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英文化差异翻译的研究现状
本人是想找一下目前有关话题的研究现状,越详细越好!还有资料一定要准确,急用!!!!!!!!在线等!!!!!!会有追加分!!!!!! 看看行吗?如果不行再找我,我也在线等~~~~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230 更新时间:2009-3-27 22:28:00
-
摘 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英汉文化差 异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背景、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当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中需要保 留或无法求同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阐释、信息的增删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可译性
Abstract:As one major mean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is tig htly related to cultur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reveal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how the 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di 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re reflected mainly in religious cultural backgrou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customs and habits. Translation tech nique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liberal translation, explanation, addition a nd deduction can be applied whe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need reserving or cann ot be identified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 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 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1〕。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 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 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2〕27。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 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 在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 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 造成翻译的困难。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上帝”这 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宗教背景,在翻译时一味地追求文化的 等值,有时就会造成文化的亏损。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不容忽视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 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还有神话中的“龙王”。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 大,不少成语就和佛教相关。例如: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天花乱坠等。如果译 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2.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 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 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 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 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 值千金”、“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 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 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 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 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则重理性、逻辑、求异、求 变、重竞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个民族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创造不同的文化,而这 种不同必然要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得以表达。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导致翻译中一些词 语的引申义不同,因此,我们要谨防翻译陷阱。例如:汉语中的“拖后腿” ,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其意思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 ”。再比如,中国人常用“黄色”表示低级趣味、庸俗、猥亵等,但 我们不能看到“yellow boy”,就译成“下流男孩”,因为这 个短语在英语中指的是“金币”。
3.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的差异
因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区别于对方的“异质”客观存在,而这种“异质”必然要 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英语中不乏歌颂“西风”的诗篇,而汉语中却常有赞美“东风”的诗 句;英诗多抒写“夏日”之丽,汉诗多描绘“春天”之美。这些都与文化的地域性不无联系 。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与奔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 “a will horse”(工作认真的人), “a dead horse”(徒 劳无益的事),“ rid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等等。而 中国自古以来 是一个农业大国,成语中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 藤摸瓜”等。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就话题的选择来看,英美人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而中 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收入怎么样”等问题。再比如,英国人对狗一般都 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等。而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都厌恶鄙视它,常常用它来比喻坏人坏 事,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
二、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
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 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刘宓庆先生〔2〕20也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 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 性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为此,译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 化信息。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译成译语的词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 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3〕。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原语的民族色彩,又让译语读者能 够接触大量的异族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都是从英语直译过来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 语。再比如:将“挥金如土”译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 ,要比选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好,这样 既不影响正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又保留了汉语的特点。总之,直译重在忠实原文,从内容到 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决不等于提倡在翻译中搞形式至上的机械转换。直译可以保 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适用于那些只为某民族所特有 ,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 2.意译
