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俄共建议把二战爆发时间改成 1937 年 7 月 7 日,如何看待这一提议 具有哪些意义

时间: 2023-07-27 22:01: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俄共建议把二战爆发时间改成 1937 年 7 月 7 日,如何看待这一提议 具有哪些意义

前共产国际是怎么产生的?又为何解散?求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当时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公然背叛工人阶级事业。他们非但没有号召各国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列强间的争霸战争,反对本国政府;还公开站在本国资产阶级政府方面,在国会中投票赞成政府的战争拨款,参加战时资产阶级政府,为帝国主义效劳。因此,第二国际实际已经分裂成为一群互相厮杀的社会沙文主义政党,它已经彻底破产了。而另一方面,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急剧尖锐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无产阶级需要有一个新的真正革命的国际组织。这个光荣使命最后落在了列宁和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身上。
  1914年11月,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的反战宣言中,首次提出要建立新的没有无产阶级叛徒参加的第三国际。列宁为了创建这样一个组织,在思想理论和组织方面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一些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内就存在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左派力量,如德国的斯巴达克派,保加利亚的紧密派,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左派分子等。但是,这些左派分子在思想上并没有同右派彻底划清界限,在组织上还同中派右派同居在一个党内。为了帮助各国左派,列宁发表了《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一系列著作。列宁不仅揭露了修正主义的错误,而且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胜利的学说。列宁的这些著作给各国无产阶级指明了革命的前途,为建立新的国际奠定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列宁还十分注意帮助各国左派分子从组织上同机会主义领导决裂。1915年9月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德,1916年4月在瑞士昆塔尔先后两次召开了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议。在会上,列宁同各国左派分子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并团结他们组成齐美尔瓦尔德左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阿根廷、芬兰、波兰、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在1918年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也在1918年11月爆发革命,年底,成立了德国共产党。各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创建共产国际提供了前提条件。1919年1月,俄共以及波、奥、匈等八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通过了告各国无产阶级组织书,要求他们派代表来苏俄,讨论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
  为了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民主党右翼于1919年2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6个国家的102名代表。会议决定恢复第二国际,即伯尔尼国际。
  1919年3月2日,各国共产党和左派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的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开幕。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封锁和武装干涉,能从国外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当时只有德国、奥地利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多数代表是在苏俄的外国侨民。当时旅俄华工联合会负责人刘泽荣(刘绍周),张永奎作为中国代表也列席了这次会议。
  列宁在代表会议上作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报告。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修正主义颂扬一般民主,实际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即资产阶级专政。他们斥责一般专政,实际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民主。列宁的报告具有重大意义。它指明,新的国际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会议就是否立即成立共产国际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德共希望推迟宣布。列宁作了大量说服工作,最后会议决定将此次会议改为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出席成立大会的,有35个组织的34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18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在工人苏维埃的旗帜下,在夺取政权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旗帜下,在第三国际的旗帜下联合起来”。最后,大会选举了由苏俄、德国、奥地利等国共产党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选举了列宁、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拉科夫斯基和普拉廷五人组成共产国际执行局。
  共产国际成立后,各国革命运动有了重大发展。苏俄取得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1919年春,匈牙利和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一度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意、英、法、日、美等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中国、印度等国的民族解放斗争也蓬勃发展起来。1919年,荷兰、丹麦、保加利亚、墨西哥、美国等国先后建立了共产党。1920年春夏,希腊、西班牙、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建立了共产党。
  1920年7-8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41个国家的217名代表。这次大会同上次不同,大多数代表来自国外,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会。
  国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又有一些国家建立了一批新的共产党。1920年,英国、法国、土耳其共产党成立。1921年,意大利、中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相继建立了共产党。
