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凤雏”庞统是怎样的人
善智谋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一,难得的奇才谋士
一开始司马徽就向刘备荐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①在文本中我们看到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其大名,而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②可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
(一)才智谋略 可谓奇才
第一次出现庞统这个名字是在刘备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庞统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曹操80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时。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顿时茅舍顿开,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③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鲁肃也深深折服其才,多次向周瑜论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死后又立马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统。鲁肃深感惋惜,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足见鲁肃对其能力的肯定。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也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可见天下名士对其推崇备至。
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计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耒阳县庞统理事”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能力、干炼果决的理事能力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喷发。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帷幄,巧言善辩。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使刘备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终于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借得荆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但刘备集团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死。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的才智谋略可谓奇才。
(二)刚正不阿 敢于直谏
庞统不仅才智谋略可谓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人才。天下之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事实上,统已充当着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于任何职位。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意见相左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庞统第一次求职对孙权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和骨气,被孙权指为狂士。《三国演义》第57回中: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当庞统见到孙权时:“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学识观、人才观的挑衅。“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没有任何谦卑之词,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孙权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不识时务”、“狂妄”。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当孙权又以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文中写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最后,孙权给庞统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古往今来大凡求职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上级,投其所好,以搏得好感而被重用。庞统仿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气动之”的主观愿望行事,敢于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锋芒毕露。历代君主宁用听话愚钝之人也不会重用聪明而难以驯服之人,统一身傲骨,其不被吴主所用也是必然的。
