什么古代会有太子谋反,太子难道不是本来就要继承皇位的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

没有踏实感,地位不稳固,因为君王个人情感的变化,有很多的妃子还有儿子,当他过于喜爱某个妃子时,也会对她的孩子有更多的宠爱,这个时候太子就会受到威胁。

君王在位时间太长,自己迫切想要掌权,因为在古代,只有君王去世以后,太子才可以顺利的坐上皇位,完成权力的交接,但是有的君王很长寿,就可以一直掌权,那么他的儿子就得等很久很久才可以继承皇位,所以会因为想要赶紧继承选择造反。

自身的利益受到侵犯,因为太子最后是不一定能够继承皇位的,毕竟君王的儿子很多,如果太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时,他就可能被废除太子,君王再次选择合适的人来当太子,所以原来的太子为了不让自己被废,就会选择谋反。

遭到陷害而选择谋反,太子其实算是大臣中的一员,为了积累经验,君王会让太子参与朝政之事,所以难免会出现太子和其他朝臣意见不同,进而可能会在朝廷之中树立政敌,所以朝臣害怕他当上君王之后因为这个而报复,所以就会用尽各种方法阻止他当上君王,当太子受到陷害的时候,他就会选择谋反来保护自己。

权力过大,威胁到君王地位,遭到君王猜疑,太子在坐上皇位之前,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君王会找很多人帮助他树立威信,但是当太子的权力和势力过大时,君王会觉得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然后他就会去削弱太子的势力,但是太子已经尝到了权力大的甜头,为了掌权,还是会选择谋反。

太子谋反必然是自身的权利受到了其他人的威胁,有人威胁到了他继承皇位。当他的自身利益受到挑战时,他自然想要用谋反来改变这一局面。
太子继承皇位也是要圣上说了算的。有些在位时间太长,导致太子迟迟不能上位,而有些心思难猜,太子为了夜长梦多,就会选择谋反。
皇室多子多孙,有能力才华的人很多,太子之位并不稳妥,何况皇上还经常猜忌,使太子更是如履薄冰。
因为权利,虽然按照正统,太子是继承皇位的第一人,但有时权利受到威胁,或是受到各种势力的打压,为防皇帝有临时改变继位人选的想法,有可能会孤注一掷的谋反。

帮我介绍一下唐初的侯君集

展开全部

唐朝名将侯君集

摘要:侯君集是唐朝初年赫赫有名的将领,他参与平灭土谷浑和高昌的战斗,并且取得胜利,奠定了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基础,也使他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后来由于参与太子叛乱,被杀。而唐太宗也因此而不愿再上凌烟阁。

关键字:土谷浑,高昌,叛乱

绪言:马上写

正文: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今陕西旬邑北)也。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太宗在籓,引入幕府,数从征伐,累除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渐蒙恩遇,参预谋议。”《旧唐书》载:“性骄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有功,擢累左虞候、 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俄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①,又《旧唐书》载:“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迁左卫将军,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 隋末战乱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秦王府中,他是极受信任的,并且多次跟着秦王(也就是李世民)征伐敌人,累军功封全椒县子。玄武门之变,侯君集之策居多。于是太宗即位后,立即封其为潞国公,赐邑千户,拜右卫大将军。《唐会要》载: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诏曰:褒贤昭德,昔王令典。旌善念功,有国彝训。吏部尚书上党县公长孙无忌;中书令临淄县侯房元龄;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兵部尚书建平县男杜如晦;左卫将军全椒县子侯君集等。或夙预谟谋,绸缪帷幄,竭心倾恳,备申忠益;或早从任使,契阔戎麾,诚着艰难,绩宣内外,义冠终始,志坚金石,誓以山河,实允朝议。无忌封齐国公。元龄封邢国公。敬德封鄂国公。如晦封莱国公。君集封潞国公。其食邑各三千户。”贞观四年,又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可见其人乃李世民面前一得力助手,不然也不会这么得宠。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在军事的卓越战绩,他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才能是他得宠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唐对吐谷浑和高昌的发动的两次战役中,侯君集功不可没,使唐太宗龙颜大悦,全力提拔。

李靖伐吐谷浑,侯君集颇有建树,《新唐书》载“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师次鄯州,议所向。君集曰:“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 山谷,克之实难。”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旧唐书也有记载,其内容大同小异:“九年三月,师次鄯州,君集言于靖曰:“大军已至,贼虏尚未走险,宜简精锐,长驱疾进,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若此策不行,潜遁必远,山障为阻,讨之实难。”靖然其计,乃简精锐,轻赍深入。道宗追及伏允之众于库山,破之。伏允轻兵入碛,以避官军。靖乃中分士马为两道并入, 靖与薛万均、李大亮趣北路,使侯君集、道宗趣南路。历破逻真谷,逾汉哭山,经途二千余里,行空虚之地。盛夏降霜,山多积雪,转战过星宿川,至于柏海,频与虏遇,皆大克获。北望积玉山,观河源之所出焉。乃旋师,与李靖会于大非川,平吐谷浑而还。”