  中派分子,于1921年2月在维也纳开会,成立了“社会党国际工人联盟”,即第二个半国际。参加会议的有英国独立工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等。它们宣称站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中间,但两年后就同第二国际合并了。
  1921年6-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次参加大会的已发展到52个国家的605名代表。中国的张太雷和瞿秋白参加了大会。
  此次大会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已过,各国革命斗争受到挫折情况下召开的。大会认为,当前各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争取群众,并提出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提纲指出,共产党可以同社会党签订统一战线协定,但必须保持共产党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1922年11-12月,共产国际在苏俄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此次出席大会的有58个国家的408名代表。陈独秀和刘仁静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本届大会。大会进一步讨论了关于统一战线问题,肯定了执委会通过的关于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并要求东方各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
  此后,共产国际在1924年,1928年和1935年先后召开了三次代表大会。到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布结束活动并解散。共产国际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43年5月21日,一条从莫斯科传出的消息震惊世界:共产国际将要解散。共产国际从1919年成立,至此已经存在24年。作为全球性的政治组织,它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斯大林是当时世界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实际上也是共产国际的领袖。长期以来,共产国际的重大决策都是由他作出。那么,在解散共产国际这个重大问题上,他是怎样考虑的?共产国际解散的经过又是如何的?
  其实早在1941年,斯大林就发出惊人之语:共产国际没必要继续存在。这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20日深夜,斯大林向苏联主要党政军领导人(在场的有莫洛托夫、加里宁、伏罗希洛夫、安德列耶夫、米高扬等)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介绍了他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的谈话。然后他出人意料地就共产国际的存在讲了一大段话。斯大林说:“一些党(指美国共产党,1940年11月为适应美国的法律,共产国际同意美国共产党退出共产国际)从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那里出来了,这并不是坏事。正相反,各国共产党应成为完全独立的党,而不是共产国际下面的支部……不同国家中的情况和任务完全不同。在英国是一个样,在德国又是一个样,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当各国共产党按此方式得到巩固时,再重新恢复它们的国际组织。国际是马克思时期建立的,当时正期待着即将发生世界革命。列宁时期的共产国际是在同样形势下建立的。当前,每个国家本国的任务突出了,然而,各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国际组织下面的支部这种状况是个障碍……请不要抓住昨天不放。应认真考虑已经形成的新的条件……”
  在《季米特洛夫日记》出版之前,能够公开看到的斯大林关于共产国际解散的言论只有一件,即他在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后,于1943年5月28日对英国记者的书面讲话。他在给路透社记者的答复中说:共产国际的解散,便于一切爱好自由的民族组织共同进攻共同的敌人希特勒主义……。《季米特洛夫日记》披露斯大林1941年的谈话,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样,共产国际在近期是否继续独立存在,以及在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国际联络和国际工作的新形式问题,都尖锐而明确地提出来了。季米特洛夫非常敏感,第二天,他就提出了共产国际工作的新思路:第一,在近期停止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为各国共产党的上级领导的活动,使各国共产党具有充分独/立性,使它们变成真正本民族的政党,根据本国的条件按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具体任务并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负责;第二,把共产国际执委会代之以情报和对各国共产党提供思想和政治援助的机构。显然,季米特洛夫的新思路与斯大林讲话的用意不完全相符。十多天以后,季米特洛夫在苏共中央日丹诺夫处讨论,议题则是如何终止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活动。在讨论中,将共产国际“解散”的意思已变得十分明确:“这一步骤应完全是严肃认真和始终如一的。不应该出现只换一件外衣,而其余一切都照旧的状况,也就是说不应是解散了共产国际执委会,而实际上存在着国际指导中心。”
  1943年6月:在匆忙间解散 一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了,拟议中的解散共产国际的工作停止了,共产国际全力开展了配合和支持苏联卫国战争的工作。比如,根据斯大林的主张,共产国际改变了1939年英法德等国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判断,重新提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路线,并据此向各国共产党发出指示;号召各国共产党用一切力量支援苏联人民的正义战争,用一切力量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指导和帮助被希特勒德国占领国的共产党组织掀起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武装斗争;搜集德国占领地的情报,并就各国共产党的事务和工作提出意见,给予指示。从工作方式和领导职能方面考察,这与以前共产国际的工作程序是一致的。
  但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共产国际领导人的公开性活动减少了。用季米特洛夫的话说:“没有必要突出共产国际。”这是根据斯大林的意见而这样做的。斯大林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对季米特洛夫说:共产党“把其他国家的人吓着了”,要避免让别人产生苏德战争是法西斯与社会主义之间战争的感觉,因此,“目前,共产国际不应公开出面”。
  这种情况到1943年5月开始发生变化:因战争而搁置的解散工作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这年5月8日,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曼努伊尔斯基与苏共领导人莫洛托夫就解散共产国际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商定:“要制定一个解散这个中心的文件”。由于以前曾有这方面的酝酿,因此文件很快就起草好了。5月11日,这个草案呈送斯大林。当晚斯大林召见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尔斯基,同意了这个草案,同时还讨论决定了解散共产国际的程序。5月13日和17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两度开会,对草案进行讨论,一致通过将这个草案作为决议的基础。
