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假设古代皇帝的个人战斗力能徒手爆杀5万精锐禁军,会怎么样

时间: 2023-09-05 18:00: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假设古代皇帝的个人战斗力能徒手爆杀5万精锐禁军,会怎么样

古代皇帝一定要会武功吗?不会武功能做皇帝吗?

有没有本人不会武功,但是当上皇帝的例子?
你要是以为不会武功还当上皇帝是个例,那就错了。实际上会武功的皇帝才是少数。
大多数皇帝其实是不会武术的,那些有过领兵冲阵、杀敌记录的皇帝,一定是会武术的,而且通常不会太差,至少满足上战场的标准。比如秦始皇、刘秀、李渊、赵匡胤、朱棣等等。大多数都是开国皇帝,或者跟着他们一起打天下的将领。但也不是每个这样的皇帝都能打,比如刘备,他那两下子到了战场上顶多就是个超级兵。
和平时期的皇帝可能也会练练武术,但那是为了强身健体,以便应对皇帝这个职位的高强度工作需要,实战格斗的话就不行了,顶多能打打普通人,何况并不是所有皇帝都练(你看看溥仪那身板就知道他能不能打了,农夫战斗力是5,溥仪战斗力有没有3都是问题)。另外,有些皇帝即位时年纪太小,而且在位没多久就驾崩了(或者亡国了),这样的皇帝根本没有练武的机会。
其实,皇帝的武功指的不是个人的武术,而是指“以武建功”。就是指挥国家的武装力量建立功勋,这样的例子多见于开国皇帝和中兴之主身上。毕竟皇帝不是部落首领,政治手腕才是最主要的,他个人能不能打并不是判定标准
当皇帝的必要条件是爹是皇帝,或搞死皇帝.只有两种.其他都不重要.不需要会武功.

假如宋江当了皇帝,金兵南下攻打中原,梁山好汉打得过金国吗?

宋江对北宋的贡献是剿灭方腊,打下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得以延续赵宋王朝的国祚。宋高宗赵构能够在江南站稳脚跟,得益于岳飞的战绩战功,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枉杀岳飞后,同样是销毁记载岳飞战绩、战功的原始资料,岳飞的战绩、战功在正史中和宋江一样,记载的少之又少含糊不清。岳飞的战功事迹的考证,主要依靠岳柯(岳飞之孙)的著作;宋江及梁山军的战绩战功,也主要依靠《东都事略》《三朝北盟汇编》《中兴姓氏奸邪录》《宣和逸事》等史书笔记的记载。

宋朝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差,原因之一是领兵权和练兵权的分离,原因之二是打仗时文官领兵、皇帝遥控指挥。宋江的梁山军以军人、山贼、农民、渔民等等组成,领兵的主要将领多半是北宋的职业军人,这些人练兵、带兵、打仗都有一套。梁山起义总爆发于1119年,梁山军的将士们在一起训练、在一起打仗,在战争中成长壮大,他们的战斗力“非同寻常”的强悍。《宋史•候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江梁山军绝不是某些史学家所说的“万把人”,北宋京东路有禁军七万,还有地方部队(厢军)五、六万,十几万官军竟然不敢和梁山军对抗,足以说明梁山军的规模庞大(十万之众),战斗力强悍之至。1120年10月方腊起兵于睦州,同年12月童贯、谭稹率兵15万前往镇压。奇怪的是,童贯用了3个月时间,到了1121年2月,童贯非但没有把方腊镇压下去,反而丢失杭州、秀州(今台州)、楚州等地,童贯大军龟缩在润州(镇江)。

《东都事略》:“冬十月戊辰。。。。。。方腊陷睦州,婺、杭、歙等州。。。。。。十二月丁亥以童贯、谭稹讨方腊。。。。。。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

1121年3月,征讨方腊的战事突然有了转机,因为在一个月前,宋江梁山军被海州知府张叔夜诏安了,10万梁山军经过整编聚集8万精兵,在东京汴梁接受皇家检阅之后,正式开赴江南前线。同时,童贯讨伐方腊的15万官军,一下子增加到20多万,那么增加的七八万官军从哪里来的?这些新增的官军就是8万梁山军。宋江领导的梁山军成为镇压方腊的主力,梁山军兵分两路势如破竹,童贯的宋庭官军跟在梁山军的屁股后面摘桃子。6月梁山军攻破帮源洞(上苑洞)活捉了方腊,7月将方腊押送到汴梁,8月方腊在东京问斩。

