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关中国古代地名中“XX原“具体是什么含义

时间: 2023-11-09 11:01: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有关中国古代地名中“XX原“具体是什么含义

历史上为何有这么一说:天下学术皆源出稷下,稷下到底是什么?

稷下到底是什么?

稷下其实是一个小地方,现在大概在山东淄博附近。而之所以会说天下学术皆源出稷下,是因为当时齐国政权在那里建立了稷下学宫,并且成为了当时学术的中心,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在那个时候稷下学宫是一个由齐国官方办的一个机构,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当时的老师都是非常厉害的人,并且他们并没有拘泥于一种学说,相反是对很多种学说都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当时他们主要是以游学来传播知识,传播自己的学术。我们都知道孔子哪怕是在建立自己的儒家学道,也有进行过游学,在当时没有什么手机计算机等网络传播工具的时候,只有靠自己去一个一个的讲解学说,才能够让别人知道你的学说,让别人认同。


而正是因为稷下学宫的这种做法,所以当时才有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才让很多的人才纷纷涌现而出。而创立稷下学宫的齐国也因此而得利,成功成为了当时六国当中的最强国。并且不仅仅稷下学宫能够自己讨论建立学说等,还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才来进入到齐国传播文学。并且稷下学宫因为当时学术自由,所以在每个学员中的相互讨论下,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出现,而当时的时期的文化学术有了飞一般的进步。


后来齐国被秦国灭掉以后,稷下学宫也消失了,但是稷下学宫里面所带来的影响却仍然没有消失。可以说如果没有稷下学宫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学术出现,更不会有之后的改革统一。

稷下就是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

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这就是稷下,所以有天下学术皆源出稷下的说法。

“天下学术皆源出稷下”是一句古话,意思是“天下的学问都来源于稷下”,是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与稷下有关。

那么,稷下究竟是什么呢?

稷下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相传,稷下是黄帝的后代稷的故乡,也是古代帝王的祭祀之地。在稷下,有许多著名的学府和学派,如孔子的学校、鲁国的国子监、著名的墨家学派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学问的重要发源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稷下有着重要的地位。稷下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成就,包括礼仪、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稷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灵魂。

因为稷下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所以就有了“天下学术皆源出稷下”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古代的学问源远流长,其发展和繁荣都与稷下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回答啦,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哦~

稷下其实是一个小地方,现在大概在山东淄博附近。而之所以会说天下学术皆源出稷下,是因为当时齐国政权在那里建立了稷下学宫,并且成为了当时学术的中心,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在那个时候稷下学宫是一个由齐国官方办的一个机构,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当时的老师都是非常厉害的人,并且他们并没有拘泥于一种学说,相反是对很多种学说都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当时他们主要是以游学来传播知识,传播自己的学术。

我们都知道孔子哪怕是在建立自己的儒家学道,也有进行过游学,在当时没有什么手机计算机等网络传播工具的时候,只有靠自己去一个一个的讲解学说,才能够让别人知道你的学说,让别人认同。




而正是因为稷下学宫的这种做法,所以当时才有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才让很多的人才纷纷涌现而出。

而创立稷下学宫的齐国也因此而得利,成功成为了当时六国当中的最强国。并且不仅仅稷下学宫能够自己讨论建立学说等,还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才来进入到齐国传播文学。并且稷下学宫因为当时学术自由,所以在每个学员中的相互讨论下,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出现,而当时的时期的文化学术有了飞一般的进步。






后来齐国被秦国灭掉以后,稷下学宫也消失了,但是稷下学宫里面所带来的影响却仍然没有消失。可以说如果没有稷下学宫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学术出现,更不会有之后的改革统一。

