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05 19:59: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说起圣人,现在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太上老君、女娲娘娘、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天道圣人,其实这是受小说的影响太深了,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也只说他们是混元大罗金仙,并没有说圣人。不过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圣人一说,而且还有对圣人的评判标准,不过由于这个标准太苛刻了,所以纵观历史,能做到的也仅有两人而已。
这个对圣人的评判标准出现于春秋时期,是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来的,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想成为圣人,就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虽然只有这三个标准,但在历史上,能做到其中一条的都寥寥无几,更何况是三个同时做到?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被世人公认达到的也就两人,这两人就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和明朝的王阳明,现在这里就看看,孔子和王阳明是怎么 做到的吧。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而且还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这就是所谓的立言。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就是所谓的立功。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虽然一直无法做到大同,但他所主张的“仁”、“礼”、“德政”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立德。
那王阳明呢?王阳明本名叫王守仁,别号阳明;他天资卓绝,官运亨通,但在思想境界上的追求却一直没有放松过,其中对王阳明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龙场悟道,此后王阳明文武双全,尤其是在军事上,轻松平定为患数十年的盗贼;而后又率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平定了宁王朱宸濠之乱。
在王阳明父亲去世后,王守仁回乡守制,在守制之后,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受到启发的王阳明在第二年便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为王阳明的成就,所以在他去世54年后,被朝廷特许从祀孔庙,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王守仁的从祀,表明王阳明心学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据说,真正继承并发扬王阳明学说的是日本,日本“海军之神”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腰牌,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虽然中国的历史长达数千年,而且能人辈出,但是总都还是有些缺陷,能同时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却是只有孔子和王阳明而已;有人说,曾国藩算半个,有点搞不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哪有半个一说?如果差半个也算在其中的话,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了。
我们不管是在书上还是在影视剧中,时常会看到某地官员为了讨好帝王,总是会上书自己管辖的地域突然“天降祥瑞,”出现了凤凰、麒麟、神鹿等不可思议的动物或现象。 其他大臣一听,便开口说些什么“陛下治世有道,天下海晏河清,位比尧舜,功盖三皇”之类的吹捧话语,皇帝一听便十分高兴,纷纷赏赐金银珠宝,朝堂上下一片祥和。 然后再让人将这些祥瑞散布民间,大肆吹捧,便又能收割一片人心。
在中华 历史 上,一个国家要亡国之时,或者处于战乱时期,那么那一段时期的“天地异象”就会呈爆发式增长。 例如清朝末年,人们看到的日食、月食、血月、荧惑守心等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突然增多。这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把国家衰亡的锅甩给了天象,而另一部分则是有心人把这类现象夸大其词,好从中获利。事实上,这些伎俩其实都是帝王阶级惯用的手段。
不过这种方式并不是事件的专用,有时也施之以人,比如伟人的诞生时常伴随着天地异象,其实在中国 历史 上早也是用惯了的伎俩。 除了汉高祖刘邦之外,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武则天、王阳明等等著名人物都曾在出生时,出现过天地异象。 那么为何古代只要天降异象,都必有贤人、圣人现世? 这种异象是干什么用的呢? 对此专家表示,这跟买热搜一个道理,司马迁其实早已在《史记》中给出答案。
鲁迅先生曾夸奖《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一部大型的较为完整的史书,在中国 历史 上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了。 《史记》中记载了从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 历史 ,而这其中,有许多关于天地异相的描写, 用《太史公自序》来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过,《史记》并非最早记载天地异象的书籍,但它却是将这门技术以最成功,最广泛的姿态传播出去,并让它在中国 历史 上沿用了数千年。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并非他爹的儿子,而是一条龙的儿子 。 《史记》中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翻译过来就是, 刘邦是龙的儿子,刘母生刘邦之时,伴随着电闪雷鸣,天地昏暗等异象的出现。
除了这一段,《史记》中还记载过汉高祖梦中斩白蛇而起义的故事, 并且在《鸿门宴》中,也描写过亚父范增能够观望一个人头上的“气。”范增说刘邦身上的气有五种颜色,并且都是龙虎的形状,足以说明此人不俗,让项羽杀掉他,结果项羽没听。后来的故事就是项羽“乌江自刎,”而刘邦开创了大汉帝国。 司马迁以这样的方式,将神话故事加入到 历史 史书中,并将贤人、圣人的现世通过天降异象染上神秘的色彩,从而达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效果。
《史记》曰:“由是观之,未有不先形见而应随之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总是先看到上天形现,而后人间随之出现景象。” 司马迁通过 探索 自然现象和人类 社会 相互作用的关系,然后将它们结合起来,加以神化,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史家理论学说。 于是他的史书之间,就多了许多拥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手法。
这类手法的作用第一个无外乎是增加特色,第二则是用神化的表现方式来制造“天命观”以此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第三便是美化改朝换代的行为,并将它们变成顺应天意的举动。 可以看一下,许多出生时带有天地异象的君王,往往都是开国皇帝,就是此意。不过太史公这种表现形式虽然特殊,但是他的见解或是记载的 历史 就不是真实的 历史 了,那么作为一个史官,他就不太称职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 历史 记载并不客观。他因为李陵事件被武帝处以宫刑,于是在《史记》中夹杂了个人情绪。 他不喜欢卫青、霍去病,觉得他们出身低微,于是《史记》对他们的记载平平无奇。他与李氏家族走的很近,于是又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吹捧李广、李敢、李陵。甚至将李陵投降叛变的事情进行了弱化和洗白处理。
参考资料:
《史记》
古代之所以能涌现出很多的圣人,是因为思想潮流就引导人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古代精神是高于物质的。
1、注重精神修养
古代之所以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圣人,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上人们更关注于精神的修养。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一个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这种社会里面,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说只要是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他们对于物质就没有更大的追求。所以在古代的中国对于精神的重视高于现在,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士农工商这个排名的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对读书人的尊敬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想象的。
2、统治者的需求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不仅是对于土地的统治,对于思想也是有一定的钳制的。所以说会出现汉武帝霸主百家独尊儒术的事情,汉武帝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灌输思想,加强他的统治。所以他把符合当时审美的思想家称为圣人。逐渐的在中国的民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同意他的想法,因为思想的潮流已经被统治阶级所把握了。所以说,之所以在没有太多信息传播渠道的中国,圣人的名头会越传越大,还是有人在背后推动。
综上所述,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很多圣人,一个原因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发展的必然性。第二个就是统治的需要。
圣人:1.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2.专指孔子3.君王时代对帝王的尊称4.皇后,皇太后的代称5.泛佛,菩萨等等得道者6.对有异数的仙道,方士的尊称7.清酒的别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理由:纵观历史,出尘之人入世时多事之秋甚多,他们博学多识,睿智聪慧。可以凭靠自己的能力挽大厦之将倾。将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救出。
条件:非乱世不出;“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