如直译无法尽显原作风姿或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则有必要借助意译。意译是指将别的 民族语言中的无等值物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如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把“as thick as thieves”译成 “亲密无间”;“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译成“ 本末倒置”。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和直译相比 ,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实际上就 是“形合”和“意合”的关系〔3〕。
3.音译
音译适用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音译中,汉字已经不表意, 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国影响很大的吉他乐队,音译成汉语为“ 披头士”,由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便可联想到此乐队乐手的形象、风貌。再如:“cool”音译 成汉语“酷”。一个“酷”字把时下年轻人追求新潮、前卫、崇尚与众不同、寻求个性发展 的言行与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4.阐释
越是民族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越是作家个性鲜明突出的地方,翻译越是离不开“释”。 通过下面两段文字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阐释对文化差异的有效弥补。
①His wife held the purse 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经济大权。)purse st ring是钱袋子,握着钱袋子即掌握着经济大权。
②Since The Book of Poem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 I thought I w 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 ers follow.(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译者为使 原 文涵义明朗化,直接解释说明了“关雎”与“三百篇”的关系及其内容,点出了作品的文化 渊源。
5.信息的增删
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差异,在双语转换中,有时为了求得源语与译入语的表达在概念上的一 致,译者常常需要在语言形式上作适当的变通。这既利于突出译文中语言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也便于读者认同和接受源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变通”具体可体现为信息的增补 与删减。例如:
①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 och of incredulity.(这是一个隆盛之世,但也是一个衰微之世;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但 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新纪元,但也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新纪元。) 译文中添加了3个“但也是”,成功地反映了原文所描述的种种对比和矛盾,如不做这样的 增补,则无法连接上下文,亦无从再现源语风格。
②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 would go out and get drunk.(星期五发薪日到 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译文中如不增加“发薪日”,读者往往会产 生迷惑。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这里的增补,使得“星期五”具体化,也让文化信息一目 了然。
③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房子下面有个小贩在 沿 街叫卖。)译文中略去“他的货物”几个字,不但无损原文的语义,而且更生动的再 现了源语中的情形。
④ …because he used to lend money to people in distress, and would neve r take any interest for the money he lent…(因为他常常借钱给那些有急难的人,从来 不要利钱。)译文中将原句末尾处的介词短语连同其中的定语从句通通略去,仅用一 个“利钱”与之对应,简练地传达了源语的语义和风格。
由此可见,要做好传译,译者必须时时牢记信息增删的目的,并以之为准绳,认真对照两种 语言,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增则增,该减则减。同时,还要协调好信息增补与删减之间的关 系,掌握好“度”的问题,决不能无中生有或随意舍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 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 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 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 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 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8(2):78-82.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孙晶.直译、意译翻译与归化、异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3):3 36-337.
论英语与汉语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论英语与汉语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是最容易被另一种语言所影响的,那么,如何分析英语与汉语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连的统一体,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宗教、文艺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客观真实写照。同时任何一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语言都是封闭性和开放性共存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或吸收外来的词汇丰富自身词库,或借鉴并改变传统的语法系统,或文体、修辞和语篇出现调整和完善。可以说,不同语言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和不同文化深入交流基础之上的,是语言、文化需求的共同产物。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亲缘关系,这两种语言发生相互融合和渗透似乎难以理解。但自17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渠道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两种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彼此影响并相互渗透,在很多词汇和句法中都明显的呈现出对方语言的部分特征。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迅速崛起,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日趋密切和频繁,汉语和英语的彼此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深入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融合与渗透,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促进汉英语言教学,提高二语习得者语言运用的能力,有效实现跨文化下的沟通与交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英语和汉语语言融合与渗透的方式
1.1 词汇的借用
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是最容易被另一种语言所影响的。词汇在语言体系中是一个相对动态而开放的系统,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各自发展中,彼此借用对方的词汇,是两种语言产生渗透和融合最为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也是化解双方文化差异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英语的表音文字和汉语的表意文字,要实现彼此间的词汇借用,必须通过音、形、义等方面在形式和组合上的相应转换,才能最终进入对方的词库之中。英汉词汇互借主要有音译、意译和音意结合三种方式,音译是按照对方语言文字的读音译成自身语言的借词,是一种词汇上的直接借用,如英语词汇中的阴、阳、功夫、大妈、土豪,以及汉语词汇中的可口可乐、基因和披头士等等;意译则是保留对方词汇中的语义部分,按照词汇表达的实质内容在自身词汇系统中创造出一个新词。