稷下其实是一个小地方,现在大概在山东淄博附近。而之所以会说天下学术皆源出稷下,是因为当时齐国政权在那里建立了稷下学宫,并且成为了当时学术的中心,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在那个时候稷下学宫是一个由齐国官方办的一个机构,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当时的老师都是非常厉害的人,并且他们并没有拘泥于一种学说,相反是对很多种学说都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当时他们主要是以游学来传播知识,传播自己的学术。我们都知道孔子哪怕是在建立自己的儒家学道,也有进行过游学,在当时没有什么手机计算机等网络传播工具的时候,只有靠自己去一个一个的讲解学说,才能够让别人知道你的学说,让别人认同。




而正是因为稷下学宫的这种做法,所以当时才有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才让很多的人才纷纷涌现而出。而创立稷下学宫的齐国也因此而得利,成功成为了当时六国当中的最强国。并且不仅仅稷下学宫能够自己讨论建立学说等,还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才来进入到齐国传播文学。并且稷下学宫因为当时学术自由,所以在每个学员中的相互讨论下,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出现,而当时的时期的文化学术有了飞一般的进步。




后来齐国被秦国灭掉以后,稷下学宫也消失了,但是稷下学宫里面所带来的影响却仍然没有消失。可以说如果没有稷下学宫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学术出现,更不会有之后的改革统一。

关于中国的地名!有趣~!

中国的很多地名是以表示方向的字命名的!并且有配对的规则。如: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另外还有:陕西,云南,江西,南京,南宁,西宁,西安,北京......等一大堆,这有什么历史的渊源吗?
  中国历代地名渊源解释的发展

  以上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历代地名渊源解释情况详细地一一列举出来,探讨了它之所以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它是传统地名学的主要内容,而且里面还隐藏着许多地名学的信息。例如,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地名学理论著作,许多地名学思想、地名命名与更名的原则仅保存在具体地名的渊源解释中,如“因山为名”、“以山为名”原则的最早总结见于南朝盛弘之解释石门县名渊源和北朝阚骃解释缑氏县名的由来之中,“因水为名”原则的总结首见于杜佑解释“费州”州名的来历之中,具体细节请参见本书第一章。

  又如,由于历代地名渊源解释内容丰富,越到后代越为发达,至清朝而达到高潮,这方面连续、持久、稳定的发展逐渐酝酿了地名渊源解释专门的、独立的著作问世。这也就是产生《郡县释名》和《今县释名》两部著作的历史大背景。

  再如,中国历代地理志书拥有丰富的地名渊源内容,这一做法也为周边邻国所效法。朝鲜李朝中宗二十五年(1530年)成书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越南阮朝维新三年十二月初八(1910年1月18日)修成的《大南一统志》两书不仅完全使用汉字编成,而且体例也全仿中国古代地理典籍,与中国文献一样具有可观的地名渊源解释内容

  具体,详细了解可点击--中国地名学史考论

  http://www.aikanshu.com/books/10201/

  (此链接无毒,非广告)
中国历代地名渊源解释的发展

以上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历代地名渊源解释情况详细地一一列举出来,探讨了它之所以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它是传统地名学的主要内容,而且里面还隐藏着许多地名学的信息。例如,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地名学理论著作,许多地名学思想、地名命名与更名的原则仅保存在具体地名的渊源解释中,如“因山为名”、“以山为名”原则的最早总结见于南朝盛弘之解释石门县名渊源和北朝阚骃解释缑氏县名的由来之中,“因水为名”原则的总结首见于杜佑解释“费州”州名的来历之中,具体细节请参见本书第一章。

又如,由于历代地名渊源解释内容丰富,越到后代越为发达,至清朝而达到高潮,这方面连续、持久、稳定的发展逐渐酝酿了地名渊源解释专门的、独立的著作问世。这也就是产生《郡县释名》和《今县释名》两部著作的历史大背景。

再如,中国历代地理志书拥有丰富的地名渊源内容,这一做法也为周边邻国所效法。朝鲜李朝中宗二十五年(1530年)成书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越南阮朝维新三年十二月初八(1910年1月18日)修成的《大南一统志》两书不仅完全使用汉字编成,而且体例也全仿中国古代地理典籍,与中国文献一样具有可观的地名渊源解释内容