  5月21日,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召开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除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外,还有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尔斯基。莫洛托夫宣读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加里宁指出,敌人会利用这个行动。而斯大林再次阐述了解散共产国际的理由:经验表明,无论是在马克思、列宁时代,还是在现在,由一个国际中心来领导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人运动都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建立共产国际的时候,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以为我们可以领导所有国家中的工人运动。这是我们的过错。共产国际的继续存在会败坏国际主义的思想名声,这是我们所不想要的。解散共产国际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这在决议中并没有提到。敌人诬蔑各国共产党,说什么他们是外国的间谍,这也有碍他们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工作。随着共产国际的解散,敌人手中的这张王牌就被打掉了。所采取的这个步骤无疑将巩固作为全国性工人阶级政党的各国共产党,同时也将加强以苏联为基地的人民群众的国际主义。结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 与此同时,按照议定的程序,20日、21日,向各国共产党发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提议。此时斯大林是比较着急的,20日他打电话给季米特洛夫说:“要不要今天将主席团的决议交去付印?要快一点公布。”由于通讯的原因,没有能够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在当天公布。但很快,5月22日《真理报》就公布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实际上这是非常匆忙的,因为共产国际的大部分支部还没有反馈意见。5月28日,斯大林就英国路透社记者的提问作了书面回答。直到6月7日,根据各国共产党的反馈意见,季米特洛夫给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送去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各国支部通过解散建议的决定草案以及给报刊的新闻公报稿。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确定所有(现在存在并有可能通知决定的)支部一致批准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建议,宣布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和秘书处及国际监察委员会解散。6月10日,《真理报》公布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1943年6月8日决定的通告。6月12日,在斯大林住处召开了讨论共产国际解散的善后会议,决定在联共(布)中央特设国际联络部,委托其领导原共产国际的下属机构。至此,存在24年的共产国际正式解散。
  斯大林的战略和策略思考 从共产国际解散的经过可以看出:此事自始至终是在斯大林的指导和批准下进行的,它贯穿了斯大林的政治判断和政治意图。从1941年4月开始酝酿,到1943年6月正式解散,斯大林曾两次提议解散共产国际,这大约有着战略和策略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斯大林认识到:共产国际的领导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实际需要。共产国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西欧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捍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世界革命而建立的,其战略总任务是“加速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经过二十多年后,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指导各国革命几经挫折后,共产国际的领导体制的缺陷已经充分暴露,这不可能不引起作为共产国际实际领导人的斯大林的深刻思考。正因如此,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突出地强调了两点,一是,针对法西斯势力十分猖獗的形势,制定了建立反对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和反帝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二是,提出要改变共产国际的领导方式,要求共产国际执委会“在把活动重点转移到制定世界工人运动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线的同时,要在决定任何问题时,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出发,而且一般说来,要避免直接干涉各党的内部组织的事务。共产国际的任务和职责的变化,说明共产国际的职能已经与共产国际成立之初大不相同。共产国际七大的这两大决策,是与斯大林的认识密切联系着的。 同时,这种领导方式的改变,是否可以看作是斯大林在潜意识中对共产国际历史价值认识的一个变化呢?共产国际这种领导方式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削弱共产国际执委会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实际是削弱斯大林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换个角度也就是说,在斯大林的战略考虑中,共产国际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是逐渐下降的,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苏联应对国际形势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了。
  第二,在时机选择上,1940年冬至1941年春,苏德关系明显恶化,斯大林不能不做应对战争的准备。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为避免形成德国和其盟国日本东西夹击的局面,苏联与日本在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提议解散共产国际,也是为此目的的一个措施。联系此后季米特洛夫与苏共中央领导人日丹诺夫、扎哈罗维奇等讨论关于终止共产国际执委会活动时的谈话,斯大林分化德国与日本的关系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通过解散共产国际,“所有反/共产国际的公约将一下子失去基础”,从而可减少日本与德国形成东西两面夹击苏联的可能性。当然,此举也有影响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党和苏联的看法的用意,通过这一步骤,“资产阶级将失去他们所说的共产党人服从于某一外国中心,也就是说他们是‘叛/徒’这样一张最重要的王牌。” 到了1943年,苏联在外交关系方面仍需要大的突破。一是,虽然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胜利,但战争的形势仍很严峻,需要盟国的大力援助;二是,拟议中的第二条战线迟迟不得开辟,苏联独/立承担着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重担。从减轻苏联的战争压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击溃希特勒”的期望出发,亟需推动美英开辟第二条战线。因此需要与英美等国修好。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领导共产国际在世界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是恐惧和担心的。斯大林出此举措,应是消除英美疑虑,改善与英美关系的一大努力。这也是他急于公布共产国际解散文件,共产国际在一个月间匆忙解散的主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定义是什么?

