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真正三国历史上,当时百姓怎么评论曹操刘备的

时间: 2023-09-01 15:01: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真正三国历史上,当时百姓怎么评论曹操刘备的

到底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曹操和刘备

  曹操:

  曹操这个人,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英雄”而称他“奸雄”。

  事实上,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见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

  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千古以来,除了毛泽东之外,少有其匹。

  因此,即便是不喜欢曹操的文人,也不得不承认“曹公兵机智算,殆难与敌,故能肇迹开基,居中作相,实有英雄之才矣”(虞世南语。见《唐文拾遗》卷十三);即使是他的敌人诸葛亮、刘备也不得不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见《出师表》);而伟大领袖毛泽东更是坦言:“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鲁迅先生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刘备: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

  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

  《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曹操正在和袁绍作战,不会来打他。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然而,“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刘备坚韧不拔,最终等来了诸葛亮,等来了翻身。能被曹操视为对手(刘备,吾俦也)的人,怎么可能是泛泛之辈?刘备也是英雄,顽强无比、坚韧不拔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应该把他们都定位为封建割据统治者,都靠军队起家,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共同的,不存在什么三国演义中所宣传的“匡扶汉室”的正义刘备、也不能把曹操简单地定义为乱臣贼子。其实,在宋代以前,学界一向是以魏国为正统来了解三国历史的,只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出现之后,人们才广泛认可书中所描绘的刘备的正义形象,这是作者的有意美化,影响了社会大众。
其次,就个人成就而言,曹操要远胜于刘备。不管是个人魄力能力,还是所建立的帝国,明显曹操都要更胜一筹。曹操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汉献帝迁都洛阳,这种行径为中华正统士大夫所不容。但是汉朝的颠覆早在黄巾军起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定局,曹操也好,董卓也好,都是利用镇压这次农民起义扩充势力、发家致富的。当旧的皇亲国戚及其代言人统治秩序被动摇甚至推翻,新的得势的封建阶级就需要一个利益代言人为其在政治上争取更多更大的权利,在军事上通过不断的征伐去兼并其他地区的地主阶级的土地进行扩张,在文化上争取自由表达述求和思想的氛围。于是他们选中了曹操,资助其军费,投身其幕僚,扩大其影响。即使没有曹操,也会有另外的代言人被推举出来,所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所谓时势造英雄。
魏国和蜀国的争斗,和历史上其他王朝演变割据时期并没有两样,只是大家普遍倾向于关注这段历史,从而赋予其太多的主观情感,而文艺工作者们又为迎合大众的口味进行艺术化加工,所以三国中的人物形象到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定式。
代入法,你要把你自己带入进他们的灵魂,你要评价曹操的时候你要想象你就是曹操,我会得到什么评价,想想曹操的所作所为,他是为了什么一步一步走到巅峰,刘备也是为了什么一步一步走向巅峰。
我是曹操,今年30多了可是还是一事无成,我梦想成为一个大汉的将军,当有一天在我死之后,我的后人会在我的墓前看着我的墓碑默默的念着,故大汉将军曹公孟德之位。我会多么的满足啊......
多年后,天下大势我看透了,什么天下的英雄去他的英雄他们不配,为什么皇帝被董贼劫走他们无动于衷,我不屑与他们为伍,我要自己去杀掉董贼哪怕我会死掉,等杀掉董贼后我还要杀掉这帮罔顾天威的垃圾,我要清除我大汉天下的毒瘤,我要大汉从新恢复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哪怕为此我会背负骂名......
不记得多少年了,我为了天下为了苍生,耗尽了我一生的鲜血,为什么,为什么,我可以让天下人唾骂,为什么连皇帝都不理解我,认为我夺权,其实我倒是挺喜欢他能把我全力夺走,这至少证明能夺走我权利的人一定是人杰,如果皇帝能做到我大汉的天下就有救了,我就可以安心的走了,可是为什么皇帝只是搞小动作,他所接触的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利用皇帝可是他还欣然接受,难道他认为用他们打倒了我,他就能亲政么,哼!他只不过是换个人当傀儡而已.....
唉!人生短暂,这么快就要死了,好不甘心我还没统一天下,我的志向还没完成,好吧这些和我没关系了,只要我的家人可以平安一生就好了,我分掉了家里的大小家用,希望他们都能自力更生,我就是曹操,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快死的老人不放心家里的妻儿老小,我真的只是一个老人.....老人...
为什么曹操是坏人而刘备是好人呢,我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性格,不管是好人是坏人,应该来说,曹操是老奸巨猾,但又宽宏大量,海纳百川,对自己的兵非常信任,性格时好时坏,就想戴了个面具。刘备应该来说,他对人诚恳,非常忠实,所以敬仰他的人很多,还非常任用贤人,所以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总之,都是为了利益。
狡诈、冷酷、残忍,这 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曹操统一的北方使经济发展迅速,他也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龟虽寿可以看到】

你怎么评价三国的三个君主?

