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刘秀为什么要废除元帝成帝平帝的庙号

时间: 2023-08-19 22:01: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刘秀为什么要废除元帝成帝平帝的庙号

东汉时期是如何认定汉宣帝庙号的呢?

严格地讲,汉宣帝中宗的庙号并非刘秀追加,而是经其认定。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最初提出给宣帝加庙号的是王莽。《汉书·平帝纪》:“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经过王莽的主张,立汉宣帝庙号为中宗,汉元帝庙号为高宗。
东汉初年为确立国家祭祀系统,议及西汉诸帝的庙号问题时,光武帝刘秀批准将元帝的庙号高宗、成帝的庙号统宗、平帝的庙号元宗去掉,最终只保留了高、文、武、宣四帝的庙号。分别为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以上四位,皆经过刘秀的正式认定。

汉代皇帝刘秀生平事迹?详细!

  刘秀(前6年—57年2月),字文叔,西汉末年南阳郡人,出生于西汉南顿县.南顿就是今河南省项城市),西汉皇族后裔,东汉开国皇帝,汉高祖九世孙。公元25年-57年在位,共三十三年。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史称:汉光武帝。
  没落皇族,乱世起兵
  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成帝之时,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朝政大权,加之汉成帝昏聩不堪,极为宠信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到了哀帝之时,面对着天下汹汹、民怨鼎沸的局面,不得不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不久便草草收场。天下大乱的征兆已经显现。哀帝驾崩后,一个千年来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王莽登上了历史舞台。王莽历经“安汉公”、“摄皇帝”,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西汉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为定安公,正式登基称帝,建国号—“新”,建元“始建国”,西汉王朝在历经二百余年的统治后,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建国伊始,王莽便着手解决前朝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改制”。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刘秀这一支属远支旁庶的一脉,尤其是到了西汉后期,刘氏皇族的子孙遍布天下,《汉书·平帝纪》载:“宗室子,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可见,到了西汉末年,刘氏宗族后裔的数量是何等的庞大。刘秀的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阳,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刘秀这里,更是完全成了布衣平民。故三国时代的曹植曾言:“汉之二祖(即指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俱起于布衣”(《金楼子》卷四《立言篇》)。刘秀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处事极为谨慎。新莽末年,天下的乱象已现,刘縯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据《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可见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决定了日后刘縯、刘秀两兄弟截然不同的结局。
  大战昆阳,新室崩塌
  因为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对于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室,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此时,小小的昆阳成为了新、汉两方争夺的首要目标。昆阳,位于昆水北岸,故而得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载,王莽大军“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面对着声势滔天的新莽大军,昆阳守军只有区区万余人,诸将皆惶恐,忧念妻子家人的安全,都欲弃守昆阳,远走他城。而刘秀则陈述自己的观点道:“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刘秀的这番慷慨陈词并没有得到绿林军将领们的认同,但是不久之后,探马来报:“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见此情形,诸将只得又请刘秀来商讨对策,刘秀为众将谋划,由成国上公王凤等坚守城池,自己则率十三骑趁夜色突围搬取救兵。此时,新莽大军已经开始大举围城,史载,“秀等几不得出”,就是说刘秀等人险些不能突围出去。刘秀走后不久新莽大军开到昆阳城下,开始攻城,史载,“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可见,小小的昆阳城经受着何等的压力,数日后,城中主将成国上公王凤等向莽军乞降,新莽主帅、大司空王邑不准。王邑认为昆阳城不日即下,准备在攻下城池后尽屠此城。昆阳城内的守军见乞降不准,反倒坚定了必死守城的决心,新莽大军冲车、地道无所不用,射入城中的乱箭如下雨一般,但城内绿林军仍奋力坚守,小小的昆阳城在如此攻势下竟然多日巍然不动。六月初,突围搬取救兵的刘秀发郾城与定陵的兵马驰援昆阳,刘秀亲自率步、骑千余人为先锋,在距新莽大军数里外的地方布阵。