具体,详细了解可点击--中国地名学史考论
中国历代地名渊源解释的发展

以上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历代地名渊源解释情况详细地一一列举出来,探讨了它之所以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它是传统地名学的主要内容,而且里面还隐藏着许多地名学的信息。例如,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地名学理论著作,许多地名学思想、地名命名与更名的原则仅保存在具体地名的渊源解释中,如“因山为名”、“以山为名”原则的最早总结见于南朝盛弘之解释石门县名渊源和北朝阚骃解释缑氏县名的由来之中,“因水为名”原则的总结首见于杜佑解释“费州”州名的来历之中,具体细节请参见本书第一章。
哈哈!~~这些应该是有两条河:长江、黄河所的来的
古代地名演化

乐游原是什么意思

乐游原是一个古代文献中的地名,也可以指代某些风景名胜区。乐游原的意思是指一个乐于游玩、观赏自然景观的地方。

1.乐游原的历史渊源

乐游原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如诗经、楚辞等,描绘了一些具有乐游之地的风景名胜区。这些地方往往以其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休闲娱乐活动而闻名于世。乐游原的概念在古代很受重视,人们向往在这样的地方放松心情,享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感受。

2.乐游原的文化象征

乐游原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地名,它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乐游原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美好生活以及追求心灵寄托的向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乐游原常常被用来描绘幸福快乐的场景,它成为了一种美好愿景的象征。乐游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3.乐游原的景点和特色

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也存在着一些以乐游原命名的风景名胜区。这些地方通常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山水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一些著名的乐游原景点包括黄山乐游原、庐山乐游原等。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自然风光、登山徒步、观赏日出日落等活动,为人们带来了身心愉悦的体验。

4.乐游原的现代诠释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对于乐游原的向往更加强烈。乐游原的概念也被应用在旅游业、生态保护和休闲度假等领域。

乐游原成为了一个标志,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休闲娱乐和身心健康的追求。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和服务,如乐游原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的推广等。

总结:

乐游原的意思是一个乐于游玩并欣赏自然景观的地方。它在古代文献中出现,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心灵寄托的追求。

乐游原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在现实中,乐游原也指代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自然风光和休闲娱乐活动。

九州古时指什么?还有什么 , 也指中国。

九州古时指什么?还有什也指中国。??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中国的代称还有:华夏、中华、四海、神州、赤县、(诸)华、(诸)夏、中夏、区夏、方夏、函夏、海内、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中原等。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

“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九州最开始只是泛指,因为州是很小的地理范围,茫茫大地,划为九州,并不是确切所指,到了后来才逐渐的具体划分。九州划分成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域,据记载可能是出现在战国时期。

最主要的划分有三种,所属区域也不同。

1、一种划分是豫州,属于中原,在黄河的下游,河南,山东等地。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也涉及到了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冀州是起自黄河壶口,兖州是起自黄河下游,青州是起自渤海,涉及到了河北和山东半岛,扬州是起自淮河,荆州起自荆山,凉州起自华山,雍州起自黑水,西河等地。

2、第二种划分是冀州,豫州,属于河南省的大部分,另外还有山东省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青州指的是山东东部一带,徐州是山东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雍州指的是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河南东北等地。

雍州是陕西北部,甘肃河西,青海东南,宁夏等,荆州是两湖两广,河南和贵州,扬州是淮北等地,凉州是如今的山西中南以及四川省等地。

3、第三种划分是豫州,是九州中的首要位置,起于河南。青州是东方的代表,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青州是山东半岛,以及黄河以南等地,徐州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扬州是淮河以南。

荆州是指湖北以及长江中游,梁州是陕西以及秦岭以南和四川盆地,雍州是甘肃以及青海,宁夏和内蒙古西北,冀州是河北以及陕西和辽河,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州 (古代中国的代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代名词

九州

(古籍所载的地域分划、中国的代称)

