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在打仗的时候,住帅会对被包围的敌军要进行“围师必阙”的方式

时间: 2023-09-10 09: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为什么在打仗的时候,住帅会对被包围的敌军要进行“围师必阙”的方式

“围师必阙”是什么意思?

对撤退回国的敌军不要阻拦,对被包围的敌军留下逃走的缺口,对濒临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

“围城必阙”是说围城的时候,如果四面合围敌人,就可能促使敌军指挥官下定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相反,如果故意留一个缺口,就可能使敌军指挥官在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也使得敌军士兵斗志涣散。

这是《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列举的用兵打仗八条原则之一。原文是,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翻译: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凡用兵之法”。通过军队对“利”的看重,进行一步步的分析,提出了“风林火山”等概念。从军队的立命之本谈起,一点点引出自己的观点。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军争篇

围师必阙的阙是什么意思?

缺,缺口。
包围敌人最好的方法是围三缺一,要让敌人有退路,心念逃跑而无战意,致速败,溃逃更易被歼。
四面全围则逼敌死战,攻方伤亡会很大,为下策。
围师必阙自古就是兵家之道,古今战争中多有运用。

“穷寇勿迫围师必阙”一词源于《孙子兵法·军争篇》,它包含着辩证的谋略思想。就其普遍指导性而言,它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伸展到政治、经济、科技等广阔的空间。同样,它对我们做企业管理工作也不例外。本人结合多年来的经验,就这一谋略思想在现代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谈些看法。

军争第七

原文: 【军争第七】

1.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2.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3.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4.《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5.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6.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军争第七】

1.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2.“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3.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4.《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5.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6.所以,用兵的原则是:

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

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

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在"长平大战"中白起要违背"围师必阙"的兵法原则?

"围师必阙"是《孙子兵法》中孙武所列举的战场指挥八条铁则之一,在后世的战争中,也被无数的将领所引用证明其正确性。但是,作为秦昭襄王的最得力统帅,在撼动天下的长平大战之中,白起为何要违背这一原则,宁愿"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也要死死围困赵国大军于死地?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其中的原因。 悲情英雄——赵括 首先,"围师必阙"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如果在战场之上,一支军队被四面围困,陷入死地,那么出于求生的本能,便会爆发出"困兽之斗"的超常战斗力,一方面激发被围困一方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大大增加围困方的兵员伤亡,如果放开一个缺口,有了生存的希望,求生之心便会战胜抗争之志。但是长平之战围三缺一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实质上是基本不可能的,原因在于赵军优良的军事传统,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军军威壮盛,陆续攻灭中山、打击匈奴、楼烦,甚至在"阏与之战"单独面对当时已经达到独孤求败境界的秦军时依然取得全胜的煌煌大胜,这样一支勇武善战且有极强军事荣誉感的胡服大军,如果指望他们在有生存希望之时自乱阵脚那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既然"围师必阙"这一方式无法达到既定目标,那么老辣的白起自然不会选择。 战场想像图 我们总把赵括理解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蠢材,实际上,可以试想一下当时的战场环境,赵军被秦军死死围困在泫氏谷地,这是绝对的死地,任何一个将领面临这样的困局几乎都束手无策,更有甚者,如若统帅无能,断绝补给的情况下,整体哗变都是大概率事件,但赵括能在如此绝境之下保证赵军仍具备最后一战的实力而不至自行溃败,能够在初上战场之时,面对如此绝境表现出这样的帅才,可以称之为蠢材么?答案是否定的。面对这样的对手,即使是威震天下的白起,也不会选择给对手一丝生机,绝境之下尚有反击之力,若有一线生机,秦军将更加难以应付。 其次,我们要理解"围师必阙"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所谓兵法原则其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要打赢而已,也就是说这只是一场战争中的战术动作而已。但是,当时长平大战是一般的战术性斗争么?无论是当时的最高决策者,还是后人,我们都不会这么认为,长平大战耗时长达三年之久,秦赵双方都已经倾其所有,这是一场真正的赌上秦赵两个超级强国身家性命的国运大决,其结果将决定战后谁将拥有一统天下的资格,长平战场上,是两国全部精锐,如此大战,要的是干净、彻底地消灭敌军所有的有生力量,要达到的目的必须让对方再无当对手的资格,面对如此局面,选择"围师必阙"这种极具风险的策略是极其不明智的。 长平大战局势图 再次,一般的战役仅仅事关参战双方,但是这种撼动天下在大战,魏、韩、楚、燕、齐是无论如何做不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在长平对峙的三年时间里,各方的邦交战争事实上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赵军在秦军全面围困之下,其余国家迫于秦军这虎狼一般的战力绝对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如果采用这种"围三缺一"的战术,一旦操作过程中出现些许失误,让赵军得以保存实力,势必又一起给秦国引发一起六国合纵西向抗秦的麻烦,当然秦国成功破除六国合纵也是有先例可循的,但是谨慎的白起又何必自找麻烦。这是战略上不允许。 最后,"围师必阙"的战术在战场环境上也不适用的。长平战场上,白起选择的围困场地十分巧妙,一旦形成四面合围之势,赵军绝对找不到足够的粮食以支持大军运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事关全军生死,而白起此次围困恰恰将赵国大军与其补给基地完全割断,这对于赵军这种随身足食的军队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因为赵军多年以来形成的作战风格就是速战速决,所以围困赵军于绝地,是白起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最佳选择。如果选择"围三缺一"致使赵军后勤补给通道畅通,那给秦军造成的麻烦远远不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所能形容的。况且,赵军主帅赵括自幼熟读兵法,他所欠缺的只是实战经验而已,"围三缺一"的战术无疑是给赵括以活路,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国家战略,白起选择四面合围,不留余地实际也是一定要置赵括于死地。 战神回眸 正是长平大战白起的精彩发挥才让秦国在这一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决战之后彻底笑到了最后,而此战让赵国几乎丧尽全部精锐之后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了争霸天下的舞台。 综上所述,长平大战,白起以最为老辣的手段选择了最为合适的战术,达到了最佳的战场效果,往事如烟,到今天,后人已无法想象百万军队绝地搏杀的场景,只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后人深刻反思。 这个道理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应用"背水为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韩信创造了奇迹,而马谡只能沦为笑柄。