二公(即大司空王邑和大司徒王寻,皆为三公之一,故称二公)见刘秀兵少,亦只率数千人迎战,结果数战不利,被刘秀军斩杀千余人。初战获胜的刘秀军士气大振,而新莽军连日攻城不下,士卒疲惫,加之与刘秀所率之援军作战又折损了不少兵马,故而士气低落。此时,刘秀遣人故意遗落书信于战场,言宛城已下,宛城之汉军正回援昆阳,王邑得此书信,极为不安。这时刘秀选三千精兵,组成敢死之师,刘秀亲率其反复冲击新莽大军的中军,混战中大司徒王寻被杀,而莽军其余大营皆不敢违背王邑之令而相救,新莽的中军大营崩溃,此时城内已经被困多日的绿林军将领们见莽军中军已乱,也从城内冲杀出来,杀声震天,此时正值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至,惊得新莽大军中的猛兽四处奔逃。昆阳之战,新莽四十二万大军的统帅、大司空王邑好大喜功,犯了兵家大忌,数十万大军在昆阳坚城之下受挫,攻城多日不下,士气大损。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韬光养晦,出巡河北
  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则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兄长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刘秀的兄长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益发谦逊,而且悲愤不形于色,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更始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但是,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会得到与兄长刘縯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河北(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再说,能不能摆平河北,决定更始政权的命运。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当初刘玄杀刘,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强烈提议,朱鲔他们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刘玄很为难,朱鲔这边的反对意见也是很有道理的,让他去,刘秀势力壮大,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就在刘玄犹豫不决的时候,冯异给刘秀出了一条锦囊妙计,冯异劝刘秀,一定要想办法巴结左丞相曹竟,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厚结纳之”。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去河北招抚,刘秀“持节北渡河”,这下刘秀可说是虎出牢笼,蛟龙入海。同时,他的压力也是非常之大。虽然刘玄给了他一个很好听的身份,也给了他相当大的权力,但是刘玄还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有所保留——没有给他配置兵马,粮草辎重更没有,史书上说刘秀“单车空节巡河北”。
  平定北州,登基称帝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路上,刘秀的挚交邓禹杖策北渡,追赶上刘秀,对刘秀言更始必败,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邓禹的话,正和刘秀之心意。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气,对刘秀言道:“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刘秀高兴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两家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
  击灭赤眉,扫平关东
  建武元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不久,更始请降,获封为长沙王,后为赤眉缢杀。刘秀闻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发生了火并,也派邓禹西入关中,以观时变。邓禹与赤眉数次交战,并一度占据了长安,但最终又为赤眉所败,不得不退出。见邓禹的西征军不利,刘秀遣冯异前往关中,代替邓禹指挥西征大军。冯异到后,邓禹联合冯异部与赤眉再战,结果大败,冯异只率少数人弃马步行才得脱身归营,而邓禹则败走宜阳。冯异收拢归散的部下,坚壁清野,待机再战。不久,冯异军与赤眉再次大战于崤底(今河南渑池西南),双方均倾众而出,一直大战到太阳偏西。在此之前,冯异提前选精壮之士换上与赤眉军一样的装束,伏于道路两侧,此时见双方皆已力衰,伏兵杀出,赤眉大军惊溃大败,被冯异迫降者八万余人。崤底之战,使得赤眉军再遭重创,加之粮草已尽,不得已再次转向东南方,力图补充粮草和人马,摆脱困境。早在崤底之战前,刘秀鉴于关中大饥,人相食而隗嚣的重兵又陈于西方的局面,料赤眉必向东或南方向运动,遂遣破奸将军侯进等屯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建威大将军耿弇屯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在东、南两个方向堵截赤眉东归或南下之路。不久,刘秀得知冯异在崤底大破赤眉,而赤眉军主力十多万众南下走宜阳,刘秀亲自引大军驰援宜阳一线,与耿弇等人会合,共同阻击赤眉南下。刘秀亲率六军,于宜阳前线将大军摆开阵势,大司马吴汉精兵于最前,中军在其后,骁骑兵和带甲武士分陈于左右两侧。赤眉大军兵士疲敝,粮草缺乏,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自崤底失败后一路从关中折向南,至宜阳,正迎面撞上刘秀布下的重兵,兵困粮乏的赤眉军根本无力再战,而后面又有冯异的大军,再回关中已无可能。在已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尚有十几万兵马的赤眉大军无奈在宜阳被迫请降,并向刘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处传国玉玺和更始的七尺宝剑。