1.2 句法的改变
汉语和英语的彼此渗透和融合,不仅体现在词汇借用等语言的表层方面,受对方语言的影响,它们在句法结构上也出现了部分改变。一些语言学家在对中国现代语法的研究中发现,受英语语法的干扰和影响,汉语在书面语上的某些句法结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英语化的表现形式。例如汉语语序向英语语序的顺应和趋同;部分词性发生变化,原本的形容词和名词转作动词;词汇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发生改变,如副词性状语具有了担当独立成分的作用等等。同样,英语的句法受汉语的影响也发生相似的变化,其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是对英语现代诗歌的改变。受汉语诗词英文翻译的影响,英语翻译家们为了模仿汉语原诗词的句法,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的意合性,压缩了规范英语句法的逻辑,省略了英文中原本必须出现的主语、时态、动词等。
2 汉语和英语语言相互融合上的特点
2.1 简洁性
一种语言吸收和借用另一种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简洁的表达出对方语言所蕴含的实质意义。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使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是语用最大化的客观需求。在语言表达上,当一个所借用的词汇其意义已经被母语中更为广泛的人群所理解和认同,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用更多的母语语言对其进行释义,只需要通过直接引用,就能够让受话方明白其所有表达的意义。
2.2 生动性
生动和鲜明是英汉词汇借用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进入另一种语言体系,必须被对方语言使用者所广泛接受和理解,生动性是保持其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们能够看到在很多英汉语言互借的词汇中,既保留了其在母语中的本来意义,又符合对方语言的习惯和规范,这些词汇能够在思维和心理层面与对方语言的使用者产生互动和共鸣,更容易被他们所认同和接受。
2.3 时空性
语言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一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语言,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成熟和完善的。今天的英语和汉语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演变,与过去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所以说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融合与渗透上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不同时期两种语言在互借中都深深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鲜明特征[3]。例如英语借用汉语词汇中的“大班”一词,是指**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英美等帝国主义打开,在各个通商口岸人们对洋行经理的称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英语语言使用国家在经贸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在不断下降。又如“大妈”和“广场舞”这种当下使用频率极高的英语借词,是基于当下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出现的,这些词汇有着鲜明的时代感。
3英语与汉语言文化相融合和渗透的路径
3.1 文化交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它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彼此间的融合和渗透,文化交流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中国与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交流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到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开路所实施的文化霸权主义,再到新中国成立和中国的迅速崛起后,我国积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与输出的.国家策略,汉语和英语的融合和渗透正在愈加的扩大和深入。汉语和英语的接触始于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对中国的造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将中华文明告知本国人民,他们开始学习中文,并将《论语》、《道德经》等东方哲学思想翻译成英文,当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无法准确用英语来表达时,词汇的借用就成为最为有效的翻译策略。3.2 经贸往来
经贸往来是语言融合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英语和汉语国家从民间到官方的贸易量和交易额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双方国家的市场上被售卖。由于很多产品具有地域上的独特性,对初次见到这种东西的人来说是完全新鲜和陌生的,同时在自身的语言体系中也很难能够找到相适应的词汇加以描述,因此借用和吸收对方语言的称谓,就成为一种有效和恰当的选择。海外华人在英语国家经营服饰和饮食等行业,以及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产品进入中国,是英语和汉语融合在经贸活动中的最初路径。例如对货币的表述,中国的元和英国的镑;对食物和酒的表述,汉语的高粱、豆腐、人参、绍兴酒,以及英语的威士忌、沙拉、披萨等;对生活用品和服饰的表述,汉语的炕、丝绸、长衫、旗袍,以及英语的席梦思、沙发、巴士等等。正是由于不同语言国家人们的经贸往来,汉语和英语都借用了大量具有对方语言特色的词汇,在丰富自身语言词库的同时,更加方便和快捷的促进了不同母语间人们的语言交流和经济活动。
4英汉语言融合与渗透对双方文化的影响
4.1 有效促进本国文化的多样性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在丰富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消化和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使自身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汉语代表的中华文明与英语代表的西方文化,它们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时也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语言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媒介,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汲取对方文化中的养分,使自身语言系统在语法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词汇上更加开放和兼容,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4.2 语言文化表现形式得以丰富
英汉两种语言的融合与渗透,客观上丰富了各自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使自己的母语文化更加开放和兼容。随着两种语言国家和地区人们更加广泛和频繁的往来,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上都向对方更加靠近,其融合和渗透的领域涵盖语言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使英汉两种语言都更具生命力和亲和力。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多来自对方语言体系中的词汇融入到母语的语言生活中,有效的促进了跨文化下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语言的融合和渗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在发展中必然会淘汰那些不符合母语文化习惯和人类语言规律的部分,而保留那些有益成分,使自己的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和有生命力[6]。
5 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其封闭性和开放性都是同时存在的。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群和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语言,自其产生以来,就不断借用和吸收别国语言中的精华部分,不断丰富本语言的词库,使自身的语言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客观来讲,就英语和汉语相比,在两种语言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当前英语仍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但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不断扩大,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进入到了权威性的英美词典中,汉英两种语言的融合和渗透正趋于对等化。
;
为什么佛经中的咒语要音译而不是意译?
