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哪一天(情人节在古代是什么节日)
传说牛郎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于是人们约定俗成,把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后来西方又有2月14日情人节、白色情人节、黑色情人节传入国内;甚至5月20日,也因为谐音“我爱你”被定义成21世纪的情人节但追根溯源,在古代,真有点情人节味道的,其实是元宵节。著名诗人苏轼曾写道:“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元宵是不同朝代的重大节日,夜不宵禁,人们看灯、观景、逛街、剁手,这一晚,常年深所闺中的女子可以出门“看人”,融入这份狂欢之中。于是乎,辛弃疾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流芳千古。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元宵节少了点儿爱情的味道,多了份吃吃喝喝的乐趣,人们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两个人的爱意被放大成一家子的团圆。
古代的情人节究竟是哪一天呢?
随着西方文化与电商产业在国内兴起,中国的节日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光是情人节就有中西之分。每年的二月十四号和农历七月初七,便是情侣们最喜欢的节日,在各种营销之下,随处都充斥着浪漫的气氛。
不过,人们崇尚的七夕,实际上并不是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们手捧鲜花收获甜蜜时却不知道,自己早就与真正的情人节擦肩而过了,既然七夕不是中国的情人节,到底哪天才是呢?
图片:手捧鲜花收获甜蜜资料截图
一、七夕节是女儿节
关于七夕,民间充满了各种传说,各个版本都浪漫唯美。相传,天上的织女们偷偷下凡,并且在民间湖中戏水。结果,其中一个织女的衣服被牛郎藏起来。
那位织女错过了飞天的时间,便留在凡间与牛郎一起生活,并且生了两个孩子。就在织女打定主意一直留在民间过日子时,天庭却发现了失踪的织女,并且将她抓回天庭。
经过一番周旋,天帝最终同意让这对夫妻每年都见一次面,也就是七夕。为了让他们见面,所有的喜鹊都汇聚到天上,搭成拱桥让他们在桥上相聚。
可能因为这个版本的传说太让人感动,于是人们便把这天当作是情人节,然而翻阅各种典籍都没有确切的说明,这一天就是情人节。与其说这一天是情人节,倒不如说是女儿节。在这一天,年轻女子们乞巧、拜织女等等,女儿家在这一天过得非常充实,但是众多项目中,唯独就是没有爱情的影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喜鹊
二、元宵节便是情人节
既然七夕不是情人节,那么中国的年轻男女们是否有表达爱情的日子呢?在余光中看来,中国男女也有专门表达爱情的日子,这个日子正是元宵节。
作为杰出的现代诗人,余光中话中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为什么会发出“元宵节既是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呢?这就得从中国的传统习俗入手了。
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中国的元宵节,元宵节与其他节日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节日有可能是为了某一个人而形成,元宵节却是单纯的顺应节气和地方习俗而来。
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元宵节并不能当作情人节,但是,从地方习俗来看,这一天却是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最佳时间。
图片:元宵节资料截图
三、元宵节与爱情
在封建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宵禁”制度,“宵禁”制度规定,每天晚上从“闭门鼓”擂响以后,所有人一律不可以外出,如果实在有紧急的私事,必须得到守夜官兵的同意以后才可以出门。
除了官府办事人员,所有人必须等到到第二天的“开门鼓”响起以后才可以外出。如果没有得到夜巡人员的允许私自外出,轻者挨板子,严重的还得面临刑法惩治,哪怕是在风气最为开放的唐朝,“宵禁”制度同样没有放宽。
在宵禁制度下,人们在晚上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年轻男女幽会的机会也被阻隔。不过,宵禁也不是每天都有的,每年的元宵节就是例外。每年从正月十四这天开始解除宵禁,一直到正月十七晚上恢复,总共有三天的时间。
图片:元宵节解除宵禁剧照
在这三天里,大家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随意外出,连那些深闺女子也不例外。这三天也是最热闹的,尤其是在晚上,更是人头攒动。
元宵节还有赏灯和猜灯谜的习俗,到了晚上,年轻男女聚集在花灯前赏灯、猜灯谜,美好的气氛更容易擦出爱情火苗。不管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描写年轻男女在元宵节的晚上寻找爱人的情景。从这些诗词中也可以看出,元宵节确实是古代男女约会的好时期。
在如此佳节,最让人沉迷的,莫过于美人与花灯,早在汉朝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赏花灯的习俗了,不过当时的花灯样式简单,时至唐朝时期,花灯的样式开始增多,变得更加精美,花灯除了好看,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它象征着光明,可以驱赶黑暗。