围师必阙是什么意思?

“围师必阙”的意思——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

【作品出处】

出自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第7篇《军争篇》,本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作品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字句详解】

合军聚众:合,集合,这里引申为组织编制。合军聚众,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军队。

交和而舍:和,通"合",我国古代的军门称为合门。交和而舍,指两军处于对峙状态。

军争:军,军事,这里指打战。军争,在作战中,争取夺得胜利的有利条件。

以迂为直:指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近便的道路。以患为利:指把有害的事情变为有利的事情。

后人发,先人至:比敌军后出动,比敌军先到达战地。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尽。举军,指全部携带武器辎重的军队。举军而争利,率领全部武器辎重的军队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因行动迟缓而不能按时到达。

委军争利,而辎重捐:委,委弃,选择。委军,指丢弃笨重装备和辎重的军队。委军争利,则辎重捐,整句意为率领委军去争夺先机之利,那就会把作战必须的重装备和辎重都丢掉。

擒三将军:三将军,指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将领。擒,被擒。擒三将军,三军将领都被擒。

其法十一而至:法,方法。十一,十分之一。其法十一而至,用这种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无委积:委积,储备物资。无委积,指没有储备物资。豫交:豫,通"与"。豫交,与之结交。

乡导:乡,通"向"。

徐如林:用兵舒缓是像树林那样轻轻晃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率先了解和运用迂直之计的人会取得胜利。

言不相闻:作战时,以语言指挥,声音听不清楚。

一人之耳目:一,统一、一致。人,指士卒。一人之耳目,指进而统一士卒们的行动。

变人之耳目:变,这里作"适应""便利"解。变人之耳目,适应士卒的耳目。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三军之众可以使它丧失掉锐气,也可以使将帅们失掉坚强的决心和意志。

