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既然隋唐以来关中粮食不能自给,那么从宁夏和河西走廊向关中运粮可以解决长安的粮食需求吗

时间: 2023-10-04 04:59: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既然隋唐以来关中粮食不能自给,那么从宁夏和河西走廊向关中运粮可以解决长安的粮食需求吗

为什么唐朝的天子被称为逐粮天子?

关中地区因连续遭受旱、涝灾害,发生严重饥荒。粮食奇缺,米价大涨,每斗米价值高达百钱,比贞观、永徽时期上涨了二十余倍。为了缓解长安市内的粮食紧张状况,朝廷从山东和江淮地区调运粮食供应首都。运粮的任务十分繁重,拖粮的牛十有八九劳累而死,仍无法满足京师地区的粮食需要。群臣请求李显带领宗室成员和朝中大臣暂时迁往东都,以减轻长安的粮食供应压力。皇后韦氏出生于杜陵(今陕西长安),不愿到东都居住,便指使巫师彭君卿造谣说:“今年皇上不宜东行。”李显信以为真。不久,又有人劝李显暂往河南,李显发怒说:“岂有逐粮天子?”意思是天子不能为吃饭问题而轻易迁动。
我记得是因为武则天晚年,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迎立唐中宗。不久关中再次饥荒,大臣们请求唐中宗再次临幸洛阳,遭到唐中宗的拒绝,他说“岂有逐粮天子邪?”。唐中宗是唯一不当逐粮天子的唐朝皇帝,不过他也是最无能的皇帝,大权被韦皇后把持。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下毒暴毙身亡,仅当了五年皇帝。唐玄宗以兵诛韦后和安乐公主后,多次来洛阳,继续成为逐粮天子。
主要是因为唐朝的古都西安,物资太过于贫瘠,皇上经常带头跑到洛阳去逃饥荒,所以才有了逐粮天子的称号。
隋唐时期,朝廷对国家粮仓的管理十分用心。回洛仓和含嘉仓的地下仓窖都经过火烤及铺设木板、苇席等干燥处理,可以长期保存粮食。粮食丰足,又为唐王朝开创盛世打下了基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在《忆昔》一诗中,杜甫描绘了开元盛世的富足景象。当时“人家储粮,皆及数岁”,这也是一个例证。到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的大型粮仓共储粮约1200万石,其中含嘉仓储粮约580万石,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毫无疑问,它是唐朝最大的国家粮仓,也是朝廷的定心丸。
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最为戏剧性的是在786年,关中粮仓空空如也,禁军领不到粮食,威胁哗变。在这个节骨眼上有米运到,德宗大喜过望,跑到东宫对太子狂呼:“吾父子得生矣!”。

隋唐以来,为什么漕运迅速发展?

隋唐以来,漕运突飞猛进,当时因为赈灾的原因,就很需要这种的运送方式,漕运这时候就被利用起来了。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等都需要漕运。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漕运是连接南北的一条重要枢纽,而且水路运输的时间比陆路运输省时省力。
因为漕运的开发,会将江南,江浙的粮食大量的运出,而且时间短。
因为他们重视漕运的开发,和船只的建设,知道这个一项大事。
主要是因为随着江南的开发,江浙等地区已经成为 我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为什么古代大运河是“运粮河”