北宋大臣诗人李若水《捕盗偶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骄横,士女骈观犹骇愕。”

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陷台温、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以(童)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

南宋李埴《皇宋十朝刚要》卷十八:“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上苑洞。”

《三朝北盟会编》又引《林泉野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于睦州。。。。。。腊败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宋江梁山军征讨方腊之后,非但没有损失惨重,反而收编了方腊10万人马,童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不但不给宋江梁山军报功,反而杀害了放下武器被宋江收编的七万名方腊起义军。《宋史•童贯传》有相关的记载,也记载了宋江被杀害的事情,只是宋江被害的时间被篡改。宋江被宋朝杀害的时间,是1121年10月,宋江被杀害后,梁山军除少部分人马编入官军外,大部分被遣散回家。北宋末年战斗力最强的梁山军,从此再也没有了。三年之后,童贯带领15万大军攻辽,被虚弱不堪的辽国打的大败。五年之后,金兵围攻东京汴梁,北宋没有可用之兵,梁山的杨志跟随种师中,在驰援太原的榆次战役中战死,金兵攻占东京汴梁,俘获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折可存墓志铭》节选:“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折可存是北宋延安经略府的麾下,征讨方腊时的官职是“统制”(正师级),方腊被斩首后,朝廷御批捉拿宋江,具体执行者就是折可存。宋江具体是怎么死的没有交代,宋江到底是起兵反抗战死,还是折可存按朝廷御批赐毒酒而死,无法考证了。

宋江有没有推翻北宋的心思,由于史料太少我们只能推断。宋江剿灭方腊时,梁山军不但没有“伤亡惨重”,反而收编方腊起义军近10万,拥兵十六、七万的宋江,必定是朝廷所畏忌的。不管宋江有没有重新造反之心,童贯的做法是屠杀了被宋江收编的7万起义军,断绝了方腊旧部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而作为官军副元帅兼先锋官的宋江,对童贯屠杀方腊起义投降人员没有强力阻止:一是因为童贯的官大,二是宋江可能没有重新造反之心。

剿灭方腊之后,宋江梁山军加上收编的方腊起义军,宋江手里有十六、七万军队,并且战斗力非常强悍。而童贯手里的15万官军,战斗力低下根本不是宋江梁山军的对手。假如宋江真的想当皇帝,剿灭方腊之时对童贯的官军“反戈一击”,江南半壁江山就是宋江的了。宋江打败童贯之后,再收编十几万官军,宋江的梁山军就有30万人马。凭借手中的30万人马,和江南的几千万人口,宋江在江南称帝,以北宋军队的低下战斗力,北宋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假如,宋江在江南称帝,再好好的经营几年,时机成熟之时,率军北伐中原灭亡北宋,统一天下不是没有可能的。假如,宋江真的统一天下,象岳飞、韩世忠这样的能人干将,再加入到宋江的体系之中,辽、金、西夏真的还不是对手。在军事天才岳飞的手里,辽、金、西夏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很有可能重现汉唐的强盛辉煌。不过,那样一来,几十年以后出生的蒙古雄鹰成吉思汗,很可能就被彻底扼杀在摇篮之中了,整个世界的历史就被改写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历史是不能逆转的,宋江被北宋杀害了,岳飞被南宋杀害了,他们注定是个悲剧,过去的历史是不能改变的。

梁山也就天罡三十六人有实力跟金抗衡
1124年,宋江五十岁,林冲五十五岁,鲁智深六十岁,武松四十五岁……到1127年北宋灭亡,都老头老太太了,不死的话,也成不了大气候。打不过金国,至少能战死沙场。
不能。军队之间的作战,靠的是战法和谋略,光靠梁山好汉的个人武艺,是敌不过千军万马的。
我觉得梁山的那些人还是能打的过金国的人。因为梁山上的好汉有很多都是各怀绝技,他们不仅有很强的战斗力和斗志,而且他们还善于使用兵法,善于使用各种绝技。

秦国规定杀个敌人得一顷田地,秦国土地够几十万士兵奖赏吗?