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贡》是战国后期学者所作。

组 成
冀 徐 兖 青 扬 荆 梁 雍 豫
最早出处
《尚书·夏书·禹贡》

九州词语来源

大禹
“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尔雅·释地》中的记载,没有青、梁,而有幽、营。

《周礼·变官·职方氏》中的记载,没有梁、徐,而有幽、并。

估计并州是从冀州里分出的,幽州是从青州里分出的,指渤海的西北岸及辽东一带;后来的益州是梁州的发展,指今中国西南地区;凉州是从雍州里分出的,指今中国西北地区。

九州九州探究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像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1]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
九州地图
“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书名
九州名称

禹贡


青 徐 扬 荆 豫 梁 雍

尔雅释地


徐 扬 荆 豫 雍 幽 营

周礼职方


兖 青 扬 荆 豫 雍 幽

吕览


青 徐 扬 荆 豫 雍 幽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上述材料虽然联系密切,但区别也很明显,尤其是前四条与后三条之间差异更大。如各条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初学记》形讹作拾州),但前四条定位在济、河间,后三条则定位在“正西”;冀州、阳州(形讹作扬州、杨州,阳古作阳)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应当基本分为两派:前四条为一派,可暂称为《周礼》派;后三条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周礼》派各家虽然也略有差异,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并且各州分布亦与汉晋分布大致相同,易于理解,并无多少疑点,疑点最多的是《河图》派。《河图》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来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围岂不只限山东地区了吗?并且《河图》派有八个州均按以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布着,正中则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论证了自黄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东,夏代中晚期乃渐西迁至于河南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河图》派的诸种疑点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动的范围就在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地区,那根据茫茫禹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就只能限于山东。后来(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话(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传·昭公元年》),学者仍会将它限于山东,在山东境内寻找要确定为州名的地名。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弇州,即今兖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国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盖源于此;台州(或讹作括州、柱州),《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难考实。或谓源于古台县,《山东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迹一·济南府·历城县条云:“台县古城,在县东八十里,春秋齐邑,汉置县,属济南郡。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在今济南市东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异,疑非;玄州,《庄子·在宥》曰:“尧……流共工于幽都。”《尚书·尧典》曰:“流共工于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难考实。或作济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济水流过(今为黄河河道),依此而名济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东东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记·周本纪》曰:“迁其(奄)君于薄姑”,在博兴县东北15里,薄州之名盖源于此。[1]

阳州,为神话中日之所出,山东东部古有阳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历代州城形势一云:“沂水县南有阳都城,古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齐迁之事见《春秋·闵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阳水,莱州古有阳邱山(《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八·莱州府云:“阳邱山在掖县东南三十里,亦名马鞍山。”(今名大泽山),都可能与阳国有关。阳州之名盖源于此;神州,《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难考实,惟《姓苑》云:“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关;昂州(或作次州),地难考实;戎州,山东西南部古有徐戎,《左传·隐公二年》云:“公会戎于潜。”即是。戎州之名盖源于此。 [1]

冀州,位居正中。文献中言之较多,如《楚辞·离骚》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曰:“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但均未指出具体所在。

现在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关系的恐怕就是黄帝和蚩尤了。《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其它有关黄帝战蚩尤的材料还有,《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盐铁论·结和》:“黄帝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

赤帝即炎帝,又号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穷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杜预注:“穷桑,少皞之号也。……穷桑地在鲁北。”穷桑很可能就是宁阳县与曲阜、泗水两县交界处的小山脉。黄帝所居,即轩辕之丘,《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其北],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一曰]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一曰]在轩辕国北。”既曰“不敢西射”,则轩辕丘当在穷山西,“一曰”者并不可靠。穷山即穷桑,地在“鲁北”,可见轩辕之丘当在曲阜西北。《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曰:“封黄帝之后于铸。”铸后为蛇丘县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张镇南故县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后于此,可能此即古轩辕之丘所在,至少不会太远。涿鹿即蜀禄、烛龙、九淖,为古蜀族。《左传·宣公十八年》曰:“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见这里远古确有蜀族。又《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烛龙。”章尾山即钟山,又名舂山、东山。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该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脉的主峰龟蒙顶。若果如此,则古蜀族当原在平邑县东北一带。