赤眉降后,上缴的兵器和甲胄堆放在宜阳的城西,与旁边的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阳以东)一样高。至此,起自新莽天凤五年,纵横山东十余年的赤眉军被刘秀扼杀在了血泊之中。在与赤眉军在关中激战的同时,刘秀在关东(即函谷关以东)一线亦派遣以虎牙将军盖延为首的诸将对梁王刘永进行了东征。刘永,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其家世代为梁王,据梁地,故在梁地素有威名,声望极大。王莽摄政之时,其父梁王刘立因结连平帝外家卫氏,被王莽所杀。更始帝立,刘永复被册封为梁王,据旧地。后更始政乱,刘永遂据国起兵,以其弟刘防为辅国大将军,招揽沛人周建等豪杰为其将帅,攻下齐阴、山阴、沛、楚、淮阳、汝南等二十八城,并遣使拜董宪为翼汉大将军(后又封海西王)、张歩辅汉大将军(后又封齐王),与共连兵,遂专据东方。更始败亡之后,刘永自称天子,在睢阳登基。对于刘秀来说,近在东方睢阳的刘永是对其威胁最大的军事集团,刘永所在的睢阳距洛阳近在咫尺,时刻威胁着京师洛阳的安全。自建武二年始,刘秀先后派虎牙将军盖延和建威大将军耿弇分别平定了割据睢阳的刘永和青州的张歩,特别是耿弇与齐王张歩的战斗,极为惨烈,“城中沟堑皆满,八九十里僵尸相属”。此间,刘秀还亲征海西王董宪,大获全胜。到建武六年初,关东基本上为刘秀所定。
没落皇族,乱世起兵
  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成帝之时,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朝政大权,加 新末绿林、赤眉大起义示意图1
之汉成帝昏聩不堪,极为宠信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到了哀帝之时,面对着天下汹汹、民怨鼎沸的局面,不得不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不久便草草收场。天下大乱的征兆已经显现。哀帝驾崩后,一个千年来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王莽登上了历史舞台。大战昆阳,新室崩塌
因为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对于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室,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此时,小小的昆阳成为了新、汉两方争夺的首要目标。昆阳,位于昆水北岸,故而得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载,王莽大军“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面对着声势滔天的新莽大军,昆阳守军只有区区万余人,诸将皆惶恐,忧念妻子家人的安全,都欲弃守昆阳,远走他城。而刘秀则陈述自己的观点道:“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刘秀的这番慷慨陈词并没有得到绿林军将领们的认同,但是不久之后,探马来报:“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见此情形,诸将只得又请刘秀来商讨对策,刘秀为众将谋划,由成国上公王凤等坚守城池,自己则率十三骑趁夜色突围搬取救兵。此时,新莽大军已经开始大举围城,史载,“秀等几不得出”,就是说刘秀等人险些不能突围出去。刘秀走后不久新莽大军开到昆阳城下,开始攻城,史载,“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可见,小小的昆阳城经受着何等的压力,数日后,城中主将成国上公王凤等向莽军乞降,新莽主帅、大司空王邑不准。王邑认为昆阳城不日即下,准备在攻下城池后尽屠此城。昆阳城内的守军见乞降不准,反倒坚定了必死守城的决心,新莽大军冲车、地道无所不用,射入城中的乱箭如下雨一般,但城内绿林军仍奋力坚守,小小的昆阳城在如此攻势下竟然多日巍然不动。六月初,突围搬取救兵的刘秀发郾城与定陵的兵马驰援昆阳,刘秀亲自率步、骑千余人为先锋,在距新莽大军数里外的地方布阵。二公(即大司空王邑和大司徒王寻,皆为三公之一,故称二公)见刘秀兵少,亦只率数千人迎战,结果数战不利,被刘秀军斩杀千余人。初战获胜的刘秀军士气大振,而新莽军连日攻城不下,士卒疲惫,加之与刘秀所率之援军作战又折损了不少兵马,故而士气低落。此时,刘秀遣人故意遗落书信于战场,言宛城已下,宛城之汉军正回援昆阳,王邑得此书信,极为不安。这时刘秀选三千精兵,组成敢死之师,刘秀亲率其反复冲击新莽大军的中军,混战中大司徒王寻被杀,而莽军其余大营皆不敢违背王邑之令而相救,新莽的中军大营崩溃,此时城内已经被困多日的绿林军将领们见莽军中军已乱,也从城内冲杀出来,杀声震天,此时正值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至,惊得新莽大军中的猛兽四处奔逃。此时,新莽大军见中军阵乱,主帅被杀,也顿时乱作一团,争相溃逃,结果被杀、践踏、溺死者不计其数,滍水为之不流。王邑率少数人踏着莽军的尸体渡河逃回了洛阳。昆阳之战,新莽四十二万大军的统帅、大司空王邑好大喜功,犯了兵家大忌,数十万大军在昆阳坚城之下受挫,攻城多日不下,士气大损。王邑手下的纳言将军严尤在刚刚攻城之时就建言大司空王邑:“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王邑则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当先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 以此可以看出,新莽军主帅大司空王邑是何等的骄纵与轻敌,这也是昆阳之战新莽四十几万大军溃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刘秀和绿林军的将领们则抱着死战的决心,无不以一当百,势不可挡,故能在昆阳城下,以少胜多,力破强敌。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韬光养晦,出巡河北