庞统投奔刘备之时。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由于庞统始终抱着以才学动人的思想,所以无论投奔何处,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姿态 “统见刘备长揖不拜。”④这对奉行礼仪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小说又写道:“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庞统不拿出鲁肃、孙明两位大贤的荐书投呈,也无恭维、嫌卑之词,仅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便以托词将统派往一偏远小县任县令。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叹曰:“玄德待我何薄?”统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尽废县事”。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统立即唤来公吏将百日所积之事,不到半日处理完毕,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而后,投笔于地曰:“所废县事何在?曹操、孙权,我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⑤此处庞统恃才狂放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刚正不阿的贤士的真实心声。有识之士面对昏庸之主、偏狭之君唯刚正狂放方可保其人格魅力,有所建树,实现人生价值。否则,唯唯喏喏,会锐气尽堕,一事无成。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系列诤臣谏士形象。他们多因诤言语获咎,乃至结局悲惨。袁绍手下的田丰、许攸、沮授如此,刘璋手下的黄权、王累、李恢、刘贵、冷苞、张任、彭漾等也如此。尤其是黄权口衔刘璋衣衫而谏竟被扯落门牙两颗,王累因谏阻刘璋引刘备入川而自断悬索撞死于城门之下。袁绍因拒谏毁贤而失败于曹操,刘璋因怨诤拒谏而江山移主。诤臣因忠于所事君主,出于公心而冒险进谏,甚至不惜以生命用代价。而这在专制主义的封建时代,在某些专制者的心目中会被视为“狂”而不能相容。封建时代愚忠之臣颇多,诤谏之臣难得。庞统为刘备手下难得的诤臣,有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刚正之气。在刘备西进取川的进程中,庞统曾数次进谏使形势或转危为安,或加速发展 ,从而为刘备开辟建立西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庞统在促使刘备决策取川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刘备在张松、法正议献西川表现出犹豫困惑时,庞统以明锐之语坦言道:“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使刘备主动向庞统请教取川之策。统又以“宜以权变”“逆取顺守”“汤,武之道” 的思想使刘备疑虑顿释,“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从而下定了取西川的决心。如此一谏,奇功也。其二例是刘璋到涪州来接刘备,统再三劝刘备在筵席上杀掉刘璋,以图其西川之地,而刘备却以“季玉是吾同宗”不忍杀之,在筵席上庞统设计准备杀刘璋时却被刘备阻挠并问责于庞统。刘璋回川,刘备失去了进川的最好时机。小说的第六十二回写到:在镇守葭萌关时得知魏、吴将于濡须交兵的消息,预计胜方将吞并荆州。刘备纳庞统之言,声称拟勒兵回荆州,救援东吴。遣使赍书致刘璋,请求“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刘璋仅拨老弱军四千人,米一万斛。刘备得此信息大怒,扯毁回书,大骂而起。刘璋使者见状逃回成都。在此因刘备不冷静行为而导致取川形势恶化时刻,庞统直言道:“主公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若无庞统之谏,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顺利发展的取川形势很可能半途而废。刘备在庞统的帮助下,立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求策于庞统。最后,用庞统之计,才使形势转危为安,并在张松事发,机密尽泄的被动情况下,随机应变,巧施计谋,智取涪关,强夺雒城,为最后夺取益州扫清了道路。例三,在刘备取涪关后的劳军公宴上,刘备酒酣,醉意朦胧地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乎?”庞统又直言道:“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统面刺君王之语,使刘备这个声称以仁义取天下的所谓贤德之君顿时恼羞成怒,立即为自己进行辩解,并对统下了驱逐令。刘备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与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⑥
二,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阐释悲剧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⑦庞统作为《三国演义》中“智绝”诸葛亮最重要的陪衬人物,虽然他怀抱着安邦定国,渴望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一直缺少机遇,反而过早地陨落了。纵观庞统的一生,他是悲剧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他的悲剧来自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性格悲剧,事业悲剧。
(一) 性格悲剧
庞统被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哲人、隐士司马徽称作“南州士之冠冕”,死时才36岁。庞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性格的形成紧紧地与当时的背景、环境连在一起。庞统的性格是孤傲、清高,不入俗流,但又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希望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宏图伟志,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缺少诸葛亮那样的谨慎、严于律己的性格,反而自视甚高,易猜忌。
庞统被作者安排在小说第三十五回和诸葛亮同时出场,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是司马徽向刘备举荐经伦济世之材时提到的。那时的刘备落魄不堪,处处寄人篱下,求贤若渴。司马徽郑重地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正式露面是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茅庐,可见其求贤若渴,诸葛亮出场的盛大,而庞统自三十五回之后则一直未露面,直到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战时才出现。他的出场一开始就是暗淡的,天下三分轮廓已定,况刘备在得龙之后并未去访凤,这使庞统失去了最初的机遇,暂时寓居江东。