搬运过来的,我也没找到原文什么意思,只知道是音译,
五不翻”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
“五不翻”原则为音译方法提供了一套准则,在现代翻译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一、秘密故不翻。对于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采取音译,这一方法一方面能够保持它的神秘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广大的佛教信徒对佛的敬畏感,这对于佛教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一原则基本应用于宗教领域。在我们处理一些宗教词语时要考虑采用这一原则。“但同时也必然会影响佛经内容的有效传递,比如像《大悲咒》这样的大段陀罗尼,全文共84 句,也完全采用音译,难免会令诵读者只知其声而不解其意。”
二、多含故不翻。有的词语涵义十分丰富,意义广阔,在目的语无法找到对应词能完整地涵盖其所有意义,这个时候就要采取音译的方法。比如,阴阳一词,涵义宽广,凡是对立的事物都可称之阴阳,所以,目前采用的汉语拼音yin yang是比较妥当的译法。还有“道”一词,仅用“way”是无法解释出“道”的意义,所以采用音译的方法,译为“Tao”或“Dao”都是恰当的。而对于“国学”一词,很多人用“sinology”来解释,但提到“国学”时,我们想到的都是中国人自己对这方面学问的研究,而提到“sinology”,我们感觉它是外国人对这方面学问的研究,因而,用“sinology”一词翻译“国学”是不妥的,我们可以采取汉语拼音“Guoxue”来翻译。
三、此无故不翻。一事物为一种文化所有,而另一种文化没有,这时就要采用音译的方法。这类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食物、中医、乐器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时,就可以采用音译形式,如太极拳:taijiquan,粽子:zongzi,馒头:mantou,饺子:jiaozi,二胡:erhu,琵琶:pipa,秧歌:yangge 等等。当然,在翻译其他文化中仅有的东西时,我们也采用音译的方法。比如,chocolate:巧克力,coffee:咖啡,brandy:白兰地,ballet:芭蕾,waltz:华尔兹,aspirin:阿司匹林等等。
四、顺古故不翻。对于一些约定俗称的词汇,如人名,地名等,已经广泛传播,人们已经知晓,为了防止混乱,我们要沿袭以往的翻译。人名比如Shakespeare:莎士比亚,Hamlet:哈姆雷特。地名如澳门:Macau,香港:HongKong等等。当然,约定俗成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加深,有些译法可以根据情况改变。如,北京曾被译为Peking, 但目前Beijing这一拼音形式也和Peking并行不悖。
五、生善故不翻。有些有着特殊意义的词汇,如果意译,显得轻浅,而音译,因为保留了神秘感,显得庄重,饱含敬意。比如,“推拿”一词,被译为massage就有损“推拿”这种疗法在中医学中的崇高地位,采用音译法Tuina比较好。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龙”的译法。我们知道,“dragon”一词在英文中的形象是凶残的,邪恶的,所以把“龙”译为“dragon”大大损害了“龙”在中国这一高贵,威严的形象。
拿心经举例,前边就是意译,需要你完全明白,思考,懂。最后那句就不需要,因为持咒的时候有无量义,若用你的语言翻译过来,你的心就会被知见定住,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思考那些意思。
比如普庵咒,中国本土祖师说的咒哦,照样是音哈哈。
有个很好的比喻——既然你想和他沟通,那么你就有必要学他的语言。
佛经咒语因为完全不同的体系,玄奘大师当时就定下5不翻,就是因为咒语甚至名号其实含义很多,所以不能找到合适的词语翻译,所以保持原状使用音译。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这是我今年的论文题目,希望各位英语高手能帮忙教教我怎么写好这篇论文。纲要和关键字就要交了 可是我还没一点眉目。 我不要网上抄的,老师太容易发现了。好心人帮忙下嘿嘿,这些事数据库里的资料,收费的,
第24 卷 第1 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3 月20 日
Vol. 24 No. 1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r. 20 2004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刘建芳
X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英语翻译者带来的困扰更多、更复杂。英语和
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将会给英语翻译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了解英、汉两种
语言风格的异同、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状态,缩小这种文化差异,才能成功地进行翻译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背景;心理状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9640 (2004) 01 - 0058 - 03
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它们
各自反映着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在学习汉
语时很少存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困扰,如:“三顾茅庐”、“调
虎离山”等成语不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辞职“下海”去经
商,就业的“双向”选择等新词的涵义一般都能充分地领会。
但在学习英语时,人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一个句子或
词组,即使对每个单词词义了如指掌,也很难译出它所表示的
真正含义,就是译出来也是面目全非,有的译文甚至让人不知
所云。比如: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 . 许多译者
把它译为“他昨晚到七重天去了”,“他昨晚去极乐世界了”或
“他昨晚升天了”。人们往往运用汉语文化知识将in the sev2