商鞅变法的时候,制定了一个军功奖励制度。士兵们只要在战场上立功,就会得到奖赏。这个奖励制度,对士兵的奖赏是非常大的。比如,最第一等,只要斩杀了敌人的一个甲士(披甲勇士),就能够获得公士的爵位,同时得到一顷田,一套住房,一个仆人,过上比平民更高等的“士”的生活。

我们知道,秦国的军队,常年保持在五六十万这样一个数量上。而且,秦国秦孝公开始到秦王嬴政统一,打过非常多的胜仗。既然胜了,就要奖励。这样一来,秦国势必会拿出很大的奖励来奖赏士兵。秦国的那点土地和国库,怎么够奖赏呢?

有人说,秦国不是一直在打胜仗吗?就用打下来的那些土地来进行奖赏啊。但事实上,秦国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真正获取六国的大片土地,还只是在秦王嬴政铲除吕不韦集团及嫪毐集团,自己亲政以后,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近10年间发生的时候。而之前虽然打了很多胜仗,却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土地,那么,在那漫长的岁月里,秦国当时是拿什么来奖励士兵的呢?

再说了,秦国国库里的物资也是很有限的。而且,国库里的钱粮,还要留着打仗。秦国之所以能够打败六国,与他们拥有巴蜀之地、秦川之地两大粮仓不无关系。但是,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同时大部分青壮又必须上战场打仗,没有精力没有时间搞生产劳动。就算有两大粮仓,没人耕耘,那粮仓也产生不了粮食。如果秦国还把国库里有限的钱粮拿出来大肆赏赐,秦国在战争中后勤保障不了,还能打胜仗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秦国能奖励的东西确实非常有限。既然如此,秦国的军功奖励制度,又是如何执行的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东汉卫宏所著的《汉官旧仪》中的一句话:“秦制二十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年六十免老。”这里特别提到了“有罪以减”“无爵为士伍”。就是说,如果你有爵位,犯了罪,就减除你的爵位。

如果你没有爵位,就判你的罚。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国的军功奖励制度,实际上是和严刑峻法连在一起的。我们从《商君书》中可以看出,秦国的刑罚是非常严苛的,稍微有一些不对,就有可能判刑。而且,所判的刑还是连坐刑。也就是说,亲戚邻居之间,有一个人犯罪,本来这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莫名其妙也都犯了法,跟着受连坐的责任。

就算有位为,也被夺去了。秦国的刑罚本来就严苛,又采用连坐的办法,这样一来,在秦国,几乎就没有不犯罪的人。《史记》中记载:“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连白起都曾被处罚,可见处罚有多频繁。

也就是说,秦国固然有二十级军功奖励制度,给予国人以极大的奖励。却也有极大的惩罚,稍微不注意,所得到的奖励又失去了,不得不又从头再来,重新到战场上打仗,把那份军功挣回来。这样一来,实际上秦国军功爵位的流动性就很大,国家也根本不用拿那么多土地,拿那么多官爵出来奖励。从秦孝公开始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因为一直在打仗,秦国的那些国人,虽然很容易犯法,所获得的军功爵位很容易失去。不过。因为不停地在打仗,因此,依然可以在战场上重新获得爵位。

总之,在那时候,军功封爵与犯法受刑基本上保持着一种平衡。但是到了秦朝建立以后,由于很少打仗了,因此,犯法的人的数量猛然增长起来,远远超过了封爵的人数。我们只要看看当时前往修建阿旁宫、骊山秦始皇陵、秦直道及秦长城的人,大都是刑徒,就可以看出,当时判刑的人究竟有多少。

可以说,那时候,封爵和判刑已经严重失衡了。而这种失衡也因此在国内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怨气。在这种怨气的堆积下,最终发生全国性的暴动,大家站起来,推翻了只剩下严刑峻法而不再有军功奖励的秦朝。这也算是秦朝被自己的制度给摧毁了。(参考资料:《汉官旧仪》《商君书》)

杀的是甲士才能获得奖励,而甲士一般是敌方军官或者精锐部队,占参战人员比例很小,而且甲士一般乘战车或者有部下保卫很难被杀,在实际战场上除了战胜对手在追击和包围歼灭战中才会大量俘虏和杀死对方甲士。对方培养一个合格甲士的成本远远高于一顷土地,秦国土地还没分完,敌方甲士就没了,乌合之众在多在战场上也没什么用。
够。因为秦国统一了六国,土地面积非常广阔,所以秦国土地够几十万士兵奖赏的。
秦国军功制,杀人立功奖土地,士兵阵亡土地是要回收,用死人的田奖励做新人立功,周而复始无限循环!
肯定不够。但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国的土地就能满足这些士兵的封赏了。

多尔衮如果不死的话,会当皇帝吗?当了皇帝之后清王朝会怎样呢?