庞统的第一次求仕是为施行连环计而去,并非真意归顺。曹操是当时头号霸主,以用人唯才著称,手下智能之士都得到重用,荆州名士降曹操者授职封侯的也大有人在。又是三巨头中唯一不以貌取人,对统礼敬有加,堪称“知己”。如果功名心切,转而投靠,那是求之难得的机遇。因为庞统只要把孙刘盟军的虚实和火攻之计说出,则胜负立判,成败倒转。他还可美其名曰“心向朝廷,志在促统”,从而功成名就。但他视曹为篡权夺位汉贼,终非正统,坚持联军抗曹是正义一方的政治原则,失去了求仕的最佳良机。周瑜去世之后,鲁肃曾在孙权面前竭力保举庞统,他有鲁肃的举荐,自己还为破曹有献计之功,庞统去见孙权求官本是探囊取物,而且他对孙权性格和周瑜之间关系肯定了解,只要在应对中投其所好,分别奉承一番和赞美几句,再讲点帝王之术,料想不难得到一个好差事。但面对孙权他却恃才傲骨,不注意个人形象而且与主子的意愿大相径庭,孙权以貌取人,见庞统长得“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便心中不喜,交谈也是处处不尽他意便把庞统打发了。庞统的第二次求仕失败了。此时,庞统虽然与诸葛亮共立奇功,而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径庭,孔明成了神而庞统却未谋得一官半职。庞统在吴得不到重用,改投荆州刘备,刘备势力虽小,民意指数却高,是理想的明主;鲁肃于备有恩又大力推荐,孔明也修书大加赞赏。基于这三层原因,庞统自然是志在必得。但他只想凭自己的才华打动刘备而不愿因人成事,既不先与孔明通关节,又不拿出鲁肃荐书。对这位重礼的君主却长稽不拜,单单想以才学打动刘备,殊不知此时的刘备已是兵多将广,粮草丰足远不是当年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刘备了,以落魄之身,倨傲之态出现的庞统能有好结果吗?庞统的举动在刘备心里这是何等的无礼。对这两封荐书庞统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暗示了庞统固有的性格缺陷。他见刘备,并不将荐书拿出来,其原因无非两个:一,试刘备是否礼贤下士;二,试试自己的实力,看看凭借名声是否能被重用,结果大材小用。刘备慕其名让其做耒阳县令。“耒阳县庞统理事”当张飞吃惊的意识到庞统乃“大才”时,庞统才将鲁肃的荐书拿出;而当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劝告不可屈才,主动地请回庞统时,庞统才拿出诸葛亮的荐书,可见他为人过于清高,敏感。这种性格导致了他人际关系的某些失误,更导致了悲剧性的死亡。
在进军西川的路上庞统的性格显然影响了君臣之间的默契。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方式与庞统大大不同,前者缓,后者急;前者以慎,后者以断。君臣配合以诸葛亮略胜一筹。《读三国史问答》中写道:“或问士元,孔明优劣。答问:“但看士元劝昭烈取荆州事,的是大有胆略,大有手策之人,与亦兄弟间也。独孔明与昭烈计议,事事迫而后起,必为昭烈所先,而后应之。士元则不免先昭烈耳,盖养不足也。’”⑧途中因不满孔明的插手而采取了逆反的行动,结果折翅落凤坡走完了他短短的一生,令人扼腕。然这个结局是必然的,这原因又正是庞统的性格:对诸葛亮的疑忌和急功近利之心太甚造成的。
在当时,即使是诸葛亮这般人物尚没有逃脱悲剧命运,庞统虽有才智,但他自视甚高、过于狂放。性格远不如诸葛亮这般乖巧,那么他的悲剧也是必然的了。
(二) 事业悲剧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这样盛赞庞统。诸葛亮也折服庞统才。庞统虽然相貌丑陋“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性格上自傲清高,但也仍然博览群书,深黯兵法,庞统与诸葛亮同怀经天纬地之才又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不过凤雏先生却没有卧龙先生幸运。他没有被徐庶回马推荐,也没有被刘备三顾茅庐相请出山。当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之时,庞统尚避难于东吴。一直等到三分天下大局将定,魏蜀吴三大集团初具规模,文武班子基本齐备,求贤之心渐趋淡薄之时,才四处投靠,他能过江向曹操献连环计,完全是出于周瑜对他威望名声的仰慕,和他的连环计确实可行。曹操能够听他的计谋,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军事上有一定的帮助。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回北方,周瑜又病死。刘备也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了荆州。而当立首功的庞统却是一无所获,曹刘孙三家势力都没有接纳他。鲁肃掌管东吴大权以后,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对凤雏先生的大名也是很仰慕的,但真正见到庞统,就不高兴了,因为卧龙先生的风采他是领教过的,但凤雏先生的外貌却不敢恭维。加上他又对周瑜有些藐视。使得他为东吴集团效力的愿望落空。后来庞统又来到荆州的刘备集团,因为相貌原因,受到了同样的待遇,被刘备安排了一个偏远的县令之职。而跟他并驾齐驱的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比他幸运多了,诸葛亮早遇贤主,受到了刘备至高的礼遇,三顾茅庐也早已传为佳话,建立功勋,扬名于四海之内使寄居于篱下的刘备站稳脚跟,刘备集团把诸葛亮奉若神灵。而庞统之所以能进入刘备高级智囊团的核心,全赖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引荐,庞统一向自视甚高,靠裙带关系走后门这在他看来是君子不耻的。在刘备集团,诸葛亮早已是神,而此时的庞统并未给这个集团带来什么利益。卧龙,凤雏得其一可以安天下,但一山容二虎必然会失去平衡,自然地庞统急需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生平所学必须有所建业。不然就会屈居诸葛之后,被世人看轻。当庞统的征西大业顺利进行时,马上就要建功立业了,此时刘备收到孔明书信一封“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⑨此时叫他小心,他如何能住手,功名唾手可得。只觉得是孔明在嫉妒他。庞统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文人,他们运筹帷幄是其强项,而深处前线,决战两军阵前,就是他们的弱点。刘备曾劝阻庞统,但他还是一意孤行换乘了刘备的白马,按照自己的意图抄近道上险山,本来该刘备的劫数他却来承担了。此处地名落凤坡。似乎早已注定,可怜一代谋臣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眼看就要功成名就时,却“雏凤坠地,成就卧龙升天”。也铸成了他悲剧性的人生。
在《三国志平话》中,煽动了四郡反叛的庞统是什么形象?