enth heaven 同汉语中的“升天”、“死”的概念联系起来,必然导
致以上十分荒谬的译文,究其原因,是由于译者不了解中西文
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
关联。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
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1〕从人类学的
角度看,人既是社会人,也是文化人,“言语的使用总是参照特
定的文化,言语行为不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而且总是
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这种社会文化对人的言语行为均
具有客观存在的制约。”〔7〕因为人们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生
活,一言一行无不受该文化模式的制约,许多活动是在潜意识
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对他方文化的了解是交际的一个重要
特征。”〔2〕然而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指文化个性,不
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
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中西方文化差
异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要
想真正掌握英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仅仅限于对英语词
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
景乃至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
差异。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
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差异引起的词汇歧义给英语翻译带来一定影响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
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上体现的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
为广泛。”〔3〕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文化,其各自深厚
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上的烙印使得两种语言很少有绝对对应的
词汇。大部分词汇不是在概念意义上而是在文化意义上表现
出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会给英语翻译带来极大的影
响。英文里出现的Hippies , yippies ,“me”generation , hot dog ,
overkill 对我们来讲是生疏的,即使译作“嬉皮士、雅皮士、自我
的一代、热狗、超过所需的杀伤威力”,仍不能表达原英语词义
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社会文化的差异往往使同一个词具有不
同的内涵,如propaganda 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
语的“宣传”则无此义。Olive branch 象征和平,而汉语“橄榄
枝”原本与和平无关。spiritual civilization 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而“精神文明”本身则与宗教毫不相干。再如我们常将por2
ridge 释为“粥、稀饭”,其实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英国人吃的porridge 是将燕麦片(oatmeal) 放入牛奶或水中煮
成的,而我们通常吃的“粥”或“稀饭”则多是用稻米、小米或其
它谷物加水煮成的,显然中国的“稀饭”没有porridge 的内涵。
另外,有许多词,如landlord (地主) 、capitalist (资本家) 等在西
方国家中往往有积极的涵义,但对中国人来讲,却带有强烈的
贬义。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词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
价值的差异。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所追求的个体权利意识源自于个人
本位的法律观。这种由商业社会导致出来的人化精神,一方
面作为一种主体需求而具有生命力地存在着,体现着自由、公
平、竞争、奋进的思想内涵,并极大地影响和震憾着东方传统
法律文化意识的地位。这种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
强调个人。“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它
·58 ·
X 收稿日期:2003 - 03 - 16
作者简介:刘建芳(1965 - ) ,女(汉族) ,河南郑州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所表达的是崇尚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念。然而汉语中的“个人
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原则“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实践理性”、“中庸之道”相排斥的词语,其中文的词典意义往
往被表述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体利益放在集体利益
之上,仅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和作法,它表现在中国传统
文化方面,对于这种“喻于利”的小人,当然要受责、挨罚、入
刑。因此,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就“个人主义”而论,认识的
角度则大相径庭。如果不注意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尽管都是
一个词,从其自身而译,必然谬之千里!