请问十七大后,中国共产党的定义是什么?在线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历经多年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取得全面胜利,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中华民国国军,迫使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

2、土地革命阶段
3、抗战阶段
4、民主革命阶段
5、新民主主义阶段
6、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7、文化大革命阶段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10、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2]

成立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

历史条件
1、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做了榜样,随后马克思主义为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4、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5、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2]

大事简记
1921年7月23日-8月初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
11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发出通告,对党的组织.宣传工作做出部署。
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员大罢工
1月21日-2月2日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5.1-5.6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
5.5-5.10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6.15 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
7.16-7.2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8.29-8.30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全体会议
10月 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到北京
10.16-10.26 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4日-2月9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发生。
2.27 中共中央发表《为吴佩孚惨杀京汉路工告工人阶级与国民》。
3.3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表《就京汉铁路罢工工人流血事件告中国铁路工人书》。
4月中共中央由北京迁回上海。
6.12-6.20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6.15 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
7.1 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前锋》月刊在广州出版。
7月 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对于时局之主张》。
8.20-8.25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
10.20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周刊在上海创刊。
11.1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上海书店”。出版发行《向导》、《新青年》、《前锋》等杂志。
11.24-11.25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三届一中全会。
11.28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通过《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
12.25中共中央发出《第十三号通告》。
1924年1月初 中共中央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在上海举行联席会议。
2.7 全国铁路总工会成立。
2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三届二次执行委员会会议。
5.10-5.15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
6.17-7.8 共产国际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
7.3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学。
7.15广州沙面工人大罢工。
9.10 中国共产党发表第三次对时局的主张。
11.19 中国共产党发表第四次对时局的主张。

历届会议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在法国的共产主义小组还没有和国内取得联系,所以没有派代表出席)。推举的代表共12人:湖南小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小组董必武、陈潭秋,上海小组李达、李汉俊,北京小组刘仁静、张国焘,济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小组陈公博,日本东京小组周佛海。参加大会的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会议在召开过程中曾遭到帝国主义密探的干扰,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在上海召开。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1935年长征过程中,遵义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开始进行全国性抗战。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40年,百团大战由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
1941年根据地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经过激烈的争论,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名《双十协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48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党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4年,中国赶走南越侵略军,收复西沙群岛。
1975年的全面整顿工作由邓小平主持进行。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实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历经多年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取得全面胜利,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中华民国国军,迫使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历经多年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取得全面胜利,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中华民国国军,迫使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77事变的故事

谁知到77事变的故事啊,急急急!!!