无邀正正之旗:不要邀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治变:变,这里指的机变。治变,掌握机变的方法。

高陵勿向:不要去攻击占据了高地的敌军。

背丘勿逆:不要去攻击背靠着丘陵的敌军。

佯北勿从:不要去攻击假装打了败仗的敌军。

饵兵勿食:饵,钓饵。

【作品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作品背景】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此四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此五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作品赏析】

实际上,围师遗阙、围师必阙既是一种战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处理事情时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给对方或矛盾产生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作者简介】

孙武,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意思是:兵打仗八条原则的一种,强调包围敌人时要虚留缺口。

出处:春秋 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

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春秋孙武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作品赏析:

实际上,围师必阙既是一种战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处理事情时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给对方或矛盾产生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兵器与谋略的论文,《兵不厌诈》 搜的或者自己写都行,急用。一会就交了。

  论《孙子兵法》致胜战木思维的多元性
  摘要: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不仅变化多样,而且富有明确具体的创新思路。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到现实作战层面,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攻击目标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二是攻击时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三是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四是战术手段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关键词:《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多元性

  《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历代将帅和学者对其蕴涵的兵学原理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力图从中汲取孙子战略战术思维的精髓。“《孙子兵法》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单位一字的不同组合来表达观点与思想的。不同的字在十三篇中有不同的作用。”其中,“胜”字在《孙子兵法》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共计使用85次。根据《孙子兵法》中760个不同汉字在十三篇中的分布统计,“胜”字座次排在第十一位。除去九个虚词(“之、不、者、也、而、故、可、以、其”)座次之外,“胜”字座次仅次于“地”字,是排在第二位的实词。无论在战略思维领域,还是在战术思维领域,《孙子兵法》中“胜”字的亚字号座次,足以充分体现《孙子兵法》的致胜战术思维。
  李浴日曾对《孙子兵法》中的致胜战术思维有所洞察,他在《孙子新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切战法,必须因时因地因敌而使用,决不可拘泥于一端。好比今日所用的战法为是,明日未必为是;在此地为良法,在彼地未必为良法;对此敌为制胜之术,对彼敌未必为制胜之术;要之,必须尽其运用变化之妙才可。”一定程度上,李浴日先生触及到了《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然而,他考察《孙子兵法》战术思维的视角更多停留在哲理思辩层面,解读《孙子兵法》主要聚焦于战术原理,却对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多元性所体现的作战层面尚缺乏进一步的探讨。