冀,金文作“B”正象双角鬼脸人形。中国古有崇鬼风俗,冀州当即鬼州之意。梁《述异记》卷上曰:“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杀于冀州,看来应是被杀于他的老巢。赤帝、黄帝、穷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应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述异记》又曰:“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山东地区蚩尤遗迹很多,并且也有蚩尤戏,据马德怀先生说:“早年山东泗水县民间保存了此项传统。”也可为证。

再具体说来,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内的今柴汶河,为汶河的支流之一。关于柴汶河,学界有一定争议。依《水经·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经柴县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谓之柴汶河”,但其源头并非今东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成在今宁阳县东北90里,足证古柴汶河确名淄水,郦说当有所据。至于今东周河,《水经·洙水注》则以之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东周河与泗水之间隔有关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说今东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郦道元必是失察。至于《山东通志》言洙水之源在关山,且言小汶河(即今东周河)约在元明时汇夺淄水,那汇夺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里呢?总不至于自淤成渊吧?所以小汶河当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条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归藏·启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则羊水只能是以今东周河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内。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内。

换个角度说,《汉书·地理志上》河东郡平阳县条应劭注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广弘明集·对傅奕废佛僧事》引古本《纪年》曰:“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尧都平阳应无问题。那平阳又在哪里呢?查阅文献,古名平阳者共有四处:一在山西,《左传·昭公廿八年》:“赵朝为平阳大夫,”《水经·汾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今临汾市治;一在河南,《左传·哀公十六年》曰:“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今滑县东南;两在山东,《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阳。”今新泰市治;《左传·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水经·泗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肸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今邹城市治。

尧在河南并无证据,所以滑县之平阳为尧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尧在山东的证据则较多,因而新泰、邹城两处之平阳有一处为尧都是有可能的。进一步说,顾祖禹评论泰安州的形势曰:“州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由此纵横四出,扫定三齐,岂非建瓴之势哉!”而这种“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的形势在泰安州中尤其体现在新泰县(现设市)。据考古学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乃是鲁中南山地及其周围一带,新泰正处于该范围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尧虽然可能起于今菏泽地区,但设都于新泰一带,居中以驭四方却是极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处西南的邹城是无法相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尧在山东的话,其都平阳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尧在山西证据也较多,临汾之平阳为尧都虽不能完全肯定,但也无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尧在山东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证据也更多,那尧都平阳之在新泰也就比在临汾更具可能。综而言之,新泰的平阳最有可能是尧都。《左传·哀公六年》孔子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陶唐即尧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阳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说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内。

明白了这一点,《河图》派九州的分布十分均匀、冀州被称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图》派九州说也就并非无稽之谈了。后来,据《孟子·万章上》说:“舜……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曰:“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可知,舜、禹皆可能都于尧都平阳,皆可能都于今新泰市境内。今市西有禹村镇,历史悠久,为这种可能又提供了一条佐证。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是与新泰的地理形势(正中)有关了。。为什么会如此呢?恐怕是与禹可能都此有关!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对古史的遗忘,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实际保存了历史真相的《河图》派九州说了。于是便依据当时中国的版图来误读和改写它们,从而产生了《周礼》派九州说。甚至我们还可根据《周礼》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东、正北、正西、正南、东南、东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词语)来大体判断其产生时间的早晚,即可能《周礼》最早、《吕氏春秋》其次、《禹贡》再次、《尔雅》最后。后来,邹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这恐怕就是邹衍既见两种“九州”说而又不能解其乖异,遂折中而言的结果。

在尧舜禹时代,黄河流域究竟是处于部落联盟形式之下,还是处于酋邦形式之下,最早较全面地介绍塞维斯的酋邦理论并尝试采用此理论研究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著作是张光直的《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此观点的代表是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也有相关论述。学术界尚存在争议,但此时黄河流域尚未步入国家,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此不多述。此时的黄河流域与大同江流域在东亚前国际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是我们要加以考察的问题[2] 。