七七事变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扩展资料:

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大的事件,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是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1937年7月7日只是全面抗日战争的纪念日,其实,战斗的第一枪是7月8日早晨打响的。

1937年7月,日本军阀认为全面侵略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在卢沟桥挑起全面进攻中国的大规模战争。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试探,7月7日晚日军牟田口联队借口一名士兵在演习中失踪,提出到宛平城内查找的无理要求,当即被我方拒绝。

日军在8日早晨向我宛平城发动攻击。于是,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开始了,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也宣布开始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Lugou Bridge Incident/Lukouchiao Bridge Incident/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Roko Bridge Incident)

  简介
  [编辑本段]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具体简述
  [编辑本段]

  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西方称作马可波罗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抗战,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一位战士用大刀接连砍死砍伤日军13人,自己也壮烈殉国。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战士,战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军收复了永定河东岸的失地。
  发生时间:民国25年。
  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
  失踪原因:拉肚子。
  失踪时间:20分钟。
  事变元凶:东条英机。
  进攻者:清水节郎,伊木清直等。
  中国守军:第29军“大刀队”,军歌“大刀进行曲”,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首位抗日殉国的高级将领)。

  背景
  [编辑本段]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20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经过
  [编辑本段]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反应
  [编辑本段]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蒋介石也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后续
  [编辑本段]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布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数百人,活捉汉奸殷汝耕(后逃跑)。
  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影响
  [编辑本段]

  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评价
  [编辑本段]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上,法西斯成为全人类的公敌,世界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争霸斗争转变为法西斯力量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一场较量。随着德意日法西斯日趋一日地走向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多年努力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土崩瓦解,国际社会的秩序已经失去了国际条约的控制,法西斯侵略者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了。到了1936年,法西斯国家行将发动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在全球的上空。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是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所以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则一天天开始复兴。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将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别珍视和发扬。今天距离七七事变的爆发已经70年了,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至今不散,日本极右势力极力通过各种方式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中国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七七事变”70年
  [编辑本段]

  今年重聚卢沟桥老兵仅剩六人
  中新社南京七月四日电(记者:丁梅 孙祥明)今天,“七七事变”亲历者、原国民党第二十九军老兵李鸿斌从南京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七七事变”亲历者重聚卢沟桥活动。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举行座谈会,为这位老人送行。同时,主办者宣布:《国威》关爱抗日老兵公益活动拉开帷幕,一系列全国寻访抗战老兵的活动正式启动。
  座谈会上,李鸿斌老人回忆起当时战斗的激烈场面以及无数战友英勇牺牲,不由得满眼热泪。他说,这些参加过卢沟桥抗战的二十九军老兵们最年轻的八十八岁,而最年长的已经一百零六岁,全国不到四十人,身体情况都不甚乐观。李鸿斌老人向记者多次提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已经没有下一个十年(即八十周年)喽”。
  “今天来参加会议,不是只是我一个人来,代表了千千万万死难的烈士和战友来的,带着一种使命感来参加这次会议,希望社会各界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抗战老兵,记住抗战精神!”八十五岁的抗战老兵王楚英虽不是二十九军老兵,但也来参加《国威》关爱老兵公益活动。
  据介绍,今年能参加“七七事变”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二十九军老兵只有六位。另五位老兵分别是:崔金品(九十一岁),赵金典(九十二岁),张可宗(八十八岁),马步先(八十八岁)和孙敬生(九十三岁)。七十年前,他们都是二十九军的将士,在“七七事变”中共同抵抗侵华日军的进攻。
  届时,六位老人将重登卢沟桥,缅怀当年战友,共叙历史细节,最后留下珍贵的合影。二十九军佟麟阁、赵登禹等名将的后人,也将与老兵们一起参加纪念活动。

  “七七事变”71年
  [编辑本段]

