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13 17:00: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诸葛亮从实际出发,有霸气
刘备聪明绝顶,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物件所采取的对策不同。
①曹操:不可与争锋。
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刘表、刘璋:取而代之。
④诸戎、夷越:西和犬戎,南抚夷越。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而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刘备性格稳重、坚韧,有一种不服输努力和拼搏的精神,从本段对话其实看不出其枭雄个性,但是却可以看出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执著追求。
对于刘备所说“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第1句有谦虚的意思,第2句是难判真假,上位者或者说野心者一般都会说些这样的托词,第3句也是半真半假,因为刘备的劣势不是智术浅短,而是缺兵少将没地盘,但是不好直说,第4、5句到是当时的真实情况。由此可见,刘备其实并不是一个小说中那样很诚恳实在的人,至少不是一个面对大贤就能剖心置腹的人。
此时的诸葛亮个性相对简单,有才能、很自信甚至自负、在轻薄名利的隐居生活中有那么一丝想入世治世的念头,但是因所遇非时一直没有定下来。仔细想来,其中也有那么一点待价而沽的味道。刘备见他时,诸葛亮已经27岁,由隆中对诸葛亮直接大篇幅的展露自己的政治想法可以猜测,此时的诸葛亮展现才华抱负的想法已经比较强烈。
其才华是不用质疑的。对天下局势的判断和分析非常到位,对各地诸侯的了解也比较准确,其政治才能在此已经第一次体现出来,并且一来就是极高的高度。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是一直在仔细关注的,也未必就是想一心隐居不问世事。之后的孙刘联盟、刘备占荆州入巴蜀、蜀吴之战几乎都是围绕隆中策开展的。直到蜀吴之战后,孙刘重修盟好,荆州已不可能收回,蜀汉的政治策略才发生改变,隆中策的方针才基本结束。
最后要说一点,隆中对策体现的是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并未体现军事才能,从之后的历史来看,他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军事才华;刘备才是善于行军打仗的人,虽然刘备一直势力低微,但却在夹缝中生存了下来,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敢于将自己的抱负寄托在刘备一方的依仗吧。
诸葛亮是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
刘备是思贤如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英雄。
在隆中对中,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域性,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
诸葛亮隆中对中,向刘备提出什么计策?分步夺取天下的计策
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四条隆中对策是什么?
先取荆州 怎么说也是一方霸主 怎么也得有自己的地盘啊 然后联吴抗曹 当时曹操实力最大 所以必须先灭曹操
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三步计划 一 占荆州,夺英雄用武之地
二 取益州,成霸业,与曹操划江而治,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 待天下有变,成就帝业,复兴汉室
外结好孙权,对付曹操.占荆州,益州以为帝业.内修政理.若天下有变.命一大将帅荆州之兵.将军帅益州之兵.则天下可图.汉室可兴
一 占荆州,夺英雄用武之地
二 取益州,成霸业,与曹操划江而治,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 待天下有变,成就帝业,复兴汉室
汉室宗亲,仁义无双,但缺乏魄力!
诸葛亮隆中对向刘备绘的蓝图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而实现其有三个步骤
1、夺取荆益两州 2、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并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3、联孙抗曹,从荆益两州起兵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