  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则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兄长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刘秀的兄长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益发谦逊,而且悲愤不形于色,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更始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但是,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会得到与兄长刘縯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   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河北(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再说,能不能摆平河北,决定更始政权的命运。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当初刘玄杀刘,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强烈提议,朱鲔他们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刘玄很为难,朱鲔这边的反对意见也是很有道理的,让他去,刘秀势力壮大,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就在刘玄犹豫不决的时候,冯异给刘秀出了一条锦囊妙计,冯异劝刘秀,一定要想办法巴结左丞相曹竟,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厚结纳之”。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玄让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去河北招抚,刘秀“持节北渡河”,这下刘秀可说是虎出牢笼,蛟龙入海。同时,他的压力也是非常之大。虽然刘玄给了他一个很好听的身份,也给了他相当大的权力,但是刘玄还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有所保留——没有给他配置兵马,粮草辎重更没有,史书上说刘秀“单车空节巡河北”。
平定北州,登基称帝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路上,刘秀的挚交邓禹杖策北渡, 光武帝刘秀
追赶上刘秀,对刘秀言更始必败,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邓禹的话,正和刘秀之心意。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气,对刘秀言道:“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刘秀高兴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两家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   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更始帝极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刘秀为萧王,令其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史称此时刘秀“自是始贰于更始”。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将谢躬击杀,其兵马也为刘秀所收编,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与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吴汉、耿弇等人所收斩。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
击灭赤眉,扫平关东
   东汉大军平灭赤眉主力示意图
建武元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此时的长安,极度混乱,赤眉大军拥立傀儡小皇帝刘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权,拥兵三十万众,进逼关中,更始遣诸将与赤眉大军交战,均大败而归,死伤甚
刘秀画像(12张)重,三辅震动!不久,更始请降,获封为长沙王,后为赤眉缢杀。刘秀闻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发生了火并,也派邓禹西入关中,以观时变。此间,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数十万大军拥在长安,不日粮草即告匮乏,只得撤出长安西走陇右以补充粮草,结果为割据陇右的隗嚣所败,恰是严冬,“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赤眉数十万大军只得东归再次折回长安,并击败了进驻那里的邓禹军,迫使其退出长安,但此时的赤眉军也遭受了极大的消耗。邓禹与赤眉数次交战,并一度占据了长安,但最终又为赤眉所败,不得不退出。见邓禹的西征军不利,刘秀遣冯异前往关中,代替邓禹指挥西征大军。冯异到后,邓禹联合冯异部与赤眉再战,结果大败,冯异只率少数人弃马步行才得脱身归营,而邓禹则败走宜阳。冯异收拢归散的部下,坚壁清野,待机再战。不久,冯异军与赤眉再次大战于崤底(今河南渑池西南),双方均倾众而出,一直大战到太阳偏西。在此之前,冯异提前选精壮之士换上与赤眉军一样的装束,伏于道路两侧,此时见双方皆已力衰,伏兵杀出,赤眉大军惊溃大败,被冯异迫降者八万余人。崤底之战,使得赤眉军再遭重创,加之粮草已尽,不得已再次转向东南方,力图补充粮草和人马,摆脱困境。早在崤底之战前,刘秀鉴于关中大饥,人相食而隗嚣的重兵又陈于西方的局面,料赤眉必向东或南方向运动,遂遣破奸将军侯进等屯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建威大将军耿弇屯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在东、南两个方向堵截赤眉东归或南下之路。