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17 15:00: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1940年6月5日,300万德军开始实施攻占法国的“红色方案”。从整个战役态势看,法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摆在法军统帅部面前的,要么继续抗争下去,要么寻找一个更体面的投降方式。当然,被吓破胆的贝当等人更趋向于投降与和谈。
远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的丘吉尔,自然不愿看到盟友就这么轻易放弃,也在做着最后的努力。但在德军的打压下,尽管他苦口婆心劝告法国人抗战到底,但对方坚称败局已定,唯有投降一条路。此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避免二次伤害。
德军的进攻目标十分明确。
针对惊慌失措、坐以待毙的法军,占据绝对优势的德军,并没有什么缜密的战术,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推进、推进、再推进,直到对手“俯首称臣”为止。不过,德军在确定目标上还是十分明确的,而且是必须占领,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巴黎作为法国首都,德军曾两次差点攻克,可以说是德国人心目中“最大的遗憾”,特别是在这里屈辱地接受一战战败,以及严苛的《凡尔赛和约》。为此,攻占巴黎是德国上下盼望已久的事情,自然也是德军进攻的首要目标。
为尽快攻克巴黎,德军A、B集团军群从东、西两方向进行夹攻,旨在速战速决。然而,法国政府面对德军,不仅没有任何反抗措施,反而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德军未费一枪一弹占领巴黎,让德国民众欢呼雀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次,凡尔登因一战残酷的“堑壕战”而出名。在这里,德、法两国进行了一场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随着法军胜利,德军的进攻势头从顶峰跌落,成为一战的转折点。可以说是德军官兵们“心中永远的痛”,“ 欲除之而后快”。
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由古德里安承担了此项任务,第19装甲军在他的指挥下,突破法军防线,一路长驱直入,犹如无人之境,凡尔登很快沦陷。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又马不停蹄地进抵到瑞士边境,彻底关闭了法军试图逃亡瑞士的大门。
另一个目标就是,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其诺防线。它不仅成为德军无法逾越的屏障,更是法军实力的最高象征,攻克它,可以彻底地摧毁法国人的斗志。在德军C集团军群和古德里安的合击下,25万守军很快放下了武器,举手投降。
面对颓势,丘吉尔仍在努力着。
1940年6月10日,隆美尔的装甲师已经攻到距离巴黎50公里处,法军已是最后的挣扎了。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天,意大利向法国、英国宣战,从阿尔卑斯山进攻法国。眼看法国岌岌可危、大势已去,但海峡另一边的丘吉尔并不打算放弃。
第二天,丘吉尔在12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往巴黎。这是他自担任战时首相一个月的时间内,第4次到法国,尽管随时可能成为德军
战斗机的攻击目标,但依然坚持到法国,商量盟军继续抗战的问题。难道,他的“热衷”背后,还有什么隐情吗?
一是,盟军33.5万部队撤往英国,这对丘吉尔来说多少是个安慰。但兵不斗志,武器缺乏,让他对保卫英国没有太多的信心。于是,他坚持在法国的战役,可以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减缓英国的压力,最起码为英军争取更长的准备时间。
二是,就算法国灭亡,敌后抗战、游击战也将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不仅分散德军对英国的注意力,甚至牵制一部分德军,分担一些英军的压力,而且对整个反法西斯同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舞。也就是说,继续抗争下去,对英国有利。
更重要的一点,他希望法国海军能前往英国,与皇家海军一道担负起海峡的制海权。尽管英国有英吉利海峡这道天然屏障,但空军的实力明显不具优势,那么增强海军的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法国海军的支援,守卫本土的信心会更大。
然而,法国政府充斥着失败情绪。尽管丘吉尔苦口婆心的相劝,但他们似乎更关心法国向哪里迁都,如何不被德军俘虏,甚至贝当、魏刚等人提出要么停战、要么签订合约。总之,除了戴高乐将军支持游击战外,没有人再想抗争下去。
丘吉尔见法国投降决心已定,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国。他前脚走,后脚贝当等人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并将法国政府迁往图尔。6月13日,不甘心的丘吉尔第5次前往法国做最后的努力,并表明英国将抗战到底的决心,但没人愿意听这一套。
法国投降,德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940年6月13日,丘吉尔眼看着法国投降的决心已定,提出希望将在法国俘获的400多名德军飞行员交给英国看管。原来,深谋远虑的丘吉尔意识到,一旦法国投降,这些俘虏将重新驾驶战机继续对付英国,这对英国来说是个不小的隐患。
让他失望的是,虽然法国政府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德军就未放一枪进入了巴黎,法国政府从图尔撤往波尔多,并向德国提出了停战请求。换句话说,此时的400多名德军飞行员,成了贝当等人“献媚”的宝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交给英国人了。
巴黎的沦陷,对德国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在一战中,德军曾两度逼近却失败而归,如今未放一枪占领巴黎,喜悦之情可想而知。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法国政府的干预下,严令民众不得反抗,德军得以在凯旋门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这不仅是对法国人的羞辱,更是自德国接受《凡尔赛和约》制裁以来,德意志民族最想看到的一幕,但德国显然未放弃报复法国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最解气的方式,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德国人经历的痛,法国人也要经历。
首先,一战时德国投降签字的“福熙车厢”被重新拉出,在这里德国接受了法国人的投降,并拉回德国巡游,这对法国人来说,可谓是“羞辱到家了”。消息传回德国,国内沸腾了,人们纷纷自发上街祝贺,民族尊严得到了空前满足。
其次,德国重新拿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并将法国一分为二,德国占领了其最富庶的地区,以及整个大西洋沿岸地区,而德军所有的“吃喝拉撒睡”都由维希政府买单。也就是说,法国不仅成为一个内陆国家,而且还要支付占领军的费用。
更重要的一点,在法国南部建立的维希政府和当初的德国一样,只能保留10万人的部队。可见,德国对法国实施了比《凡尔赛和约》更严苛的制裁,一战后,过着憋屈生活的德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他们更加疯狂地追随着元首。
而作为法国人骄傲的马其诺防线,矗立在法德边境上成了彻彻底底的摆设,它不仅暴露出法国军事思想的短视,成为二战中法国人不折不扣的遮羞布;而且其“完全防御”的建军思想,成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典型,并沦为国际大笑话。
所指的是二战德军对法战争,仅仅38天,法国全线溃败,被迫投降。
法国在二战前一直是绝对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但最让人大跌眼镜的莫过于仅仅开战38天,便向德国投降。
我先从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法国从上到下,在精神上根本没有认为战争正在逼近,根本没有多少人,甚至军人也不关心欧洲其它地方发生的战争。第二.盲目自信,认为自己是欧洲第一陆军强国,又有马奇诺防线,德国不是太大的威胁。第三.盲目仇视苏联,总是想着祸水东引,没有认真的进行战争准备。
事实上说德国出乎法国意料地绕过马奇诺防线的说法完全是扯犊子。法军不仅料到了而且进入比利时来防堵这个缺口,没料到的是德国坦克极快速地穿过了阿登森林。法国人修马奇诺防线就是为了逼着德国人取道比利时。目的无外乎就是把英国人拉下水。法国人的目的的确达到了,但却没想到德国人突破的那么快,虽然成功的把英国佬拉入局,却也把自己玩没了。
法国在坦克上的确可以构成部分优势,飞机就算了。而且法国不是过于依赖马奇诺防线,而是没想到德国会中路突破,英法联军主力全在比利时被合围,后方又没有预备队,就只能玩完了
法国陷落后,德国执掌政权,大批女性沦为战争的牺牲品,拒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0万的德法混血儿降生在战争期间,而受害的女性的数量则更为恐怖。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