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贫乏是英语翻译最大的障碍
“知识的占有是翻译的前提。”〔4〕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悠久
的历史,它们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又都积累和创造了很多具
有各自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语言更具
有鲜明的文化知识内涵特色,它们只表达某种语言所独有的
事物和现象,无论形式和内容上在另一种语言中都不容易找
到相对应的比较现象。这就需要在英译汉中理解原文所涉及
的历史背景、典故和专门术语,这样才能消除或降低文化差异
给释译带来的消极影响。如:
(1) In March1959 ,kassim destroyed the shell of the Bagdad
by formally withdrawing. 将句中的“destroyed the shell of the
Bagdad pact”译为“使巴格达条约(组织) 解体”的不乏其人。
显然,这些人对这一有关的历史情况一窍不通。而其事实是,
卡赛姆当时退出该条约后,并非使其“解体”,而只是将条约更
名为“中央条约组织”而已。此句的确切译文应是:“卡赛姆于
1959 年3 月正式退出巴格达条约,从而使条约的组织更名为
‘中央条约组织’”。
(2) Do you know that the bee navigates by polarized light
and the fly controls its flight by its back wings ? 此句的障碍在
于“polarized light”一词。人们往往因对有关的科技专业知识
无知而将其误译为“极光”。然而, 对蜜蜂而言,“polarized
light”却是指从不同的方向所显示出不同特色的“偏(振) 光”。
因此,这句话较为准确的意思是:“你知道蜜蜂是借助‘偏振
光’飞行,而苍蝇是有后翅控制飞行的吗”?
(3) John can be relied on ,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有的译者望文生义,不假思索地将其译为:“约翰是可靠
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样的译文往往给人一种风马牛不
相及的感觉。穷其原因是对“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的
源渊不明。原来在英国历史上宗教激烈斗争中,旧教规定,在
斋日教徒可以吃鱼。新教徒推翻了旧教政府后,拒绝教徒在
斋日吃鱼以示其忠于新教,所以“play the game”就是有规可
循,因此转移为“守规矩”。一旦掌握了这样一个文化历史背
景,此句就可轻而易举地译为“约翰为人可靠,既忠诚又守规
矩。”
(4) to have january chicks. 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文化背景
知识,要正确译出这个词语是很困难的january 是指月份?
chicks 是指小鸡还是指宝宝? 原来january 是乔叟《坎特伯雷
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这一篇文章里的主人公,名叫jan2
uary ,60 多岁时,与一名叫May 的年轻漂亮的姑娘结婚后所生
一子,故有to have january chicks 之说,即中文中所为的“老来
得子。”
上述例句只是英语翻译中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说明不同
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学习中,不仅应努力
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而且要尽量多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
识。
三、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制约语言的翻译
“每个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构筑,任何人
都必定须带有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5〕这种
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等等,
并因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人的特点和差异。这种差异
对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英语里有许多固定搭配、习语、惯用语和汉语完全不同,
能否用不同的文化心理正确理解、灵活运用这些词语是英语
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英语翻译必须逾越的障碍。请看下面
几例:
(1) The moon was above ,cold and beautiful ,and the music
reminded soapy of these days when his life contained such things
as mothers and roses and clean thoughts and collars. 如果把该句
的“mothers”、“roses”、“clean thoughts”、“clean collars”理解为
“母亲”、“玫瑰”、“干净的思想”、“干净衣领”则必然不通。要
想正确译出此文,就必须了解西方人的心理特征,对语义作进
一步引深的理解,并作以相应的调整,将其译为“母爱”、“爱
情”、“理想”、“生活”,才符合汉语的习惯。此句应译为:“一轮
娇媚而冷落的明月悬空高照,那优扬的音乐使他回首往昔,诸
如生活中慈祥的母爱、幸福的爱情、崇高的理想和富裕的生
活”。
(2) The businessman offered him. 500 under the rose.“under
the rose”不能理解为“在玫瑰花下”。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和心
理特征进行分析,玫瑰花是定情之物,在其花下当然就是私下
约会。因此,“under the rose”其含义当然是:私下(privately) 、
暗地里、秘密地(secretly) 。这句话就能正确地翻译为:“那个