  一、攻击目标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在军事行动当中,科学而又合理地选择攻击目标尤为重要。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战国策》,形象而又生动地阐明了这一观点。战国时期,秦国派军队围攻魏国的一个城池。当时,秦国的谋士范睢对秦昭王说:“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秦国虽多次进攻魏国,但却没有给魏国造成多大损害,这既不是秦国自身不够强大,也不是魏国本身强大的原因,而是因为秦国攻击的目标选择的是疆土,疆土是国君的钟爱之宝,而且,国君也是臣民尽忠的对象。秦国一心夺取魏国的疆土,就意味着秦国同时进攻魏国的国君之宝和魏国甘愿尽忠的臣民,所以,这就是秦国多次进攻魏国却不能够取胜的原因。如果您现在一心攻打魏国,我希望您不要把魏国疆土作为攻击目标,而是应把魏国的臣民作为攻击目标。
  从《孙子兵法》的内容分析,孙子的攻击目标选择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孙子以“人”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二,孙子以“地”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三,孙子以“国”为主要攻击目标;第四,孙子以“心”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五,孙子以“器”为主要攻击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孙子兵法》当中,攻击目标的选择不仅具有多元性,而且具有层次睦。
  首先,以“人”为主要攻击目标可以分为攻击个体目标和攻击群体目标两大类。在攻击个体目标时,孙子尤其注重攻击敌国的军事精英和政治精英。军事精英主要是指军队的将帅,政治精英主要是指国家的领导人。孙子主张利用将帅的个性特点来攻击将帅,“覆军杀将,必以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孙子兵法·九变篇》)“必死”,“廉洁”,“爱民”是将帅的优点,而“必生”,“忿速”是将帅的弱点。无论将帅的优点还是缺点,只要因势利导,都可以用来攻击将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将帅的优点会转化为弱点。孙子主张利用各种计谋攻击敌军将帅,“利而诱之”(《计篇》),可以用金钱和官爵来招降和收买敌军将帅。“卑而骄之”(《计篇》),采取谦逊懦弱的态度,使敌军将领骄慢,使他不经意间露出破绽。孙子主张误导敌国的将帅,一旦抓住时机,集中力量,穷追猛打。“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九地篇》)在攻击敌国的领导人时,孙子主张“亲而离之”(《计篇》),破坏敌国领导人之问的团结。用兵打仗是理智的事情,如果敌国的精英——敌国的将帅和敌国的领导人,性情暴躁,可以“怒而挠之”(《计篇》),在孙子看来,使其神经错乱是攻击他们的最好法宝之一。
  在攻击群体目标时,孙子把敌人分成许多不同的层次。诸如,“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军争篇》)。对于给养充足的敌军,孙子主张要用多种方式进行疲扰,使其“佚而劳之”(《计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孙子主张以敌制敌,“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作战篇》)。对于敌军的俘虏,应当善待他们,感化他们,把他们分散到部队,为灭亡他们的国家或军队而作战,利用敌人去打击敌人。
  其次,孙子以“地”为主要攻击目标,有自己鲜明的主张。“远而示之近”(《计篇》),想要夺取远处的城市,却装作夺取附近的城市。对于难以返回的地形,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袭击,“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地形篇》);对于敌人和自己出来都不利的地形,敌人虽然引诱,也不要出击。而应设法引诱敌人出来进行攻击,对自己有利。“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地形篇》)如果敌人有重兵把守隘口,就不要攻击,没有重兵把守隘口,就可以攻击。“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地形篇》)敌人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不要正面迎击,“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军争篇》)
  其次,孙子以“国”为主要攻击目标,有丰富多彩的主张。孙子主张攻“国”要运用多种计谋和多种手段。“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谋攻篇》);“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谋攻篇》)。“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九地篇》)孙子认为,“屈诸侯者以害”(《九变篇》)。贾林注解其说,主张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攻击敌国。“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馈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潜运阴谋,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孙子主张发展国防要充分保持低调,“能而示之不能”(《计篇》)。战争一旦爆发,挟其战力,决胜疆场。
  再次,孙子以“心”为主要攻击目标的理论主张,“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这已成为心理战的经典作战理念,这是破坏敌人心理平衡最好的方式之一。“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军争篇》),运用实力伪装来威慑攻击敌军之心理。
  最后,孙子以“器”为主要攻击目标有独特的主张。孙子在《火攻篇》中提出,“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其中,“火辎”和“火库”就是攻“器”理论的最早主张。烧毁敌人的武器装备和烧毁敌人的军需品仓库,孙子选择的这种攻击目标显然在于“器”。时至今日,这种攻“器”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如今所谓的电子战、网络战、信息战,乃至未来的太空卫星战,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攻“器”为目标的作战行为。
  孙子主张攻击目标的选择不仅要有多元性,而且要有灵活性和科学性。孙子从哲理和实战双重层面,阐明攻击目标的选择必须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孙子所以在《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二、攻击的时间选择具有多元性