不久,刘秀得知冯异在崤底大破赤眉,而赤眉军主力十多万众南下走宜阳,刘秀亲自引大军驰援宜阳一线,与耿弇等人会合,共同阻击赤眉南下。刘秀亲率六军,于宜阳前线将大军摆开阵势,大司马吴汉精兵于最前,中军在其后,骁骑兵和带甲武士分陈于左右两侧。赤眉大军兵士疲敝,粮草缺乏,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自崤底失败后一路从关中折向南,至宜阳,正迎面撞上刘秀布下的重兵,兵困粮乏的赤眉军根本无力再战,而后面又有冯异的大军,再回关中已无可能。在已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尚有十几万兵马的赤眉大军无奈在宜阳被迫请降,并向刘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处传国玉玺和更始的七尺宝剑。赤眉降后,上缴的兵器和甲胄堆放在宜阳的城西,与旁边的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阳以东)一样高。至此,起自新莽天凤五年,纵横山东十余年的赤眉军被刘秀扼杀在了血泊之中。    刘秀平灭关东群雄示意图
在与赤眉军在关中激战的同时,刘秀在关东(即函谷关以东)一线亦派遣以虎牙将军盖延为首的诸将对梁王刘永进行了东征。刘永,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其家世代为梁王,据梁地,故在梁地素有威名,声望极大。王莽摄政之时,其父梁王刘立因结连平帝外家卫氏,被王莽所杀。更始帝立,刘永复被册封为梁王,据旧地。后更始政乱,刘永遂据国起兵,以其弟刘防为辅国大将军,招揽沛人周建等豪杰为其将帅,攻下齐阴、山阴、沛、楚、淮阳、汝南等二十八城,并遣使拜董宪为翼汉大将军(后又封海西王)、张歩辅汉大将军(后又封齐王),与共连兵,遂专据东方。更始败亡之后,刘永自称天子,在睢阳登基。对于刘秀来说,近在东方睢阳的刘永是对其威胁最大的军事集团,刘永所在的睢阳距洛阳近在咫尺,时刻威胁着京师洛阳的安全。自建武二年始,刘秀先后派虎牙将军盖延和建威大将军耿弇分别平定了割据睢阳的刘永和青州的张歩,特别是耿弇与齐王张歩的战斗,极为惨烈,“城中沟堑皆满,八九十里僵尸相属”。此间,刘秀还亲征海西王董宪,大获全胜。到建武六年初,关东基本上为刘秀所定
没落皇族,乱世起兵
  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成帝之时,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朝政大权,加 新末绿林、赤眉大起义示意图1
之汉成帝昏聩不堪,极为宠信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到了哀帝之时,面对着天下汹汹、民怨鼎沸的局面,不得不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不久便草草收场。天下大乱的征兆已经显现。哀帝驾崩后,一个千年来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王莽登上了历史舞台。   王莽历经“安汉公”、“摄皇帝”,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西汉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为定安公,正式登基称帝,建国号—“新”,建元“始建国”,西汉王朝在历经二百余年的统治后,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建国伊始,王莽便着手解决前朝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改制”。在王莽的诸多改革措施中,“王田令”与“私属令”是为最核心的内容,其出台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彻底解决自西汉后期以来的土地兼并问题与奴婢问题。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沦为奴婢,这也大大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王莽的改制确实是有其进步性的一面,近代的一些史学大家如胡适等皆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王莽的改制也有其过激、过快和严重违背客观规律的一面,王莽力图在一夜之间依靠国家法令就改变沿袭已久的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必然会导致社会更大的动荡。最终,王莽的改制以失败而告终,本已极为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灾不断,中原大地到处是一片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的景象。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新末绿林、赤眉大起义示意图2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刘秀这一支属远支旁庶的一脉,尤其是到了西汉后期,刘氏皇族的子孙遍布天下,《汉书·平帝纪》载:“宗室子,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可见,到了西汉末年,刘氏宗族后裔的数量是何等的庞大。刘秀的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阳,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刘秀这里,更是完全成了布衣平民。故三国时代的曹植曾言:“汉之二祖(即指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俱起于布衣”(《金楼子》卷四《立言篇》)。刘秀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处事极为谨慎。新莽末年,天下的乱象已现,刘縯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据《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可见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决定了日后刘縯、刘秀两兄弟截然不同的结局。