图片:元宵节时人头攒动剧照
作为新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百姓每年在这一天都会灯火通明,迎接新一年的开始。除此以外,花灯还有相思之意。
那些还未出嫁的女子,在这一天都会亲手做一个花灯,并且在灯上写上心上人的名字,然后把它放到河里,让它带着自己的思念漂向心爱之人。在社交软件满天飞的时代,这种古老的方式显得更加浪漫而有趣。
古人在元宵节表达爱意的方式,不像西方人那么直接,但是,古人的爱意却像正月十五的明月一样,虽然没有太阳那么耀眼,却更显温柔。
在这良辰美景,男男女女聚在一起赏灯猜灯谜,比七夕更加妥帖,和有情人在灯火下相会,比鹊桥相会更有温度,也更加浪漫。
图片:花灯在河里漂流剧照
四、三月三,古人的情人节
除了元宵节以外,农历三月初三也被古人视为情人节,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也就是当时的上巳节。上巳节有水边祭祀与沐浴的习俗,每年到上巳节这天,百姓们都要到水边祭祀,还要用熏香沐浴。
古人之所以会有这个活动,主要是因为三月三是春夏交替之际,这时的阴气是最为旺盛的,也是人体最容易生病的时候,他们祭祀与沐浴,就是为了洗掉厄运,乞求女巫带给他们健康。
三月三还是春游的好时节,春深之际草长莺飞,动物们开始寻找爱侣,年轻男女的心也开始萌动,不管是踏青还是祭祀沐浴,都可以看到很多少男少女在谈情说爱。
趁着时光正好,连官府都鼓励百姓们光明正大的追求爱情,如此看来,上巳节也是男女们谈情说爱的好日子,把这个日子定为情人节并不为过。
七夕是我国古代的情人节,在七夕当天,年轻的男子女子都会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赏月祈福,祈求平安,长长久久。
是七夕节,也就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那一天,这是我们传统的节日,这一天,男男女女走上街头,邂逅爱情
古代的情人节是七夕这一天,传说中织女和牛郎相会,地面上的有情人也可以在这一天相会,一起外出游玩。
古代的情人节就是七夕节,在这一天,有情的男女们都会出来相会,这是从古流传下来的。
中国古代情人节是哪天中国古代哪天是情人节
1、中国古代情人节,是指中国本土关于爱情的节日。对于中国情人节,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
2、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的专属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与爱情关系不大,于近代才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情人节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吗?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也是姑娘们重视的日子,因此而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由于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
中国在习俗上还有三个节日可以称为“情人节”,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庆祝这些节日。
起源 七夕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
中国情人节
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2]
有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说
紫色情人节:根据紫阳花的盛开时间来说的,紫阳花又称绣球花,盛开在梅雨季节(夏天开放),因花从盛开到凋零会变很多颜色:有红蓝绿青等好几种颜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浓到淡的紫色也象征多变所以用紫色象征紫阳花,不是因为它善变,是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们快乐,才如此殷勤的变化著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处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节了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在宋代,朱淑真(一说为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有的。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另一个是七夕节(本称乞巧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没有的,情人节完全是外来节日。
土鳖的七夕,古代等于妇女节,爱情只是妇女节的一部分内容。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 七夕牛郎织女相望
“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没有官方认可的,但民间自然有,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元宵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有没有情人节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828.html