  历史没有假设,多尔衮不死,也未必能当皇帝。
  公元1655年,是为大清顺治十二年。正月,副理事官彭长庚评价多尔衮说:“太宗创业盛京,同事诸王俱树勋劳,而睿王之功为冠。”(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十二年正月。)当时,正值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之际,这番话对多尔衮来说,应该是公正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多尔衮才被推到了皇太极死后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此时,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国,声势浩大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还有如日中天的大清朝,三支重要的政治力量逐鹿于中国大地上,已经接近最后大决战的前夜。致使皇太极身后的权力继承变得格外敏感而关系重大。倘若处置不当,为争夺皇位而发生内斗的话,这个政权的前途就谁都不知道会怎么样了。
  本来,按照推举制原则,就能力、威望、地位与实力而言,多尔衮最应该被推举为最高权力继承人。偏偏此时的情形已经与努尔哈赤死后大不相同。经过皇太极十七年经营,如今的大清早已不是当年的后金。从人性的层面考察,当年,当所有大小贝勒在代善的带领下,拥戴皇太极即皇帝位,誓死效忠,并全体匍匐在他脚下三跪九叩首时,这一切改变就已经行进在不可逆转的过程之中了。
  此刻,在组织结构、决策与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观念上,大清政权已经深深地汉化了,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大明帝国的缩微版。为此,皇太极生前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大臣,坚定主张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他们之中有八个人,聚集到三官庙盟誓,为达此目的,他们不惜以生命相搏。其中,还有人指名拥戴豪格。这就使事情变得异常棘手。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除夭折的三个之外,豪格是最为出色的一个。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还大三岁。从努尔哈赤的时代起,就开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了。天聪三年,皇太极第一次绕道入关伐明时,在广渠门外,与袁崇焕的宁锦援兵发生激战,豪格勇悍异常,一直冲杀到了护城壕边上,令明军大溃。
  豪格也不仅仅是个武夫。在对待大明、朝鲜与蒙古察哈尔的战略关系上,他眼光独到,认为大明是需要首先对付的主要矛盾,并颇有创见地建议,应该想办法联合农民军,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清史稿》列传六,诸王五。)在当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在王公贝勒中几乎绝无仅有。
  豪格与多尔衮多次并肩作战,经常是多尔衮为主帅,豪格为副帅。譬如,那颗传国玉玺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过,叔侄之间似乎并没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情谊。豪格对多尔衮好像也并不服气,或许和他年龄比多尔衮大有关。在围困锦州被处罚时,多尔衮自请死罪,豪格的表态就很有意思。他说:“多尔衮是亲王,我也是亲王,因为他是叔父,所以命令他为主帅。既然他失策犯了错,我跟着他,自然也该死。”(《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五)这其中,很是别有一番滋味。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皇太极对豪格有什么特别的关照。豪格曾经三次被降职和罚款处分,有一次是因为和岳托两个人在一起发牢骚,泄漏了皇太极的谈话机密,被皇太极抓住;第二次是因为有个家伙想拍他马屁,强迫一个蒙古部落酋长把女儿嫁给他,他不治那个马屁精的罪,结果,被父亲皇太极治了自己的罪;第三次就是因为锦州战役,和多尔衮一起被处分。三次被处罚之后,他和多尔衮一样,又凭借战功或出色表现恢复了原来的爵位。
  到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已经成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人物。而皇长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诸王包括多尔衮在内都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豪格似乎比多尔衮具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成为皇位继承人。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经成为多尔衮不得不顾忌的力量。
  另外一个因素肯定也在两大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发挥着潜在的、重大的作用,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可能不太和睦,甚至很不和睦。因此,两黄旗的八位重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史书记载说,两黄旗八大臣的中坚人物、精兵护军首领“图尔格等人与白旗诸王素有衅隙”,遂调动三个牛录的精兵,全副武装“保护”住了宫门,致使形势变得剑拔弩张。(《清世祖实录》卷三十八,顺治五年四月癸酉。)
  这就是十四日凌晨,多尔衮离开三官庙时所看到的情形。