庞统是一个比较著名的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庞统被称为"凤雏",都受到了司马徽的盛赞。在一些三国题材的文艺作品中也将诸葛亮和庞统并列在一起,比如说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不过从历史功绩上来说,庞统是无法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即使庞统有劝说刘备入川,并且献计取得白水关的行为,但是平心而论,即便不与诸葛亮相比,庞统在刘备集团也不算功勋显著的那一类。
导致这种情况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庞统战死得太早了,尤其还带有与"凤雏"的名号,实在有些高开低走。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文学作品在庞统有限的生命中,赋予了更加传奇的色彩,从而丰满他的文学形象。被视为《三国演义》的前身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庞统就非常有意思,被张飞杀死后化作一狗,煽动荆州四郡反叛,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一、庞统的历史形象
庞统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其实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三国志》当中的庞统喜欢夸赞别人,希望以此树立榜样;而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反而成为一个狂傲的人物。《三国志》未记载庞统的相貌,但是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可以看出他至少是一个风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就不用说了,大家心中都很清楚。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对庞统的性格和相貌都进行了比较大程度的文学加工,但是"丑"和"狂傲"两个特征确实让庞统的形象变得极为鲜明,深入人心。
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庞统与诸葛亮相类的名望。"卧龙"、"凤雏"这种类似小说家言的称呼在历史上是存在的,记载于《襄阳记》中。刘备在荆州蛰伏时期拜访司马徽(绰号"水镜","卧龙"、"凤雏"、"水镜"都是隐士庞德公的题名),司马徽提到的"俊杰"只有诸葛亮和庞统。
如果说司马徽的目的是为两位好友包装推销(其实当时徐庶也在这个圈子里,却不在司马徽推荐的名单上)的话,那么庞统接下来的表现则证明了自己。庞统一开始仅为县令,因为"在县不治"(或可理解为不能治理,《三国演义》中饮酒不理政事的说法是结合了蒋琬的事迹),因为鲁肃和诸葛亮的举荐受到刘备的重视,在交谈中展示才华,"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而《江表传》中记载,刘备曾经问庞统有没有劝说孙权扣留自己,庞统回答有。当时诸葛亮也劝谏刘备不要以身犯险(与《三国演义》又是不同),于是刘备发出"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的感叹。可见即便功绩对比诸葛亮有所不如,但是在当时人的感观以及后世史料中,庞统的名望还是能够与诸葛亮并列的。
二、《三国志平话》中的庞统形象