在这次平定吐谷浑的战役中,由李靖挂帅,侯君集与任城王李道宗为副手。一路上侯君集进献不少奇计,都为李靖采纳,大破敌军于库山,又与李道宗自为一军,从南路挺进,历破逻真谷,逾汉哭山(估计是当地人起的名字,从前汉军肯定于此战死不少),经途二千余里,盛夏降霜,山多积雪,转战过星宿川,一路上数次与敌大战,每战必胜,获牛马无算,斩获颇丰。一直行军,直到北望积玉山,观黄河源头,然后凯旋,与李靖一军会于大非川,平定吐谷浑。由于侯君集在这次战役中的卓越军事才能,在贞观十一年,改封陈国公。同时受封的还有长孙无忌的人,侯君集行伍出身,入秦王府后才开始读书,聪颖异常,竟能典选举,定考课,出将为将,入则参政,为时人所叹美。书载:“十一年,与长孙无忌等俱受世封,授君集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明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遇,方始读书。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

又此可见,侯君集的机谋不仅表现在军事方面,在其它方面也能够游刃有余,怪不得唐太宗那么宠爱他,换谁能不这样啊?

侯君集一生最光辉的事迹,当属他独担重任,率唐军平灭高昌的壮举。通过这次战争,侯君集的事业发展到顶峰,但由于他在处理善后事务时犯了不该犯的错误,也导致他事业上开始走下坡路

高昌,就是汉朝时候的车师。距长安以西四千三百里,有三十一城,《唐会要》卷九十五载:“高昌,即汉车师前王之廷。后汉戊巳校尉之故地。汉时兴师西讨。军中羸惫者留居焉。地形高敞。故因名高昌。垒有八城。本皆中国人也。后魏时为郡。以阚伯周为太守。寻为沮渠无讳所夺。居数世。高昌灭之。以炖煌人张孟明为国王。国人杀之。共立马儒。又杀之。乃立其长史金城曲嘉为王。嘉自云河东人。世修职贡于中国。知文字书计。置官亦采中国之号。今王伯雅。即嘉之后世。”

这个国家先都交河,后移至高昌,是西域大国,胜兵万人,土壤肥沃,麦果丰饶,以葡萄酒知名。隋朝进入贡,封其王鞠伯雅为车师大守,弁国公。高祖武德三年,伯雅死,其子鞠文泰嗣位,遣使告哀,高祖派使臣前去祭吊,正式承认了其藩贡国地位。鞠文泰开始还很“孝敬”,经常贡献奇珍异兽白玉盘什么的,又上贡一对小狗,能曳马衔烛。“武德七年。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一尺余。中国有拂秣狗,自此始也。”②贞观四年,鞠文泰还亲身入朝,回去时获赏赐甚厚,大打秋风而回,其妻还被赐姓李,封常乐公主。《唐会要》有记载“贞观四年。其王文泰来朝。泰即伯雅子也。妻宇文氏。即隋炀帝所赐华容公主也。请入宗亲。诏赐姓李氏。封常乐公主。”。按理说鞠文泰亲朝天子,又获巨赏,应该安心臣服才是。但此人在朝贡时经过唐朝西边久经战争之地,见人民稀少,城邑空虚,就心中升起轻唐之念。渐渐地,鞠文泰把西域诸国经过高昌前往唐朝的商人和贡使都扣押起来,又暗中和突厥人勾结,攻打唐朝另外的西域属国伊吾。不久,竟胆大妄为,和突厥连兵进攻唐朝另一属国焉耆,拔克三城,尽掳男女而去。焉耆王上表告状,太宗大怒。贞观十三年,太宗谓其使曰:“高昌数年来。朝贡既略。无蕃臣之礼。今兹岁首。万国来朝。而文泰不至。我使人至彼。文泰云: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快耶?明年当发兵以击尔国也”。贞观十四年,太宗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等人将突厥等西域归附军数万人征讨。