  孙子认为攻击时间多元性的生成,一方醍来自于敌人。敌人防备懈怠使我有机可乘,或者通过误导敌人造成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是来自于作战方式,比如孙子对水战和火战的攻击时间都有明确的论述。
  孙子主张面对强敌,要选择敌人士气最为不利的时刻,或者选取敌人整体实力最为低下之时。这种时间进行攻击敌人,容易增加胜算。如孙子所言,“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军争篇》)唐人杜牧认为,“阳气生于子,成于寅,衰于午,伏于申。凡晨朝,阳气初盛,其来必锐,故须避之;候其衰,伏击之,必胜。”《左传》中曹刿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说,这固然表明了战斗中士气逐渐消耗的趋势。然而,这次作战最终胜利与其说是利用敌军士气的消耗,不如说是曹刿科学合理地选择了攻击时间。这是因为双方都是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双方都在消耗自己的士气,就在于那一方恰到好处地选取最有利的攻击时机。
  孙子注重攻击时间选择的科学性。孙子主张攻击时间要善于伪装,选择敌人没有防范准备之时,“近而示之远”(《计篇》)。攻击敌人的日期虽然已经迫近,却让敌人以为尚未来临,甚至于还以为对方根本没有开战之意,使敌人疏于准备,从而使自己有机可乘。在敌人心理懈怠的时候,孙子主张,“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九地篇》)。孙子认为要善于观察理想攻击时间的出现,“以治待乱,以静待哗”(《军争篇》)。尤其是敌人实力达到根本转化的临界点时,要即刻发动攻击。唐人李荃解释是,“伺敌之变,因而乘之。”
  孙子主张水战应选择合理的攻击时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行军篇》)“半济”就是孙子认为的理想攻击时间。孙子主张火攻应在“天之燥也”,“风起之日”(《火攻篇》)。在火战当中,孙子认为要根据实际,灵活制定军事攻击时间表。“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攻篇》)在孙子看来,当面对不同作战方式时,甚至有时是同一种作战方式时,自己都要科学地判断,并加以选择开始攻击的时间。

  《孙子兵法》词简义赅,内涵丰富。在孙子的作战意识当中,攻击时间的选择是全天候的。以往解读“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军争篇》),更多是从心战层面加以强调心理威慑的重要性。不可忽略的是,这句话还潜藏着另外一个重要信息:春秋时代的孙子对作战的一种客观区分方法。孙子以作战时间作为区分标准,科学地把作战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昼战,一种是夜战。孙子的这种作战区分范畴,显然涵盖了全天候。
  在孙子眼里,敌人的整体实力、总体士气并不是均衡不变、始终一致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六韬》也十分注重选择攻击敌人时间。“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孙子兵法》中,孙子正是借助五行学说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攻击时间和攻击态势的变化,“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中国古代阴阳家运用五行学说辩证地说明世界万物基本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孙子却从中为攻击时间选择的多元性找到了科学理论依据。

  三、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孙子重视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这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地形,对攻击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孙子主张,“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地形篇》)。而且,他还认为攻击空间多元性的生成,一方面是来自于敌人有计划地创设;另一方面是来自子自己有意识地创造。
  孙子认为,当陷于难以生还的死地时,自己则应勇敢果断地发起攻击,死中求活。何谓死地?孙子有明确的界定,“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九地篇》);“无所往者,死地也”(《九地篇》)。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自身攻击空间已经被动形成。面对敌人创设的这一环境,孙子主张,“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九地篇》);激励士气,“死地则战”(《九地篇》)。与敌人拼死作战,死中求活。
  孙子主张作战时要注意选择攻击空间,否则会给自己造成损失,“火发上风,无攻下风”(《火攻篇》)。此外,孙子还主张不要从地势低处向地势高处发起攻击,“战隆无登”(《行军篇》)。唐人杜牧认为,“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在孙子看来,面对不同的环境,要科学地判断这些环境是否就是自己理想的攻击空间。
  孙子主张攻击空间不但要有多元性,而且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主动地创造理想的攻击空间。孙子提出创造理想攻击空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孙子主张将帅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将自己的部属“投之亡地”、“陷之死地”来主动创造新的攻击空间。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就是选择了不同于正规战的攻击空间,把自己的攻击空间选择、定位在敌领区。
  孙子认为自身如果有了理想攻击空间,或者理想攻击时间。就可以主动出击,“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虚实篇》)。尤其重要的是,孙子主张打破常识、常规创造出其不意的攻击空间,“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九地篇》)。“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合乎孙子这种主张的经典战例有,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兵远征奥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军破坏国际法,从中立国比利时,对英法军队发动攻击。

