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23 02:59: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在山东省西南部的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历史上也称为梁山泺。《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是讲得宋朝时期的一群山贼,被宋朝政府招安,为宋朝政府,征战各地的故事。《水浒传》中的主角,梁山泊的好汉首领宋江,并不是山东境内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而是其他省份的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现实中的梁山伯和《水浒传》中的梁山泊。
一、现实中的梁山泊在山东的梁山县山东的梁山县的水泊梁山在横跨东平、台前、梁山、汶上四县。现在的水泊梁山已经枯竭,已经没有水了,但是依然能看到曾经留下的痕迹。水泊梁山的水域特别广,现在遗留下来的还有跨越四个县的一个古东平湖和梁山县独有的一个湿地。
二、《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108将的聚集地在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好汉们聚集的地方。梁山泊是一个水寨,108位好汉聚集在水寨之上,占山为王,和当时的宋朝政府作对。小说里的人物并不是全部都有历史人物做参照的,但是梁山的首领宋江确实有历史人物,做参照的。那这个宋江并不是山东农民起义军的领导,所以也有可能是《水浒传》的作者将多个农民起义军融为一体,虚构了梁山泊这个水寨。
三、《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和现实中的梁山泊基本相同梁山泊在小说之中是一个水寨,而在现实中的水泊梁山也是一个具有巨大水域的地方。所以《水浒传》中的梁水泊应该是参照现实中的水泊梁山为基础所描写的一个水寨。
势力范围在山东青、齐与河南、河北一带,主要干将有36人,战斗力很强。
宋代自赵匡胤开国以来,一直举行对外屈辱、专力防内的政策,政权、财权和兵权高度集于中央,封建压迫非常厉害。
特别是北宋末年,由于推行上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十分剧烈,封建剥削也异常残酷。所以,虽然当时工商业比较发达,人民生活出路较广,社会矛盾仍然相当尖锐,农民起义次数很多。
仁宗时代在西夏用兵之后,几十人到数百人的小规模农民起义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宋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势下举起义旗的。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他聚集36个人,在京东东路所管辖的黄河以北地区起义,专打社会上的不平,杀富济贫,反抗北宋王朝的残酷统治,引起统治者的恐慌。
起义发生不久,宋徽宗赵佶便诏令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但由于宋朝军队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
又由于宋江“其才过人”,属下的36个人都是强悍猛勇之士,个个英雄,所以,这次征剿不仅没有消灭宋江起义军,反而使其威名远扬。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宋江等人没有像《水浒传》等文艺作品所描绘的那样,入据八百里水泊梁山替天行道,而是“横行齐魏”,马不停蹄,千里转战于山东、河北一带。
宋江率众攻打河朔(泛指今黄河下游南北一带)、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益都),转战于青、齐(今山东省济南)至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北)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
在数万官军的围追堵截中,起义军攻城陷地,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却似一把钢刀,令统治者闻风色变,“官军莫敢撄其锋”,成为一支很有影响的农民起义队伍。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宋江率部攻打京西、河北等地州县。宋徽宗赵佶闻知,采纳亳州知州侯蒙“赦过招降”的建策,颁旨招安,侯蒙旋卒,此事不了了之,宋徽宗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往讨。
宋江避其锋,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今山东省临沂),与官军周旋年余。宣和三年初,转向南攻打沂州(今临沂),战斗打得十分艰苦,结果终因寡不敌众,被知州蒋园率兵击败。
二月,起义军继续南下,攻打淮阳军(今江苏邳县西南),接着,占据楚州(今江苏淮安),进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境内。
在这些激烈的战斗中,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军事才能,指挥若定,谋略过人,战术灵活多变;同时,正如后来元代陈泰在《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中所说的那样:“宋之为人,勇悍狂侠”。
宋江作战也很勇敢,身先士卒,带头冲杀,打出了威风,令一些朝廷官吏也不得不承认其有勇有谋。就在同一月里,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也率义军连破处州、秀州(均属浙江),其攻势凌厉,使北宋王朝十分惊恐。
为了瓦解、镇压这两股反军,亳州知州侯蒙向宋徽宗上书,道:“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说明他必有超过常人的才能。不如赦过招降,让他率兵讨方腊以赎过,或许还能平定东南之乱。”
宋徽宗对这个主意十分赞赏,立即下诏给刚刚以徽猷阁待制出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令其设法招降宋江。
张叔夜到达海州后,起义军正准备攻城。宋江和起义军副将吴加亮等人,仔细分析了海州滨海的特点和城防情况,决定从海上突破,于是直取海滨,俘获了大型船只10余艘。
然而这一切,都被张叔夜所派的侦探窥视到了。张叔夜连忙招募敢死队1千余人,在近城设伏;然后,再派出小股士卒赶往海滨诱战,同时将精兵埋伏在海边。
双方开战后,伏兵蜂拥而上,举火烧毁了宋江的船只。宋江虽然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重创,但见船只着火、退路已断,也不免有些慌乱。
这时,张叔夜又乘势发动全面进攻,俘虏了吴加亮。宋江在重兵包围之下,痛感大势已去,不得已率部接受招降。
扩展资料:
《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个个形象鲜明,故事生动。但是,与史书对比,其中只有三十六个人物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其余七十二个,大都是创作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这就是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一百零八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再加工而成的,这样一算,整部小说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北宋期间黄河多次缺口泛滥,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纵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并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
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的活动营生。
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败、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
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于是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最初四五年,宋江等人一直坚守在梁山泊,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
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见《皇宋十朝纲要》)。该起义军最终以被官府招安结束。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的记载看,只有三十六人。
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三十六人为:
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这个名单有一个可疑之处就是,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三十六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此有人认为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
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推测至少应有数千人。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许是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类稿》载),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
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原本平常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参考资料来演:百度百科——宋江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别把《水浒传》当真实的历史
《水浒传》梁山在山东省西南部。
由于地理环境变化,河流、湖泊比较容易发生变化,但是山脉一般来说相对较为稳定,找到梁山,就找到了梁山泊的大致位置。梁山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处于山东省的泰安、济宁、菏泽和河南省的濮阳四地市交界处。
梁山则是梁山县境内最高的地方,位于县城东南,由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主峰虎头峰海拔197.9米。虎头峰上曾建有宋江的大寨,就是梁山108好汉聚义的地方。
地理变迁
梁山泊及梁山所在位置,原为大野泽,又名巨野泽,在今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汇集而成。现代地理上的梁山、东平、郓城、巨野、汶上、嘉祥、济宁一带都是大野泽波及之地。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涌入,大野泽日益淤积,泽面北移安山(小安山)至鱼山一带。
以后梁山泊不断受黄河决口洪水的侵淤,逐渐缩小。元至元初年,梁山泊淤垫,残留部分以南旺湖之名出现,梁山附近地带已经在水面以外的西侧。
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夺大清河入海,汶水不能北注,滞蓄于安山湖旧址,汛期黄河水倒漾入湖,湖面日益增广。
为防黄水南侵,当地民众从十里堡(属梁山县)至东平州城西解河口一线,借运河故道南堤(十里堡至大安山)和安解民埝(大安山至解河口旧临黄堤)修筑围堤,形成周围87公里的滞洪区,始称积水洼。因大部湖面在东平县境内,民国年间始有东平湖之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