当时,唐朝众大臣都以为行经沙漠,用兵万里,恐难取胜,而经高昌界处绝域,得之难守,不如不伐。太宗坚执不从,于是侯君集身负皇命,浩荡而来。

鞠文泰作梦也想不到唐朝会真的出兵,先前他常对左右讲:“我先前去唐朝贡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假使唐兵攻伐,军队人数多,路上不能有足够的军需供给;如果兵发三万以下,我高昌力能制之。加之沙漠艰险,唐军即使能来也疲惫至极,我以逸待劳侯君集简介,不用忧虑啊。”当他真的听说了以后还是不以为然,“文泰闻王师将起,谓其国人曰:“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侯君集简介,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③等到听说唐军已到达碛口,这位西域名王竟惶骇无计,未见唐兵,竟活活吓死。其子鞠智盛嗣立。

侯君集率军至柳谷,侦察兵报告说鞠文泰这几天就要下葬,共时高昌国人毕集。诸将要求趁发丧时起兵突袭。侯君集独表异议:“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恭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于是全军整装,鼓行而进,类似拿破仑战场上那种双方光明正大的进击。这场战争侯君集是有备而来,故唐军轻松取胜,第一战,高昌大兵汇集于田地城,田地城城坚墙厚,高昌人起初还固城自守。侯君集围城而战,《旧唐书》记载:贼婴城自守,君集谕之,不行。”,既然敌人不愿投降,那只有通过战争来解决了,而侯君集军队携带了能制作威力巨大的撞城车和抛石机的工匠,《旧唐书》记载:“先是,大军之发也,上召山东善为攻城器械者,悉遣从军。君集遂刊木填隍,推撞车撞其睥睨,数丈颓穴,抛车石击其城中,其所当者无不糜碎,或张毡被,用障抛石,城上守陴者不复得立。遂拔之,虏其男女七千余口,仍进兵围其都城。”于是,巨石飞空,尖车推城,唐军很快就一攻而入,俘获田地城男女七千多口。初战告捷之后,接着,大军前行,直逼都城高昌。鞠智盛无奈,来信乞怜,表示“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丧背。智盛袭位未几,不知所以愆阙,冀尚书哀怜。” 侯君集回书:“若能悔祸,宜束手军门!”鞠智盛还不肯出降,侯君集命人填其城壕,又大发抛石机,并树十丈高楼,于楼顶指挥抛石机落点,巨石纷下,高昌守兵顿成肉泥。

早先答应和高昌里外为援的西突阙兵此时还影都没有,向已西逃千余里,哪还顾得上邻家。计穷之下,鞠智盛出城门出降。侯君集马上分派兵马,一时攻灭其余城池,平灭高昌,带着俘虏的高昌国王及将士、刻石勒功而还。这段历史见于《旧唐书》“智盛犹不出,因命士卒填其隍堑,发抛车以攻之。又为十丈高楼,俯视城内,有行人及飞石所中处,皆唱言之,人多入室避石。初,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约,有兵至,共为表里。及闻君集至,欲谷设惧而西走千余里,智盛失援,计无所出,遂开门出降。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国,俘智盛及其将吏,刻石纪功而还。”此次远征,下高昌三郡、五县、二十二城,得人口三万七千七百,马四千三百,其国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非常值得人玩味的是,《唐会要》卷九十五记载:“初。其国童谣曰: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文泰使人捕其首唱者,不能得。”不知道是真是假,也不知是何人所为,至今仍无法考证。唐太宗以高昌故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留遣兵马镇守。“贞观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侯君集平高昌国。于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治交河城。”④

虽立此平国大功,侯君集仍不免前辈平灭西域将领犯下的过错——私取宝物。” “又君集之破高昌,得金簟二甚精,御府所无,亦隐而不献,至时并得焉”⑤(隋唐佳话.卷上)。他属下战胜的将士得悉总管大拿高昌宝物,也纷纷效仿,竟来盗窃。侯君集上梁不正,也不敢阻挡,怕他们把自己也连带告出来,以致于高昌一国宝物被掠一空。大军回京,御史们早把弹劾奏章报上,功劳再大,赏罚应分,《旧唐书》载:“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于是迎接侯君集的不是红地毯和凯旋乐曲,而是国家大狱。还是中书侍郎岑文本有远见,认为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希望太宗以帝王之德,含弘为美,弃人之短,收人之长,使侯君集能悔过报效。《旧唐书》载: 中书侍郎岑文本以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上疏曰:君集等或位居辅佐,或职惟爪牙,并蒙拔擢,受将帅之任,不能正身奉法,以报陛下之恩。举措肆情,罪负盈积,实宜绳之刑典,以肃朝伦。但高昌昏迷,人神共弃,在 朝议者,以其地在遐荒,咸欲置之度外。唯陛下运独见之明,授决胜之略,君集等奉行 圣算,遂得指期平殄。若论事实,并是陛下之功,君集等有道路之劳,未足称其勋力。 而陛下天德弗宰,乃推功于将帅。