  当情绪、情感性因素充分发酵、膨胀到爆炸的临界点时,理智和理性的作用就必定微乎其微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时,只有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方才可能运用理性,化解危机。多尔衮一生之中吊诡之处甚多。但在此时,他的确表现出了这种品质。
  两年后,当多尔衮已经成为摄政王时,曾经对满清亲贵讲述了当时的情形:
  “昔日太宗死时,没有确立继承者,诸王、贝勒、大臣都寄希望于我,他们跪着请求我来继位,我说:你们要是这样说,我就要自刎,誓死不从,这才奉今天的皇上登上了皇位。”(《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二,顺治二年十二月癸卯。)
  多尔衮在此所说的,可能大体是事实。几年以后的顺治九年,清算多尔衮时,那些拥戴他的人谈到了当时的情景:多尔衮的哥哥英王阿济格、弟弟豫王多铎和一批王公贝勒、高级将领确曾跪在多尔衮面前,请求他当机立断继承大位。他们分析形势,认为死心塌地拥戴皇子的就是两黄旗那些人,而甚至在两黄旗中,也有重臣拥戴多尔衮。因此,他们直截了当地告诉多尔衮,不必畏惧两黄旗。(《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三,顺治九年三月癸巳。)
  事实上,精明强干的多尔衮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双方的实力对比: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也有两位重臣支持多尔衮。而豪格虽然号称和硕贝勒,实际上真正属于他的兵力却只有七个牛录,尚不足半个旗,加上誓死拥戴皇子的八大臣,主力部队仍然不到两个整旗。(《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戊午。)有两红旗拥戴的代善态度暧昧,很有可能是希望皇子继承,被皇太极从莽古尔泰兄弟手中夺来的正蓝旗情况不明,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则一面表示支持皇子继位,一面又说需要和多尔衮商量。
  在这种实力分布中,双方可能都感受到了形格势禁,都产生了投鼠忌器的心理。多尔衮若欲令智昏,强行继位,势必遭到激烈反弹。其后果无法预料。很有可能像我国历史上那些迅猛崛起的游牧渔猎部族国家一样,经过反复自相残杀之后,飞快地烟消云散在那广阔无边的山野大漠之中。
  于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五天,在大清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上,出现了一个事先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结局。应该说,上述情形是这个结局的重要原因,这个结局则是上述情形的逻辑后果——会议在今日沈阳故宫的崇政殿举行,诸王大臣们列坐于大殿的东西两门房。会议一开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鳌拜便率先提出,应立皇子继位。多尔衮厉声叱责他们没有资格先说话,勒令他们退出会场。
  随后,英王阿济格与豫王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沉吟不语,未置可否。多铎即声称:“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
  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个人。”这种情形表明,努尔哈赤死前,可能至少在口头上确曾有过遗诏。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反驳多铎的同时,顺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表示:“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代善也够狠,仿佛不经意之间,便堵死了多尔衮的路。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然后,豪格离开了会场。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阿济格见多尔衮已经继位无望,也跟在代善后面走掉了。
  留在会场中的多铎不再讲话,一直在观望中的济尔哈朗更是一言不发。多尔衮则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
  多尔衮的提议,显然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大家按照惯例共同盟誓,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效忠皇帝,绝无异心云云。
  这一段过程,在清代官方史书上失载,所以在《清实录》、《清史稿》中均无从查考。有一位朝鲜人质写的秘密报告留下了这次推举会议的记载。这位人质是朝鲜国王的世子,他在滞留沈阳期间,颇受满清王公贝勒们的礼遇,交游十分广泛,了解许多大清朝高层的秘辛,并不定期地撰写“秘密状启”报告给本国政府。其作用类似我们今天密级很高的内参、情况简报或间谍收集的情报。他曾经参加了皇太极的丧礼,上述事迹便保留在此人留下的《沈馆录》一书卷六“沈阳状启”中,应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有一种说法,认定当时推举福临的人是济尔哈朗,而不是多尔衮。不知此说从何而来,想必不是信口一说。
  多尔衮出人意料地推举出一个六岁的孩子继承皇位,显然与游牧渔猎部族国家政治权力传承中的深层精神不符。因此,王公贝勒们盟誓之前,镇国公艾度礼便表示“二王强迫我们盟誓,我心里实在不服,不过是表面顺从,主人年纪太小,我觉得很不爽”,“二王掌握权力,也不合我心意”。然后,在盟誓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焚告上天。(《清世祖实录》卷五,顺治元年五月癸未。)