  7月7日,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与悲愤、血性与荣光的日子!!!
  71年前的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古老的宛平城墙上,日军炮击留下的弹洞至今仍然清晰可辨。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全中国。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已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
  71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造成的惨重灾祸,罄竹难书!!!
  从明朝开始,倭寇就频频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还记得当年戚继光抗倭,流芳百世;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终于到了1937年,这一年,尘封的日历上还印刻着“日军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曾经被鲜血浸透的南京城,到处是孤魂的呻吟,那一张张魔鬼般的笑容,令人发指!
  当然,我不否认,在21世纪的国际局势和格局下,我们作为大国要崛起,睦邻友好是必须的,总不能周围都是“敌对国”而走向世界,问题是这要有前提吧?
  这个前提就是鬼子诚恳道歉、并赋以行动。可惜我至今没看到鬼子有此“善举”!
  借用历史学家郭廷以的话:铭记历史和教训,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纪念是为了保留一段真实的历史。“否认历史害莫大焉”!——因为:“善忘从来就不是美德。”
  我们不能忘记,在明治维新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和参加过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是对华战争。1927年7月,日本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提出: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我们也不能忘记: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在暴行最猖獗的6个星期里,共杀害我30多万同胞,强奸2万以上的妇女,掠夺文物、财产不计其数,史称“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该遗忘的耻辱。这场浩劫是中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粹屠犹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
  我们更不要忘记:无赖的老年日本人根本就不承认侵略过中国!无知的年轻日本人根本就不知道侵略过中国!!无耻的军国主义者说当慰安妇在当时是一种荣耀!!!
  牢记历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在更多的时候,这四个字却仅仅只是一个口号。究竟该如何激活历史的记忆,今天的中国人依然在争论不休。
简介
[编辑本段]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具体简述
[编辑本段]
[曾经受到日军重创的宛平城]
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西方称作马可波罗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抗战,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一位战士用大刀接连砍死砍伤日军13人,自己也壮烈殉国。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战士,战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军收复了永定河东岸的失地。
发生时间:民国25年。
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
失踪原因:拉肚子。
失踪时间:20分钟。
事变元凶:东条英机。
进攻者:清水节郎,伊木清直等。
中国守军:第29军“大刀队”,军歌“大刀进行曲”,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首位抗日殉国的高级将领)。

背景
[编辑本段]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20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经过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反应
[编辑本段]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蒋介石也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后续
[编辑本段]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布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数百人,活捉汉奸殷汝耕(后逃跑)。
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影响
[编辑本段]

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评价
[编辑本段]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上,法西斯成为全人类的公敌,世界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争霸斗争转变为法西斯力量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一场较量。随着德意日法西斯日趋一日地走向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多年努力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土崩瓦解,国际社会的秩序已经失去了国际条约的控制,法西斯侵略者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了。到了1936年,法西斯国家行将发动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在全球的上空。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是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所以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则一天天开始复兴。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将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别珍视和发扬。今天距离七七事变的爆发已经70年了,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至今不散,日本极右势力极力通过各种方式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中国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七七事变”70年
[编辑本段]

今年重聚卢沟桥老兵仅剩六人
中新社南京七月四日电(记者:丁梅孙祥明)今天,“七七事变”亲历者、原国民党第二十九军老兵李鸿斌从南京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七七事变”亲历者重聚卢沟桥活动。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举行座谈会,为这位老人送行。同时,主办者宣布:《国威》关爱抗日老兵公益活动拉开帷幕,一系列全国寻访抗战老兵的活动正式启动。
座谈会上,李鸿斌老人回忆起当时战斗的激烈场面以及无数战友英勇牺牲,不由得满眼热泪。他说,这些参加过卢沟桥抗战的二十九军老兵们最年轻的八十八岁,而最年长的已经一百零六岁,全国不到四十人,身体情况都不甚乐观。李鸿斌老人向记者多次提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已经没有下一个十年(即八十周年) 喽”。
“今天来参加会议,不是只是我一个人来,代表了千千万万死难的烈士和战友来的,带着一种使命感来参加这次会议,希望社会各界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抗战老兵,记住抗战精神!”八十五岁的抗战老兵王楚英虽不是二十九军老兵,但也来参加《国威》关爱老兵公益活动。
据介绍,今年能参加“七七事变”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二十九军老兵只有六位。另五位老兵分别是:崔金品(九十一岁),赵金典(九十二岁),张可宗(八十八岁),马步先(八十八岁)和孙敬生(九十三岁)。七十年前,他们都是二十九军的将士,在“七七事变”中共同抵抗侵华日军的进攻。
届时,六位老人将重登卢沟桥,缅怀当年战友,共叙历史细节,最后留下珍贵的合影。二十九军佟麟阁、赵登禹等名将的后人,也将与老兵们一起参加纪念活动。