露布初至,便降大恩,从征之人,皆沾涤荡。及其凯 旋,特蒙曲宴,又对万国,加之重赏。内外文武,咸欣陛下赏不逾时。而不经旬日,并 付大理,虽乃君集等自挂网罗,而在朝之人未知所犯,恐海内又疑陛下唯录其过,似遗其功。臣以下才,谬参近职,既有所见,不敢默然。臣闻古之人君,出师命将,克敌则 获重赏,不克则受严刑。是以赏其有功也,虽贪残淫纵,必蒙青紫之宠;当其有罪也,虽勤躬洁己,不免鈇钺之诛。故《周书》曰:“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昔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损五万之师,糜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唯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之首,而贪不爱卒,罪恶甚多。武帝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遂封广利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又校尉陈汤矫诏兴师,虽斩郅支单于,而汤素贪盗,所收康居财物,事多不法,为司隶所系。汤乃上疏曰:“与吏士共诛郅支,幸得擒灭。今司隶乃收系案验,是为郅支报仇也。”元帝赦其罪,封汤关内侯,赐黄金百斤。又晋龙骧将军王浚有平吴之功,而王浑等论浚违诏,不受节度,军人得孙皓宝物,并烧皓宫及船。浚上表曰:“今年平吴,诚为大庆,于臣之身,更为咎累。”武帝赦而不推,拜辅国大将军,封襄阳侯,赐绢万匹。近隋新义郡公韩擒虎平陈之日,纵士卒暴乱叔宝宫内,文帝亦不问罪,虽不进爵,拜擒虎上柱国,赐物八千段。

由斯观之,将帅之臣,廉慎者寡,贪求者众,是以黄石公《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是知前圣莫不收人之长,弃人之短,良为此也。臣又闻,夫天地之道,以覆载为先;帝王之德,以含弘为美。夫以区区汉武及历代诸帝,犹能宥广利等,况陛下天纵神武,振宏图以定六合,岂独正兹刑网,不行古人之事哉!伏惟圣怀,当自已有斟酌。臣今所以陈闻,非敢私君集等,庶以萤爝末光,增晖日月。倘陛下降雨露之泽,收雷电之威,录其微劳,忘其大过,使君集重升朝列,复预驱驰,虽非清贞之臣,犹是贪愚之将。斯则陛下圣德,虽屈法而德弥显;君集等愆过,虽蒙宥而过更彰。足使立功之士,因兹而皆劝;负罪之将,由斯而改节矣。”太宗很觉有理,下诏把侯君集放出。

侯君集立此殊勋,回京就被关进大狱,虽然日后放出,仍然终日怏怏不快。贞观十七年,多年一起共事的老哥们张亮出任洛州地方官,与侯君集道别,侯君集乘机激怒他说:“怎么,被排挤出京城了?”张亮不乐,答道:“当然是你背后排挤我,还能怨别人吗?” 侯君集闻言激起心中积恨:“我功平一国,回来就被天子谴怒,哪还有机会背后挤兑你!这种日子我过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吗?我和你一起反了吧!”这段话见于《旧唐书》卷19:“十七年,张亮以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为见排?”亮曰:“是公见排,更欲谁冤!”君集曰:“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张亮为人外忠内诈,一转身就把侯君集的话密告太宗。李世民毕竟大度君王,对张亮说:“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⑥。”叫张亮不要声张,把此事压下,对待侯君集如初,不久命人图君集等二十四人像于凌烟阁。

这二十四人乃唐朝开国元勋,地位显赫,《资治通鉴》载“戊申,上命图画功臣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公魏征、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瑀、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世绩、胡壮公秦叔宝等于凌烟阁。

当时,太子李承干怕被李世民废掉,暗中准备谋反,又知道侯君集心怀怨望,就通过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为东宫属官)与他牵线,两人数次密谋 。侯君集深知李承干气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借机旁图,就答应与李承干一起干,举手对太子说:“此好手,当为殿下用之!”