大战昆阳,新室崩塌
   昆阳之战示意图
因为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对于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室,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此时,小小的昆阳成为了新、汉两方争夺的首要目标。昆阳,位于昆水北岸,故而得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载,王莽大军“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面对着声势滔天的新莽大军,昆阳守军只有区区万余人,诸将皆惶恐,忧念妻子家人的安全,都欲弃守昆阳,远走他城。而刘秀则陈述自己的观点道:“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刘秀的这番慷慨陈词并没有得到绿林军将领们的认同,但是不久之后,探马来报:“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见此情形,诸将只得又请刘秀来商讨对策,刘秀为众将谋划,由成国上公王凤等坚守城池,自己则率十三骑趁夜色突围搬取救兵。此时,新莽大军已经开始大举围城,史载,“秀等几不得出”,就是说刘秀等人险些不能突围出去。刘秀走后不久新莽大军开到昆阳城下,开始攻城,史载,“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可见,小小的昆阳城经受着何等的压力,数日后,城中主将成国上公王凤等向莽军乞降,新莽主帅、大司空王邑不准。王邑认为昆阳城不日即下,准备在攻下城池后尽屠此城。昆阳城内的守军见乞降不准,反倒坚定了必死守城的决心,新莽大军冲车、地道无所不用,射入城中的乱箭如下雨一般,但城内绿林军仍奋力坚守,小小的昆阳城在如此攻势下竟然多日巍然不动。六月初,突围搬取救兵的刘秀发郾城与定陵的兵马驰援昆阳,刘秀亲自率步、骑千余人为先锋,在距新莽大军数里外的地方布阵。二公(即大司空王邑和大司徒王寻,皆为三公之一,故称二公)见刘秀兵少,亦只率数千人迎战,结果数战不利,被刘秀军斩杀千余人。初战获胜的刘秀军士气大振,而新莽军连日攻城不下,士卒疲惫,加之与刘秀所率之援军作战又折损了不少兵马,故而士气低落。此时,刘秀遣人故意遗落书信于战场,言宛城已下,宛城之汉军正回援昆阳,王邑得此书信,极为不安。这时刘秀选三千精兵,组成敢死之师,刘秀亲率其反复冲击新莽大军的中军,混战中大司徒王寻被杀,而莽军其余大营皆不敢违背王邑之令而相救,新莽的中军大营崩溃,此时城内已经被困多日的绿林军将领们见莽军中军已乱,也从城内冲杀出来,杀声震天,此时正值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至,惊得新莽大军中的猛兽四处奔逃。此时,新莽大军见中军阵乱,主帅被杀,也顿时乱作一团,争相溃逃,结果被杀、践踏、溺死者不计其数,滍水为之不流。王邑率少数人踏着莽军的尸体渡河逃回了洛阳。昆阳之战,新莽四十二万大军的统帅、大司空王邑好大喜功,犯了兵家大忌,数十万大军在昆阳坚城之下受挫,攻城多日不下,士气大损。王邑手下的纳言将军严尤在刚刚攻城之时就建言大司空王邑:“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王邑则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当先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 以此可以看出,新莽军主帅大司空王邑是何等的骄纵与轻敌,这也是昆阳之战新莽四十几万大军溃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刘秀和绿林军的将领们则抱着死战的决心,无不以一当百,势不可挡,故能在昆阳城下,以少胜多,力破强敌。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韬光养晦,出巡河北
  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则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兄长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刘秀的兄长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益发谦逊,而且悲愤不形于色,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更始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但是,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会得到与兄长刘縯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   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河北(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再说,能不能摆平河北,决定更始政权的命运。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当初刘玄杀刘,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强烈提议,朱鲔他们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刘玄很为难,朱鲔这边的反对意见也是很有道理的,让他去,刘秀势力壮大,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就在刘玄犹豫不决的时候,冯异给刘秀出了一条锦囊妙计,冯异劝刘秀,一定要想办法巴结左丞相曹竟,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厚结纳之”。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玄让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去河北招抚,刘秀“持节北渡河”,这下刘秀可说是虎出牢笼,蛟龙入海。同时,他的压力也是非常之大。虽然刘玄给了他一个很好听的身份,也给了他相当大的权力,但是刘玄还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有所保留——没有给他配置兵马,粮草辎重更没有,史书上说刘秀“单车空节巡河北”。