隋朝统一全国后,虽然政治的中心还在北方,但是在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当时,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很大程度上要靠南方的漕运。
然而,长安城外复杂的交通地势,相当不利于漕运,粮食经水路到达长安的数量很有限。因此,每当关中遇到灾荒,都会发生官民一起到洛阳就食的场景。
想想那时候举城去洛阳的场景,那气势磅礴的就如同现代春运,想必这也给后来隋炀帝杨广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登基后,就马上迁都到三面环山、背靠黄河的洛阳。
隋炀帝在营建洛阳的同时,下诏召集百万民工,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开凿通济渠、永济渠,连接杭州、北京,全长2700多千米。
这条“之”字型人工河道的开通,让南方的粮食能够很便捷地运往京城以及北方地区,从此打开中国漕运的繁盛时期。
2、京杭大运河(“一”字型的运河)
历史上的黄河经常不乖,几度决口更改河道,每次对都大运河的运输造成重大影响。它带着惊人的携沙量,一旦闯入大运河,泥沙就会淤积在河床上。这样航船的吃水深度就要变小,否则就要触碰河底了。
到了元朝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坐不住了,他必须要把粮食安安全全地运到北方,维护统治的稳定。于是,他开始重整漕渠,完成隋唐大运河“去弯取直”的浩大工程。
1292年秋,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了连接通州和北京积水潭码头的通惠河,从此南方的粮食就可以直接运倒北京城下。北京城也由此建立大小粮仓几十座,有效保障了京城的粮食供应。
从此,大运河就不再经过洛阳,而是直接从北京到杭州,呈现“一”字型,我们又叫它“京杭大运河”。就这样,京杭大运河又继续它的漕运繁荣。
直到1885年,黄河再次决口,又一次大大影响漕运体系。那时候的封建王朝即将推出历史舞台,再也无力整治河道,又加上海运的兴起,以及京沪铁路的开通,时代注定漕运的衰落。
3、大运河上的粮仓、粮船
大运河既然是“运粮河”,毋庸置疑粮食运输是其主要负担的功能,那么证据在哪里?甭急,小编正在搬运。
公元606年,也就是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的第二年,著名的粮仓“回洛仓”兴建。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回洛仓那是太大了,就是一座小城。
这个仓城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共计40多万平方米。考古共发现约220座粮窖,按照分布规律判断当时的仓窖约有700多座。
一个粮窖的储粮量达到55万斤,如果用700座推算,那么总的粮食储量达到2亿公斤,即4亿斤。而隋唐时期,我国的总人口才四五千万,可见回洛仓的粮食储量之大。
不过,回洛仓还不是最牛的,它只算老二。老大是隋炀帝下令建造的“天下第一粮仓”——兴洛仓(也叫洛口仓)。
兴洛仓(洛口仓)是一个超级大粮仓,根据《旧唐书》记载“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
这些粮仓对于稳定隋朝的统治意义极其大。我们看隋末的农民起义,其中的瓦岗军就是夺取大运河边的黎阳仓、兴洛仓(洛口仓)、回洛仓,一下子就让洛阳城没有粮食可吃。不到一年的时间,隋朝就灭亡了。
接下来,建立的新王朝——唐朝,就学乖了。南方的运粮船经通济渠悲伤后,不再把粮食送到洛阳城周边的粮仓,而是通过洛河分支出的一段漕渠,直接将粮食送到洛阳皇城东北角的一座仓城。
这座建在东都洛阳的仓城叫“含嘉仓”,1969年被发现遗址时,轰动全国。在考古中,我们发现287座粮窖,有1座居然还有粮食,1300多年后还保存相当的好:碳化48%,52%还含有有机物。
唐朝对于粮食安全问题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含嘉仓的遗址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以第160号粮窖为例。该粮窖直径11米,深6米;窖底夯实,用火烧硬,再铺上烧土颗粒和碳粒的混合物(防潮层),然后再铺木板和干草的混合层,最后才开始放粮食。
大运河沿岸除了星星点点的国家粮仓之外,河面上还行驶着大大小小的运粮船,明代的鼎盛时期,每日行船有上万只。
这些漕运的船只是帝国统治的基石,专门有一个有皇帝制定的唯一机构来管理,就是“漕运总督府”。漕运总督府设置在江苏淮安,这里是漕运进出的枢纽。
古代中国的主要产粮区就在南方,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正通过漕运总督府的管理,有序、平安地调集南方粮食运到北方,让北方无粮食之虞。
隋炀帝在营建洛阳的同时,下诏召集百万民工,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开凿通济渠、永济渠,连接杭州、北京,全长2700多千米。
这条“之”字型人工河道的开通,让南方的粮食能够很便捷地运往京城以及北方地区,从此打开中国漕运的繁盛时期。
1292年秋,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了连接通州和北京积水潭码头的通惠河,从此南方的粮食就可以直接运倒北京城下。北京城也由此建立大小粮仓几十座,有效保障了京城的粮食供应。
从此,大运河就不再经过洛阳,而是直接从北京到杭州,呈现“一”字型,我们又叫它“京杭大运河”。就这样,京杭大运河又继续它的漕运繁荣。

为什么长安是盛世都城呢?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则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则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华夏民族传统的疆域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带,禹贡九州图里,将天下分为九个州,豫州居中,就是这种棋盘布局。

关中在中国棋盘式地理格局中,处于西北角位置。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

山川环抱,可以作为险阻,是为关中战略上的优势;农业发达,可以储粮养兵,是为关中经济上的优势;人烟稠密,民尚耕战,是为关中地位的社会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因此,西周,秦,西汉,唐选择关中作为首都。

关中四周有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四座关口。这四座关口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

关中向东到中原称为崤函古道,函谷关和潼关分别位于崤函古道的东端和西端,这是关中最重要的关隘。武关是关中东南门户,连接河南南阳;散关是关中联系四川的门户;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门户。

除了四塞,还有一处渡口,亦为出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这就是蒲津。这里是自山西进入关中的跳板,也是自关中进入山西的桥头堡。

控制关中,扩展一步,武关方向当进取南阳盆地,蒲坂方向当进取晋西南之地,散关方向当进取汉中,萧关方向当控制陇西,潼关方向,当进取河南三川河谷,尽控崤函之险。

长安没落,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关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3%,《史记》曾记述了周天子在陇东的森林草原上追逐鹿群。汉代森林覆盖率降至42%,唐代营建宫室,森林覆盖率再降至32%。森林覆盖率降低,导致环境也逐渐恶化。