《三国志平话》是古代一个关于三国时期的讲话本,相对于《三国演义》来说,添加了更多的神异色彩。比如故事的开端就是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告状抱冤,然后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汉家天下。从整体上《三国志平话》就带有戏说的色彩,在庞统的形象的塑造上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在《三国志平话》中庞统也是被刘备安排为历阳县令(历史上的历阳县其实在扬州,不过这种话本就不必深究细节了),因为不得志"错断了公事",这里面又有歧义,可能是像小编上面说到的治理不好而非不能治理,也有可能是故意为之。百姓因为受冤屈向刘备告状,诸葛亮不在,张飞去历阳捉拿庞统。当地的百姓和官吏又向张飞告状。张飞进入府衙用剑杀死"庞统",揭开被子一看,却是一条狗。而庞统早已离开历阳县,煽动"沿江四郡"(长沙郡、桂阳郡、武陵郡、金陵郡,历史上当为零陵郡,处于荆州南部)反叛,又以此引出刘备集团收服四郡的故事。
赵云射死赵范平定长沙郡;张飞用计击败蒋雄平定桂阳郡;刘封、魏延等人杀死韩国忠平定武陵郡(在这个时候庞统重新归入刘备集团);最后诸葛亮设计杀死金族,降服黄忠,平定金陵郡。这里面的各郡太守都有所错乱,但有一些细节又与历史相符,比如赵云拒绝赵范的寡嫂樊氏。从这些情节设计来看,《三国志平话》中以史料几乎一笔带过的南征四郡为基础进行了比较丰富的文学加工,凸显了刘备集团的人物形象;同时庞统先逃走再回归,在这个过程中说动"沿江四郡"反叛作为体现才华的资本(在小编的理解是这样的)。后者其实降低了庞统的品格,但是又体现出他的才华,体现出古代民间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追捧。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庞统的形象
除了《三国志平话》,元杂剧中的三国题材的杂剧也是《三国演义》的取材内容,对这些三国人物的文学形象的塑造起到很大影响。现存完整的关于庞统这个人物的剧本有一部——《走凤雏庞掠四郡》。不过很遗憾小编无法在网络上找到这部杂剧的全部原文,所以仅能借鉴一些论文中对《走凤雏庞掠四郡》的总结。
整体上而言,与《三国演义》相比,《走凤雏庞掠四郡》与《三国志平话》的情节更为贴近,但又有所区别。死于张飞剑下的不是狗,而变成了庞统的主簿庞直;四郡成为庞统对刘备的进献之礼(由于不了解前因后果,小编确实不知道在元杂剧中庞统与四郡之间的关系,根据《叙事视角与文化观照下的庞统形象》一文中的论述,姑且视为有别于《三国志平话》中煽动四郡叛乱再帮助刘备收服,如果有错误,还请方家指出)。而且在《走凤雏庞掠四郡》中已经出现了喝酒误事的情节,大概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造成了影响。
无论是《三国志平话》还是元杂剧,庞统都是一个狂傲的个性,小编相信这是《三国演义》中庞统个性与历史相悖的原因。另外在《三国志平话》中,庞统的道德水平依照历史形象也有所下降。《三国演义》吸取了话本和杂剧中的狂傲形象,另一方面也省去了煽动四郡叛乱的道德污点,虽然也有与诸葛亮争功的狭隘思想,但相对于话本来说,对庞统的形象塑造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国演义说庞统奇丑无比,才华却与诸葛亮并肩,历史上真是这样吗?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让很多人都对三国时期的那一段历史津津乐道,在茶余饭后随时能够说上一段,同时也因为那一句著名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让很多人都知道了原本没有那么出名的谋士庞统。
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庞统的相貌奇丑无比,导致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娶妻,但是才华却能够与诸葛亮并肩,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可以影响天下的人物,那么在历史上的庞统形象真是如此吗?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庞统小时候的个性十分憨厚朴实,但是看上去并不算聪明,没有什么人觉得他能够成就大器,但是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去拜见了当时的名士司马徽,两人一番畅谈,从白天到黑夜都没有聊尽兴。让司马徽在惊讶之下,也开始为他造势,说庞统在整个南洲士子中最为强大,于是庞统到二十岁才有了聪明的名声,这一点与从小出名的诸葛亮大为不同。