“七七事变”71年
[编辑本段]

7月7日,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与悲愤、血性与荣光的日子!!!
71年前的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古老的宛平城墙上,日军炮击留下的弹洞至今仍然清晰可辨。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全中国。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已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
71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造成的惨重灾祸,罄竹难书!!!
从明朝开始,倭寇就频频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还记得当年戚继光抗倭,流芳百世;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终于到了1937年,这一年,尘封的日历上还印刻着“日军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曾经被鲜血浸透的南京城,到处是孤魂的呻吟,那一张张魔鬼般的笑容,令人发指!
当然,我不否认,在21世纪的国际局势和格局下,我们作为大国要崛起,睦邻友好是必须的,总不能周围都是“敌对国”而走向世界,问题是这要有前提吧?
这个前提就是鬼子诚恳道歉、并赋以行动。可惜我至今没看到鬼子有此“善举”!
借用历史学家郭廷以的话:铭记历史和教训,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纪念是为了保留一段真实的历史。“否认历史害莫大焉”!——因为:“善忘从来就不是美德。”
我们不能忘记,在明治维新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和参加过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是对华战争。1927年7月,日本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提出: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我们也不能忘记: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在暴行最猖獗的6个星期里,共杀害我30多万同胞,强奸2万以上的妇女,掠夺文物、财产不计其数,史称“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该遗忘的耻辱。这场浩劫是中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粹屠犹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
我们更不要忘记:无赖的老年日本人根本就不承认侵略过中国!无知的年轻日本人根本就不知道侵略过中国!!无耻的军国主义者说当慰安妇在当时是一种荣耀!!!
牢记历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在更多的时候,这四个字却仅仅只是一个口号。究竟该如何激活历史的记忆,今天的中国人依然在争论不休。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

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220289.html?si=5&wtp=wk

卢沟桥烽火主要内容

《卢沟桥烽火》本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着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大罪,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

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扩展资料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距广安门10公里,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29年(1189年),建成于金章宗明昌3年(1192年)。

早在700年前,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介绍到欧洲而闻名于世,当年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进入北京的。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在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

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

参考资料:卢沟桥-百度百科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县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重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扩展资料:

被选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卢沟桥(Lugou Bridge)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在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卢沟桥的战略位置。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和声援。
  第四段(9)中国人民抗战的序幕。

中心思想:《卢沟桥烽火》本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着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大罪,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课文具体叙述了"卢沟桥烽火"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军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大罪,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敌军的奸诈狡猾。
《卢沟桥烽火》本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着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大罪,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战争的残酷后果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华民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也正是由于这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华民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五个战胜国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战后,依照《波茨坦公告》,战胜国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并成立了纽伦堡和东京两大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其中也有少数人逃过制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天皇裕仁,死于1989年;原日军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受到国民政府包庇,躲过审判;墨索里尼,意大利法西斯领袖,法西斯主义始作俑者,1943年意大利对轴心国宣战后被捕,后被希特勒派人救出,最后被游击队捕获并曝尸街头;赫斯,纳粹副元首,受元首之命于1941年秘密乘飞机前往英国“和谈”,被英国政府长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于1937年7月7日拉肚子“失踪”,导致日军制造借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政府为掩盖事实真相,将其遣送回国;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军元帅(追)、联合舰队总司令,珍珠港事变策划者,死于1943年盟军“复仇行动”。帝国元帅戈林、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纳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别背叛希特勒,被希特勒开除纳粹党,被盟军俘获后畏罪自杀;东条英机大将,日本法西斯独裁者,太平洋战争策划者,战争鼓吹者,甲级战犯,1948年被判绞刑;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二战头号元凶,1945年4月30日与爱娃·劳恩举行婚礼后在总理府地堡自杀。卡尔·邓尼茨,希特勒继承人,德意志帝国元首,前帝国首席潜艇官,海军总司令,战后接受审判,出狱后定居联邦德国。