分析《禹贡》的行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冀州所占据的主导地位。首先,冀州被列为九州之首。其次,在提到其他八州时,都要贯以描述其地理方位的说法,如“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淮、海惟扬州”等等,而冀州前面却没有任何说明。第三,其他八州都提到“厥贡”,而冀州没有。按金景芳的说法:“原来尧舜禹的部落联盟仅处在冀州一隅。以治水为契机,尧舜禹这个部落联盟的势力已延伸到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八州,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还不能把八州存在的部落联盟、部落、氏族等等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小共同体并入自己的部落联盟。”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序”第4页。《禹贡》将九州作为一个独立的世界来描述,就是当时已存在东亚前国际体系的证据。《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说苑·修文》说禹:“南抚交趾、大发,西析支、渠搜、氐、羌,北至山戎、肃慎,东至长夷、岛夷,四海之内皆戴帝舜之功。”讲的并不是国家的疆域,而是这一前国际体系的空间范围。其东方达到鸟夷的所在地,就是《禹贡》中的“岛夷”居住的大同江流域,显然,朝鲜半岛北部是包括在东亚前国际体系之内的。

《禹贡》将此前国际体系分为九州叙述,意味着组成这一前国际体系的具体单位不论是部落联盟、部落、氏族,还是聚落或聚落间组成的各种层次的联盟体,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之间首先是分别构成9个大的区域性次体系,而后才由这9个次体系联结为东亚前国际体系。

……

“东夷”分布在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构成一个环渤海居住的大族群。环渤海考古学文化上的共性,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鸟夷与炎黄系部族的关系,除了《禹贡》记载的贡道之外,在史书中就找不到任何记载了,但东夷与炎黄系部族的关系,史书中却有迹可寻。

《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载黄帝以后联盟的最高首领依次是:

黄帝——颛顼——帝喾——挚——尧——舜——禹

颛顼氏,据张博泉先生考证,其居住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地区,《箕子与朝鲜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第2~5页。而这里也是商人先世的发源地。商人先世起源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的七老图山一带。参见金景芳:《商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说》,《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关于殷人的起源地问题》,《史学集刊》1981年复刊号;干志耿等:《商先起源幽燕说》,《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从商人的始祖起源传说与东夷人属于同一类型来看,杨军:《〈诗经〉婚恋诗与先秦婚恋风俗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151~153页。这里在夏初还属于东夷文化的范围,此地区的居民显然属于东夷人的分支。挚,《左传》昭公十七年:“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少昊挚以鸟为图腾,其后裔郯子又是东夷小国之君,显然挚也属于东夷民族集团。舜,据《孟子·离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周处《风土记》也称:“舜,东夷之人,生姚虚”,说明舜也是东夷人。禹生前先后选定皋陶与伯益作为自己的继承者,而皋陶与伯益也都出自东夷人的部落高光晶认为,皋陶与伯益都属于少暤氏集团,即出自东夷。参见高光晶:《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52页……对比《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可以发现,在尧舜禹所属的联盟体中,每隔一代即出现一位东夷人担任最高首领。由此推测,尧舜禹所属的联盟体内部可以分成两个系统,炎黄系与东夷系,二者是平等联盟的关系,联盟的最高首领由两系轮流担任。由此看来,似乎冀州作为次体系,内部可以分为两个单位:炎黄系与东夷系。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九州古时指全中国。中华、神州也指中国
我们的确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中国古今各地名别称都是什么

华夏,神州,赤县,中原,秦,荆,汉,唐,契丹(俄国人古称我国为契丹),中土,海内,宇内,天下,禹城,唐山,吴国,震旦,塞里斯……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文章标题: 有关中国古代地名中“XX原“具体是什么含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495.html
文章标签:地名  中国古代  含义  X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