其次,首都的人口增加

《诗经·周颂》记载,周朝首都镐京人口大约在5万到8万左右。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书·地理志》记载长安人口大约为30万人。

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长安人口约在70-75万之间。这是古代长安人口的顶峰。

隋唐时期都城人口增加,平常生活用的木材都供应紧张,粮食关中平原更是已经难以自给,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来运粮供应长安。在唐朝,长安城的粮食更是供应不足,黄河三峡天险阻碍了粮食运输。遇到灾害年份,皇帝多次带着大臣去洛阳解决吃饭问题。

综合以上两条,生态恶化导致农业供给能力降低,而社会发展又导致了都城人口增加,隋唐时期这一矛盾日益突出,长安城粮食供应成了国家的极大负担,长安已经不适合再担任首都。

唐末乱世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东移,洛阳一如既往成为中心城市,而连接大运河的汴梁也占了地利之便,成为了北宋的都城。北宋时期汴梁为都城,洛阳为经济文化中心。

金灭北宋以后,游牧民族从气候和靠近祖居地考虑,将首都定在北京,元明清延续至今。

而曾经的帝王之都长安从唐以后就成为了废都。

明朝如果实现迁都西安的计划,是否能够恢复汉唐雄风呢?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推翻元朝。

但是朱元璋对定都南京还是不太满意。朱元璋认为,金陵虽然是龙盘虎踞之地,但是历代在此定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偏安王朝,其寓意不好。朱元璋认为想进一步控制北方,就必须迁都北方。


朱元璋最初考虑的都城分别是开封和自己的家乡——凤阳。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令以汴梁(开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第二年,又在凤阳建设中都,同时命令江南富豪迁居于此。但是,开封和凤阳久经战乱,破败不堪,已经无法承担首都的重任,朱元璋最终不得不放弃迁都两地的设想。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认为关中“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于是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巡视西安,朱标回来后,将情况告诉给了朱元璋。可正在关键时候,朱标因为风寒去世,朱元璋心灰意冷,不想再折腾了,于是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朱元璋没有料想到的是,自己分封的燕王后来发动了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并且将首都迁徙到了北京,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迁都北方的计划。


二,西安还具有定都的条件吗?

之所以朱元璋看中西安,是因为西安的地理和历史。在地理上,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面都有易守难攻的关口,被称为“四塞之国”。关中平原可以提供一定的粮食支持,而大后方的四川盆地、河西走廊也可以提供粮食、马匹等重要的资源。在历史上,西周、秦朝、西汉、隋唐等强盛的王朝都定都西安,如果明朝定都于此,有点继承汉唐雄风的感觉。

但是现在的西安还能作为首都吗?从唐朝之后,中国就没有任何王朝定都于此,这说明西安的地理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地缘政治的变化。在上古时代,河西走廊、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没有兴起,关中的大后方那是十分安全,而巴蜀也不能对关中产生威胁,关中的政权只需要重兵防御东边的函谷关就可以了,所谓“独以一面制诸侯”。


但是,现在这些条件不具备了。秦汉以来,蒙古高原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兴起,关中北部面临着游牧民族的直接冲击。唐朝以来,西北一带的羌族、吐蕃崛起,他们对关中的威胁更大,例如吐蕃可以随时进攻长安,但是唐朝却无法攻入青藏高原。这时候关中的大后方已经成为了大威胁,可谓是腹背受敌。这时候定都西安,就是将自己陷于四战之地。


第二个就是经济重心的变化。唐朝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关中也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定都关中有利于控制天下。但是,唐朝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关中地区的环境破坏严重起来,粮食生产难以自足,关中再也不是富庶之地了。唐朝需要从江南运输大量的粮食来供应,后来藩镇割据,粮道经常被截断,唐朝皇帝也面临饥饿的风险。针对唐朝的问题,宋朝才将首都定于开封,这里就是南北运河交通中心。

大运河:唐朝的生命线

因此,从以上的两个变化来说,西安早已失去了定都的条件。如果朱元璋迁都西安,那么明朝不但不能恢复汉唐雄风,还要在蒙古、羌藏的夹击下被弄得狼狈不堪。

如果定都南京,明朝就不至于将大量的资金用于长城一线的消耗,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发展,或许会带动明朝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又说回来,如果明朝一直定都南京,难保明朝不会成为第二个宋朝,当一个偏安南方的王朝,最终还是免不了被灭的结局。
不能,这不是都城位置的原因,这些都是皇帝不作为,不干实事造成的。
并不能恢复往日的雄风了。他们的政治制度已经腐败,都没有多少人愿意为他们效命了,当时清朝政府来势汹汹,他们根本不能匹敌
我觉得就算实现迁都西安的计划,也不一定可以恢复汉唐的雄风,因为之后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和困境,所以还是无法改变覆灭的结局。
文章标题: 既然隋唐以来关中粮食不能自给,那么从宁夏和河西走廊向关中运粮可以解决长安的粮食需求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775.html
文章标签:关中  粮食  河西走廊  自给  长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