天下三分,魏、蜀、吴。也成就了三国的君主,即曹操、刘备、孙权。

曹操

三国志中的评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曹操是有才干的,不论是能,还是雄,都说明了他有治理天下的能耐,但是此人不能说毫无缺点,最近有言论给曹操平反,但是并不能言过其实,曹操并不是品德高尚,仁慈真诚的人,或者可以说,这三位君主都不是,哪怕演义中夸的天花乱坠的刘备也不是。

曹操是大才,有政治思想和战略思想,但是却因为人格的缺陷曾经害死典韦,也因为性格的缺陷才会赤壁大败,不论怎么说,曹操的特点就是一个字,能。

刘备

再说这个演义之中的绝对主角,哪怕在三国志中看,刘备确实也可能是所有君主中相对最仁慈得了,但他的仁慈更多的是政治上权衡,也就是这是他打出去的形象,他的治国治民之道,而刘备绝对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老好人,否则他也不会算计孙权,不会任由关羽兵败不出兵救援,毕竟在政治大局上,恐怕对于他来说,不论是盟友还是兄弟,都是可以抛弃的。对于刘备,更像是一个为了谋略善于权衡隐忍的人。

孙权

或许这个最不出名的君主最大的能耐就是治,正如小霸王孙策所说,攻城略地我行,守住领土你行,孙权在建设与发展上可以说是绝对的人才,兼之地利才有的三分天下,但是攻伐打仗,确实不在行,若不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等人才,只怕吴国早亡,所以孙权的评价是‘治’。

我们再对比一下三人,若说政治,军事方面,恐怕曹操最强、刘备次之、孙权最末。而论人品德,至少表现出来的是刘备第一、孙权居中、曹操最末。若说治理,则孙权第一,曹操其次,刘备最弱。

曹孟德:为人太奸榨,只能用比自己差地人,不用比自己强的人。所以无法一统江山。刘玄德:为人太重感情,往往国家利益小于私人感情。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孙仲谋:少年轻狂,敢做敢为,把曹刘不放在眼里,后期疑心太重乱杀无辜,故而只能顽守一隅!难成大器!
刘备有贤德之名,但是有时候太过独断专行,不听别人劝。孙权疑心太重,太过看重自己的权力。曹操是最霸气的,也是最爱才的君主。
我认为他们都非常的厉害,因为在当时可以统一局势是非常困难的。

历史学家是怎样评价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的

  曹操: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认为曹操有奸雄的气度,和平是治理国家的能臣,战争则是一方的领导人物,奸雄也~ 在人们心中是花脸奸臣,主要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贬曹扬刘,以曹衬刘。

  ---------------------------------------------

  刘备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曹操评价: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备————人中之龙,皇室后裔,世之枭雄
  -----------------------------------------
  孙权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孙权----诸葛亮说他是明主,孙权为吴国奠定了基础,继承兄、父业,功绩可比曹操。
  -------------------------------------------
  诸葛亮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曹睿: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孔明的事迹广为人们称颂,演义中他是带兵打仗的军事家,正史中则是治国的能臣,军事能力没演义那么突出。

  关羽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关公义薄云天,武艺高强,可惜为人自负。
  ---------------------------------------------

  张飞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猛将代言词,为人豪爽、朴直,嫉恶如仇。
曹操,治世能臣,乱世枭雄,绝对的能人,政治,军事,文学样样都是能是天才。
刘备,孙权,皆为枭雄。
诸葛亮,内政高手,军事平平。
关羽,西蜀仅有的帅才,但是太傲了。
张飞,将才,而且是儒将,非为匹夫。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去看看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上面就很详细。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刘备,人称潜龙,世之枭雄。
诸葛亮,一代名相,万世师表。
关羽,忠勇无敌,眼高于顶。
张飞,万夫不当,勇中有谋。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刘备,人称潜龙,世之枭雄。
诸葛亮,一代名相,万世师表。
关羽,忠勇无敌,眼高于顶。
张飞,将才,而且是儒将,非为匹夫。

三国中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中对曹操的评价

急要````````````````````
  对曹操的评价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作者: 小苏♂博客 2006-1-8 11:34 回复此发言

  --------------------------------------------------------------------------------

  2 对曹操的评价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荀彧劝阻之。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接着徐州也归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作者: 小苏♂博客 2006-1-8 11:34 回复此发言

  --------------------------------------------------------------------------------

  3 对曹操的评价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淫放肆”、“无纤介之善”。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

  作者: 小苏♂博客 2006-1-8 11:34 回复此发言

  --------------------------------------------------------------------------------

  4 对曹操的评价
  “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作者: 小苏♂博客 2006-1-8 11:34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对曹操的评价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http://tieba.baidu.com/f?kz=76631307
上楼的太长 而且是 现代人的观点 我发点史书跟 古代人的评价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文章标题: 真正三国历史上,当时百姓怎么评论曹操刘备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559.html
文章标签:刘备  百姓  历史上  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