战后,美苏两国开始冷战,日本接受美国改造,天皇和神道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美国积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日本成为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德国被英、美、法、苏分别占领,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而英、美、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联邦德国,柏林墙把柏林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两德分裂开始。

1945年5月初邓尼茨以元首身份下令德军停止向除苏军以外所有盟军停止攻击并投降,1945年5月9日凌晨,纳粹德国正式向盟军投降。德国在整整26年后,又一次站在了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的行列中。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最大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五星上将、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交往,人们在阳关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文明进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宇航时代和核时代。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传奇的故事、深刻的真理以及许多耐人寻味的未解之谜。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结果:盟国战胜了法西斯轴心国

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避免了法西斯势力奴役全世界。如果不是当年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们世界至今还笼罩在黑暗之中,大家都知道,德日意法西斯大屠杀,如果不是战胜了法西斯势力的话,世界就不可能享受整整60年的和平。所以说,我认为当年的这场战争的第一个意义,也是直接的意义就是战胜了法西斯,迎来了和平。至于它的间接意义我认为有这么几点,我常常听人说,由于当年那场战争的胜利,我们战后几代人至今仍然在享受着战争中的成果,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是如此。
首先,是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历史倒退。在这次战争中,民主思想大普及,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追求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战后许多的原来的殖民地国家纷纷暴发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运用。到60年代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产生,这些国家获得独立的基础就是在二次大战中奠定的。
其次,二战的又一影响是产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最后形成二战以后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二次大战中凡是苏联社会主义表现出了非常坚韧的强韧的力量。最近我们这两天在宣传中知道,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光军人死亡就是700多万,一般的国家特别是西方的国家,是根本承受不了这个东西的。所以说,共产党的威望、社会主义的威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改革,战争中美国、英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调动全民的参加热诚,都许下了很多的诺言进行了社会的改革。战争结束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就出现了政治、经济涉及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改革。资本主义制度而大大进了一步。
第四,这场战争促进了人民的和平愿望,这个在战后60多年中间已经表现的非常充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战争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动员的最大兵力为9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通常分为轴心国的战略进攻与同盟国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与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的战略进攻与轴心国的战败三个阶段。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先后在各自的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地区、非洲战场的阿拉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在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之前,各主要战场均有着各自的战略相持阶段。1942年11月前后,盟军在三个主要战场先后进行的斯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和瓜达卡拉尔岛战役,标志着大战战略转折的实现。

1944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先后转入全面战略进攻。欧洲战场方面,苏军率先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美英等国盟军随后在法国登陆,形成对德国的东西夹击。亚洲与太平洋战场方面,盟军通过岛屿登陆作战和海空作战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欧亚各国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则配合着盟军的进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共商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大计。1945年4月1日,盟军在鲁尔地区合围西线德军主力,下旬即进抵易北河一线。苏军于4月16日发起柏林战役,25日与美军会师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正式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于7月17日至8月2日举行波茨坦会议,商讨如何处置德国、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议期间,中国、美国、英国签署并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公告内容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绝。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9日兵分三路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在中国军民协助下,苏军解除关东军武装,11日进入朝鲜北部地区,25日占领南萨哈林岛,9月1日进占千岛群岛。8月9日,毛泽东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面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抗日游击队立即向华北、华中、华南敌占区发动进攻,并抽调大量兵力进军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取得反攻的重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28日,盟军开始在东京附近和其他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代表在驻泊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即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交战双方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等现代武器装备,并首次使用雷达、火箭炮、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导致作战形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出现了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空母舰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在战争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对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的影响深远,为各国国防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的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奠定的“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的相对和平创造了条件。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诸强并立、相互争霸的格局,出现了美国独霸的一统天下。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欧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
结果是以法西斯失败而告终,日本德国意大利均无条件投降。
影响1.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5.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请楼主相信这个答案,我现在正在学习世界近代史,这是老师总结出来的。
文章标题: 俄共建议把二战爆发时间改成 1937 年 7 月 7 日,如何看待这一提议 具有哪些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919.html
文章标签:俄共  这一  改成  提议  如何看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