平定北州,登基称帝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路上,刘秀的挚交邓禹杖策北渡, 光武帝刘秀
追赶上刘秀,对刘秀言更始必败,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邓禹的话,正和刘秀之心意。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气,对刘秀言道:“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刘秀高兴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两家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   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更始帝极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刘秀为萧王,令其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史称此时刘秀“自是始贰于更始”。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将谢躬击杀,其兵马也为刘秀所收编,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与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吴汉、耿弇等人所收斩。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
击灭赤眉,扫平关东
   东汉大军平灭赤眉主力示意图
建武元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此时的长安,极度混乱,赤眉大军拥立傀儡小皇帝刘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权,拥兵三十万众,进逼关中,更始遣诸将与赤眉大军交战,均大败而归,死伤甚
刘秀画像(12张)重,三辅震动!不久,更始请降,获封为长沙王,后为赤眉缢杀。刘秀闻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发生了火并,也派邓禹西入关中,以观时变。此间,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数十万大军拥在长安,不日粮草即告匮乏,只得撤出长安西走陇右以补充粮草,结果为割据陇右的隗嚣所败,恰是严冬,“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赤眉数十万大军只得东归再次折回长安,并击败了进驻那里的邓禹军,迫使其退出长安,但此时的赤眉军也遭受了极大的消耗。邓禹与赤眉数次交战,并一度占据了长安,但最终又为赤眉所败,不得不退出。见邓禹的西征军不利,刘秀遣冯异前往关中,代替邓禹指挥西征大军。冯异到后,邓禹联合冯异部与赤眉再战,结果大败,冯异只率少数人弃马步行才得脱身归营,而邓禹则败走宜阳。冯异收拢归散的部下,坚壁清野,待机再战。不久,冯异军与赤眉再次大战于崤底(今河南渑池西南),双方均倾众而出,一直大战到太阳偏西。在此之前,冯异提前选精壮之士换上与赤眉军一样的装束,伏于道路两侧,此时见双方皆已力衰,伏兵杀出,赤眉大军惊溃大败,被冯异迫降者八万余人。崤底之战,使得赤眉军再遭重创,加之粮草已尽,不得已再次转向东南方,力图补充粮草和人马,摆脱困境。早在崤底之战前,刘秀鉴于关中大饥,人相食而隗嚣的重兵又陈于西方的局面,料赤眉必向东或南方向运动,遂遣破奸将军侯进等屯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建威大将军耿弇屯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在东、南两个方向堵截赤眉东归或南下之路。不久,刘秀得知冯异在崤底大破赤眉,而赤眉军主力十多万众南下走宜阳,刘秀亲自引大军驰援宜阳一线,与耿弇等人会合,共同阻击赤眉南下。刘秀亲率六军,于宜阳前线将大军摆开阵势,大司马吴汉精兵于最前,中军在其后,骁骑兵和带甲武士分陈于左右两侧。赤眉大军兵士疲敝,粮草缺乏,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自崤底失败后一路从关中折向南,至宜阳,正迎面撞上刘秀布下的重兵,兵困粮乏的赤眉军根本无力再战,而后面又有冯异的大军,再回关中已无可能。在已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尚有十几万兵马的赤眉大军无奈在宜阳被迫请降,并向刘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处传国玉玺和更始的七尺宝剑。赤眉降后,上缴的兵器和甲胄堆放在宜阳的城西,与旁边的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阳以东)一样高。至此,起自新莽天凤五年,纵横山东十余年的赤眉军被刘秀扼杀在了血泊之中。    刘秀平灭关东群雄示意图
在与赤眉军在关中激战的同时,刘秀在关东(即函谷关以东)一线亦派遣以虎牙将军盖延为首的诸将对梁王刘永进行了东征。刘永,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其家世代为梁王,据梁地,故在梁地素有威名,声望极大。王莽摄政之时,其父梁王刘立因结连平帝外家卫氏,被王莽所杀。更始帝立,刘永复被册封为梁王,据旧地。后更始政乱,刘永遂据国起兵,以其弟刘防为辅国大将军,招揽沛人周建等豪杰为其将帅,攻下齐阴、山阴、沛、楚、淮阳、汝南等二十八城,并遣使拜董宪为翼汉大将军(后又封海西王)、张歩辅汉大将军(后又封齐王),与共连兵,遂专据东方。更始败亡之后,刘永自称天子,在睢阳登基。对于刘秀来说,近在东方睢阳的刘永是对其威胁最大的军事集团,刘永所在的睢阳距洛阳近在咫尺,时刻威胁着京师洛阳的安全。自建武二年始,刘秀先后派虎牙将军盖延和建威大将军耿弇分别平定了割据睢阳的刘永和青州的张歩,特别是耿弇与齐王张歩的战斗,极为惨烈,“城中沟堑皆满,八九十里僵尸相属”。此间,刘秀还亲征海西王董宪,大获全胜。到建武六年初,关东基本上为刘秀所定。
得陇望蜀,天下一统