商人答应私下送他500 英磅”。
主观认识及世界观的不同,经常会影响到不同文化之间
的词义传递,其译文往往会使人费解或一知半解。英语成语
“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又
如:形容“愚蠢”,英语习语有“as stupid as a goose”,而汉语则说
“蠢得像猪”。英语中goose (鹅) 可用来形容指代“傻瓜”、“笨
蛋”,带有贬义,而“鹅”在汉族人的观念中常常是美丽与纯洁
的象征。在汉语里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物,人们认为猫头鹰
叫,预示着将要死人,而在英语里owl 则是聪明机智的象征,
例如:as wise as an owl 。在汉语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
利用花作比喻的例子。然而同是一种花,因不同民族有不同
的文化背景和主观认识,其比喻象征意义也各有千秋,例如:
中国人认为荷花(lotus flower) 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但
欧美国家的人们却因主观认识上的差异则把它比喻为“疏远
了的爱”(estranged love) 。
英汉民族分属于东西方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
背景。他们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各有自身的特点,并形
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模式和心理趋向。同是一种事物,“由于
·59 ·
民族间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语言中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识感知,
而且这种意识感知的不相融协,又必然导致出两种截然不同
的语言效果。〔6〕西方人对“狗”这种动物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看
法,在我国传统习惯中,“狗”往往比喻坏人坏事,所以与“狗”
有关的成语都含贬义,如“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
牙”等等。英国人则相反,他们往往把狗看成是有褒义,如
lucky dog(幸运儿) ;a top dog (优胜者) ;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日) ,而非“狗总会有他的一天”。人有把“dog
doesn’t eat dog”看作是“狗不咬狗”,其实是“同室不操戈,手足
不相残”。更具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love my dog”,与汉语
中的“爱屋及乌”的意思极为相似。由此可见,对于“狗”这种
动物的认识,反映在不同民族语言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偏爱和
厌恶两种社会效果。“龙”的例子则更是这样,dragon 一词,在
中国人看来,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对其情有独钟。对“龙”
的特殊偏爱,是中国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我们称中华民族是
龙的传人;称皇帝是“真龙天子”;作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将来有
出息“, 望子成龙”;男子汉要叱咤风云“, 龙吟虎啸”。但是在
西方文化中dragon 是厌恶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是凶残肆虐
的怪兽,凶恶的敌人,正因为dragon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不被人
们所喜爱,常作贬义词使用,所以,当我们在英文中看到“the
old dragon”时就不能按中国传统习惯译为“年迈的龙”,其真实
含义是“魔鬼”、“万恶之源”。当在国外报刊上看到称某人是
“dragon”时,你千万不要把其认为是中国人的真龙天子,而是
对那些可恶、凶猛特别是对专门打人的坏警察的一种贬称。
以上种种充分说明,民族间的相互接触为一种语言吸收同化
另一种语言的词语提供了条件,但能否同化仍受到民族心理
的制约。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虽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更多
的是表达方式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中西
文化差异才使人们产生出许多翻译的误解和困惑。要排除表
面意思的迷惑,避免错误的理解,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给英语翻
译造成的障碍,我们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就应当从“文化”入
手,经常阅读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
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书刊资料,只有不断掌握西
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史,才能在英语翻译中尽量缩小这种
文化差异影响。或者说,拥有英语文化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
识越丰富,对英语民族心理状态把握到一定层次,对原文的理
解才会愈深透,其译文表达才能“忠实”于原作。
参考文献
〔1〕Lyons ,J . 1981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Cam2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River ,W. and Temperley ,M ,1987 ,A Practi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 . New York :Oxford U2
niversity press.