虽如此,毕竟谋反事大,侯君集常常夜中惊醒,一醒就再也睡不着觉,四转叹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劝他说:“您是国家大臣,怎么会这样?如有辜负国家之事,还是自首的好,肯定能保全性命。” 侯君集也不应声。

不久,太子李承干谋反事反,辞连侯君集。他那作为牵线人的女婿贺兰楚石为了活命,又诣阙上告岳父谋反的实情。对这么一个共事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亲自审问,说:“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自己亲自问你案情。” 侯君集最初还狡辩,但太子、贺兰楚石等人证及书信等等物证俱在,最终辞穷服罪。太宗临朝,对百官讲,君集于国家未安之时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谋反是封建社会不可饶恕的大罪,群臣争进,都讲:“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诛之以明大法。”太宗又回到私室,对跪伏于地的侯君集讲:“与公永别了,从今而后,以君之故,我不忍复上凌烟阁!”言毕,皇帝唏嘘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于地,泣不能起。读各类唐朝史书,每读到这一点,都可感觉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处,透过千年烟云,仍可想见李世民身为帝王之尊,当其时没有一丝矫饰做作,他肯定是回忆起这位勋臣与他自己年青时代的豪情友谊,想起连骑冲杀,攻城掠城的浴血艰难,加之故人病死被杀无数,至此廖廖,不能不凄然伤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斩于四达通衢。这位大将临刑之时,容色不改,对监刑将军说:“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为唐家大将破灭二国(高昌国以及与李靖一起灭的吐谷浑),还是有微功可陈。为我对陛下讲一声,留下我一个儿子活着以守祭祀。”(谋反应诛满门)监斩官驰奏,特诏原其妻及一子,徒于岭南。

侯君集既诛,录其家,得二美人,容色绝代。太宗问其状,曰:"自尔已来,常食人乳而不饭。"

古代武将拥有兵权就会威胁到皇权,那你知道皇帝是怎么解除武将的兵权的吗?

古代皇帝解除军事将领的方式有很多,有和平解除的方式,也有血腥解除的方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和平解决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宋代初期,宋太祖为了加强权力的集中和阻止他的将军们在反叛,他用各种手段强迫和诱导说服将军带领军队交出他们的军事力量。至于这些将领愿意交出军事力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赵匡胤已经控制了大局,掌握了主要的军事力量。他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来约束将军们。赵匡胤本人就是一名武士,曾任后周宫前府副厅长,并参与了后周皇帝柴戎宫前府的整顿工作。新成立的殿前师的部队有龙杰(马军)、虎杰(步军)、铁旗、鹤兵等,经过整顿后,殿前师的军队成为全国最精锐的军队。虽然宫前师团的位置低于守备队,但它所控制的守备队是皇帝的守备队,战斗力非常强,他也成为了皇帝最信任的将军。

北宋的将军们也明白皇帝的忧虑。虽然有些人不愿意,但他们无能为力。毕竟,大多数人仍然知道那里的情况。皇帝还承诺,在将军们移交军事权力后,他们仍然可以过上好日子。他们应该给予的待遇不仅是一样的,而且还有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他们在将军的队伍中增加了军官,而将军则压制了他们的军事力量。只要你享受你的生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皇帝的诱导下,将军们终于成功地放下了他们的军事力量。这是更好的缓解军事力量的方式。

2.暴力解除

许多将军没有政治意识形态,在获得军事权力后,严重威胁了皇权的存在。但是,他们不知道,也不知道当军事力量是好的时候接受它的原则。最后,统治者害怕了,不得不采取暴力手段夺回军事权力。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汉代的韩信,他足智多谋,善于谋略。投靠刘邦后,被任命为大将,给刘邦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主意。这使刘邦和项羽最终赢得了这场为世界而战的胜利。

然而,在韩信帮助刘邦接管国家后,他的野心开始扩大,他梦想为国王保住土地。他甚至造反,最后被告发他的下属杀死,卢皇后将他诱入宫中。这显然是一个自重的将军被暴力推翻的例子,还有更多的例子。兵权与皇权历来是矛盾的。皇权只有在军事力量的控制下才能稳定,皇权是危险的。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军事力量的控制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只要皇权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迅速消除皇权。


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他是后周大将,通过“陈桥驿兵变”,皇袍加身,兵不血刃,取得政权,之前因赵匡胤被封为宋国节度使,所以改后周为宋,建立宋朝,建都开封,后称北宋。后来,为防止大将效仿自己夺权,宴请石守信等大将,削夺了兵权,称“杯酒释兵权”,加固了自己的皇权地位,赵匡胤称宋太祖。
降职或者给他调岗,还有一些皇上直接找个借口将他们杀了等,这可以消除一定的隐患。
这些将军在犯了错误以后会被皇上趁机抓住把柄,这个时候兵权也就被夺走了。
文章标题: 假如我是古代一个拥有1000万精锐部队的节度使,太子想谋反夺权,我应该帮皇帝还是帮太子还是按兵不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9121.html
文章标签:太子  节度使  谋反  夺权  按兵不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