  四、战术手段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孙子兵法》是一部集战术手段之大成的兵学理论经典,它包含有政治战、谋略战、外交战、武力战、袭击战、心理战、经济战、宣传战、破坏战、间谍战、恐怖战、火战、水战等多种战术选项。这些战术选项为孙子战术手段选择的多元性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孙子主张通过政治战来战胜敌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形篇》)。孙子主张通过谋略战来战胜敌人,孙子关于谋略战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上兵伐谋”(《谋攻篇》)。“用兵计谋,为不可测”(《九地篇》)。孙子主张通过外交战来战胜敌人,利用外交手段,尽量加强自己的力量,削弱敌方的力量,使敌人屈服。孙子的外交战主张有,“其次伐交”(《谋攻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军争篇》)。一定要设法防止第三国变成敌国,所谓“衢地合交”(《九变篇》)。孙子在用谋胜敌的同时,也不排斥武力战。诚如孙子所说,“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虚实篇》)。孙子主张通过袭击战来战胜敌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孙子主张通过心理战来战胜敌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孙子主张通过经济战来战胜敌人,“因粮于敌”(《作战篇》);“掠于饶野,三军足食”(《九地篇》)。这是一种掠夺式的经济战。“以饱待饥”(《军争篇》)是一种通过封锁式经济战来达到胜利的目的。此外,杨杰认为,“孙子的经济政策,不但要充分利用敌国的战争资源,而且还更进一步利用俘虏和战利品,用重赏去鼓励将士们奋勇作战,在战场上展开争取俘虏和战利品的竞赛运动。”孙子主张通过宣传战来战胜敌人,“乱而取之”(《计篇》),通过宣传使敌人内部发生冲突与混乱。孙子主张通过破坏战来战胜敌人,“二曰火积”,“四曰火库”(《火攻篇》)就是破坏战的具体战法,有计划地毁坏敌人的重要原料来源和设备。孙子主张通过间谍战来战胜敌人,“用间有五:有因问,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用间篇》)。孙子主张通过恐怖战来战胜敌人,孙子在《用间篇》指出,“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从内容主旨分析,显然是孙子关于使用间谍经验的悉心总结,但是同时言辞之中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人之所欲杀”,那就是不排除使用一些恐怖手段,刺杀敌方一些关键人物,这样做是为扫除战争道路上的障碍。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曾采纳李斯的建议,“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这种刺杀手段的使用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恐怖战。孙子主张通过火战来战胜敌人,“以火佐攻者明”(《火攻篇》)。孙子主张通过水战来战胜敌人,“以水佐攻者强”(《火攻篇》)。孙子主张通过水战,来阻断敌人的联络,使敌军部队孤立无援,甚至水淹敌军。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虽然历来是政治家、军事家所追求用兵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孙子眼中,从不排斥战争的手段。而且,孙子一向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孙子对这些战术选项固然有高下之分,但在孙子看来,任何一项战术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因为高明的战术选项而排斥其他战术选项。任何一种战术选项都不是唯一的致胜战术选项。孙子实际主张的这些致胜战术选项,不仅单独可以使用,而且也可以叠加使用。孙子实际真正所推祟的战术最高境界者是“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孙子这里尊奉因敌善变者为神明,不能不令人惊咤!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孙子在其所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当中,极力倡导“应形于无穷”(《虚实篇》)的多元致胜战术思维,讲求致胜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战术思维。孙子从来没有把致胜战术锁定在任何一种战术思维之上。孙子的这种多元致胜战术思维集中体现在攻击目标、攻击时间、攻击空间、攻击手段讲求选择的多元性和科学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攻击目标、不同的攻击时问、不同的攻击空间、不同的攻击手段的选择与其组合,必然会引发不同的攻击效果。因此,《孙子兵法》蕴涵的多元致胜战术思维的最高境界应是:最佳攻击目标+最佳攻击时间+最佳攻击空间+最佳攻击手段。孙子的这种多元致胜战术思维对于当今时代的斗争格局,仍然有着现实的启迪意义。
文章标题: 为什么在打仗的时候,住帅会对被包围的敌军要进行“围师必阙”的方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9097.html
文章标签:敌军  会对  打仗  包围  方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