  另外两个人也对这一结果感到不满,开始出来活动,试图推翻既成事实。这两个人一个是代善的儿子硕托,一个是萨哈廉的儿子即代善的孙子阿达礼。他们二人在诸王公贝勒已经对天盟誓,但小皇帝福临还没有举行仪式登基之时,动员大家推翻成议,拥戴多尔衮。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发自己的一子一孙违反誓约,最后,二人被毫不容情地处死。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被逼无奈还是大义灭亲,代善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又一次发挥了安全阀与稳定器的作用,其凛然不可侵犯的警世作用应该是巨大的。
  历史上,在我国古代游牧渔猎部族中,许多分裂、仇杀与消亡都是在此种情形之下发生的。后来的事实发展表明,在几大政治势力的形格势禁之下,特别是在汉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多尔衮的做法可能是顾全大局、防止内乱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此时,坚定拥护皇子继位的两黄旗八大臣中,有六人又一次来到三官庙聚会,他们发誓要“六人如同一体,辅佐幼主”。(《清史稿》列传三十六,索尼。)福临继位后,他们中的几位迅速向多尔衮靠拢,不再理睬豪格,令豪格极度郁闷。此种情形再一次表明,此时的大清国,已经在精神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尔衮可以说早就能当皇帝,但他是一个要开创万世基业的为人,他不得不顾全大局,满足满清整体的贵族的利益,那就避免八旗内讧,立福临为帝,进军中原,逐鹿天下,若他当了皇帝,他的14大利政将会继续实行,至于他的六大弊政是满洲人的秉性或是小人之言,当然大清不会出现康乾盛世,可能会出现成宗之治也说不定,多尔衮在被顺治这个昏君鞭尸之前曾谥号成宗义皇帝。其实之前他仍需豪格,鳌拜这样的八旗战将,所以他没有因一己私怨而放弃大清对中国的统一,所以后来才收拾了他们,到了晚年,因身体不适,自己的弟弟多铎又先自己一步去了,哥哥阿济格打仗是把好手,至于治理天下就有点欠缺,所以为了大清的稳定,他也就让福临继续称帝了,但福临居然恩将仇报,鞭尸,真不是人、、
现在的史学家们虽然多数认为他专横跋扈,但一致共认多尔衮实在当的起“睿亲王”这个“睿”字,从他可以当皇帝而选择不当很多人是真心佩服他懂得审时度势,毕竟皇帝这个头衔实在是太诱人了,袁世凯哪怕是当83天皇帝也要硬来,吴三桂兵败如山倒还要过把皇帝的瘾,台湾的林爽方穿破布啃地瓜也还坐在土敦上称万岁,可见古来有多少英雄,枭雄,狗熊要当皇帝。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硬要称帝也可以,但是他的兵力并不足以抗衡豪格集团,称帝就意味着满洲内部的自相残杀,就算以力服敌,一场内讧必将使得满族元气大伤,这样就算当了皇帝也没多大的意思。再说多尔衮其人政治目光敏锐,志向高远,早就立志要建立超过父兄的基业,这就需要整合满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经过内讧的满族并不能给予多尔衮进军中原足够的支持让他一展报负,更何况让父兄两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也不是他所愿意看到。他推举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的确是平衡满族八旗几派势力最好的一个方案,并且巧妙得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赢得了两宫皇太后为代表的两黄旗的支持,实在是当时错综复杂情况下对他最有利的。

入关以后,多尔衮又再次拒绝了明朝降臣的劝进,反而在较短的时间将小皇帝接进紫禁城。他需要通过顺治登基,定都北京等一系列的政治运作来迅速确定以清代明这个事实,非但是对汉人的正式宣告,也坚定了满族内部入主中原的信心。如果他当时自行在北京称帝,满族内部的分裂也将不可避免,这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整个满族很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并不是多尔衮愿意看到的。

我想如果假多尔衮以天年,很难说他不会最终称帝,但终他摄政时期,战乱频仍,他是不会在大业未定,人心纷乱的时候作出不恰当的选择。但是从他自顺治四年后的系列作法,特别是在多铎死后又设立理政三王,他很可能已经彻底打消了取福临而代之的念头。
文章标题: 假设古代皇帝的个人战斗力能徒手爆杀5万精锐禁军,会怎么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827.html
文章标签:禁军  精锐  战斗力  假设  皇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