东汉的开国皇帝是谁?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简介历史名人

    东汉又称为后汉,是 历史 上继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公元25年, 刘秀 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因其都城在西汉的东边,所以称为东汉。那么,东汉的建立者是谁呢?东汉的建立者是 刘秀 吗?揭东汉的建立者开国皇帝是谁?

    东汉的开国皇帝是谁?

    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 >     新朝 王莽 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     东汉是汉文化发展的一个繁荣期,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 蔡伦 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门阀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鲜卑人占据漠北,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简介

    刘秀,汉高祖 刘邦 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于济阳县,他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当年稻禾(嘉禾)一茎九穗,因此得名秀。

历史网 相关阅读推荐

    西汉的开国皇帝是谁?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简介 >     汉朝历史大揭密:西汉与东汉哪个国力更为强大? >     西汉和东汉有何区别?其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

    乘势起兵

    西汉自 汉元帝 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汉成帝之时,成帝昏聩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 王政君 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了朝政大权;又专宠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之侄王莽连立汉平帝、孺子婴两幼主,其地位历经“安汉公”、“摄皇帝”,表面上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 刘婴 )为定安公,正式代汉登基称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国”,西汉在历经214年的统治后终于灭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又融动了上至豪强、上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刘秀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处事极为谨慎。

    公元22年十一月,刘秀会同他大哥刘演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于舂陵正式起兵反莽。

    因为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今湖北枣阳)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 刘氏 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歼灭新朝

    公元23年,西汉宗室 刘玄 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     同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河南禹县),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撤回昆阳。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     同年六月,刘秀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

    登基称帝

    歼灭王莽立下首功的刘秀则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哥哥无故被杀,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益发谦逊,而且悲愤不形于色,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 >     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更始帝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但是,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会得到与兄长刘縯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

    公元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建武盛世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     刘秀统一后,厌武事,不言军旅,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却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刘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

    因病去世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刘秀死后,其子 刘庄 继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

文章标题: 刘秀为什么要废除元帝成帝平帝的庙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735.html
文章标签:庙号  废除  刘秀  元帝成帝平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