而他真正的成名则是为刘备打下了开创蜀汉帝国最初的基础益州,在建安十七年的时候,刘备已经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局面中闲居了一年,这时候的他其实很茫然,不知道往哪里去。庞统就根据他的现状以及天下大势,制定了发展的战略,并且时选项题而不是填空题,那就是关于取成都的上计、诱杀蜀中名将的中计,以及据守白帝城的下计。
刘备出于仁义名声的考虑而放弃了上计,根据相对稳妥的中计行事,果然一举成功入主益州,然而庞统也正是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亲自领军打仗而中了流矢,也就是中箭身亡,于是后来的人们把那个地方称作是“落凤坡”,而《三国演义》中则说因为那是落凤坡,所以庞统命中在此遭劫。但无论如何,显然他的才华确实是能够与诸葛亮并列于同一层次的。
而关于庞统的相貌问题,史书上其实没有明确的记载,通常而言史书上不会记载人物的容貌,只有两种例外,一种是特别帅,比如说周瑜“面如冠玉,形容俊美,身姿潇洒”,还有一种是特别丑,比如说“面如黑漆”之类的。但是关于庞统的资料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显然他应该就是普通人的相貌了,很帅肯定是谈不上,但是应该也不会特别丑。
是的,根据书中的记载,庞统的身高很低,而且长得非常的丑陋,但是在江湖上名声很大,与卧龙齐名。
确实是这样的,在历史上庞统就是非常丑陋的,但是特别有才华,他取得刘备的信任以后,就帮助刘备拿下了西川,为蜀国立下了很多的功劳。
是的。诸葛亮和庞统合称为卧龙凤雏,他俩都是才华出众,足智多谋的。
真的是这样,庞统的才华受很多人的赏识,他与诸葛亮并称为卧龙凤雏,并且以自己的性命为刘备献计,帮助刘备拿下西川,为蜀汉都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凤雏庞统长相是什么样的?
庞统是一位智谋超常、胆识过人的谋士,拥有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和用奇计打败敌人的能力。他成功地献出了连环计和火攻,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功劳,并帮助刘备夺取了荆州和伺机夺取了益州。在政治上,庞统也展现出了出色的治下之能,能够有效地处理政事。鲁肃、周瑜等人都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认为他是百里之才。然而,庞统的命运却非常不幸,在设计的奇计未能实现之前便去世了。
关于庞统的长相,不同的文献和艺术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描述。但一般来说,庞统被描述为身材高大瘦削,面容略带憔悴,表情严肃。他的头发和胡须有些散乱,衣着也不太整齐。在一些描绘中,庞统被赋予了长脸、浓眉、深目等特征,整体形象给人一种智谋和深沉的感觉。不过,具体的形象还是取决于不同的创作和诠释。
《三国演义》中关于庞统的长相描写:“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
在三国演义中他就因为生得丑陋,浓眉掀鼻、黑面短髯、面容古怪,而得不到孙权的重用,到底他丑不丑已无从知晓了,不过他的才能是确实的。
刘备手下两大谋士,一是卧龙诸葛亮,一是凤雏庞统。就智慧而论,二人不相上下,各有所长,只不过庞统运气不好,四川还没完全定下来就死于战场,如果卧龙凤雏俱在,蜀国的情况可能不至于如此。
就颜值而论,那就有天壤之别,诸葛亮的帅,不只是演义有点赞,史书上也有赞美,那是妥妥的。然而,庞统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的丑和智慧一样出众,以至于影响到他找工作,孙权就很嫌弃他。
庞统的丑,也算是演义当中一绝吧。
然而,仔细去翻史料《三国志》,通篇没有一个字说庞统丑的,只是提到一句:“少时朴钝,未有识者”,年少的时候有点憨厚,甚至迟钝,大家不怎么看好他,但也没说人家丑。看来,庞统是背锅了。
文章标题: 庞统在历史上的形象是怎么描述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