〔3〕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张民伦. 英语听力入门[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5〕汪榕培. 比较与翻译[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顾嘉祖,陆声. 语言与文化[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The Influence of E/ C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LIU Jian2fang
(Henan Administ rativ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
Abstract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bring more difficulties tha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nguistic st ructure. Only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linguistic style ,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nationality mentality , diminis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an we be successful in
t ransl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background ;mentality ;influence
(责任编辑:李汴红)
·60 ·
噢。。。最明显不就是对俗语,惯语等,时尚文化类的认识。
无论翻译什么语言,如果对对方文化不了解就不能灵活生动翻译。
你可考虑探讨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譬如文法秩序,词汇由来等。
*用现代中国一些普遍的时尚语,成语等举例,以字面翻译对照意译,再对照有文化深度的翻译(能够引用一句英文成语/俗语/时尚语来表达翻译)。观点成立后也可反过来用英译中。
希望对楼主找眉目有帮助
【汉语文化词及文化含义词的英译】 香蕉汉语英译
摘 要:中西文化在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文化词及文化含义词本身常常是这些差异集中的表现点。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日益频繁,一些载有中国独特文化的词汇在英语中产生意义缺位现象。翻译汉语文化词及文化含义词时通常采用四种翻译方法:音译、意译、直译加释义、半音译等。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词;文化含义词;翻译
作者简介:谢雪艳(1988.08-),女,安徽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口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16-0-0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而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它的运用方式集中体现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带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词汇逐渐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反映中国文化的词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英语词汇中。文化词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的事物和概念,而另一文化中没有。文化含义词是指事物或概念在对方文化中有存在,但是在词义的宽窄方面不完全重合。文化词是一种词义空缺现象,文化含义词是一种词义相异现象。要深入理解文化词和文化含义词,终究要从中西文化入手。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国民俗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语言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的确切含义”。[2]文化词和文化含义词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渊源不同。中华文化源头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和以佛教思想为代表的外来文化,而西方文化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文化。文化渊源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比如汉语中“花木四君子”梅、兰、竹、菊,象征高雅、坚毅、淡泊、纯洁的高尚品格。而在英语中,梅、兰、竹、菊(plum blossom, orchid, bamboo, chrysanthemum)只是植物名称,并不具有汉语词汇所包含的情感内涵。
(二)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文化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3]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东方文化价值体系凸显得淋漓尽致,同时英美国家作为西方文化的有力实体,也把西方文化的精髓解读得酣畅痛快。
(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总体来说,西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个人负责,由此引出“天赋人权”,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个***的基本教义。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4]而东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个人要向集体负责,这也是中国哲学理念“万物一体”的映照,认为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汉语文化中具有贬义。然而,individualism在英语中为中性词,意为个体主义。
(四)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法不同。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根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对立,认为人应该征服、控制自然。这在中西园林建筑上体现最为充分。中国园林以自然式为主,重在寄情山水,寄托园主人某种感情或志向,如苏州四大名园。西方认为自然美只有经过人的改造才能达到最理想最完美的美,力求理性。
二、汉语文化词及文化含义词的英译处理
(一)文化词的英译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通常采用用汉语拼音进行翻译,比如太极拳Taiji,阴阳yin and yang等。还有一些文化词的英文是采用中国南方口音(多为粤语),这是由于南方地理优势在对外交流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另外有些文化词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产物,这时通常采取意译,或者是汉语拼音再加注。如三八红旗手 a woman pace-setter, 糖葫芦 Tanghulu,a sugar-coated fruit on the stick。
(二)文化含义词的英译
1,具有相同意象,不同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汇
汉语是意合语言,注重“观象取义”。这就赋予汉语词汇其他语言所不能相比的文化信息。如“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只能省去汉语中的意象而意译为to be modesty and keep yourself away from seeking fame and fortune。对于在两种语言中有相同意象不同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我们通常采取意译,或直译加释义。
2, 具有不完全重合意象,不同文化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汇
中国文化重伦理,亲属关系称为明确。汉语中“大伯”有两种含义,英文表达就是:①father’s elder brother ②husband"s elder brother。龙和凤在中英文化中意义不同。“龙凤呈祥”若直译dragon and phoenix bringing prosperity或许会令读者不解,意译为in extremely good fortune又平淡无奇。综合考虑文化与心理因素,糅合意译与直译,将其译成“showing auspicious omen with a dragon entangling a phoenix”。
在翻译具有不完全重合意象,不同文化意义的文化含义词汇时,还会采取半音译手段。汉语中很多词汇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或两个词构成的合成词或复合词,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一部分汉语音译,一部分英语意译而构成半音译借词。如:京剧Beijing opera。
三、结语
文化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备双语语言知识,还要有很深的双语文化修养与极敏感的双语意识,翻译过程中力图正确解码语言和文化。把文化词和文化含义词翻译好,不仅给中西双方交流科技文化交流、丰富双语表达功能提供契机,也从文化层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新思想、新概念的无限包容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融汇创新。
参考文献:
[1]、钱穆:《人性十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顾嘉祖,陆生:《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2002
[5]、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文章标题: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是意译而不是拼音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