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04 04:59: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隋唐以来,漕运突飞猛进,当时因为赈灾的原因,就很需要这种的运送方式,漕运这时候就被利用起来了。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等都需要漕运。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则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则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华夏民族传统的疆域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带,禹贡九州图里,将天下分为九个州,豫州居中,就是这种棋盘布局。
关中在中国棋盘式地理格局中,处于西北角位置。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
山川环抱,可以作为险阻,是为关中战略上的优势;农业发达,可以储粮养兵,是为关中经济上的优势;人烟稠密,民尚耕战,是为关中地位的社会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因此,西周,秦,西汉,唐选择关中作为首都。
关中四周有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四座关口。这四座关口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
关中向东到中原称为崤函古道,函谷关和潼关分别位于崤函古道的东端和西端,这是关中最重要的关隘。武关是关中东南门户,连接河南南阳;散关是关中联系四川的门户;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门户。
除了四塞,还有一处渡口,亦为出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这就是蒲津。这里是自山西进入关中的跳板,也是自关中进入山西的桥头堡。
控制关中,扩展一步,武关方向当进取南阳盆地,蒲坂方向当进取晋西南之地,散关方向当进取汉中,萧关方向当控制陇西,潼关方向,当进取河南三川河谷,尽控崤函之险。
长安没落,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关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3%,《史记》曾记述了周天子在陇东的森林草原上追逐鹿群。汉代森林覆盖率降至42%,唐代营建宫室,森林覆盖率再降至32%。森林覆盖率降低,导致环境也逐渐恶化。
其次,首都的人口增加《诗经·周颂》记载,周朝首都镐京人口大约在5万到8万左右。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书·地理志》记载长安人口大约为30万人。
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长安人口约在70-75万之间。这是古代长安人口的顶峰。
隋唐时期都城人口增加,平常生活用的木材都供应紧张,粮食关中平原更是已经难以自给,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来运粮供应长安。在唐朝,长安城的粮食更是供应不足,黄河三峡天险阻碍了粮食运输。遇到灾害年份,皇帝多次带着大臣去洛阳解决吃饭问题。
综合以上两条,生态恶化导致农业供给能力降低,而社会发展又导致了都城人口增加,隋唐时期这一矛盾日益突出,长安城粮食供应成了国家的极大负担,长安已经不适合再担任首都。
唐末乱世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东移,洛阳一如既往成为中心城市,而连接大运河的汴梁也占了地利之便,成为了北宋的都城。北宋时期汴梁为都城,洛阳为经济文化中心。
金灭北宋以后,游牧民族从气候和靠近祖居地考虑,将首都定在北京,元明清延续至今。
而曾经的帝王之都长安从唐以后就成为了废都。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推翻元朝。
但是朱元璋对定都南京还是不太满意。朱元璋认为,金陵虽然是龙盘虎踞之地,但是历代在此定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偏安王朝,其寓意不好。朱元璋认为想进一步控制北方,就必须迁都北方。
朱元璋最初考虑的都城分别是开封和自己的家乡——凤阳。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令以汴梁(开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第二年,又在凤阳建设中都,同时命令江南富豪迁居于此。但是,开封和凤阳久经战乱,破败不堪,已经无法承担首都的重任,朱元璋最终不得不放弃迁都两地的设想。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认为关中“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于是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巡视西安,朱标回来后,将情况告诉给了朱元璋。可正在关键时候,朱标因为风寒去世,朱元璋心灰意冷,不想再折腾了,于是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朱元璋没有料想到的是,自己分封的燕王后来发动了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并且将首都迁徙到了北京,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迁都北方的计划。
二,西安还具有定都的条件吗?
之所以朱元璋看中西安,是因为西安的地理和历史。在地理上,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面都有易守难攻的关口,被称为“四塞之国”。关中平原可以提供一定的粮食支持,而大后方的四川盆地、河西走廊也可以提供粮食、马匹等重要的资源。在历史上,西周、秦朝、西汉、隋唐等强盛的王朝都定都西安,如果明朝定都于此,有点继承汉唐雄风的感觉。
但是现在的西安还能作为首都吗?从唐朝之后,中国就没有任何王朝定都于此,这说明西安的地理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地缘政治的变化。在上古时代,河西走廊、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没有兴起,关中的大后方那是十分安全,而巴蜀也不能对关中产生威胁,关中的政权只需要重兵防御东边的函谷关就可以了,所谓“独以一面制诸侯”。
但是,现在这些条件不具备了。秦汉以来,蒙古高原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兴起,关中北部面临着游牧民族的直接冲击。唐朝以来,西北一带的羌族、吐蕃崛起,他们对关中的威胁更大,例如吐蕃可以随时进攻长安,但是唐朝却无法攻入青藏高原。这时候关中的大后方已经成为了大威胁,可谓是腹背受敌。这时候定都西安,就是将自己陷于四战之地。
第二个就是经济重心的变化。唐朝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关中也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定都关中有利于控制天下。但是,唐朝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关中地区的环境破坏严重起来,粮食生产难以自足,关中再也不是富庶之地了。唐朝需要从江南运输大量的粮食来供应,后来藩镇割据,粮道经常被截断,唐朝皇帝也面临饥饿的风险。针对唐朝的问题,宋朝才将首都定于开封,这里就是南北运河交通中心。
大运河:唐朝的生命线
因此,从以上的两个变化来说,西安早已失去了定都的条件。如果朱元璋迁都西安,那么明朝不但不能恢复汉唐雄风,还要在蒙古、羌藏的夹击下被弄得狼狈不堪。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